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

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5 手机版

明清时期。“释,儒,道”相同的思想渊源,促使明清时期的民间教门在当时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和民间教门传统影响下,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内丹派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核心的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的教育。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们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质,成为传统社会精神网络恒久不懈的支撑力量。中华文化是讲人的,是人所需要的,是对人有意义、有作用、有影响的。中华文化是塑造人的,是创造人的,是改造人的。中华文化是用人的精神来影响人,文而化之,使人在精神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成就。中华文化是有宗旨、有境界的,因此是有方向、有目标的。它有极高的追求,有极高的价值,是人类生命的标高,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当你攀上高峰之巅,就会有“一览众山小”之叹。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什么时候?

依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正统地位,各种思想体系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彼此借鉴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所以出现于:南北朝。

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参考资料

“三教”,指的是儒、释、道三家。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梁武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有关建筑:

青龙洞古建筑

青龙洞古建筑群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镇远城东的中和山上。这里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和为一体。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生就山腰。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它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卫高庙

高庙位于中卫城北,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称“新庙”。”。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经道光二年、咸丰三年、光绪八年续建,改称“玉皇阁”。民国初年增建后,改称“高庙”,建筑面积达2510平方米,是一处造型完整、气魄壮美的古建筑群。高庙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之间飞桥相连,极富变化。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翘曲廊有致而闻名遐迩,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高庙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还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庙,共塑有各类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极,令人目不暇接。高庙地狱是我国四大鬼城之一,进入阴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叹为观止。登上中卫高庙的最高层,又是另一番景象。极目云天,泼黛浮蓝;大漠绿洲、黄河、长城尽收眼底。近处,云蒸霞蔚;远处,飘来的瀚海驼铃深沉悦耳。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全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虚实相生。

三教合一---百度百科

三教并行是什么时候?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有什么区别?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与道教广为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隋朝,儒家学者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坲、崇儒
儒释道三教并行什么意思
就是儒教、道教、佛教在这个世界上都存在盛行
唐朝三教并行的原因
一个朝代文化越是先进,其包容性也就越强,因此不仅仅佛教,其他教派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表现。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是三教合一,而唐是三教并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儒、佛、道的融合:

1、儒教:

①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

②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

③玄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④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2、佛教:

①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②佛教的传入并氾滥,必然要引起中国传统思想的抗争,首先引起论争的是道教,在理论上与佛教争论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觉思维进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论色彩。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地位十分巩固,这使得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

3、道教:

①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所写的《抱朴子》一书,不仅对战国以来“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发论述,更重要的是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北朝寇谦之以“整清道教”为己任,打出“专以礼度为首”的旗号,完全按照封建伦理观念制定了一套教义,鼓吹“于君不可不忠”,“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国家”,劝导人们“勿怨贫苦”,“戒勿以贫贱求富贵”。他还袭用佛教轮回转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转生虫畜”欺骗恫吓人民。

①刘宋的陆静修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仪式,编制了新的道教斋戒仪式,齐梁时的陶弘景,以现实社会为模式,制造出“仙亦有等级千亿”的理论,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道教兼采儒、佛、道三家之说,把它们糅杂融汇在一起,以汉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形式出现,有利于宣传推广,扩大影响。...
唐朝是不是尊崇儒学?不是说隋唐时期三教并行的吗?
唐代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初三帝(高祖、太宗、高宗)统治时期,其所实行的是三教共存、道先佛后的政策。第二阶段是武则天与唐中宗统治时期,其所实行的是三教共存、佛先道后的政策。第三阶段是唐睿宗统治时期,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在此时正式形成,终唐之世,遂为定制。
儒释道三教是什么意思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
《西游记》代表着吴承恩的三教观,集中体现着他的“三教合一”“三教并行”思想,对吗?
本书虽然以唐僧西去取经为主线,以儒释道三教的矛盾斗争为论述基调,但作者始终是以“利益”的笔触去评价这场三界“战争”,他既没有弘扬佛法,也没有排斥儒道,而是取“利益”之交集,达三教之共存。体现了吴承恩“三教合一,三教并流”的思想主张。
“儒,释,道三教兼修”是什么意思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

三教合流是哪个朝代

三教合流,又有“三教合一”的说法。“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儒教就是以孔丘为主的儒家思想,道教就是以老子为主的道家的一部分思想,佛教则是以释迦牟尼为主的思想。山西省著名的悬空寺有“三教殿”主殿,内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 四大石窟中的大足石刻主要内容就为三教合流。

儒释道三教合一是指什么?

