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补壹刀
执笔/刀剑笑
美国务卿“异常繁忙”的一周11日开始了。
一上来就是个“意外”:被菲律宾个别媒体热炒的美菲“2+2”会谈,连布林肯自己官宣的行程单都没进。一场“7年来的首次会谈”,就这样成了美国务卿11日陪同总统启程访英前的一个“插曲”。
越南,倒是明显成了布林肯此行重点一站。
一些媒体说,这是他16日前往日本参加G7外长会前的一次“顺访”。但从美方的精心铺垫和时机选择来看,布林肯的15日河内之行,并非“顺访”那么简单……
法新社等一些媒体明显是憋着挑事,但它们同时也揭示出这样一条线索:
把布林肯声称“期待”的英国和爱尔兰之行直接过滤掉后,它们发现,美国务卿是在对华关系紧张加剧这个特殊时候,开启了一场意图明显的“拉拢亚洲国家”之旅。
1
期待陪同总统拜登的英国和爱尔兰之旅,紧接着就将前往越南和日本……
布林肯发推
10日,新一周刚开始,布林肯就在推特上预告自己未来几天很忙。但正将目光紧盯在华盛顿的一些菲律宾媒体,多少都从美国务卿这份简单行程预告中读出一丝被冷落的感觉:
菲律宾呢?美菲“2+2”会谈提都没提?
11日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啊:宣扬已久的菲美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肩并肩”联合军演正式开锣;同一天,两国外长和防长在华盛顿举行7年来的首次会谈。
但在美国务卿那里,这却好像只是陪同总统飞往英国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天。
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头条位置,今天一整天都滚动着菲美相关动向的最新进展。
为了烘托两国关系加强的氛围,日本驻菲律宾大使越川和彦当天在一场活动上的讲话,也被放在突出位置:
日本驻菲律宾大使越川和彦
日菲美“紧密合作以确保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已成为相互“值得信赖的伙伴”,越川和彦当着在场的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说,并称希望三国关系达到“更高程度”。
菲律宾国内媒体倾注如此多的关注,可能也与菲官方表现出来的态度有关。
菲律宾外长马纳罗提前就飞到了美国。
10日,他在华盛顿参加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场论坛,期间大谈菲美“2+2”会谈表明两国关系进展积极,还称2023年“肩并肩”联合军演“首次”基于菲美两军在“对外防御”时的互操作性。
菲美《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是两国联盟的一个“关键支柱”,马那罗在发言中说。
美军会被允许在该协议下新增开的4座基地部署火炮和导弹系统,“以用作可能的防卫台湾”吗?
当被现场问及这个问题,这位菲律宾外长拒绝明确作答,称现阶段还很难就这类问题做出回应,说那将完全取决于菲美双方有关基地授权行动类型和范围的协商。
一些菲媒立即联想到,就在10日当天,总统小马科斯刚刚表态,菲律宾对美军开放的基地都不容许被用于发起“任何攻击行动”,再次强调这些“只是为了在菲律宾需要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
菲律宾星报提到,小马科斯说这番话,是在北京就“美菲新增4个军事基地位置”问题做出严正回应之后:
希望地区国家“不要火中取栗、殃及自身”。
或辩解或敷衍的这些最新表态表明,马尼拉仍没能对“让美方在本国、本地区增加军事部署”的后果进行深入思考,也还没能着手缓解菲国内很多有识之士的强烈担忧。
2
美方对马尼拉的拉拢和互动依然紧锣密鼓,这点显而易见。只是在美国务卿本周日程中,11日在华盛顿迎接菲律宾外长和防长,被安排得有点像个“插曲”:
布林肯推特“官宣”的行程中,当天主要安排是他“期待”的陪同总统赴英。这样一来,当天早些时候举行的美菲“2+2”会谈,就给人一种启程前与菲方代表团“匆匆见上一面”的感觉。
而对河内,重视程度和感觉都很不一样。
美国务院甚至整个华盛顿明显费了更多心思:
首先是安排一个国会议员团先去越南访问打前站。正是带头的民主党参议员杰夫‧默克利8日在河内记者会上透露,美国务卿“下周将来到这里”。
紧接着到了10日,美国务院正式确认消息。
这将是布林肯担任国务卿以来首次访越。在河内,布林肯将参与美国驻越新大使馆奠基仪式,并与越方高官会面,“探讨对于一个互联、繁荣、和平和具有韧性的印太地区的共同愿景。”
布林肯
这次访问越南的时机,显然也经过精心挑选。
今年是美越全面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短短一周多前,3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还刚刚与越共总书记阮富仲通了电话,双方同意促进双边关系,据说还讨论了可能“对彼此首都的互访”。
打着纪念“10周年”的幌子,美国务卿此行目的一如既往。
南华早报11日的最新报道一开头就点出华盛顿的真实意图,即通过强化与越南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层面的对华脱钩,同时在地缘政治层面强拉河内共同“抗华”。
但华盛顿的这些如意算盘落空,恐怕也会一如既往:
路透社援引多名分析人士的话说,越南对将美越关系提升至更高一级的“战略伙伴关系”态度谨慎。越南国内研究人员对南华早报说,河内虽然可能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但绝不会被美国拉入对抗中国的轨道。
10日,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在介绍布林肯行程时,仍不忘对越南“人权问题”一顿评头论足,并称美国务卿在访问中也会当面表达相应“关切”,这更提醒河内:
美国现在强拉越南对付中国,有朝一日会不会转过头来对越南下狠手呢?
