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请问明朝朱充文后来死了吗

请问明朝朱充文后来死了吗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3-25 手机版

《明朝那些事儿》中推测最后朱充文被朱棣找到,但已隐居多年无争斗之心,没有被朱棣杀死,最后自然死亡。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洪武二十五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

明朝皇帝朱允炆到底死了没有?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死,历史上没有确凿的证据,有以下四种说法:
1,“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2,“出家为僧“说,主要的证据:龙池寺遗址碑刻记载“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峯悟真流亡”、“剃本靖为僧‘燕师’”等;梅木塘碑刻记载“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士齐集虔诚致祭,誓词惟皇上御极之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职司阴鉴”等。
3,“自焚而死“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朱允炆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宫内侍人都说朱允炆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4,“遁入道门“说,据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方豪上“、“都俞脱生“、“壶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朱允炆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朱允炆削发为僧外逃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朱允炆最后是失踪了还是死了?

死了,朱棣杀了朱允文,对外放出消息他失踪了。这是最省事的做法。否则,靖难之后,朱允文的处理就很麻烦。杀了吧,名声不好,毕竟造反旗号是清君侧,总不好把君也一起清了吧。不杀吧,还得折腾禅让的事,要是朱允文骨头硬点儿,一时搞不定到头来还得杀,就算搞定了,那就像个不定时炸弹埋在身边还是麻烦。

现在好了,杀了朱允文,然后说他跑了,再装模作样找一下。没找着啊,怎么办呢?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燕王只能接位了。而朱允文连太祖的基业都能丢弃,实是辜负了太祖的厚望。

既是如此,建文的年号也一并废掉吧。自此,大明王朝第二个皇帝便是名正言顺的朱棣。这一切,太顺理成章了。

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结局是怎样?

关于朱允文的下场,在正史《明史》中只有这么一段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也就是说,朱允炆不见了,谁都不知道他的结局如何,现在流传的有以下三个说法。

一是死于大火之中,朱棣找到其尸体,以君王之礼厚葬。二是化妆成和尚,从地道逃出皇宫,从此隐姓埋名,平淡的生活,很多人都倾向于相信这种说法,因为那天火势太大,最后找到的尸体被烧的连男女都分不清,更别说鉴别是否是朱允炆本人了,但朱棣急于登位,如果找不到朱允炆,那么他这个皇位坐的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就先随便找了一具尸体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然后再暗中派人四处寻找。三是逃亡海外,朱棣不知从哪里得知这一消息,于是他便派郑和七下西洋,在宣扬明朝国威的同时,沿途打探朱允炆的下落

以上这些都是后世人们的猜测,至于朱允炆真正的结局,却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但是在《明史 胡濙传》里有一句记载,值得推敲。

(胡濙)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不了解胡濙的人可能看见这些记载心中生疑,这和朱允炆有什么关系?那么我先介绍一下胡濙,再来说说这段记载。

胡濙是建文二年进士,他历仕六朝,近六十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托孤五大臣”之一,他从永乐五年起便受朱棣之命,连续十七年在外暗访建文帝的踪迹,这期间胡濙的母亲去世,朱棣都不允许他回家守丧,而是给他升职严令他继续寻访,可见朱棣想知道朱允炆下落的迫切心情,所以这十多年来,胡濙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找到建文帝的下落,只有探得建文帝的下落,他才能回来复命,基于这个前提,才有了上述永乐二十一年的那次急回宣府谒见朱棣的记载,之所以在宣府是因为当时朱棣正亲征北蒙,那一天夜里胡濙快马加鞭赶到宣府,已经睡下的朱棣得知胡濙赶来也是迫不及待的召见他,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那个人的消息,胡濙不会回来,更不会如此着急的要见他,君臣二人一直交谈到四鼓时分,大约是今天的凌晨两点。

至于君臣二人都谈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只记载胡濙把自己知道的都一一禀告给朱棣,那么我们来推测一下,胡濙都知道了什么,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朱允炆死了,二是朱允炆没死,如果朱允炆死了,胡濙只需告诉朱棣他几时死的,死在哪儿,因何而死,有什么证据,让朱棣心安就行,用不着说到四鼓。

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是,朱允炆没死,而胡濙也找到了朱允炆,并见到了他,前面说过胡濙是建文旧臣,昔日君臣相见,自当唏嘘不已,朱允炆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少年意气,容光焕发的姿态,面对胡濙,也许建文帝对他说了很多感慨的话,也想通过胡濙告诉朱棣,自己过惯了山野生活,早已对帝位死心,让朱棣安心当他的皇帝,自己不再是他皇位路上的绊脚石,一边是旧主,一边是新君,此等大事胡濙做不了主,于是他急回宣府,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朱棣,朱棣也细细询问了朱允炆的近况,加之朱允炆本是他的亲侄子,想起当年与他的父亲,自己的亲大哥朱标手足情深的画面,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愧疚与怜悯,从此朱棣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不再去打扰朱允炆。

