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 > 八卦 > 父母双亡考研“上岸”失声痛哭的女孩:学费全免还有奖学金,会带录取通知书去父母墓前报喜

父母双亡考研“上岸”失声痛哭的女孩:学费全免还有奖学金,会带录取通知书去父母墓前报喜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4-24 手机版

极目新闻记者 满达 杜光然

近日,贵州女孩彭小桐成功考上研究生,却因父母双亡无人分享而失声痛哭,牵动万千网友的心弦。彭小桐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相继因病离世,查到拟录取结果时,她喜极而泣,同时又掺杂着遗憾。

治病求医早已花光积蓄,拟录取后,学费也成为了家中的难题。对此,录取院校吉林外国语大学表示,学费全免,每月还有各类补助,保障生活,并派老师跨越3000多公里看望小桐及家中长辈。

4月17日,彭小桐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父亲在住院期间一直牵挂她的学习,未来她会带着录取通知书,去父母墓前告诉双亲自己考研成功的喜讯。

女孩考研“上岸”遗憾无法与父母分享喜悦

23岁的彭小桐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农村,是家里的独生女。她的父亲是当地乡村中学的体育老师,母亲是英语老师。命运弄人,彭小桐11岁那年,母亲患白血病去世,父亲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一边还债,一边供女儿读书,一个人苦苦支撑这个家。

父女两人相依为命,彭小桐深知,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为父亲减轻负担。2022年3月,她准备考研,此后在老家四五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认真备考,每天从早上学习到深夜,复习资料上密密麻麻地圈画着重点。


拟录取通知 来源:扬子晚报

9月份,在备考的冲刺期,父亲查出癌症晚期住院治疗,彭小桐一边要独自在医院照顾父亲,一边还要筹集医药费,压力很大。

亲戚沈女士说:“小桐陪父亲住院时,整夜睡不着,凌晨两三点就会给我打电话。她实在太无助了,她还是个孩子啊。小桐曾想过放弃考研,我反复劝说,经常和她电话沟通。”

“已经到癌症晚期了,我真的很想救爸爸。”彭小桐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那段时间医院只能留一个人陪护,她在医院独自照顾父亲。父亲会嘱咐她好好学习,但也因为陪护耽误学习而愧疚。一个多月后,父亲还是走了,这对她打击很大。经历了双亲的离世,彭小桐心情一直很沮丧,很难集中注意力复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初试前。备考期间她咬牙坚持,不断暗示自己调整状态,亲戚也会鼓励她安心备考。最终,她鼓起勇气走进考场,完成了考试。

彭小桐回忆道,交完卷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她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她在考虑往后的生活,赚生活费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

初试成绩公布后,她考了356分,觉得进入目标院校的复试希望不大,便想一边工作,一边准备着复试调剂。当调剂服务系统开通那一刻,她首选调剂到吉林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当彭小桐查询到了自己的拟录取信息时,她喜极而泣,同时又掺杂着遗憾,内心的情绪难以克制,泪如泉涌。

“这么久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但很遗憾没办法和父母分享。”她接受采访时说。

校方穿越3000公里给她带惊喜

彭小桐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自己获悉考研“上岸”后痛哭的视频,让无数网友心碎。

考研“上岸”明明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很多人不知痛哭背后的原因。4月11日,经过媒体报道,大家才知道这个女孩背后的故事。

小桐能够顺利考上研究生,爷爷奶奶在高兴之余也在为学费发愁。因为,每年的学费不是小数目,当年为了给母亲治病,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还借了钱。这次为给父亲治病,家里又债台高筑。

吉林外国语大学也关注到了这名特殊的准新生。

该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爱心狂飙”,这是吉外给出的答案》写道,3000多公里,这是吉林长春与贵州毕节市大方县的距离。从4月13日17时到14日12时,历时19个小时,承载着秦和校长的关切及全校师生的爱心,学校两位老师连夜赶到彭小桐的家乡,也带去了一封校长信。

“人生并不是一片坦途,每个人的成长会哭泣悲伤,会无助孤寂,真正的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流一滴眼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些你都做到了,做得很好!在你身上真正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样子,你的这些宝贵品质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高度契合,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倍感欣慰。”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在给彭小桐的书信里这样写道。