毕竟,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异如此巨大。
3
美国在因涉台问题而与中国关系紧张加剧之际“寻求拉拢亚洲国家”。
法新社记者在10日的一篇报道中,直接把美国务卿的“英国和爱尔兰之行”过滤掉了,这让布林肯本周行程的真正重点更加突出出来:
11日与菲律宾讨论两国“回暖的军事关系”;15日前往河内探讨所谓“印太愿景”并寻求升级美越关系;紧接着16日就转往日本长野参加G7外长会议,讨论俄乌冲突和“印太”地区等一些“紧迫的安全问题”。
布林肯
绕着中国周边转“就是为了拱火,恶化中国周边环境”;“围着中国转但就是进不去”……
网上不少类似评论,生动但相当传神地勾勒出布林肯和华盛顿当前的心理状态。
就在布林肯推特官宣本周行程安排的同一天,10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也在简报会上“吹风”,称美方仍在努力促成美国务卿对中国的访问。
一个“仍在”,已经透出那些所谓“努力”的结果。
就在今天,我外交部发言人也在回答相关提问时再次亮明态度:
美方应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停止损害中国利益,停止一边声称要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一边破坏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正轨。
刚刚借着所谓“气球事件”无中生有地大做反华文章,接着替美方在涉台问题上触碰一中红线狡辩帮腔,现在又要围着中国转悠一圈各种怂恿对华围堵对抗……
天天鼓捣这些动作,却还口口声声说着“不与中国对抗”“要为中美关系假装护栏”,就想问布林肯先生一句:
您好意思吗?
李嘉诚,又要从英国“跑”回来了?香港还会欢迎他吗?
执笔/刀剑笑&无影刀
李嘉诚,要回来了?
这两天,网上有关“李嘉诚改回中国国籍”的消息热传。与此同时,李氏家族近期在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资产出售操作。这些都让人们想到过去十年来他陆续从中国内地和香港撤资的场景。
现在,“买下半个英国”的李嘉诚,又要从英国“跑了”?为何李嘉诚这时候大手笔抛售在英国甚至欧洲的资产?他这轮“资产大挪移”的目标选择会是哪里?李氏家族会再次将香港和内地作为投资重点吗?
