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章有兴趣来不及看?点选右上角「橘色小书签」收藏文章,再也不怕错过就是一辈子!
互联网出海圈估计都耳熟能详听过茄子快传(SHAREit)、清理大师(Clean Master),或者InShot。这些产品不具有所谓的社交属性,也基本不提供内容,所以基本上不会放过多的拉新促活运营成本。产品核心功能,与文化限制性较不刮勾。例如:图像编辑功能,基本上不会因为特定文化而有巨大差异。除了美颜功能,在西方国家基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的审美概念,对于不自然的「美颜」功能很明显保存率是所有市场中最低的。
我有过不少从无到有做工具类产品的经验,但绝大多数都可称为失败,我深深反思了「工具类产品」的自身调性与市场响应情况。
产品自身成本较低而容易开发,通常会造成两种情况:
• 很容易去复制成功竞品,利用营销策略差异化常识
• 自己容易开发,相对的,一有新产品表现亮眼,不到一周就会有竞品立刻复制上线,可能会采用更激烈的营销手段获取顾客
即便产品用户行为数据表现亮眼,但是毕竟若是为公司主体工作。人在江湖游走,始终是要回归到一个关键核心数据指标——营收。
工具类产品有几个天生的劣势
用户在需要满足需求时,才会打开你
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们来深入思考专注于熟人社交的社交类产品Facebook Messenger,累积了数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当我们与任何一个人有想要一起进行食衣住行育乐活动的需求时,就会使用Messenger,而人是群居性动物。再来从数据来看,社交类产品的人均使用时长、人均日开启应用次数,都远比工具类产品来得高。
商业化模式要掌握对的时机,方式相对局限
案例:YouTube 的商业化模式方式有二:广告变现与订阅制度。它是很经典的内容+社交属性工具(但倾向于不对称的关系链关系,大部分用户追踪KOL/艺人/特定平台时,按赞/评论/分享功能是让他们表达对于特定内容的感受)。针对厌恶广告但是高度沉溺YouTube 的用户,他们愿意付费去广告换取更高的体验。而为了从大多数用户身上盈利,广告变现出现于YouTube 讯息流(News Feed)当中,以及影片播放前。
但是,单纯只有工具属性的产品,用户完成需求,用完你就丢了。
夹缝中求生存,工具类产品商业化模式趋势——广告/订阅通存
目前大多工具都会使用增值服务订阅模式+广告变现的混合形商业模式。而广告,通常有四种形式:
全屏广告(interstitial ads):eCPM 高,但最打扰用户体验
激励广告(rewarded ads):eCPM 最高,但使用场景局限
原生广告(native ads):eCPM 低,不太打扰用户体验
横幅广告(banner ads):eCPM 低,不太打扰用户体验
从iOS 跟Android 的工具型产品市场中,我们可以观察出一个规律:大家都是尽力能塞广告就塞广告。尤其是Google Play 上,用户的付费意愿远低于iOS(因大多新兴市场用户会使用Android 手机,考量其所在市场GDP 情况,能负荷财力较低)。
大家的广告位通常设立于功能使用前、功能使用完成后采用全屏广告,过程中加入最不打扰用户体验的原生广告与横幅广告。
近年来,工具型产品市场也把游戏点数的概念使用于:观看一次激励广告,可用一次付费功能。但有些产品伤害到了付费转化率而A/B 测试后就取消了;有些让这样的激励广告与订阅模式并存。
工具不想只当工具,尽全力扭转用户行为
很显然的,大部分工具行产品公司对于这样的盈利成果仍然不满意。
例如:美国图像编辑巨头公司PicsArt 设计了挑战模块(Challenge)举办比赛激励用户产生UGC 内容,并且彼此投票产生关系链。但这样的设计,用户明显不太买单。
于是PicsArt 创造了仿佛画廊的News Feed,拥有一定技术的推荐演算法,从内容池中筛选出不同市场可能感兴趣的图片,并利用其强大影像视觉能力赋能,让对内容的效果有兴趣的用户可以复制该图的修图步骤。除此之外,PicsArt 让贴图素材「公有化且可分享」的策略也算是利用其巨大优势。
工具起家,后来也做社交的也包含VSCO,高精度瞄准对摄影有热情的用户,社区内容的内容池质量相当高。但VSCO 屈服于美的追求,而没有运用广告变现,仅采用增值服务订阅模式的商业化模式。塑造高质感的产品体验之下,其定价策略反而相当亲民,也造就了高订阅转化率的现象。
除了社交属性,些许产品也考虑了内容属性:茄子快传(SHAREit)一开始仅是两个装置无论作业系统(iOS/Android)为何,都可彼此传输档案的工具型产品。但如今加入质量不错的新闻内容元素,造就了用户人均使用时长上升,广告位置入的弹性也有所提升,借此优化ARPU/LTV。
所以工具型产品,如何做国际化?