两位老师连夜赶到彭小桐的家乡,也带去了一封校长信 来源:吉林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号

吉外的两位老师看望了彭小桐家中的爷爷、奶奶和大伯,并介绍了学校的精准资助政策:学费全部免除(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孤儿均享受),入学享受新生奖学金,还有国家助学金、校长爱心基金和三助一扶岗位补贴,确保小桐生活无忧。要是成绩优秀,还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奖励。

老师表示,学校有十多名像小桐这样条件的孩子,学费都是全免的,学校还有三助一扶的岗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助研、助教、助管,都有补贴。

随后老师拿出了学校的校徽,给彭小桐戴上,并转达了秦和校长的书信。小桐读着书信,亲切的文字饱含深情,不禁潸然泪下。

“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期待与你相聚在金秋九月,美丽吉外。祝你一切顺利,梦想成真!”校长在书信结尾处写道。

得知学校的安排,小桐一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放心、感恩。小桐在给秦和校长的回信中说:当两位老师告诉我,我在吉外的学费全部免除时,我的爷爷奶奶流下了热泪,同时无形之中好像有力量充斥着我的内心……吉外的爱跨越千山万水,到达了我的家乡贵州毕节,深深地温暖了我和我的家人们。同时,吉外的老师们代表校长,向我送来了最真挚的关怀。与困难作斗争是我二十多年人生的主题,失落与孤寂常常伴随着我,而您在信中鼓励的话语,给予了我无穷的勇气与力量继续面对生活,感谢您的赞赏和肯定……我在千里之外的贵州仿佛感觉到您就站在我的身边拍着我的肩膀说“加油”。

“想当父母的眼睛,帮他们多看看这个世界”

彭小桐的经历引不少网友心疼,纷纷给予她鼓励和祝福。网友评论道:“女孩天生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她依然努力绽放自我,希望社会的关注能让她在未来闪闪发光,祝她好运。”“坚强的女孩,希望你的未来光明坦荡,你的爸妈会为你骄傲的!”“以‘孤勇者’的姿态,向残酷无情的命运交出一份坚韧自强的答卷。”

在沟通中不难发现,彭小桐是一个懂礼貌且乐观的女生,和她聊天的氛围很轻松。她对长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也规划了自己未来的道路,谈到过世的父母时她的语气又变得很坚定。“我想当父母的眼睛,帮他们多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更多的风景”


彭小桐给校长的信 来源:人民日报

4月17日,彭小桐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现在是拟录取阶段,录取通知书还没发放,未来她会带上录取通知书,去墓前告诉父母这一喜讯。她本科是在贵州本省读的书,读研后前往吉林长春将会是她外出最远的一次,她很期待在东北的大学生活。希望能把对外汉语教师证书考下来,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教师,将汉语和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她表示,自己经常刷到网友的暖心评论,感谢大家的鼓励和帮助,她发视频的初衷也是想鼓励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大学生。“在最难受的时候,咬紧牙关,事情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坚持熬过难受的每一分钟。”

(来源:极目新闻)