以上这些也是推测,至于朱允文到底最后的结局如何,或许永远不会被人所知,但是基于他登基之后宽刑省狱,一改朱元璋时期的严厉法律制度,实在是一个心善之人,所以人们大多对他都抱以同情之心,都希望他的结局能好一点。或许不知道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朱允文死了吗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建文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大力提升文官地位,宽刑省狱,轻徭薄赋,对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些弊政进行改革 ,下面分享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1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2

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朱标自出生开始就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到了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随即被立为皇太子。作为亲选的第一接班人,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人考量历代东宫的官制,选拔能臣辅导朱标。而朱标的表现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温文儒雅,宽厚仁德,体谅百姓疾苦,即得文官的推崇,又得诸藩王拥护。可惜的是,1392年,朱标自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因朱元璋很喜欢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而朱允炆也十分聪明孝顺,仁德颇具朱标风范,再三考虑后朱元璋立其为皇太孙。

所以从当皇帝这事上,朱允炆可能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和能力上的准备,从这一点来说,建文皇帝朱允炆和崇祯皇帝朱由检很像。当然建文皇帝时期的国家基础肯定是要比崇祯皇帝时期的要好,但是大家想想,几十年来朱元璋都在大力的培养朱标,而朱标病逝6年后,朱元璋紧接着也就驾崩了,说白了,除去朱元璋立继承人的犹豫期,把朱允炆作为君主来培养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他想当一个明君圣主,但是他却不具备明君圣主的性格和能力,他需要跟崇祯一样,慢慢靠后天的勤奋、实践弥补,可惜时局紧迫,历史洪流滚滚。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3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位离奇失踪的皇帝。朱元璋死后,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在位期间,他开始增强文官在朝廷当中的作用,严惩那些贪官、宦官等,同时对朱元璋在位期间的一些弊政进行了改革,这段历史称为“建文新政”。

朱允炆进行削藩,原本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加深他的皇权地位,不过他行事太着急,其推行的削藩政策激起了朱棣的反抗,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堪称史上第一位造反成功的王爷。

靖难之役

在攻下皇宫后,皇宫着起大火,建文帝在混乱中不知所踪,传说其逃了出去,至于逃到哪里,说法不一。

有的说他出家做了和尚,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

有的说建文帝逃到了南洋,为此朱棣不惜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寻找

还有记载说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被人发现而接入京城。明英宗朱祁镇为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他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被迎入宫内居住,直到老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棣委派胡濙(ying)去寻找朱允炆,多年没有消息,在1423年的一个深夜,胡濙回来向朱棣禀告,他们谈了很久,四更才出来,如果死亡不会谈这么长时间,应该是在讲述与朱允炆与其的对话,所以史学家大胆的推测,朱允炆和胡濙的对话:

你回去跟我叔叔朱棣说,我不会再想着复辟了,你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本性就柔弱,只想安静的做个老百姓,你也别让人再找我了。从此,朱棣二十多年的心病终于解除了,胡濙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难以确认,成为明史的一大疑案。

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后来到底是什么结局?

这是一个历史迷题,不同史学家有不同看法,喜欢的话你可以找些资料来看看。在燕王攻进皇宫时,他选择烧了皇宫,可以知道的是他确实找到了一具男士,但是已经被烧焦,无法确定是不是朱允炆。所以史学家有个说法
1死了,他选择自杀,自己把自己烧死了
2没死,两种说法,一是出家了。二是逃亡,一是在中国境内,现在有个地方就说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二是海外,最有可能的去了缅甸,老挝。有种说法永乐让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原因就是找建文帝,确定他有没有死。
流亡海外这一说法比较被大多数史学家认可
(∩_∩)O谢谢采纳

历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到底去哪里了呢?

