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 > 八卦 > 梅德韦杰夫回击波兰总理:如俄与北约爆发战争,波兰定会消失

梅德韦杰夫回击波兰总理:如俄与北约爆发战争,波兰定会消失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4-24 手机版

(原标题:梅德韦杰夫回击波兰总理:如俄与北约爆发战争,波兰定会消失)

综合俄新社、《报纸报》等多家俄媒报道,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14日发推文,对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涉俄乌冲突的言论作出回应。梅德韦杰夫警告称,如果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爆发战争,波兰及其“愚蠢”的总理肯定将从地球上消失。

梅德韦杰夫,资料图

据俄新社报道,梅德韦杰夫当天在推文中先是提到,“一个名叫马泰乌什·莫拉维茨基的愚蠢的人声称,乌克兰有权打击俄罗斯,他不担心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爆发战争,因为俄罗斯很快就会输掉”。《报纸报》称,莫拉维茨基近日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采访时发表了这番言论。

对此,梅德韦杰夫评论称,“我不知道在这样一场战争中谁会赢谁会输,但考虑到波兰发挥北约在欧洲的前哨阵地的作用,这个国家及其愚蠢的总理肯定会一起消失”。

自俄乌冲突去年2月爆发以来,波兰多次采取反俄挺乌的行为,包括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有关武器装备等。俄罗斯《消息报》此前报道称,波兰总统杜达今年3月16日表示,波兰将向乌克兰提供10架米格-29战机。对此,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称,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17日表示,包括波兰在内的一些北约国家向基辅提供战机提高了他们直接参与冲突的程度,但这不会影响特别军事行动,只会给乌克兰人民带来更多的麻烦。俄军事专家米哈伊洛夫称,这款老式战机在战场上对乌军没有任何帮助。

延伸阅读

真的打不动了?乌克兰罕见松口称愿意和俄罗斯“讨论”克里米亚

在今年俄乌冲突局势陷入僵局后,乌克兰方面近日罕见地透露出与俄罗斯谈判的意向,但同时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

据英国《金融时报》5日报道,乌总统泽连斯基办公室的副主任安德里·西比加对该报记者表示,如果乌军到达克里米亚半岛的边界,基辅愿与莫斯科讨论克里米亚的未来。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副主任安德里·西比加资料图

俄罗斯:想要克里米亚?等你打到边界再说


卫星图片显示,俄罗斯军队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边界加强防御(图片来源:华盛顿邮报)

西比加这番言论,是乌克兰自去年4月中断与俄方和谈以来,对谈判意向最明确的声明。

据悉,乌克兰军队最近加大了对克里米亚半岛俄方军事设施的攻击,此外,泽连斯基的顾问波多利亚克还指出,乌克兰军队将在“5个月至7个月”后抵达克里米亚大门口。

与此同时,俄罗斯一再强调,会以任何必要手段保卫克里米亚。莫斯科还警告西方,不要通过供应武器来鼓励基辅夺回克里米亚。

据华盛顿邮报提供的卫星图片显示,目前俄军已经开始在克里米亚北部边界地区挖掘战壕,并部署了坦克和火炮,严阵以待。

对于西比加“乌军到达克里米亚”的表态,俄罗斯导弹和炮兵科学院副院长康斯坦丁∙西夫科夫反驳称,相关言论毫无依据,基辅没有这样的力量和资源。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西夫科夫说,“这是一项政治声明,旨在提高士气。他们(乌方)所说的没有任何前提。克里米亚在哪儿?乌克兰军队又在哪儿?距离太远了。”

乌克兰:想让我反攻?等坦克到位了再说


乌军发布的接收西方援助坦克装甲车的照片(图片来源:乌克兰国防部)

从乌方此次表述来看,他们并不是不想谈判,而是一心想要在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坐上谈判桌。这也是为什么乌方从年初就开始渲染自己的“春季大反攻”。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3月29日,乌防长列兹尼科夫再次表示,乌克兰将西方坦克用于战场的反攻行动可能在4月或5月开始。

但根据各方公开报道,目前仅有4个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不到50辆较新型主战坦克,相对于双方2000多公里长的战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鉴于乌克兰东部地区春季的“翻浆”地理特点来看,在缺乏履带式装甲车辆及相关训练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反攻并不现实。

《纽约时报》4月3日也报道称,有迹象表明,乌克兰将在未来一个月前后发起攻击。报道同时也指出,在巴赫穆特持续数月的战斗中,俄军通过打消耗战,把乌克兰疲惫不堪的士兵逼到了极限。