儒释道三教合一是指宋明理学以儒、释、道互补为格局,最终确立中国文化的传统,历史上即称为“三教合一”,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是儒学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宋明理学作为封建末世的思想学说,比起以前的儒学形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道德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同时对宋元明清的思想文化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是儒学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它是一种以心智、伦理、政治相结合的学说。它缺乏哲学的内涵,疏于思维和论证方法。孔子、孟子、荀子并称为儒家“三圣”。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发展

两汉经学是儒学的第二个发展时期。它是董仲舒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它的特点是用解释儒家经典的形式,提出一套以“三纲五常”为基本法度,以道家思想为哲学基础,并附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

至此,儒学具有“神学”的内涵,儒学开始儒教化,儒学不仅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指导思想,而且一家独尊地位,并对后位产生重大思想影响,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它是对孔孟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在我国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大约在什么时候?

相同的思想渊源——佛教、道教、儒家三教合一的“信仰” 明清时期的民间教门在当时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和民间教门传统影响下,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内丹派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以“真空家乡”(天国)、“无生老母”(最高神)为核心的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民间教派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佛教乃至儒家伦理思想中汲取养份滋补自己,并最终离经叛道,自成一统。 佛教源自印度,其最纯正及精要的经典首推《法句经》以及《阿含经》。
南传圣典的精华主要浓缩在觉音尊者的《清净道论》,有关佛陀的原始
教诲则见于五部《尼加耶》。大乘佛教的完整体系则在《华严经》,而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则是阐述大乘要义的代表性经典。至于藏传佛教的完整体系详见于宗
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儒道两家的精神则源自于《易经》。古有三易,即《连山》、《归藏》和《周易》。易经的八
卦源出自伏羲氏,当周文王被纣王囚禁而演八卦为六十四卦,而后孔子"五十而学易",发挥《易
经》精神,再加上许多不知名的圣智之士,而完成博大精深的《易传》。 儒家的精神就在于《大易》的生生不息,《周易》首重乾卦,表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
精神",其主要经典就在十三经,分别是《周易》(包含《易经》、《易传》),《书经》、《诗
经》、《礼记》(包含《大
学》和《中庸》)、《周礼》、《仪礼》、《左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至于道家,则以老子为始祖,《道德经》一书也在阐发《易经》精神,所不同于儒家的是《道
德经》的体系为《归藏》,首重坤卦,表扬"厚德载物",如同经中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能胜之。"道家三经为《道德经》、《南华经》(庄子)和《冲虚经》。道家的《道德
经》是最有生命力的,自1973年出土马汉王堆的甲乙《老子》帛书后,在1993年又发现郭店竹
简的甲乙《老子》,其年代更为久远。 道教和道家有密切关系,但又有别于道家。简单说来,道家是生命哲学,而道教则是生命学的
修炼。"道教"一词源出自东汉时期,原始道教的经典一共有三部,最古老的是《周易参同契》,
此经出现时,无人重视,自至七百年后,才受人注意,本经有"万古丹经王"之称,后紫阳真人张
伯端明其要义,而以诗歌的风格写下《悟真篇》。另外两本原始道经则为张道陵注解道德经的
《老子想尔注》,还有太平道的《太平经》。道教体系庞大,杂而多端,所用经典包括《正统
道藏》、《藏外道书》、《续道藏》等,近期以来,中国道教界正努力结集所有道教经典,汇
编成《中华道藏》。浓缩道教教义的代表作有两大本,其一为葛洪的《抱朴子》(分成
内外篇),其二则是宋代张君房所编集的《云笈七签》。 长期以来,儒释道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中
国佛教的《弘明集》和《广弘明集》正是儒释道三教互争长短的重要文献之一。 所谓的"三教合一",最明显的例子在于两宋时期。儒家在南北宋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
学。理学主要吸收道家道教思想而补儒家宇宙论之不足,从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太极图
说》(文中说"原始反终,故
知死生之说")和《通书》,就可知道个中详情了。无可否认,心学是受
到禅宗影响而启发的心性论,其中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而王阳明则说"致良知"。最后,更出
现了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借唯识学阐扬大易"生生不息"的精神,写成《新唯识论》一书,
引发佛教界的群起围攻,不过佛门中最正面性回应《新唯识论》内容本质的还是印顺导师,熊
十力针对导师的批判写出其富玄学性和创意性的《摧惑显宗记》。 道教在宋朝出现了全真道,其创教祖师为王重阳,正式提出"三教合一"口号,劝人读《心经》、
《孝经》和《道德经》。 在民间的第一本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更是突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此因《太上感应篇》源
出自葛洪的《抱朴子》中的《微旨》和《对俗》,原属道教经典,不过其内容明显包含儒释道
三家思想。更重要的是,袁了凡先生因奉行《感应篇》而写下《了凡四训》。净土宗大德印光
大师,对于《感应篇》也大力提倡和赞扬。时至今日,《太上感应篇》的推广,正是证明了儒
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脉络。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有什么区别?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区别为:主次不同、追求目标不同、阶段不同。