首先,就第一种说法来说,认为在朱棣的大军攻破南京之前,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了。对此,《明太宗实录》中给出了记载:“建文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就第一种说法来说,无疑是针对当时情况,所做出的合理猜测。就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在靖难之役中本来握有巨大的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朱允炆逐渐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而燕王朱棣则是越战越勇。在此基础上,即便朱允炆没有自焚而死,朱棣也很难给朱允炆留下一条生路。


进一步来说,在朱允炆决定削藩甚至撤藩之后,他和朱棣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无法调和了,也即陷入到你死我活的状态中。为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必须除掉朱允炆这一障碍。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朱允炆选择自焚而死,显然也是一种体面地选择;其次,就第二种说法来说,认为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为僧了,也即遁入空门了。在《明神宗实录》中,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曾表示:“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也即建文帝朱允炆不仅出家为僧了,而且做到了无人知道,也即不知道其到了哪一座寺庙。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


由此,如同电影《无双》中一样,伴随着船只的爆炸声,郭富城、张静初饰演的角色,可能就此身亡,也可能是借着爆炸成功逃跑了。所以,朱允炆在皇宫放火,也很可能是用来掩护自己趁乱逃跑,从而最终出家为僧了;就第三种说法来说,则认为朱允炆漂洋出海了,所以明朝永乐皇帝让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明朝这一历史阶段,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


最后,在此基础上,查继佐《罪惟录》、傅维鳞《明书》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与《胡濙传》均收录这种说法。所以,和前两种说法比起来,第三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认同度。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朱棣最终当上了明朝皇帝,但是,无论怎样,朱允炆都是朱元璋指定继承人,其皇位是名正言顺的。而就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其登基称帝,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在成为明朝皇帝后,朱棣显然对朱允炆的下落一直耿耿于怀,也即放心不下。在此基础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自然和建文帝朱允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很可能增加了其他新的目标,比如和各地区交流等。但是,追寻建文帝在海外的下落,无疑是比较合理的猜测。

历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到底去哪里了?

建文帝是明朝所有皇帝中结局最神秘的一个,因为关于他最后结局的说法竟然有上百个,但没有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但这么多说法中,无非就是2个结局:

一、逃走了。包括不知所踪和下落不明。二、被杀了。包括自杀和他杀。建文帝是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儿子,在朱标去世后,年仅15岁的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6年后朱元璋去世,21岁的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所以称为建文帝。

朱允炆在朱允炆刚当皇帝几个月后就开始削藩,一年时间废除四位藩王,逼死一位,手段可谓强硬,朱允炆总给人仁厚柔软的印象,事实上并非如此,朱允炆的手段绝不比他祖父朱元璋差多少,至少在皇帝位子,他逼死自己的叔叔们,那是眉头都不皱一下的。

但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却输给朱棣,朱棣在得到朱允炆身边宦官的告密后,得知南京空虚,于是率领一支军队长驱直入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投降,然后朱棣的军队就攻进了南京城,之后南京城起了大火,朱允炆就下落不明。

朱棣据说明朝的南京城有31座城门,内城有13座,外城有18座城门,朱棣的军队是从金川门进入南京的,而且南京城是非常大的,从两个相反方向的城门骑马,需要一天时间才能相遇,朱棣是不可能有这么多军队来包围南京城的,最多也就是包围皇宫,朱棣兵临城下的时候,朱允炆当然是知道的,如果想逃走的话,朱允炆是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的。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有这样一些说法:

一、被烧死。这是被记载在明朝正史中的,朱棣攻入南京后,皇城起火,后来在大火中发现了几具尸体,经盘问太监,说是朱允炆与长子朱文奎,朱棣从来没见过朱允炆,也不知道是不是,反正太监说是,估计朱棣自己都不信吧,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后来到处派人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朱元璋与朱允炆那么朱允炆有没有可能自焚而死呢?首先,人都是有求生欲望的,当朱棣的军队节节胜利,快要打到长江以南时,朱允炆曾派与朱棣求和,愿意划东而治,但朱棣没同意,朱允炆以皇帝身份委屈求全,还被拒绝,这只能说明朱允炆在乎自己的性命吧。当朱棣打到南京时,其实留给朱允炆的只有三个选择,一要么逃走,二要么被俘虏后受尽折磨而死,三要么自杀保留个脸面和全尸。

如果你是朱允炆,第二个选择肯定抛弃,如果朱允炆不想死,那么就只能选第一个选择:逃走。其实《明史》对此的记载也是自相矛盾,一会说朱允炆被烧死,一会说朱允炆不知所踪,其实只要这么说,就不能肯定他死了,如果朱允炆死了,朱棣早就安心了,但事实上,朱棣一直不安心,这也从侧面说明朱允炆没死。另外,绝大多数的史学家和明朝官员都不认为建文帝被烧死,而认为建文帝逃走了。

靖难之役二、逃走了。前面讲过了朱允炆逃走是有可能的,关于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这个问题,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也问过首辅张居正,张居正回答说:建文帝当和尚去了。张居正生活的年代离建文帝有一百多年了,至于张居正为什么说建文帝当和尚,是因为在当时有不少野史就记载了这事。