几年前,《哈佛女孩刘亦婷》曾被批判为反素质反教育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1998年,十八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同时收到美国四所名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2000年,其父母张欣武、刘卫华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以下简称“《哈佛女孩》”)。该书甫一出版,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已发行200万册。2004年初,他们又出版了堪称续集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br><br>刘亦婷,已成为许多中国家长心目中的偶像,教育的偶像。 <br><br>2004年 11月,一本意图打破“哈佛女孩”神话的图书——《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以下简称“《真相》”)——闯入书市,对“刘亦婷模式”进行全面质疑。该书的面市,让“哈佛女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br><br>屡遭质疑的《哈佛女孩》 <br><br>“如果都用类似的‘铁人计划’培养,会酿成很多悲剧。”《真相》作者萧愚说。 <br><br>据萧愚介绍,两年前,他开始关注《哈佛女孩》这本书。他结合自己的实际,渐渐发现,用一个模板来教育孩子是件很糟糕的事情。“试卷考不到的,社会一定会考到。急功近利的学习者固然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长久看来,他们终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他说。 <br><br>“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觉得,时隔多年之后,对于‘刘亦婷’这个现象进行反思还是颇有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当她的家长还在不断炮制“刘亦婷的培养细节”这类操作手册性质的东西的时候,我觉得更加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br><br>《哈佛女孩》遭受质疑,已不是第一次。 <br><br>早在2001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就曾撰文指出,尽管该书提到的家长有一些成功经验。但经验毕竟不是规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指望把某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做法和经验作为“万应灵药”或“绝招”,生搬硬套到每个家庭,“照着葫芦画瓢”,大多数家长是要失望的。 <br><br>2003年2月23日,本报也曾以《卡尔·威特的假戏该收场了——〈哈佛女孩刘亦婷〉涉嫌造假》为题对该书进行质疑。 <br><br>该文从对被《哈佛女孩》奉为《圣经》的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质疑着手,认为《哈佛女孩》并不可信,只是一种商业炒作,“哈佛女孩式”教育不是主流。 <br><br>2004年5月份,一封名为《致奉〈哈佛女孩〉为圣经的父母的一封公开信》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这个署名houzhenchun的作者认为《哈佛女孩刘亦婷》只是另一种“造神运动”的产物,“连毛主席都走下了神坛,连温总理都要让大家看见他斑白的双鬓了,我不知道我们这些所谓的天才,所谓的成功人士还有什么必要继续不停地给自己脸上贴金。” <br><br>记者了解,《真相》一书出版前,关于刘亦婷的争议,在报端和网络上也并不罕见。 <br><br>“哈佛女孩”靠关系走进哈佛? <br><br>在《真相》中,萧愚对刘亦婷进入哈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书中认为,刘亦婷充分利用哈佛大学招收中国学生时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缺陷进入哈佛,根本不是综合素质教育的结果。 <br><br>萧愚告诉记者,刘亦婷当年一共申请了11所大学,被其中4所大学录取,被7所大学拒绝。录取她的这四所大学中恰恰有两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威尔斯利学院)是其推荐人拉瑞建议刘亦婷申请的。拉瑞曾明确告诉过刘亦婷,他以前曾推荐过两名学生,都成功了,并称他的推荐在学校方面应该有点信用。 <br><br>拉瑞,据萧愚介绍,是专门从事中美教育交流的美国人,在刘亦婷还在读中学时曾带刘亦婷去美国参加交流活动。拉瑞对刘亦婷表现出格外的欣赏,建议刘亦婷申请美国大学。 <br><br>“为什么拉瑞介绍刘亦婷申请的大学成功率如此之高呢?而没有拉瑞介绍的成功率却如此之低呢?更何况,拉瑞亲自为刘亦婷找到了哈佛大学面试她的人,这种面试能否做到公正?难道不值得质疑吗?一个很简单的常识是,面试人作为申请者的考官,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要尽量回避一些可能发生的主观因素。在这个问题上,哈佛大学录取委员会违反了程序上的公正。”萧愚表示。 <br><br>“事实完全相反。”对此,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辩解说,哈佛本科招生是由招生委员会集体投票决定,没有任何人(包括本校教授或校方官员)在招生委员会中享有特权;谁有私人关系都没用,因为谁都不可能买通所有的招生委员。何况作为刘亦婷推荐人的拉瑞在哈佛也不存在所谓的“人脉关系”和“很高的声望”。 <br><br>“《真相》作者把拉瑞给哈佛‘提供面谈人线索’编造为‘审查确定面谈人’,以此暗示哈佛招生委员会徇私舞弊。这同样是用想象编造谎言。事实上,哈佛多年来一直允许申请者提供面谈人线索,但审查大权却是在招生委员会手里,不合格根本不会批准。”刘卫华强调。 <br><br>“刘亦婷在哈佛大学各方面的表现,说明哈佛招生委员会的选择是公正和正确的。”刘亦婷父母在最近的一个声明中说。 <br><br>“我书中一个章节的题目就是‘蜀中无大将,亦婷当先锋’。” <br><br>对刘亦婷父母的以上说法,萧愚回应称:“刘亦婷申请留学的1998年,当时中国还很少有人知道高中生申请美国奖学金这回事。刘亦婷因为身处大城市,又有拉瑞这个熟知留学申请内情的人帮助,自然占据了先机。而此后,本科生申请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有“奥赛”金牌的学生被哈佛录取都很困难,更别说类似刘亦婷这个乏善可陈的学生了。” <br><br>就美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著名“文化打假斗士”、《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 <br><br>方舟子对《外滩画报》说:“美国大学在录取时非常重视推荐信,推荐信和平时学习成绩、入学考试分数、面试表现一样,都被视为能够反映申请者的能力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br><br>“因此,如果能够得到有名望的或与校方关系好的人的推荐,虽然不能保证就会被录取,但在竞争中会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这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中国式的靠关系、走后门。另外,申请者被录取也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别是国外的申请者更是如此。