首先必须定位出你的工具型产品与本地化(localization)最相关的部分——文化差异,有当地市场的顾问很重要,有些文化因子只有土生土长的人才知道。举之前我所负责的图像类编辑/相机产品为例:
美颜功能
西方对于强调每个人展现独特的美感,东方常是出自于一种同侪压力且不允许同伴间过于差异化的美。造就了美颜效果若是过于虚假(不够自然),对于西方用户来说是比较不适合的。
素材类——AR动态贴纸
脑爆素材内容时,必须明确市场禁忌。例如:信仰穆斯林的市场中,是不允许同性恋的。所以与同性恋相关的素材不可上线于这些市场。
为了规避核心市场的文化反冲,在审核流程上,建议务必让相关本地市场的同事进行确认,尽量触及禁忌。
涉及审美就会连动价值观,例如: SnapChat 的AR 动态贴纸就得大量考虑风土民情、Instagram 的妆容滤镜也是这种情形。
谈到美妆应用的国际化
之前轰动一时的轻颜相机(ULike)涉及裸妆感的妆容亦是美感赋能的产品,在日韩曾掀起一阵轰动,但在欧美没什么声音。
主打欧美的妆容公司Modiface 曾设计不少适合欧美用户的妆容效果,但适合欧美用户的妆容,可能不适合大多数在亚洲用户的喜好,数据上亦是如此。原本做2C 端的Modiface 最终被化妆品公司L'Oreal 收购,目前出既策略上支持O2O。
韩国互联网公司Naver 旗下出了B612,从App Annie 很明显观察到在亚洲市场的用户数据亮眼,但在欧美基本相对平淡。其旗下妆容应用Looks 的效果曾在亚洲女性用户间掀起风暴,然而没有想清楚商业化模式的情况下,这款针对2C 的妆容产品,最终疑似从公司重点项目中除名(许久没有更新)。
针对国际化案例,目前做中国大陆&台湾的出海产品公司列表
ByteDance(字节跳动)——TikTok(抖音国际版)、Lark(飞书国际版)
Zenjoy(MX Player)——有特别成功印度最大OTT 独角兽MX Player 的案例,本款产品堪称印度Netflix
Meitu(美图秀秀)——两款在图像编辑领域称霸的产品:国际版美图秀秀BeautyPlus、国际版美颜相机Airbrush
Perfect Corp(玩美移动)——两款在图像领域称霸的产品:YouCam Makeup 玩美彩妆、YouCam Perfect 玩美相机
CyberLink(讯连科技)——威力导演PowerDirector
Huobi(火币网)——世界前五大虚拟货币交易所,在许多本地市场很成功
Bigo——两款成功的国际产品Likee & Bigo
InShot——称霸北美的影音剪辑软体:InShot
iHandy——Rainbow Key
Cheetah Mobile(猎豹移动)——Clean Master 曾是所有Android 用户必下载的应用(但是猎豹移动触发了广告合规问题,目前App业务较惨淡)
Kwai(快手)——Kwai(快手国际版)、MV Master(印度模板类应用)
SHAREit(茄子快传)——茄子快传是在传输档案领域的翘楚
Cardinal Blue——称霸全球拼图领域的PicCollage
Kika Tech(新美互通)——键盘翘楚Kika Keyboard
Didi(滴滴)——出海外卖业务、出海共乘业务
SheIn——低调且打败Zara的快时尚电商(主市场美国,中国大陆出海公司)
TomoFun——做了Furbo,偏物联网于宠物领域的应用(宠物摄影机)
……
工具产品类型归总
目前互联网整体市场相对而言,已是红海(red ocean),竞争激烈,所以新产品大多都走细分市场。拿陌生社交而言,细分异性恋与同性恋市场,选择细分的同性恋市场做陌生社交,就有款叫做Blued 社交独角兽出海算成功。
综观自己职涯,有过大概快10 款从无到有的工具类产品经验,该过程中对工具型市场做过很深入的研究,以下归总工具型产品类型:
图像处理:图片编辑、影片处理、拼图、相机、模板类(IG)、图片/影片尺寸比例调整器、虚拟美妆
表情包/贴图生成:表情包生成器、表情包素材提供
资讯安全:应用锁、清理器、扫描病毒、降低装置温度、电池效能提升
桌面相关:来电桌布更换、装置桌布更换、Live Photo 桌布(iOS)——素材提供&用户客制化
宗教相关:圣经、可兰经,其他特定宗教的宝典(本产品类别相对敏感,不建议将宗教宝典内容做订阅变现)
相簿相关:智能剔除雷同相片、智能照片清理器、照片/影片隐藏相簿、云端相簿、类物联网应用与印表机智能绑定
下载器相关:Instagram/Facebook/Twitter/TikTok 影片下载器、Instagram Story 下载器、WhatsApp Status 下载器
键盘:字体、键盘样式
广告封锁:广告封锁器(iOS Safari)
档案类型转换:Video → MP3
档案传输:蓝芽传输
防火墙领域:VPN
……
相关推荐:
做了多年工具类产品的反思:最容易国际化的产品类型,却也是最拥挤的赛道
资料分析如何迈出第一步?从使用情境推荐4 大语法和3 样工具
声明:《做了多年工具类产品的反思:最容易国际化的产品类型,却也是最拥挤的赛道》一文由排行榜大全(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