有一个叫程济的明翰林院编修,也就是史官,曾经预言在建文年间北方会有战事,结果因妖言祸众罪下监狱,后来果然发生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想起程济马上就放他出来,在朱棣将要攻进南京城时,建文帝想自杀,程济劝他逃走

然后找到朱元璋当年留下的一个箱子,箱子中有三张度牒(古代官府发给僧尼用来证明身份的文件)、和尚的袈裟、帽子、鞋子、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建文帝看到后痛哭流泣,然后装扮成和尚的样子与程济等人一起逃走。程济后来还写了一本《从亡随笔》说明了此事,后来一行人途径吴江、襄阳,一直向西逃到了云南,才在当地深山中隐居了下来,最后老死深山。

朱允炆但是这个程济的《从亡随笔》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历史上又没有其他证据能推翻的,但这个一直是孤证,而且《从亡随笔》一直被视作禁书,难以流传,这成为建文帝下落的一个说法,就是逃走了,然后隐居下来终老一生。

其实关于朱允炆逃走的记载远远多过自焚而死的记载,朱棣当皇帝后,还派出两个人专门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一个是胡濙(yíng),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大航海家郑和,胡濙曾经受朱棣命令找了朱允炆14年,连母亲去世,朱棣也不让他回家奔丧

后来在某一天,胡濙大晚上的来拜见朱棣,两人交谈了一个晚上,没人知道他们谈什么,从这之后,朱棣不再担心朱允炆了,从此没再派人寻找,而郑和那边也是没有什么消息。如果朱允炆早死了,也就没必要派人找他了

另外关于朱允炆的下落,野史中还有个故事,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和《明朝小史》,前面都一样,说是朱允炆逃走了,在某地当了和尚,然后朱允炆喜欢写诗,和他住在一起的一个老和尚看到了,就偷了朱允炆的诗稿,跑到官府知州岑瑛那里说:我就是建文帝。然后官府大吃一惊,把朱允炆和那个和尚一起抓起来送到京城。

朱棣后来经过审判,那个告密的和尚年龄不对,然后真正的朱允炆被审判过后承认自己是真的建文帝,并且经过宫中老太监的辨认,尤其是真的朱允炆还说出了那个宫中老太监曾经吃掉了一块掉到地上的鹅肉,老太监又查证了朱允炆的左脚趾有黑痣,这下确认就是真的朱允炆

这一年,朱允炆64岁了,当朝的皇帝已经是明英宗了,明英宗把朱允炆迎入宫中养老,一直到去世。不过这个故事太过美好,不像是真实的,尽管是野史,在当时也有人信,关于朱允炆的下落,出现得最多的就是几个词:和尚、逃亡、下落不明,谁也无法证实,但个人更倾向于:朱允炆逃出了南京,然后当了和尚,最后终老一生这个结局,没有人真正知道他去了哪里,只知道他逃了出来。