为支持乌克兰,美国防部4月4日宣布,将向乌克兰再提供总计26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就在美国宣布军援的第二天,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5日表示,北约已开始着手制订计划,为乌克兰长期提供武器,这一计划将为期十年。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北约主张为乌克兰长期提供武器,是在回避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

美国:想加入北约?等你打败俄罗斯再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4日在其位于布鲁塞尔的总部举行芬兰加入北约仪式(图片来源:新华社)

本周二,芬兰正式加入北约。乌克兰外交部长库莱巴当天在北约总部发表讲话时表示,乌克兰“旨在实现相同的目标,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

但事实上,美国并不想这么快接纳乌克兰。

据英国《金融时报》6日报道,虽然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等国正努力向乌克兰提供加入北约的 “路线图”,但美国,德国和匈牙利正在抵制这一做法。这也暴露了西方对基辅战后地位的分歧。

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说:“我们必须'确保乌克兰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占上风'。”

对此,泽连斯基也毫不含糊。他告诉北约领导人,只有在北约准备推进与乌克兰具体合作的前提下,他才会参加7月在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

综合以上信息可已看出,在援乌的重武器真正到位并训练完毕前,在关于乌克兰未来走向和定位确定前,双方发生大规模交火的可能性并不大。

总结一下就是,俄罗斯想现在就谈,乌克兰想打个胜仗再谈,美国明显是不想双方谈。这可能也是马克龙和冯德莱恩日前访华的目的之一,期望通过别的外交途径尽快解决乌克兰危机。

网友评论

推特网友@mfaithfull:

希望乌克兰在失败的情况下也做好(关于克里米亚问题)对话的准备,因为这很有可能发生。


推特网友@LeftRightBooby:

但是普京做好(对话的)准备了吗?也许他会说:“还不如去打冰球”。


推特网友@GR8UNV3ILNG

越来越多虚假承诺和大胆发言。他们知道自己打不过俄罗斯,但他们越是在他们国际上的“托儿”面前拍胸脯,就越能捞到更多钱,最后他们(可能)逃到波兰去,逃避俄罗斯的制裁。

推特网友@Horaceeeee:

归根结底,乌克兰人只是西方的斯拉夫雇佣军,让他们牺牲“直到最后一个人”。


推特网友@errinle:

乌克兰现在就是一个香蕉共和国(注:指依赖外援的贫穷国家),被美俄对抗搞得分崩离析。


推特网友@teejaybaba:

(美国拒绝为乌克兰加入北约给出“路线图”)

美国像在说:不行哦,继续帮我们打代理人战争吧。


推特网友@PoonBerry01:

如果我们不想让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话,到底为啥帮他们打仗呢?


推特网友@FreenBraveStar:

哈哈,结束了,北约得到了芬兰,没有人再需要乌克兰啦。


微博网友@A46784421这是回答了西方其实真正担心的克里米亚问题解决方案?

微博网友@两点之间直线最近500万都还没中就想着怎么花了?

微博网友@安朵梅达克里米亚,当年曼施坦因打了8个月才打下来。

微博网友@zcwolfman: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年,德国人觉得打三个月就够了;第二年,德国人觉得年底能赢;第三年,想打䊨战争的德国人大多死了;第四年,想活下来的人推翻了政府。

微博网友@索隆才不路痴上一次信誓旦旦收复克里米亚说的是年底,2022年年底。

微博网友@还是曼走庄园:又来画大饼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现在是春季攻势,这都把四季给凑齐了,一次没成功过...要不要借中国的24节气去用?一年能画24次饼。

微博网友@大-地_雄_心:给台阶就下了吧,免得到时更尴尬。

微博网友@断剑天涯:谈判的可能性很小。

微博网友@白猫带点儿橘:虚虚实实,这是战前放烟幕弹。

微博网友@马尔高的:克里米亚位置很重要,乌克兰绝无可能放弃。

微博网友@寒宇之子:到达克里米亚附近,就可以炸桥断水,困死俄军,不需要牺牲太多士兵…

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的中国深思

战争回放——

陆海空网,全维“闪击战”

★快速动员驻格的俄维和部队50分钟就从驻地抵达茨欣瓦利,俄第58集团军在接到命令140分钟内即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空降奇兵一个连的俄空降兵突然在当时驻有一个格军山地营的塞纳基陆军基地上空从天而降,打了守卫在那里的格军一个措手不及

★全维攻击开战后,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迅即全面展开,使得包括媒体、通信和交通运输系统在内的格鲁吉亚官方网站全部瘫痪