1
有关“李嘉诚回来了”的猜测,首先源自他改回中国国籍的传闻。
大概两天前,网上开始流传一则消息,说香港首富李嘉诚日前已由英国籍转为中国籍。“据内部人士透露,李嘉诚的二度入籍所交税额总计约为500亿人民币左右。”
作为证据,有人翻出百度百科有关李嘉诚的词条,国籍一栏显示的是“中国”。
不过,这个消息是否属实暂时无从证实。
在此之前,有关李嘉诚改国籍的传闻隔段时间就会热闹一阵。最近一次是去年8月,当时内地各大社交平台上就流传着“李嘉诚改回中国国籍”的消息,但随后不了了之。
来自谷歌搜索的信息则显示,李嘉诚的国籍仍是“加拿大”,居住地香港,1997年后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
改没改国籍不知道,但李氏资产正“从英国大撤退”却是动作明显。
11日,李嘉诚家族的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出售全资附属公司持有的英国伦敦写字楼“5 Broadgate”全部股权,作价7.29亿英镑,约合60亿元人民币。
对比2018年购入时的10亿英镑价格,这笔买卖亏了2.71亿英镑。但长实集团说,综合近4年来的物业出租等综合因素,预计仍能从这笔出售中获得1.08亿英镑收益。
这是短短一周时间内,李嘉诚家族对在英资产的第二次大手笔抛售。
彭博社4日报道,李家已将旗下英国配电公司UK Power Networks摆上货架,估值150亿英镑,约合1260亿元人民币。对比2010年买入时的58亿英镑,现在售价达到近3倍。
这笔交易有望成为今年业内最大交易之一,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就与竞购方达成协议。
加上更早时候出售旗下英国电信公司Three UK等,李嘉诚家族在英国的一系列大规模资产处置,被外界视为又一次资产大腾挪。
这次,轮到英国舆论大喊“别让李嘉诚跑了”。
大概10年前开始,李嘉诚开始陆续出售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持有的物业和地产项目,引发舆论有关他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撤资甚至“逃跑”的猜测和指责。
李嘉诚将转移出来的资产大规模投向欧洲,尤其是英国。
2011年收购英格兰北部自来水公司,2012年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Wales and West Utilities,2015年先后买下英国铁路车辆租赁公司和客运列车公司Eversholt Rail Group;2016年收购英国国家电网天然气管线业务......
有人戏称,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买下了半个英国”。
事实数据也印证着这种说法。英国金融时报统计,李嘉诚家族控制着英国25%左右的电力分销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以及近7%的供水市场,另外还有超过40%的电信市场、近30%的英国码头。
加大在英资产处置,李嘉诚的下个选择在哪?
长实集团负责“5 Broadgate”写字楼出售事宜的一位高管对媒体说,“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潜在市场。”他说,长实将会继续在世界不同市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其中也包括香港和内地”。
过去两年,李嘉诚布局香港和内地的消息一直不断。
去年年初耗资102.8亿元买下香港启德机场附近一块地皮,同年8月又在元朗花了71.6亿元买下一块土地。再早一点,2020年,李嘉诚旗下公司先后收购成都晶融汇、上海三林印象城,年底又与吉电股份合作投资,共同商讨电力能源合作计划。
李嘉诚,真的要回来了?
2
对李嘉诚的新动态,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告诉“补壹刀”,香港媒体的 财经 版报道了这些动态,但并没有太多评论,而李嘉诚本人和其公司也没有任何说明。
何亮亮认为,李嘉诚在英国或是其他地方进行资产转移或处置,都是投资行为,进行相关操作的原因无非两点:盈利和避险。这次的一系列操作,地缘政治避险的可能性最大。香港人普遍认为李嘉诚老谋深算,对地缘政治很有他的看法和判断。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富人的海外资产遭到美西方“围剿”,即使是所谓“永久中立国”瑞士,也冻结了俄罗斯有关个人和机构在瑞士资产。法国、意大利等也扣押了俄罗斯富豪的游艇。
英国也不例外。3月10日英国冻结7名俄罗斯商人的资产,其中包括英超球队切尔西的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等人,他们在英国的资产总值约为150亿英镑。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现在还在考虑没收俄罗斯人的资产。
俄富豪乌斯马诺夫的游艇(资料图)
何亮亮说,资本主义 社会 的法律一般认为私有财产只要是合法取得的,就“神圣不可侵犯”,特别是在英国这样的普通法国家。如果要没收财产,也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现在英国似乎在仅仅因为这些人从俄罗斯来,就要肆意剥夺他们的财产,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开辟了不好的先例。
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李嘉诚在英国的决策,他肯定不会无视这种情况。在中美博弈加剧,伦敦又被认为是华盛顿主要追随者之一的背景下,富豪肯定会想考虑资产安全和重新配置,尽最大可能避开风险。
不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告诉“补壹刀”,李嘉诚这一动向只是碰巧遇上了俄乌冲突,它本身跟地缘政治无关。此外,它与英国经济发展状况也无关。英国很多房地产项目投资里都有香港人的身影,这和香港与英国有过往联系,投资者偏好于买自己熟悉的资产有关。
陈凤英觉得,李嘉诚主要还是出于利润和收益的考虑,他之前在中国出售房地产等时,应该是判断当时到了阶段性高点,而现在英美等西方 社会 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肯定会导致房地产以及股市资产价格有泡沫,及时出手是明智选择。
李嘉诚应该是看准了这个趋势。
3
据何亮亮观察,香港 社会 对李嘉诚的看法总体以正面为主。