请问大明皇帝朱允文最后的结局是怎样?到底有没有被火烧死啊?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在被自己的叔父、后来的永乐帝朱隶夺取了皇位之后,建文帝去了哪里于是自 焚而死还是削发为僧;甚或流落海外,各种说法众说纷线,历史学家们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从而使这一悬案成为中国历史的“四大谜案”之一。
据金陵晚报报道,日前,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 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
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让”
让庆光先生指着家谱为记者讲述了建文帝朱允文开创“让”姓的历史源流。让庆光说,让氏先祖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文为皇太孙。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变”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文。
朱允文被朱棣赶下台后,并没有像许多史家所说,在宫中自 焚身死。而是从地道逃亡出宫,离开南京,隐居于民间改名为“让銮”,假扮僧道,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在游历名山大川期间,让銮还题写过许多诗词和符号,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让銮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让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
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
建文墓地隐匿山林
为了让记者相信自己确是建文帝后人,让庆光还举出了一些例证。让庆光说,他出生在武昌,而先祖建文皇帝朱允文就葬在洪山宝通寺的宝塔旁。让庆光还记得,小时候宝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体方位,和尚们还曾经指引让庆光的祖辈前去祭扫。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动荡,这座隐匿在民间的帝王陵寝已经找寻不到了。
1945年,让氏后代让廉修根据历代先祖口授心传的描述和家藏中元烧包单(上有历代祖先名讳),修成《让氏家谱》一书,得到了著名学者张其昀、昌彼得的认同,张其昀为家谱题写书名,昌彼得则作《<让氏家谱>叙录》,肯定让氏为建文帝后人。而让庆光的舅舅、台湾的陈万鼐教授曾作有《明惠帝出亡考证》,1950年由台北百成书店出版,该书持让氏为建文后裔说,只是可惜没有引起明史学界充分关注。
另据记者了解,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刻碑文“红崖天书”的破译也为证实建文帝未自 焚死提供了佐证。上海工程师林国恩考证出“红崖天书”其实是退位后,建文帝颁下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的檄诏,说明建文帝逃出南京后,流落西南一带,并有可能繁衍后代。
尘封7600年的秘密
对于自己家族的这段历史,让庆光老先生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但一直深埋在心里,当作一个秘密。让庆光说:“我们的先祖被夺去了皇位后,朱棣还多方寻找,想斩草除根,明朝的时候,祖先们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讲自己是明朝皇族后裔。这600年来,让氏只好一直隐瞒先祖身份,家族的历史也只能口耳相传,这本《让氏家谱》也是到上世纪40年代才敢公开编纂的。”
到今年,“靖难之变”已经过去了602年,让庆光说,是到了该建文帝的后人站出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时候了。据让庆光介绍,目前全国有两支让氏,一在湖北湖南一带,一在山东巨野,山东的让氏是不是建文帝后裔目前还不得而知。让氏人数虽然不多,却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很多定居在海外。
社科院专家力证《让氏家谱》
在这两天举行的第十届明史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商传研究员向大会递交的论文就是名为《<让氏家谱>与建文帝出亡考》的论文。
论文中,商传研究员介绍了《让氏家谱》这一有助于解开建文帝下落谜团的重要资料,商传研究员充分肯定了《让氏家谱》的价值,他对记者说:“《让氏家谱》在明史学界还几乎没人知道,因此,我的论文公布后,肯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不过,商传也指出,要彻底弄清建文帝下落,还要进一步做考证工作,“让氏家谱”虽明确说自己是建文后人,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当年的实物证据证明这一点。《让氏家谱》中说:“公(指建文帝)生前书法甚佳,武昌候补衙范衷愚家有祖遗一联,是其墨宝。殁后葬于武昌洪山之阳,生殁不详,惟知其享寿一百岁整。”由此可知,让氏先祖建文帝有一副对联传世,并有墓地在武昌,如果能够找到这副对联或者墓葬,将有助于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明朝皇帝朱允炆是怎么死的?

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朱允炆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人物简介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轶事典故
据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也有称是陕西城固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相关推荐:

请问明朝朱充文后来死了吗

请问明朝永乐皇帝多少个妃子

彩票中奖怎么领取

请问明朝的末代皇帝是谁

请问喵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请问面试时是否需要敬礼

枇杷如何预防冻害

请问绵阳周边有哪些农家乐

标签: [db:标签]

声明:《请问明朝朱充文后来死了吗》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请问明朝朱充文后来死了吗

    《明朝那些事儿》中推测最后朱充文被朱棣找到,但已隐居多年无争斗之心,没有被朱棣杀死,最后自然死亡。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

    百科 日期:2023-03-25

  • 2023新款工装裤男款推荐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2023新款工装裤男款推荐:其中众烟 宽松工装裤、古莱登 七分工装裤以及古莱登 舒适合...

    数码 日期:2023-03-25

  • 2345浏览器网址被劫持无法打开解决办法

    当我们使用浏览器中2345网址导航的时候发现它自动跳转到了其它网址或者打不开,这种情况可能是2345导航页被劫持了,如果遇到2345打不开或被劫持...

    数码 日期:2023-03-25

  • 透气舒适的男士POLO衫排行榜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透气舒适的男士POLO衫排行榜:其中gxg jeans 刺绣 短袖、卡宾 翻领修身白色POLO衫以及...

    数码 日期:2023-03-25

  • 2023十款男士修身POLO衫推荐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2023十款男士修身POLO衫推荐:其中真维斯 修身版型POLO衫、G2000 撞色翻领POLO衫以及...

    数码 日期:2023-03-25

  • 请问明朝永乐皇帝多少个妃子

    明朝永乐皇帝有16个妃子。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前后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

    百科 日期:2023-03-25

  • 彩票中奖怎么领取

    1、兑奖信息登记,当到达彩票中心时,需要填写相关的登记资料,包括彩种、期数、个人信息等。2、还要配合工作人员身份确认等流程,所以身份证是肯定...

    百科 日期:2023-03-25

  • 透气吸汗的夏季男士polo衫排行榜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透气吸汗的夏季男士polo衫排行榜:其中佐丹奴 修身裁剪POLO衫、熊猫·本 日系休闲POLO...

    数码 日期:2023-03-2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