俄格战争以格鲁吉亚军队的“闪击战”拉开序幕。根据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的地形特点,格军兵分三路,在苏-25强击机的配合下,使用T-72坦克、BMP-1/2步兵战车、“达纳”152毫米自行火炮、BM-21火箭炮等重型武器,“陆空协同”分别从南、东、西三个方向突入茨欣瓦利。由于准备充分,战斗进行得异常顺利,仅用时不到13小时,格军就攻占了茨欣瓦利,并向乌比阿吉、凯梅尔等地攻击前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久等了”的俄军迅速做出反应:在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做出将格军驱逐出南奥塞梯的决定后,驻格的俄“维和部队”50分钟就从驻地抵达茨欣瓦利,而素有“高加索之狼”美誉的俄第58集团军在接到命令后140分钟内即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包括燃料、弹药补给等,并开始实施越境行动,显示出了极高的战备水平,让人不禁联想起科索沃战争中俄军快速抢占普里什蒂那机场中那“神兵天降”的一幕。

俄军在此战中的惊艳表现当然不止反映在能以“闪击战”回击“闪击战”,还突出表现在陆海空网对格鲁吉亚的全维打击。陆军方面,俄第58集团军是一支具有浓郁苏联特色的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在抵达茨欣瓦利外围后,即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形成了围攻部署,并向茨欣瓦利南部的格鲁吉亚重镇格里实施穿插,截断了格军退路,还直接威胁格首都第比利斯,让深入南奥塞梯的格军迅速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使格军未战已人心惶惶。随后,第58集团军以重型火炮的猛烈炮击为先导强攻茨欣瓦利。战斗中,俄坦克部队吸取了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血战中的教训,与步兵分队加强协同齐头并进,不仅增强了打击效果,还大幅降低了战损率。

为一并解决阿布哈兹问题,俄军还开辟了“第二战场”。俄第74空降师部分兵力进占阿布哈兹与格鲁吉亚接壤的科多里河谷边界一带,并于8月12日凌晨发起攻击,包围了格特种作战旅一千多人,将其彻底赶出科多里峡谷。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布哈兹其他战斗中,“塞纳基空降”成为战史经典:仅一个连的俄空降兵突然在当时驻有一个格军山地营的塞纳基陆军基地上空从天而降,打了守卫在那里的格军一个措手不及,使其不战而逃。据说,俄空降兵进入该基地的第一项任务居然是“享用基地食堂主人没来得及吃的早餐”。如此“闲庭信步”未免夸张,但也恰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俄军战术上的成功:不仅以少胜多,而且兵不血刃。

俄军的“空海打击”也十分给力。开战之初,俄空军即已完全掌控了南奥塞梯直至格鲁吉亚全境的制空权。俄军战机对格鲁吉亚当面守军和纵深内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空袭,包括对直至格首都第比利斯军用与民用机场的袭击。这种“纵深打击”是在向格军民表明,1968年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行动随时可能再现,而此举,对格民心士气的打击被证明是致命的。同时,占据绝对优势的俄黑海舰队对格实施全面海上封锁,以断绝一切可能的军事物资供应,特别是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对格鲁吉亚在战争期间的武器供应。

此次俄军的亮点之一还包括网络进攻。开战后,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迅即全面展开,使得包括媒体、通信和交通运输系统在内的格鲁吉亚官方网站全部瘫痪,对格军事行动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直接影响到了格鲁吉亚的战争动员与支援能力。

面对俄罗斯排山倒海般的进攻,格鲁吉亚被迅速击溃。格军开始从占领的各处地区沿公路后撤,公路上的格军装甲目标成了俄空军的活靶子,从茨欣瓦利通向哥里和首都第比利斯的多条道路,成了格军的绝命之路,被摧毁的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和汽车随处可见,被遗弃的榴弹炮和迫击炮遍布城区,其惨状直追海湾战争中被联军追歼的萨达姆部队。

俄军仅用两天时间就开辟了格鲁吉亚东西两条战线,其作战行动速度之快,丝毫不亚于美军2003年在伊拉克的“快速决定性作战”。有美高级军官也坦承:“虽然事先已料到俄军的行动速度,可他们实际的行动还是比我们预料的要快得多。”

俄罗斯——

后发制人,有备而无患

★判断准确随着格鲁吉亚坚定倒向北约,妄图依靠西方对抗俄罗斯,俄高层判断,和平时日无多,战争为时不远

★预案充分2005年,俄军启用全新作战计划,包括在各种应急情况下对战区力量与舰队的调遣,甚至细化到连一级调动

★彰显实力在这次“闪击战”中,俄军以速度和规模向世人证明,俄军依然还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军队之一