一、主次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的没有主次之分,儒、释、道三教地位平等。

二、追求目标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的追求目标唯一,为入世。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的追求目标不唯一,为出世、游世和入世。

三、阶段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处于最后的阶段,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处于最初的阶段,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

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七月半不是在七月十三,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三教合一指的是什么,历史条件即中华民族文化特点奠定了什么基础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有些学者极其暧昧,对儒道融合佛教的三教合一多鄙视不屑、对佛教融合儒道的三教合一多赞美赞叹或避而不谈、甚至认为儒道好的思想也几乎皆从佛教而来。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从统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含义无疑要比“三教”更进一步。关键在于对“合一”的理解。如果将“合一”视作儒、道、佛三家的内在义理上,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当然可以,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称为“三教合流”或“三教归一”的。其实一般的学术著作中在说三教合一时,也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正是对三教合一之称在理解上的模糊,古人极少用三教合一这个词,至少是明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此词。作者曾请友人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或者说,明代以前的人们,尚未认识到三教在外在形态上有合一的可能性。当然,明代人所说的“合一”,仍可分二个层次。其一依然是以往“三教归一”、“三教一家”的那层意思,即主要指三家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如顾宪成在《明故礼部仪制司主事钦降南阳府邓州判官文石张君墓志铭》中云:“东溟管公倡道东南,标三教合一之宗。君相与质难数百言,管公心屈”。不过,从明代一位监察御史陆陇其所云,“今人言三教合一,岂非朱子之所叹然。又有谓三教不可合而各有其妙,不妨并存者,则又是以不合为合,尤巧于包罗和会者也”。陆氏所谓三教的两种合一,其区别正是表现于外在形态上,即当时人们确有主张将三教混为一体。
三教合一概念在明代的提出,必定是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有了合三教为一教的某种实际形态存在,哪怕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社会上确存在三教形态上的共一。如到了明代,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祇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关帝信仰,约成书于明中期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君临三界,“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再如晚明的林兆恩甚至创立以儒为主体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宣称要通过“炼心”、“崇礼”、“救济”等手段,“以三教归儒之说,三纲复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后世”,甚至“立庙塑三教之像:释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为儒童菩萨塑西像,而处其末座。缙绅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实行了三教在信仰崇拜体系上的合一。从而使三教合一概念的内涵有了质的飞跃。
林兆恩的“三一教”,是以公开标榜三教合为一教作宗旨的,其它一些民间宗教里也有以此为旗帜的,此可见诸于那些民间宗教的经典“宝卷”。如《销释悟性还源宝卷·留三教经品》云:“自今慈悲来找你,才留还源三教经”;《开心结果宝卷》中有《三教菩萨品》;《混元红阳临凡飘高经》亦有《取三教圣人品》等。此表明明清二代有更多无名有实的三教合一宗教组织,即是上述那些活跃在当时的五花八门民间宗教。对此明末清初时的颜习斋看得很清楚,他说:“大凡邪教人都说‘三教归一’或‘万法归一’”。在这些民间宗教所奉行的宝卷里,三教之间的原有差别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正如安娜·塞德尔所说 ,“这些佛──道经文起源于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世俗圈子中,在那里,两个宗教在教义上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事实确是这样,如罗教创始人罗清在其《五部六册》中的《破邪显证钥匙卷·破不论在家出家辟支佛品第一》里就进一步说明:“一僧一道一儒缘,同入心空及第禅。似水流源沧溟瀇,日月星辰共一天。本来大道原无二,奈缘偏执别谈玄。了心更许何谁论,三教原来总一般”。酒井忠夫先生曾对《五部六册》引文进行考证,发现其中不仅有《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等佛经,还有《道德经》、《悟真篇》等道教典籍和儒家的《大学》、《中庸》等,说明这些所谓宝卷完全是三教合一的。大体上说,这些宝卷“全是邪教名目而假充如来佛经以欺人者”,也就是说民间宗教如果在崇拜形式上还往往显示着佛教色彩的话,但其所主张的现世人们行为准则,却是儒家的忠孝仁义等伦理,如其中《销释孟姜忠烈贞节贤良宝卷》、《二十四孝报娘恩》、《节义宝卷》等等。
纵观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可以察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动态。首先,自唐以后,无论是从外在的政治统一,还是内在的专制集权程度,都甚于以往的朝代,而且是一代甚于一代。这种专制集权的大一统社会政治体制的不断加强,愈来愈需要更为一致的含有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于是三教合一的呼声也越加强烈,包括象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统治者的极力提倡。其次,鉴于自春秋至秦汉思想趋向一致所形成的传统,三教在长期并存的过程中,内质上通过交流,彼此的认同越来越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要的条件。如余英时先生指出:“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的整个趋势,这一长期发展最后汇归于明代的‘三教合一’,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的”。又如元代全真教主王哲(重阳)在山东等地组织“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七宝会”等等,表明在新道教的内部,三教合一的因子更为成熟,“大量儒释思想被融入道教,已成为入明以后道教的一大特色”。这种现象也在当时上层建筑中各个领域内泛现,如“‘三教圣人’在元代戏剧及其它著作中就突然出现了”。再次,由于十三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的瓦解,使中国佛教再也难以吸收与中国文化异质的东西,这对加速与其它二家的同化,反而成了有利因素。最后,中国民众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儒、道、佛诸家的内容都早已司空见惯,三教合一把这些他们最熟悉的东西调和起来,推陈出新,民众是乐于其成的。这成了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会条件。

