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人生不知何处归出自何处

人生不知何处归出自何处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3-26 手机版

《孔子携弟子见老子的典故》

具体如下: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人生不知何处归”出自何处?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哪里?

出自唐朝诗人催护的《题都城南庄 》。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催护,字殷功,今河北安平县人。诗人在《题都城南庄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

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老子的三个故事介绍

关于老子的三个故事介绍

孔子问礼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教阳子居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安居何处

阳于居道:沛(今江苏沛县)。

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聃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孔子再拜老子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作者及出处

”人面不知何处去“出自《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

原文:

题都城南庄_古诗文网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崔护(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博野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扩展资料

1、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说他“陈国相人”或“楚苦县人”均可,因为相与苦是一个地方,即今天的河南鹿邑县。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分为上下两册,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老子的故事

相传,野牛是被老子李冉给降伏后才成为人们耕种帮手的。
据说在老子少年时期,在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野牛,这群野牛都是体格庞大、双角朝前的怪物,在一个头牛的带领下到处骚扰附近的村庄。由于这群的野牛总是集体出动,所以附近的各种动物都很惧怕,不要说猪狗之类的,就连虎豹等猛兽都惧之三分。

一日,老子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不长时间,俩个小伙伴就把篮子都割满了,看看天尚早便一起做起游戏来。他们把镰刀插在地上,两人一起站在远处用老子李冉手中的乾坤圈套镰把玩。正玩得起劲时,突然听到“哞”的一声,山头上出现了一头巨大野牛。老子李冉看见这个从来没见过的庞大东西,猜测这便是人们传说能惊走虎豹的野牛,便想除掉这东西为百姓除害。于是便镇定地拿起镰刀向牛走去,二子一看也拿着镰刀随老子一起往山上走。再说那从未见到过对手的野牛一见这阵式,也是用前蹄刨刨土振作起十二分的勇气向山下奔来。快到近前时把头一低,一个猛窜就想把俩人给抵死,只见老子李冉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了过去。老君见那牛气势,便想给他点厉害、杀 杀 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来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狠砍去。只见这镰刀只露出了镰刀柄,把那牛痛得一蹦老高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俩人一见那牛被打跑了,便喊叫着随着那牛追上了山。
那伤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老子李冉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抓个瓷实的,猛听到一声吼叫震得整个大山直颤,随着声音一头比刚才的牛要大出一号来的巨大的青牛从洞里窜了出来。它窜出洞口后,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说:“自从占山为王以来,哪里吃过半点亏,今天倒被你俩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有失尊严,看我怎样收拾你俩。它大叫一声。老子李冉看着这个大头大嘴大蹄盘、头上那两只角向前伸着的大青牛,猜想这一定是传说中的头牛。只见这头野牛一个饿虎扑食就扑向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闪身一躲,却见二子躲的稍慢一些,那大青牛已窜到二子身边,朝着二子就是低头一抵,二子也不急慌,闪身躲过后便势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见腿被人抱住,急得张口就要咬二子。老君一看猛窜上去,用手里的乾坤圈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这大青牛羞恼成怒,身子猛一横,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头去伸出舌头“呼嗤”一下,就把二子卷进肚子。老君见二子被老牛卷进肚里,急得他怒从心中起、劲从骨中生,在大青牛正低头躬背冲到他眼前时,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一个翻身就骑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夹紧,两手握住两只牛角使劲向后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个方向,大青牛疼得乱蹦乱跳想把老君从背上甩下去。这老君摘下乾坤圈把牛鼻子牢牢穿住,这一下大青牛老实了,老君跳下牛背用镰刀又把牛蹄子切成两半,这一下大青牛彻底不动了。老君回身狠劲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里的东西连同二子一起都给挤了出来,二子不一会就醒了过来。
于是,老君便和二子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往山下走,没走多远,老君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老君治服了,便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君把它们赶到村边的一片草地里专门驯养这群牛,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
从此,由野牛驯养出的家牛,都是犄角朝后、蹄子两半的样子,不仅吃东西还要反刍而且只会拉车、耕地了。
老子的故事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宋国相邑(今河南省涡阳)人(一说河南省鹿邑),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老子感悟天道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认为道是宇宙产生的本源,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老子出生
据《列仙传》记载,周代之时,老子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从天而降,时玄妙王之女尹氏昼寝,感而吞之,觉而有孕。尹氏怀此圣胎之后,神气安闲,容颜转少,所居房屋,六气和平,祥光照护。后来从左肋下诞生一个男孩。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生下来就会说话,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此吾姓也”。
尹氏见他鹤发龙颜,天庭饱满,两耳过肩,此时祥云笼罩庭院,万只仙鹤在空中飞翔,大地一派吉庆景象。尹氏给他取名叫“老子”,又叫“老聃”。老子生下九天,身体便有九变,见到他的人无不惊叹。到了六岁时,自己认为耳大,自名重耳。
聪颖少年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尹氏请一精通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子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子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子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子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子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子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子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子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容先生教授三年,来向尹氏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尹氏想老子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商容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尹氏母子二人非常感激,拜谢了先生举荐之恩。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子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孔子问礼
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子获益不浅。
孔子向老子辞行时,老子送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孔子不觉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问:“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
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孔子道:“先生之言使弟子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与老子告别。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孔子:“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龙兴风云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龙乎?”
点化阳子居周王室发生内 乱,老子于是离宫准备隐居。一日,他骑青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子闻声发现是弟子阳子居。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跪拜于老子所乘青牛前。老子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子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老子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老子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
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阳子居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老子问。“安居何处?”阳子居道:“沛(今江苏沛县)。”老子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
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子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子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子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子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道:“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
老子于是在宋国沛地隐居,自耕而食,自织而衣。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皆以弘扬道德为己任,善化世人。例如其弟子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 太平。
再授孔子
孔子与老子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闻老子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子来访,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子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寰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子闻之,感到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岂知寰宇如此空旷广大矣!”老子道:“圣人处世,
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知此大道也,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孔子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言罢,起身辞别。
传授尹喜
周朝大夫尹喜,少时即喜好古籍,善观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一日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 人。
一日,老子要到西域去开化世人,准备出函谷关。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子说:“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观大圣,神姿迥绝,边吏何足挂齿?诚望圣人赐教。”老子说:“子何所见而知?”尹喜说:“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过昴,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度关;紫气浩荡,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伏望指点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尽。”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见,当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问大圣姓字,可得闻乎?”老子说:“吾姓字渺渺,从劫至此,非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听说是老子,焚香叩头,恭敬地拜其为师。