香港 社会 总体上认为他是爱国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李嘉诚就一直支持改革开放。他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快速增长。李嘉诚也捐了不少钱用以推动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医疗、公益扶贫等项目。这次香港疫情李嘉诚第一阶段捐了3000万港元给私立医院用于帮助接收公立医院的非确诊病人,也是侧面支援了抗疫。
当然,作为香港主要四大地产商之一,李嘉诚近年来也一直因香港持续高企的房价而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另外,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他说的一些话也曾引起爱国爱港人士不满。李嘉诚当时没为自己辩解,事情后来不了了之。
比如,之前李嘉诚售出大中华地区资产而去买英国的,其潜台词就是李对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态势“不看好”。这次被认为从英国和欧洲向外转移资产,也有类似因素。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补壹刀”,李嘉诚首先是一名商人,对其资产购入与出售不用赋予太多含义,因为一个投资人在决策时要考虑很多因素,政治因素只会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个动向值得注意。何亮亮认为,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富豪在香港的影响力没以前那么大了,象征性也变弱了。
香港经历修例风波和疫情冲击,受影响最大的还是经济条件不好、居住条件拥挤的普通民众。民众对富裕阶层的不信任感增大,富豪的影响力不断下降。这两年,由于香港国安法的出台和选举制度的改革,香港富豪阶层对政治的影响力也在弱化。
在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加上疫情冲击持续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尤其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力量,这是良好投资和收益的重要保证。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李嘉诚家族再次将投资目光聚焦香港和内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清华“眯眯眼时装秀”引争议,网友:自我丑化迎合洋人
清华“眯眯眼时装秀”引争议,网友:自我丑化迎合洋人
清华“眯眯眼时装秀”引争议,网友:自我丑化迎合洋人,还有人称,为了迎合西方眼中东方人低下丑陋的刻板印象,有的模特的眉毛都修没了,有网友将清华走秀和河南卫视“洛神水赋”做对比,说后者才能代表真正的美。
清华“眯眯眼时装秀”引争议,网友:自我丑化迎合洋人1最近,清华美院一组时装表演秀照片在互联网上引发争议。
这组照片截选自清华美院2021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视频。校方6月15日在YouTube上发布了这一视频。根据校方官方微信公众号介绍,此次毕业展的主题是“推门者Door pusher”,作品涉及复苏传统、聚焦当下、着眼自然、关注社会群体等多个不同的风格。
然而,引发关注的不是服装本身,而是走秀的模特。
有网友批评称: “满屏的眯眯眼让人倍感不适,这不仅是模特本身眼睛小,而是采用了延长眼尾的妆容设计,刻意拉长了眼型,契合了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暗含严重的羞辱意味。”
还有人称,为了迎合西方眼中东方人低下丑陋的刻板印象,有的模特的眉毛都修没了。“这与今天黑人在白人面前表现出过度谦卑恭顺一样不妥,然而中国国内艺术圈却以迎合这种基于白人优越感的种族歧视为荣,实际上是端着‘高级黑奴’心态而不自知。”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这种长眼线眼妆在T台上“挺常见”,毕竟“时尚界什么奇奇怪怪的妆发都有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艺术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华美院这场意外“走红”的毕业展呢?补壹刀专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有网友批评说,这是自我丑化、迎合西方的“辱华”行为;但也有人认为设计很有艺术感,是场不错的表演。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张颐武:我认为要从两个角度看待清华美院这次时装展。一方面,这只是场普通的、发生在校园内的走秀,没有引起太大范围的社会轰动。即便是发布在Youtube上,点击量也不高(截至发稿时,仅有535次观看量),没有必要过度上升;另一方面,公众也有对此进行批评的权利,因为这次走秀出现的“眯眯眼”或者是一些“延长眼尾的妆容设计”的确与中国主流审美存在较大差异。
不过这也不能被简单地视作“辱华”行为。因为西方的这种审美取向,不只是针对华裔、中国人,而是针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我们可以注意到,无论是在时尚圈还是一些西方电影中,都存在一些差不多形象的亚裔面孔,通常表现为“宽宽的山根,远远的眼距、细长的眼睛”。 所以,与其说这样的审美“辱华”,不如说是西方针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
至于清华美院时装周的走秀装扮,我们也不能直接将其视为“自我丑化、迎合西方”的行为,更不要上升到观念的角度来批判这些学生。
因为,近几百年来,西方凭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让它自己的审美取向甚至刻板印象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各行各业中,其中时尚界受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服装设计的年轻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审美取向也会受到深刻影响。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这样的装扮是在丑化亚裔,甚至会以此为美。
那么,时尚圈推崇“眯眯眼”模特的心理根源是什么?