6年来,一直有人在质疑是否真是格鲁吉亚开的第一枪,因为实在是惊讶于后发制人的俄军居然能够“后发而先至”,迅速扭转乾坤。其实,俄军之所以能后发制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俄高层对“高加索变局”的准确预判。苏联解体以来,围绕着南奥塞梯以及阿布哈兹问题,俄格双方龃龉不断。而随着“玫瑰革命”后萨卡什维利的上台,格鲁吉亚坚定倒向北约,妄图依靠西方的撑腰对抗强俄,更让俄高层认识到,与格鲁吉亚之间的这场战争不存在会不会爆发的问题,而只存在何时爆发的问题。特别是自2008年2月科索沃独立以来,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多次交火。俄高层更判断,和平时日无多,战争为时不远。

分析认为,俄军之所以能达成陆海空网的全维闪击,同俄第58集团军的“模块化编组”密不可分。俄第58集团军除编有常规的摩托化师、机械化旅外,根据外高加索地区作战需要还编有空降师、山地作战旅、直升机团和5个工程团,特别是还编有战术航空兵第4军。这为陆空联合作战奠定了编制体制基础。尽管与美国等“现代”陆军相比,俄式“模块化”有几分“土气”,却是对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兵种条块分割、难以统一指挥使用、造成大量伤亡的流血教训的总结,是在未打破大陆军体制、陆海空尚未能实现真正联合条件下的一种最优选择。其实,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是实用、管用的就是最好的。正所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俄军之所以能后发制人,还主要得益于俄军极高的战备水平。普京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军事改革,不仅改进了武器装备,提振了军队士气,更细化了作战计划:2005年,俄军启用了全新的作战计划,包括在各种应急情况下对战区力量与舰队的调遣,甚至细化到连一级分队的调动。有预案,俄军自然能有条不紊、成竹在胸。更有针对性的是,就在俄格战争爆发前数周,参战的俄第58集团军刚刚结束“高加索2008”军事演习,而这场军事演习的矛头正是直指当时已跃跃欲试的格鲁吉亚军队。正如美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俄问题专家赫斯伯灵所说:“这一演习与他们数周后在格鲁吉亚实施的行动一模一样,这场演习完全就是一场彩排。”

可以说,在准确的战略预判和充足的战斗准备条件下,等候在俄格边境后的第58集团军,就像等在起跑线后的运动员,只等格军第一声枪响作为“起跑的号令”就迅速越过边境,所以其“神速”虽看似在意料之外,但却在情理之中。在这次“闪击战”中,俄军显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以速度和规模向世人证明,尽管沉寂了多年而默默无闻,俄军依然还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军队之一。

格鲁吉亚——

战略误判,先胜而后败

★战略误判格政府高层认为有美国做靠山,俄罗斯不敢出兵,后又将希望寄托在美军出兵或者西方斡旋

★力量悬殊格武装力量与俄相比太过弱小,倾国之力也只有现役人员21547人,装备128辆坦克,9架战斗机

★意志薄弱格军战前已有五分之一军人明确表示不愿打仗,并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在教育后因不知悔改而受罚

格鲁吉亚尽管没有笑到最后,但在此战中也并非全无亮点:格军在最初的20个小时内占据主动,迅速击败南奥塞梯军队,并一度攻占其首府茨欣瓦利。然而,战术上的胜利丝毫不能弥补格政府高层战略上的误判,而后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格鲁吉亚战败的命运。

格政府高层先是错误判断,有美国这个靠山,俄罗斯不敢出兵,后又将结束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美军出兵或者西方的外交斡旋上。然而,美国大兵没有到,俄罗斯大兵却打得异常凶狠。而最终,以小欺大的局面,只能产生以卵击石的效果。

毕竟,格武装力量与俄相比实在太过弱小,倾国之力也只有现役人员21547人,装备128辆坦克,9架战斗机。这点家底不要说与整个俄军相比,即使与对面的俄第58集团军相比,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和海空军力量支援配合三个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格军队数量只有对手的五分之一,武器装备尽管也有刚从西方引进的新武器,但大部分还都是苏式的老装备,重型装备水平更是远低于俄军,仅有的一些T-72许多还抛锚在军队机动的路上,再加上个位数级的空军和海军装备,三军基本不具备起码的联合作战能力。以弱凌强,以小欺大,是明显违背作战常识的莽撞之举。因此,战局未启,胜负已成定局。