求老子的故事

fw5d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中华名人故事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出自何处?

【出处】:  唐五代-崔护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相关推荐:

人生不知何处归出自何处

秋天适合种什么蔬菜

牛油果拌酸奶怎么做

人什么攒什么成语

人什么什么鸡四字成语

牛油果的种植多长时间才会结果

人什么三分成语

牛油果对子宫的好处

标签: [db:标签]

声明:《人生不知何处归出自何处》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灭蚊效果最好的产品排名2023

    雌蚊一生中可以产卵6-8次,每次产卵200-300颗,总数多达2000颗左右,可见消灭一只蚊子等于消灭一个团队。因此灭蚊成为关键,下面是我们给大家推荐的...

    数码 日期:2023-03-26

  • 人生不知何处归出自何处

    《孔子携弟子见老子的典故》具体如下: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

    百科 日期:2023-03-26

  • 十款效果最好的家用室外灭蚊器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十款效果最好的家用室外灭蚊器:其中小米 便携无烟灭蚊器、奢亮 超声波高效灭蚊器以及...

    数码 日期:2023-03-26

  • 3dmax制作客厅详细步骤

    许多新手小伙伴们都不知道3dmax制作客厅效果图步骤,将和大家分享3dmax软件制作室内客厅效果图的步骤与方法。有需要的小伙伴们快和一起来看看...

    数码 日期:2023-03-26

  • 2023十款拖把胶棉头推荐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2023十款拖把胶棉头推荐:其中利临 吸水胶棉拖把、世家 胶棉拖把头以及品居源 胶棉吸...

    数码 日期:2023-03-26

  • 秋天适合种什么蔬菜

    1、莴苣:或者是叫油麦菜,其种子长得比较相似,之后长出来的叶子也是很相像,这里就当做是一种来大致讲下,种子首先是要保证新鲜的,只要不超过保质期...

    百科 日期:2023-03-26

  • 牛油果拌酸奶怎么做

    原料:牛油果,酸奶,香蕉,白糖。步骤:1、将牛油果切开后去核处理,挖出果肉放入碗中;2、向牛油果果肉中放入适量白糖、酸奶,搅拌均匀;3、将香蕉放入牛油...

    百科 日期:2023-03-26

  • 人什么攒什么成语

    符合条件的成语只有一个,是人头攒动。成语:人头攒动。解释: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其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

    百科 日期:2023-03-26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