张颐武: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研究对这些问题有过非常多的解释,展开说会比较复杂。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的`,主要还是基于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其实其他西方社会中的少数族裔,例如黑人也遭受过类似的对待。
这里就以美国为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白人都乐于“涂黑脸”来扮演白人,甚至衍生出了黑脸滑稽剧。在黑脸滑稽剧中,由白人扮演的黑人形象通常夸张、荒诞、粗俗、暴力和淫秽。后来,随着黑人运动的发展,美国社会逐渐越来越重视在种族问题上的政治正确,对“扮黑脸”可能引发的争议才越来越敏感。
另外,中国时尚圈自身的形成的独特语境也与之密切相关。比方说,同志文化在这个圈子内有一定流行,但是在整个社会的语境下情况可能更复杂。“眯眯眼”不被主流审美接受,但在时尚圈的独特语境下又很自然。
总之,我认为这不一定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心理在独特语境下的体现。
有网友将清华走秀和河南卫视“洛神水赋”做对比,说后者才能代表真正的美。您认为这两种审美未来哪种更可能占据主流地位?
张颐武:其实,这两者不太好直接对比。河南卫视的节目当然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好评,也体现出东方审美的独特性。
不过,由于最近几年全球化遇到了一些阻碍,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东西方两个半球的隔阂愈发严重。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的这种并不友好的审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持续存在甚至更加固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市场之一,中国公众的意见也会受到更多重视。
过去一些跨国企业,在设计相关产品的时候大多会统一考虑。未来可能会分开考虑,采取不同的策略,出现对待东西方市场“两张皮”的情况。
但总的来看,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以及文化自信的切实增强,中国社会的主流审美也会越来越具影响力。
清华“眯眯眼时装秀”引争议,网友:自我丑化迎合洋人2自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名声一直被业内认可,清美在国际上也颇负盛名,作为这样一个有影响力学院,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国人的审美和实力,但是近日清美毕业设计的作品发布会,却引起了网友的群嘲。
清华美院时装周落幕,满屏眯眯眼模特遭网友群嘲
什么是“眯眯眼”?这是西方对国人的一种刻板印象,小眼睛,塌鼻梁这是我们经常在西方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华人的形象,但是放眼中国,有几个人是长这样?大多是西方人故意描绘,是刻意为之的举动。
但是在清美的毕业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台上的模特清一色这样的长相,甚至用拉长的眼线刻意营造这种感觉,这让不少网友吐槽,怎么没有眼睛大的吗?妆效夸张,看了让人不舒服。
也有网友说,眯眯眼怎么了?我国古代就是以丹凤眼为美,但有人立刻反驳,传统的丹凤眼和眯眯眼可不是一回事,而且就算想要诠释作品,也不能以偏概全,特意找一堆眯眯眼的模特来展示,这是毫无下限的自我丑化。
也有的网友表示,虽说艺术不分国界,但是也没必要如此迎合西方的审美,毕竟参加毕业设计的都是中国的学生,举办地点也是在国内,为何不能设计一些符合中国审美,含有中国元素的东西呢?
虽然清华朝着建立国际化人才院校的方向发展,也招录了很多留学生,但是不管如何,还是中国人的清华,留学生再多,也不能代表本校学生的审美喜好,而且这样的毕业设计又能给本校学生传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呢?