然而,格鲁吉亚在先发制人的有利条件下还败得这么惨,确实还是让人大跌眼镜。仔细分析,除战略误判外,格军士兵的战斗精神也值得反思。回想此前的两次车臣战争,尽管同样是面对俄军,车臣武装分子的死拼到底让俄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反观格军,信息化武器装备不少,但正如指挥这场战争的格鲁吉亚前国防部长所言:“格军最大的失误就是重视技术,忽视了对军人的精神塑造。”据统计,格军战前已有五分之一军人明确表示不愿打仗,并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在教育后因不知悔改而受罚。战败后,许多格军士兵不仅没有耻辱感,还借口称格鲁吉亚人天生不会打仗,败给俄罗斯是应该的。如此懦弱的精神状态和颓废的战斗意志,可以说仗未打,胜负已定。这不禁让人感叹,毛主席关于“钢多气少”还是“气多钢少”的论断在信息化武器装备高度发展的今天听来仍觉振聋发聩。

俄军反思——

暴露问题,大胜非完胜

★主战装备战争中,俄军近95%的装甲武器都达到了最大使用年限,甚至有约15%的武器未战先失效

★互联互通俄军指挥仍主要依靠传统步话机及电台,而这些老旧装备在战争中极不可靠

★训练水平俄军飞行员训练时间短,战争中误炸误伤的情况广泛存在

任何一场战争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俄罗斯在收获战争胜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不足,从而让世人只能说,俄罗斯赢得了一场大胜,但并非完胜。

首先,主战装备水平低下。尽管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更加上高加索是俄军的重点建设方向,俄军事装备同美欧强国相比,仍然相当落后。战争中,近95%的装甲武器达到了最大使用年限,甚至有约15%的武器未战先失效,以至在俄军开进的过程中,竟然经常会出现一些坦克中途抛锚堵塞行军线路的现象。另外,俄军空袭仍主要使用旧式炸弹,即使是有限的精确制导武器,也仍主要停留在二代水平,受地形、天气、光线等因素影响非常明显,经常受到格军的电子干扰。对比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地面装甲部队的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空军绝对制空的精确打击,两军在装备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互联互通能力欠缺。俄军极度缺乏在战时“管用”的通讯装备。战斗中,俄军的指挥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步话机及电台,而这些老旧装备在战争中极不可靠,许多电台在行动最初几小时后便停止了工作,以至许多指挥员不得不用手机上传下达。这就给了装备有部分美式电子干扰及侦听设备的格军以可乘之机。最典型的就是开战第2天,俄第58集团军副军长阿纳托利·赫鲁廖夫中将遇袭重伤事件——在“借用”随军记者的卫星电话同部队联系后,被格军迅速锁定,并迅即遭到“达纳”152毫米自行火炮的炮火覆盖。前线最高指挥官用移动电话进行联络,这完全不像一个军事强国在现代战争中的表现,更像当年被俄军击毙的车臣匪首杜达耶夫之流所为。

第三,训练水平不足。据报道,由于俄军训练经费长期不足,飞行员平均训练时间每年只有40小时,远低于西方强国每年不少于180小时的训练标准,严重影响了飞行员飞行和投弹技术的提高,在战争中直接表现为误炸误伤广泛存在。

俄格战争是对普京在21世纪前8年军事改革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大考试。总体而言,改革是成功的,考核是合格的。俄军在战争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大规模重装甲集群的集团突击,是重型轰炸机的地毯式轰炸,是大口径火炮的大规模覆盖,而从进行信息化战争的能力角度讲,俄军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冷战时代的烙印依旧存在。别人吃一堑,我们长一智,俄军的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4月10日,一架TU-154飞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北部一军用机场进场过程中坠毁,机上97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波兰总统卡钦斯基、总统夫人及多名波兰高官。

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主要有几下几个信息:

1、TU-154原装机型没有ILS设备(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仪表降落系统);

2、飞机在坠毁前,没有宣布紧急情况;

3、飞机是因为撞到树梢,遂坠地起火;

4、坠毁点距跑道15km;

5、该机场是一个单跑道的小型军用机场;

6、当时该机场是大雾天气

根据这些情况,觉得这并不是一起突发意外,而是机长盲目蛮干,导致的一起人为事故。

首先,这架飞机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突然撞到树梢,从空难类型上说,属于可控飞行撞地。虽然还不能排除一种可能,也就是飞机突然失速,却没有来得及报告,但这种可能性我觉得并不大。