所以,如果有许多人同时申请哈佛而最终只有一人被录取,并不足以说明被录取者就一定各个方面都非常突出,他或她可能是在某个方面刚好被录取者看中,或者不过是运气比较好而已。以一两个人为例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br><br>素质教育,还是“伪素质教育”? <br><br>在《哈佛女孩》第一部,有这样一个副标题:素质教育纪实。 <br><br>那么,刘亦婷的成才之路,是素质教育吗?在《真相》中,萧愚对此表示否定: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不仅根本谈不上先进,而且是完完全全落后和过时的。在其家长于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也充满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扬、牵强附会、按图索骥、堆砌神坛等诸多问题。 <br><br>“我分明看到,‘刘亦婷培养模式’根本就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萧愚告诉《外滩画报》说,“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完全是反素质教育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伪素质教育’。” <br><br>对萧愚的说法,刘卫华并不认可:“我们在书里多次明确指出: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考名校,而是培养‘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的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从十个方面‘从无到有’地培养孩子的优秀素质体系,即:‘身体好、头脑灵、性格优、兴趣多、情感美、知识广、品德正、能力强、后劲足、发挥佳’。在刘亦婷成长过程中,我们坚持用‘顺应天性、积极引导、个性化培养、自主发展’的方法去激励孩子,形成了‘亲情互动+理性导航=顺利施教+健康成长’的培养模式,刘亦婷也成长为一个社会公认品学兼优、好学上进的出色青年……你说,世上有这样的‘应试教育’吗?” <br><br>而萧愚则在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否定了刘卫华上述说法:“刘亦婷从小有舞蹈的兴趣,其家长却认为从事舞蹈成功概率太低,便扼杀了这个爱好。同时,她的家长又不断给她施加压力,让她读重点、考大学、考名牌甚至要求她争取当高考状元,为了这个目标,刘亦婷跟同学聊天都被限制,每天抽出半小时打乒乓球的时间都没有。”在萧愚看来,“刘亦婷培养模式”这种包裹着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和家长的误导尤其严重。 <br><br> “刘亦婷在哈佛的表现恰恰很平庸”? “我们写《哈佛女孩》的动机,是盼望中国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刘卫华对记者说,由于知识结构和个人兴趣的原因,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国民竞争实力始终很关心。这促使他们把培养孩子当做业余科研项目来做。 <br><br>“对有些人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民族传统可能是既不时尚,也不流行了,以至于猜测我们写书原因时,他们总是习惯于从‘名利’二字去找动机。其实,在《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之前,我们并没有料到它会这么畅销,那时写这种书还得准备自费出版呢。” <br><br>刘卫华认为,《真相》作者以臆想代替事实,根本不采访当事人,就凭空捏造刘亦婷是靠推荐人拉瑞的“人脉关系”进的哈佛。再在此基础上扣上“刘亦婷平庸,是应试教育典型”的吓人帽子,对刘亦婷在哈佛大学各方面的出色表现,《真相》作者更是故意避而不谈。” <br><br>“刘亦婷在哈佛的表现我认为恰恰很平庸,这从她在新书的自述里就能看出来。”萧愚对记者说,实际上他有机会采访刘亦婷在哈佛和成都的同学,甚至她的老师,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br><br>“我不想扒粪。我写这本书不是想论证刘亦婷是个素质多么差的女孩,这些跟我写作的初衷无关。相反,我在书中不断提到她是个聪明、懂事、听话、勤奋的女孩。但是,不管她有多少优点,她不过是个平凡普通的女孩,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而刘亦婷的家长在书中则在反复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如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漂亮,三岁时测智商便‘五万人里挑一’,刻意打造一个完美的女孩,完美的家庭教育过程。所以在本书中,我想尽力为读者还原出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形象。”萧愚说。 <br><br>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个认为自己是素质教育,一个坚决予以否认。那么,《哈佛女孩》一书的教育方法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br><br>“《哈佛女孩刘亦婷》《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我看了,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东西,看不出来是素质教育。是用‘素质教育’这个名称,来美化自己而已。现在升学难,许多家长想为自己孩子寻找终南捷径。《哈佛女孩》、《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正是迎合了家长们对‘哈佛’两个字的迷信。”北师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说,“我以为,萧愚的《真相》一书说的是有道理的,虽然他对素质的理解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他完全有权利质疑‘哈佛女孩’。谈谈自己的看法嘛!这不是什么‘诬陷和诽谤’。” <br><br>“目前市面上对子女教育的书籍,起误导作用的非常多。”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杂志社社长赵刚教授表达了类似观点,“都是找到一个成功经验,就忙着推而广之。而家庭教育,一般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萧愚出的这本书,无可厚非。” <br><br>“我一向反对炒作刘亦婷。即使刘亦婷是天才,也还是不可复制的。炒作该事件没有意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说。 <br><br>“中国家长中有一种不正常的‘哈佛情结’、‘名校情结’,以为能上哈佛这样的名校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人生大事,甚至视为成功的标志。”方舟子对《外滩画报》说,“我也反对对小孩进行所谓天才教育,小小年纪就为了实现父母的天才梦被迫放弃儿童的天性,而去应付种种超常的教育训练(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有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4、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相关推荐:

2023昆山市购车补贴最新标准

父母双亡考研“上岸”失声痛哭的女孩:学费全免还有奖学金,会带录取通知书去父母墓前报喜

昆山购车补贴政策2023年

2023宁波五一期间音乐会场次+票价信息

保定市公安局关于暂停办理身份证业务的公告

2023定州市半程马拉松比赛有哪些参赛优惠?

2023定州市半程马拉松比赛什么时候开跑?

外交部斥责:七国集团外长会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恶意污蔑抹黑中国!

标签: 父母 女孩 哭的

声明:《父母双亡考研“上岸”失声痛哭的女孩:学费全免还有奖学金,会带录取通知书去父母墓前报喜》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2023昆山市购车补贴最新标准

    发放标准   分四档第一档:购车价格5万元(含)至10万元以内的,购车后给予每位购车者一次性2000元购车补贴;第二档:购车价格10万元(含)至20万元...

    八卦 日期:2023-04-24

  • 腰和胳膊可以打溶脂针吗

    听说溶脂针可以有很好的减肥效果,我的腰和胳膊上的脂肪都比较多,请问这两个部位可以打溶脂针吗?腰和胳膊可以打溶脂针吗 可以。...

    护肤品 日期:2023-04-24

  • 奥迪A6L是四驱吗

    奥迪A6L是四驱吗国产奥迪A6没有四驱系统,而是采用了老款的Toson C差速器。当然,我们要买的车是四驱的。虽然在平坦的道路上两轮驱动和四轮驱...

    汽车 日期:2023-04-24

  • 冯文砚从演员跨界制片人

    空军热血青春献礼剧《飞行少年》由戴莹担任总制片人,徐蜜、茅熠、程鹏担任制片人,冯文砚担任执行制片人,刘方、沈沁源执导,严屹宽、范世錡、孙...

    电影 日期:2023-04-24

  • 成都国色天乡水上乐园2023年有什么项目

    2023年国色天乡水上乐园欢乐套卡项目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乘坐要求乘玩次数1蒙太奇大漩涡(大喇叭)限1.5米以上游客乘坐当日无限次2尖叫喷射器...

    景点 日期:2023-04-24

  • 考园林施工员证

    报考条件: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报考初级工,在同一职业连续工作二年以上或累计工作四年以上的;经过初级工培训结业。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百科 日期:2023-04-24

  • 父母双亡考研“上岸”失声痛哭的女孩:学费全免还有奖学金,会带录取通知书去父母墓前报喜

    极目新闻记者 满达 杜光然近日,贵州女孩彭小桐成功考上研究生,却因父母双亡无人分享而失声痛哭,牵动万千网友的心弦。彭小桐是家中的独生女,父...

    八卦 日期:2023-04-24

  • 谁知道这个历史典故有关下棋的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

    百科 日期:2023-04-24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