同样是大学生的服装设计,河南大学生国际时装周却叫好声不断,河南大学生以大河文明,黄河文化,还有非遗传承作为关键词融入大学生的时装周。
不但有民族元素,展示东方的美丽,也融合了国际创新,年轻的学子们通过自己的设计,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蓬勃力量。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爱美是年轻人的本性,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审美观往往影响着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价值观,所以应当树立积极正面的审美价值观。
华为vs特斯拉?不怕美国再来卡脖子!| 补壹刀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华为有这样一种“基因”。
执笔/小虎刀 、胡一刀 &李小飞刀
“华为 汽车 ”来了!
而且,给人眼前一亮的表现,让很多国内专家发出这样的观点: 华为杀入智能 汽车 领域,将最终颠覆“特斯拉帝国”。
因为,华为有这样一种“基因”。
当初,华为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但是却勇敢地与当时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欧美500强大公司竞争,最后华为凭借自己的坚韧和在技术上抢先开拓创新,令一批电信业的传统欧美巨头败下阵来。
后来,华为杀入手机市场,结果基本一样。
现在,华为正式进军智能 汽车 行业,它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和新的模式,颠覆特斯拉吗?可能这个问题,美国人比我们更关注。美国会不会第二次出手,对华为“卡脖子”?
01
截止到今天股市闭市,谁都无法忽视 汽车 板块的亮眼表现。
小康股份等一批 汽车 股开盘不久就涨停,同时锂矿、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概念也集体走强,整个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板块大幅上扬。
原因除了上海车展今日开幕之外,很难说没有华为宣布“造车”消息的加持。
19日,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车展上,华为与重庆小康公司旗下的 汽车 品牌赛力斯联合推出一款新车: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这款车21日将开启预定,5月左右批量交付,这意味着“华为卖车”很快将成为现实。
虽然华为此前发了公告,称不会造车,但其实华为对智能 汽车 领域的耕耘由来已久,2019年对华为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但也是在这一年,华为成立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部门,开始了对智能 汽车 的战略布局之路。
不少人都非常看好这个领域,华为内部对智能 汽车 部门的目标是将来能够营收千亿的一级部门,部门员工总人数已经超过4000人,这一研发规模已经和中国目前头部造车新势力的总人数相当。
智能 汽车 是华为内部未来瞄准的发展重点已经不言而喻。
为什么华为会有这样一个战略转身?
有外媒分析就认为,华为在美国政府的绞杀下正在经历自建立以来最困难的时候。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强硬制裁阻断了华为曾遥遥领先的智能手机业务,并且在芯片和5G领域毫不手软,而拜登政府上台后对其制裁手段几乎没有松懈迹象。
华为2019年的年报显示,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4673亿元,运营商业务营收2967亿元,企业业务营收897亿元。也就是说,如今华为营收主要靠的是手机等产品,而随着美国制裁的步步紧逼,华为的手机业务已经到了天花板。
所以智能 汽车 成为华为下一个新的深耕领域,其拥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和前景,几乎被业内视为下一个“智能手机”的风口。
但是这个风口能赶上吗?
外媒评论称,目前中国智能 汽车 的赛道已经十分拥挤了,从特斯拉到小米,从百度到大疆,除了这些国内外的大型 科技 公司,还有500多家国内外车企也在 探索 这片千亿蓝海。
所以虽然现在这条赛道还称不上人满为患,但想突围而出已然十分困难。
几周前,小米宣布将在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领域;4月12日,华为宣布今年对智能 汽车 业务部门的投资将超过10亿美元。
对于华为在智能 汽车 领域的布局,外媒认为:这是为了加快与特斯拉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 汽车 领域竞争的计划。
美团王兴就点评称:“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02
对于“华为造车”,从最初的低调,到现在突然拿出了惊艳的成果,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是,支持华为在智能 汽车 (包括新能源 汽车 )领域“一统江湖”的,甚至是挑战全球智能 汽车 业霸主——特斯拉的地位。
比如,经济学家任泽平4月19日在微博上发文,力挺华为“造车”。 他认为,华为进军新能源 汽车 ,让这个领域目前的“巨无霸”特斯拉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中国新能源 汽车 可能由此赢来希望。