根据这一点,基本可以排除蓄意破坏的可能了。如果有人蓄意要搞掉这架飞机,却故意制造了可控飞行撞地,这是难度极高、效果极差的一种破坏手段。可以理解为,有人通过某种方法,使机长在降落时故意把飞机撞到了树上,这几乎不可能,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类似情况。

一般情况下,我们平时乘坐的民航客气,是不必担心雾的,因为有ILS。ILS是通过跑道上发射的一组无线电信号来定位滑行道,非常稳定而准确,与雾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如果没有ILS,一般来讲,在大雾天气是不允许目视进场的。我相信塔台一定提醒了机长面临的情况,并且建议备降,但机长却没有采纳,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政治形象问题。我是总统的专机,只是一点雾,你说不让降就不降,岂不是很没面子?

2、一般来讲,飞机只要在天上,管制员就无权强制,只能建议。一切以机长意见为准,管制要无条件帮助引导;

3、这位机长太过于自信了。

可能就是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机长决定不备降,强行实施手动本场降。

概括起来,认为就是手动进场、飞行高度低、地面有山、不熟悉地形、能见度差、拒绝备降,这六个因素同时发生,导致了这场事故。哪怕有一个因素不发生,就能避免悲剧。

苏德大战前,苏联为何处死约15万名波兰军官?

你说的那个梅德韦杰夫估计是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的爷爷,他的爷爷曾经当过市委书记。

家族有200年历史

人丁兴旺家产丰厚

卡尔布克经过研究发现,梅德韦杰夫的先人米哈伊尔·梅德韦杰夫一家,住在沙皇时代的库尔斯克省西格罗夫斯基县的曼苏罗沃村。他们全家和周围大部分人一样,都是农民。卡尔布克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梅德韦杰夫这个姓氏,至少已有200年的历史。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他们是村里惟一拥有姓氏的人家。

在库尔斯克省北部地区的农村,很多农民直到20世纪初都还没有姓氏。当地官员在登记村民姓氏时,通常把村名作为姓氏安到村民头上。结果,一夜之间,谢尔盖耶夫克村的300多个村民有了一个共同的姓氏——谢尔盖耶夫。

更令卡尔布克惊奇的是,200年中,梅德韦杰夫这一姓氏不仅没有消失,还从未改变过。要知道,在沙皇俄国,就连皇家的姓氏都是改来改去的。至于为何如此,据卡尔布克考证,可能因为他们是外来移民,也可能因为他们是军人的后代。

虽然卡尔布克未能考证出梅德韦杰夫的先人是否与军人有关系,但他却考证出米哈伊尔·梅德韦杰夫的曾孙格拉西姆曾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被应征入伍。尽管文献并没有记载他是否曾作为士兵打到过巴黎,但库尔斯克骑兵团曾因在波罗金诺会战中表现出色而受到亚历山大一世的表彰。也许,其中就有格拉西姆的一份功劳。

在19世纪初期,人丁兴旺的梅德韦杰夫家族开始富裕了起来,因为当时农家的家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丁的人数。而梅德韦杰夫一家的男丁非常兴旺:每代都有3至7个儿子。因此,到了梅德韦杰夫的曾祖费多尔·费多罗维奇·梅德韦杰夫时,其不仅拥有12公顷的土地,还有两匹马、3头牛、8只绵羊、4辆木制四轮车、雪橇、犁及耙等牲畜和农具。

直到“十月革命”后,梅德韦杰夫一家才开始没落,到其祖父阿法纳西·梅德韦杰夫结婚时,只从父辈手中得到一个小木屋,而且屋顶还是用茅草盖的。

祖父曾当过市委书记

父亲年轻时酷爱读书

据卡尔布克考证,梅德韦杰夫的祖父一家一直在库尔斯克居住到苏联时期,梅德韦杰夫的父亲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二战结束后,梅德韦杰夫的爷爷阿纳法西·梅德韦杰夫带领家人搬到了克拉斯诺达尔。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有可能是为了找自己的亲人,因为他早年曾担任过当地的曼苏罗沃村集体农庄的主席。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并在村里建起了支部。

在克拉斯诺达尔,阿纳法西最终走上了领导岗位,当了多年的市委第一书记。后来,赫鲁晓夫将他调到了边疆区,担任区委委员。他在94岁时去世,她的妻子则活到了82岁。梅德韦杰夫的父亲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他后来成为圣彼得堡理工学院的一名老师,并最终把家安在了那里。

