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南宋绍熙年始刻《十三经注疏》之后,元、明、清各朝均有翻刻。至清嘉庆年,由阮元重新校订的《十三经注疏》,一直传承至今。这部大书,囊括了儒家最重要的十三部经典:《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中《尔雅》是一部综合性辞书,为何也位列之内,而且还位列《孟子》之前呢?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于近半个多世纪都不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人来说,已经是个陌生的字眼了,很少见诸报刊媒体和大众话语中,更不要说学习与推广了。但作为中国人,至少应该知道我们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么一部伟大的经典。
《尔雅》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当时的人阅读上古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而产生的。因为是一部词典性质的书,所以其成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历代学者对《尔雅》的作者和成书的时间也有较大分歧。有的学者认为是周朝成书的,出自制定《周
礼》的周公旦之手;有的学者认为是孔子和门人为解释六艺共同完成的;有的学者根据解释词义涵盖的经典判断,《尔雅》成书在战国末期;还有学者认为是在西汉初期或西汉中后期成书的,各据其理,不一而足。
以我个人研判:《尔雅》作为一本阅读工具书(当时的古人还没有词典、工具书的概念),首先是伴随着上古文献的阅读需要而产生了简单的词义解释汇编文本;随着上古文献成为经典而开始传播,进而随着新的经典古籍不断出现,作为阅读工具书的《尔雅》便开始了不断补充、完善过程;直至秦统一中国文字,接着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尔雅博士”出现,《尔雅》定稿成书才有了可能。正因如此,可以认定,《尔雅》是经历了数百年时间,由历代学者共同书写,在西汉时期完成的。这其中儒家学者付出了巨大努力,字里行间都能够感受到儒家的思想与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后来《尔雅》才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大家知道,儒家经典是上古文化的主体。最早的文化典籍《易》、《诗》、《书》、《礼》、《春秋》被后人称为“五经”,都是经过孔子的研读整理、删修而传之后世的。儒家主张平民教育,提倡办私塾,为师者释经教经便离不开《尔雅》,而历代学习“五经”的人当然也会把《尔雅》当作工具书查阅。在2000多年
儒学传播过程中,《尔雅》早已成为不可须臾离开的伴学工具。这应该也是《尔雅》进入《十三经》的一个原因。
《十三经》的形成,从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宋代(公元960年),经历了近一千年时间。至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尔雅》入经,便有了《十二经》,入宋,再将《孟子》升格为经,才有了《十三经》。按加入《十三经》先后,《孟子》便排在了《尔雅》之后。
透过《尔雅》一书的产生和并入《十三经》的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中国文字的一个认识和规范的过程。《尔雅》正是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和规范,才成为中国第一部记录、解释上古汉语和百科名词的词典。
那么,这部词典为什么叫《尔雅》呢?“尔”在古代通“迩”,近的意思,相对上古不同时代语言而言,是指离《尔雅》成书之时较近的当代语言;“雅”是正的意思,相对各地的方言,是指“通用语言”,在这里是指“雅言”。《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译成白话就是:“孔子所说的雅言,在《诗经》、《尚书》和执掌礼仪过程中讲的话,都是雅言啊!”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不读诗书,难登大雅之堂”的俗语,说的就是在正规场合(大雅之堂)要使用《诗经》和《尚书》中那些文明的语言,也就是“雅言”。由此可见,用“尔雅”做书名,实际就是说
,这本词书对词义的解释,是以切近当时通用的文雅语言为准则的。
《尔雅》全书收词总计4300多个。也就是说,到公元前二世纪时,中国人已经熟练使用的文字达到4300多个了。为了方便查找,按词的性质共分成了19类,2091个条目,并进行了编次。这反映出两千多年前古人第一部综合性词书的编纂水平,表现出我们先民对远古文字认识、整理、保护和使用的高度自觉。如果说,中国文字从结绳刻石记事开始,直至传承至今的简化汉字,经历了上万年时间,那么,《尔雅》的出现,无疑可以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称之为第一个里程碑。
推荐你看张果老文学作品鉴赏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天文学家寻找太空神秘分子:揭示宇宙多样性[图文]天文学家称有证据表明未来25年内发现外星人天文学家发现黑洞成长速度要比预计中快天文学家首次在克隆版的海王星中找到水蒸气[图文]诺贝尔文学奖究竟跟文学还有多大关系?梵蒂冈天文学家称愿为“高智慧”外星人进行洗礼中国最早的叙事诗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文学家陈子昂是什么样的人宇宙“超级妈妈” 天文学家发现巨大星系 数量相当惊人[图文]英国天文学家为挣科研费欲向外星人播广告天文学家发现来自30亿光年神秘电波 疑似外星人发出的讯号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