而大部分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主要还是华为过去优异的表现带来的。
华为从一家在深圳成立的小公司,到后来逐渐积累技术实力进军电信设备行业,与当时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欧美500强大公司竞争,最后华为凭借自己的坚韧和在技术上抢先开拓创新,令一批电信业的传统欧美巨头败下阵来。
之后,华为又宣布进军手机。虽然最初的华为手机并不被业界看好,但是因为华为人的精益求精,以及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而且在工业外形设计和用户体验上,不断按照世界大品牌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很快华为手机在国内乃是国际市场的占有量都实现了飞越。
2020年7月30日,据多家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越三星,登顶全球第一。华为首次全球夺冠意义非凡,这标志着近10来终于有三星、苹果之外的第三极,能够引领市场。
从过去几十年的现实来看,我们有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PC市场、 汽车 市场,但是我们却没有一个领先世界的品牌......华为在手机领域终于让我们扬眉吐气一把。
同样是在4月19日的上海车展,7号馆的特斯拉展台发生了一起消费者维权事件。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一位女子身穿写有“刹车失灵”四个大字的白色T恤,站在一辆红色特斯拉车顶上展臂呼喊“特斯拉刹车失灵!”。 据媒体报道,现场十分混乱,特斯拉展台随后拉起警戒线,警方也随后介入。车展现场的维权女车主最终被两位保安提着手脚拉下车顶。
在过去一年中,特斯拉在中国发生多起因疑似车辆失控而被车主声讨事件,2021年2月,一位河南女车主采取坐车顶维权的方式,控诉因为特斯拉刹车失灵导致一家人在高速遭遇严重交通事故。
对这类维权事件,特斯拉都予以否认,而且拒绝退让,认为主要原因是车主操作不当所致。
或许,正是特斯拉的这种“霸道”态度,让中国消费者多了一份对“华为造车”的期待。 由于特斯拉在很多方面目前还是“独一份”,所以尽管在中国名声并不理想,但是靠着不断调低价格,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销量越来越高。今年3月品牌总销量35478辆,同比增长207%。
目前,特斯拉也是全球市值第一的 汽车 制造商。如果“华为造车”对特斯拉构成了挑战,美国政府会持什么样的心态?
先看一组数据。
特斯拉的股价在2020年这一年里飙升了300%以上,将公司市值提升到8000亿美元(约5万亿人民币)以上,之后又有所回落。在今年2月18日时,该公司的估值比接下来的全球七大 汽车 制造商的总和还要大。
这也使特斯拉与美国几家巨头企业并驾齐驱,比如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司和脸书。
但是,特斯拉经营了十几年一直是亏损企业,直到2020年才开始盈利。当时它以7.21亿美元(约46亿人民币)的利润结束了这一年。虽然这与Alphabet、微软和苹果等公司近年来赚取的数百亿美元净收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这不妨碍特斯拉的股价一直走高。
在全球关注气候变化议题的时候,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还有一个生财之道——向需要遵守碳排放相关规则的竞争对手(传统造车企业)出售温室气体监管信用额度。这种销售去年带来了约16亿美元(约 104亿人民币)的收入。
所以,电动 汽车 或新能源 汽车 还是未来发展方向。可能现在看特斯拉生产的 汽车 数量仍远远低于世界 汽车 巨头的产量——过去一年,特斯拉交付了50万辆 汽车 ,而德国大众 汽车 公司交付了大约930万辆 汽车 。但是,现有的 汽车 制造商正在为自己的插电式车型投入数十亿美元。
通用 汽车 公司在今年1月表示,它的目标是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动力 汽车 。
那么,根据这个趋势来判断,美国很可能打算借特斯拉,一举从欧洲国家手里抢回未来 汽车 制造业更大的主导权。 而如果这个时候华为造车,破坏了美国的这一计划,外媒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可能会再一次“耍流氓”。
因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耍流氓打压,华为今天早已经在全球手机市场把美国公司压的喘不过气来。
03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告诉刀哥, 华为对智能 汽车 的颠覆是显然的,智能 汽车 格局被重新奠定,华为 汽车 的时代正在开启。
智能 汽车 无非是硬件的品质和软件的能力两大块。传统的智能 汽车 要硬件、软件一起下功夫,好的一面是一体化能力强,但坏的一面是无论多大的企业,两头都要兼顾,力所不及。这就好比同样投100亿,一个企业做整车,这100亿中80亿都在建厂房、备货,花在研发方面的不到20亿,摊到智能化上就更没有多少,因为还有外观及各种硬件要花钱。
而华为投100亿,完全是针对智能化系统,且华为在通信、云、IT、人工智能方面有丰富的积累,上来就是“大兵团作战”。智能系统的能力一定远超对手。 车企与华为合作,一方面智能化能力马上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同时又有华为品牌加持,何乐而不为?