尽管已经将梅德韦杰夫的家族史上朔到了彼得大帝时代,但卡尔布克的调查并未结束,他表示,还要查证梅德韦杰夫更早的先人。因此,库尔斯克、奥廖尔、莫斯科等地的档案馆都是他工作的地方。不过,他的调查也受到一些限制:1623年,首都的中央档案馆曾被焚毁过。

老乡们力挺梅氏

指望能沾上点光

随着卡尔布克研究成果的公开,在3月2日俄总统大选投票日当天,简直成了曼苏罗沃村的节日。村民们纷纷走向投票站为“我们的梅德韦杰夫”投票。尽管曼苏罗沃村的村民一向在投票时非常积极,但3月2日的投票还是打破了以往的纪录——竟然有89%的人参加了投票。

据曼苏罗沃村选举委员会主席伊万·基尔萨诺夫透露,“有10个人投了日里诺夫斯基的票,18个人投了久加诺夫的票,其他187人全部投了梅德韦杰夫的票。他获得了所有选民中87%的选民支持!”

在投票日那天,全体村民的情绪十分高涨。同乡成为总统总是件令人非常开心和值得期待的事情。“选举前我曾到州里的印刷厂办事。”村民伊万·鲍里索维奇表示,“在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后,我就听他说,"哦,您是未来总统的同乡!"被人如此关注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希望政府能想起我们来。至于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会不会来看望我们,我们连这样的期盼都不敢有!”

现在,由于来自莫斯科及世界各地的记者经常出现在曼苏罗沃村。当地村民对“新总统带来新生活”的期望更大。像其它很多村子一样,曼苏罗沃村现在几乎是空壳了。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去寻找工作。村里那所本来可以容下上百名学生的中学,现在只有30多个学生在那里啃书本了。

“也许,现在有人会注意到我们了。”一个村民对前去采访的莫斯科记者说:“我们村到现在还没有通上天然气,而且在最近一段时间也看不到能通的希望。不过,我们都相信,这一切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改变。”

新闻链接/LINK 家乡的远亲给新总统写信

梅德韦杰夫的爷爷阿纳法西离开曼苏罗沃村后,村子就留给了阿纳法西的姐姐索菲娅照顾。尽管阿纳法西没有再回来过,却经常给索菲娅一家寄东西回来。索菲娅的夫家姓阿布哈夫,她的儿子维克托和阿纳托利也在1949年离开了曼苏罗沃村。不过,他们和当地学校的老师塔吉扬娜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并通过她向儿时的朋友传递消息。

据塔吉扬娜透露,这对兄弟是在他们的母亲去世后离开库尔斯克州的。哥哥维克托·阿布哈夫迁至斯塔夫罗波尔,弟弟安纳托利则搬到了顿涅茨克。他们都对儿时朋友的近况非常感兴趣,也对村子里发生的变化感兴趣。维克托曾问起他家原来住的地方的近况,可惜那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他还曾在信中给儿时的朋友奥夫恰罗夫带过一个便条,“当我把便条交给奥夫恰罗夫时,他立即哭了出来。”

维克托在一封信中曾提到,“我的舅舅阿纳法西·费多罗维奇·梅德韦杰夫,在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当了很多年的市委第一书记,后来,赫鲁晓夫将他调到了区委。他能拉一手好手风琴,他晚上经常给聚在一起的村民演奏曲子。不过,他穿的和大家都一样:都是用麻绳编的草鞋,衬杉、裤子。”

“现在,他的孙子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是第一副总理。我们应当感到骄傲,库尔斯克的土地上出了这样的人物!”

维克托的弟弟还透露,哥哥曾和梅德韦杰夫一家关系非常密切。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中断了。不久前,维克托曾给梅德韦杰夫写过一封信,谈了谈曼苏罗沃村,谈了谈亲人们。很遗憾,他暂时还没有收到回信。

从维克托兄弟的信中,塔吉扬娜还获悉,梅德韦杰夫到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去时,曾拜祭过其先人的灵墓,并更换了其爷爷和奶奶的墓碑。因此,她希望梅德韦杰夫能到他爷爷的家乡来一趟。也许,他能帮助这里解决一些问题。

不过,希望归希望,3月初,在接受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采访时,维克托·阿布哈夫说:“我们很长时间都有点怀疑,第一副总理是不是我们的梅德韦杰夫,因此,我在电视中仔细听了好几回他的父称。季玛(梅德韦杰夫的小名),外表变了好多,要知道,我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他才7岁左右。说实话,我们和梅德韦杰夫一家的交往很少,因为他们是社会地位高的官员,而我们只是普通工人,因此,我们只是在重大节日时在他爷爷那里聚一聚,我们不想打扰他们。”