相关推荐:

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

吕布斩杀过的所有人大将

什么叫唱歌

愚公为什么称为愚公

吕布战胜张飞要多少回合

什么叫蝉联格

中国没有狮子为什么古代就有狮子雕像

吕布这个武将是什么技能

标签: [db:标签]

声明:《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

    明清时期。“释,儒,道”相同的思想渊源,促使明清时期的民间教门在当时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和民间教门传统影响下,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吕布斩杀过的所有人大将

    吕布斩杀过的大将:1、方悦,在《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 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唱歌

    唱歌的定义:以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出美妙的声音,给人以享受的动作。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娱乐,亦是一种发泄。训练的内容包括:唱歌的姿势、呼吸...

    百科 日期:2023-04-05

  • 愚公为什么称为愚公

    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他是愚笨的,所以称为愚.愚公中的 愚 非愚蠢的意思,事实上,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中,愚 可以凸显出愚公的智慧,这就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吕布战胜张飞要多少回合

    在小沛,吕布和张飞并不是生死斗,那时刘吕二人虽然貌合神离,但是名义上还是盟友的关系,再说不过是因为抢马的事情,吕张才斗的,这也可以算是意气之争...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蝉联格

    蝉联格,亦作蝉连格,又称连理格,乃一字嵌上句之末,另一字嵌下句之首。魁斗格取“魁星踢斗”之意,乃一字嵌上句之首,另一字嵌下句之末。 联格即钟格,...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中国没有狮子为什么古代就有狮子雕像

    狮子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石狮子何时走向民间,成...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吕布这个武将是什么技能

    技能如下:锋芒毕露技能:吕布挥动方天画戟,拥有比其他近战更远的攻击距离;方天画斩技能:吕布挥出一击方天画斩,造成物理伤害,下一次方天画斩额外附带...

    百科 日期:2023-04-0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