项立刚认为,不出三年,智能 汽车 市场会出现华为系和非华为系两大势力。 华为系的智能车可以多品牌自适应,多车协同,再与智能手机和管理协同。非华为系只好单打独斗。市场大势已定。HUAWEI Inside很大可能是未来智能 汽车 的新标杆。华为没自己做华为牌 汽车 ,但HUAWEI Inside让众多的车成了“华为 汽车 ”。
对于质疑之声,项立刚告诉刀哥,舆论不应该嘲笑华为造车,以前行业谈智能 汽车 时,智能化是无法被系统性表述的,而华为HI一下子发布了5大新品,使智能 汽车 能力获得很大提升,这是很多智能 汽车 企业没有能够讲清楚的地方。华为不是一时拍脑门要造车,而是积累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如果华为在 汽车 领域取得像在5G以及手机领域一样的突破,美国的打压会接踵而至吗?
项立刚认为,华为一直处于美国的打压中,华为却一直在开拓新领域。现在美国人手里除了芯片,还有什么能卡华为的脖子呢?当然美国未来有可能找各种借口打压华为,但不等于美国可能打压我们就不做,只有往前走,才能找到机会。
科技 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陈经则告诉刀哥,华为造车将给行业造成巨大影响。实际上之前大家对此也有所耳闻,但上周末“华为第一车”的公开,紧接着又传出华为与境内外十几家企业有合作意向,给人一种爆发式的感觉。
本来以传统 汽车 企业的能力,去研发自动驾驶、动力电池系统、 汽车 操作系统,可谓“要了老命”,但华为创造了一种传统车企+IT公司的模式,传统车企不再需要考虑IT的部分,只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就行,这种新模式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想象力。
陈经认为,“特斯拉神话”未来肯定要受到空前冲击,之前特斯拉在资本市场一家超过所有德国车企的高估值,是因为资本认为传统车企没有能力反击。实际上特斯拉在消费市场的认可度远远不及资本市场,如果传统车企+IT大公司的模式最终胜利,那么只有特斯拉能够做出酷炫车的这套逻辑将被颠覆,未来其能否成为市场上头部企业也将成为一个问题。
未来 汽车 企业格局也会生变,出现智能手机一样的混战,生产模式也逐渐IT化。这是早就确定的,但是华为车模式让这个前景具体化了。预计与华为合作的车企数量会迅速增加。
陈经认为,那些质疑华为造成的人,有的是对智能 汽车 过于了解,有的是对智能 汽车 过于不了解。那些过于了解的人,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取得突破有难度,华为发布的那一段自动驾驶视频,以往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控制一段道路来实现,然而现实路况要复杂得多。仅仅通过一段视频不能证明华为成功。
然而,陈经认为,从过往来看,华为不是一家吹牛皮画大饼的公司,HUAWEI Inside也不是在画大饼拉风投的阶段,华为此前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马上就要上市见真章。况且快充电池、自动驾驶这些技术通过前段时间的积累,也该到了一个爆发的节点。
既然华为布局智能 汽车 已经很久,就不是因为近年遭遇美国打压所以特意要通过 汽车 方面的成果来抬高士气的偶然之举,这也是华为长期执行力的体现。
陈经告诉刀哥,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实际上华为基本抗住了,只不过在芯片方面遭遇整个国家的短板,然而即便美国动用不可思议的手段,华为仍能在 汽车 方面有所创新。 在 汽车 方面,美国并不具备像芯片业那样的掌控力, 汽车 业的全球产业链比较分散,即便是 汽车 芯片,对制程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即便美国想打压,也没那么好下手。
图片来自网络
扩展阅读 :
得州,极度深寒!| 补壹刀
西方抗疫要翻盘了?中国将陷入被动?| 补壹刀
畅快!中央出手,将吃里扒外者清理出香港立法会,重创乱港分子 | 补壹刀
中美交恶,有俄罗斯人提议“坐山观虎斗”…… | 补壹刀
突发!班农被捕,这罪名也太丢白宫的脸了 | 补壹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