>  > 生活 > 百科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来源: 作者:runsly 时间:09-02 手机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自《论语·雍也篇》。意思是 “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 ”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鉴赏:

这是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按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注为「如野人」。因为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就是乡下人,我们现在俗话讲「乡巴佬」,这是野。

「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两种说法意思其实都是相似。「质胜文」,胜,包咸注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

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

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相关推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标签:

声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如何白话文解说?》一文由排行榜大全(runsly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