事实上他不是处死了一万五名波兰军官,而是处死了两万多名军官和士兵,而且其中还有一名上将几名中将和十几名的少将,非常多的官儿,此外还有好几千名的警察和三百名物理学家,而且二战被苏联人杀死的波兰人说有70多万人,他们有的死于劳工营,有的就像卡廷大屠杀那样,直接被苏联人给枪射了,苏联人为什么要秘密屠杀这么多波兰人呢?那时因为两国的世仇尤其是斯大林恨波兰人。

从古至今,历史上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领土,战争就一直不断的打,一战之后,沙皇的统治被推翻了,波兰第共和国成立,当时的总统认为是到了将十八世纪被占领的土地要回来了,建立大波兰的时候到了,但是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但不给波兰一分的土地,还想让波兰成为自己下属国家,所以在1919年苏波战争就打起了战争,苏俄失败了,大批的苏俄战俘被波兰人处死,当时担任苏联西南军委的斯大林被受到了严重的批评,所以斯大林就恨波兰人,之后在1939年的时候苏联攻打波兰的时候,有十几万名波兰人被抓住了被苏联人投入下狱。

波兰军官和知识分子被苏联认为是对波兰统治的最大威胁,所以斯大林签署了命令,让关押在斯摩棱斯克的2万多名波兰人押往卡廷森林秘密枪决,苏联人用德国武器,而不是用苏联武器去处决的波兰人,他们就这样一批一批的击毙,然后掩埋尸体之后再上土,之后就下一批一个坑,波兰人的尸体填满了大坑,这秘密一直到1943年,德国人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卡丁森林修路挖工事时才发现的。

相关推荐:

王毅会见德国外长贝尔伯克

梅德韦杰夫回击波兰总理:如俄与北约爆发战争,波兰定会消失

社保卡丢失了怎么办

2023年三八妇女节昆明地铁免费乘车券申领攻略

单位交社保怎么交

重磅!FF91首辆量产车下线,首位新车车主可能是贾跃亭

郑州抗癌共享厨房被质疑利用慈善赚钱:多名网友起底哭穷史,创始人妻子晒宝马

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宣布不参加2024年大选,曾被认为是特朗普的潜在竞争对手

标签: 消失 波兰 北约

声明:《梅德韦杰夫回击波兰总理:如俄与北约爆发战争,波兰定会消失》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王毅会见德国外长贝尔伯克

    (原标题:王毅会见德国外长贝尔伯克 )2023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王毅 资料图王毅表示,中...

    八卦 日期:2023-04-24

  • 2023杭州法喜寺早上几点开放

    2023杭州法喜寺早上几点开放早上六点半开放,开放时间:06:30-18:00拍照地点推荐: 1.经典机位。进了寺庙沿着左边台阶爬到顶。周末拍照的人会比...

    景点 日期:2023-04-24

  • 洗牙能让牙齿变白吗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不注重牙齿健康,从而容易导致牙齿长牙结石,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洗牙,那么洗牙能让牙齿变白吗?如何让黄牙齿变白?洗牙能让牙齿变白...

    护肤品 日期:2023-04-24

  • 考新闻学研究生推荐哪些学校

    新闻学研究生推荐的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98万平方米,学校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国...

    百科 日期:2023-04-24

  • 奥迪a5定速巡航没有用是什么原因

    奥迪a5定速巡航没有用是什么原因可能是车速不在40-200 km/h范围内,巡航开关损坏,电路有故障,ECU接收不到巡航电磁阀的信号。可以去4s店检查保...

    汽车 日期:2023-04-24

  • 山河月明徐达是怎么死的

    在《山河月明》中徐达真的是让人惊喜,张丰毅演轻松拿捏了将军气场,又有身为父亲的慈爱,剧中皇帝赐婚,却被徐达十分嫌弃。那么《山河月明》徐达...

    电影 日期:2023-04-24

  • pu人造革怎么清洗

    1、沾水及洗涤剂清洗,忌汽油擦洗。2、不能干洗。3、只能水洗,且水洗温度不能超过40度。4、不能用阳光曝晒。5、不能接触一些有机溶剂。6、PU人...

    百科 日期:2023-04-24

  • 水果有水分吗

    水果主要成分就是水分。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能够帮助消化。水果中西瓜的含水...

    百科 日期:2023-04-24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