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公元前716年至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统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齐桓公在春秋时期,可是很有霸主地位的一个人,而他能够获得这样的霸主地位,取决于管仲的辅助,所以当时的他是很有权威的一个人物,也算得上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了。
但这个人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人,也正是因为他身上的这些缺点,导致他最后的下场很悲惨,临死前连喝口水都没办法,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局,就是因为他识人不行和毫无城府。
齐桓公这个人是很好色,很好酒,好游乐的,这些不好的行为放在一位君王身上,也并不算什么大的问题,毕竟历史上有名的秦皇汉武都有这样的行为,可他错就错在不会选贤臣,除管仲鲍叔牙这两位贤臣以外,再无其他贤臣。
他在建立霸主地位后,身边陪伴的人都是一些专注玩乐的人,比如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等人,这些被他看作是对他很好的人,其实都是心狠手辣之人,只是他不懂识人之术,导致他辛苦建起来的齐国逐渐走向衰败。
而辅佐他的管仲,早就看出了他身边的这些都是虎狼之人,曾经劝诫过他,但奈何齐桓公不听劝告,最终导致叛乱发生,而齐桓公也落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凄惨下场。
齐桓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混蛋一个。遇到贤臣就成圣主,遇到奸臣就是昏君。
齐桓公其实跟明熹宗很象。齐桓公好色、好游猎、好吃喝玩乐、好大喜功,不务正业。但齐桓公运气好。遇到两大贤臣。一个鲍叔牙为姜小白的老师,另一个管仲。齐桓公完全是一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齐桓公正好近朱所以成为一代明君。而明熹宗与齐桓公一样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但明熹宗倒霉也遇上两个人。一个保姆客嬷嬷,一个太监魏忠贤。两奸贼,所以明熹宗成了昏君。
齐桓公与明熹宗都有很强的依赖性。因为齐桓公完全依赖忠贞贤臣且能力超强圣人的管仲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倒霉的明熹宗依赖保姆客嬷嬷和文盲十流氓的厂公所以把明朝搞得一塌糊涂。
所以当管仲一死,齐桓公开始依赖三奸后,齐桓公立即变成昏庸无比的昏君最后饿死自己。而明熹宗刚开始依赖东林党时,同样表现出明君风范。
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依赖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庸碌无能之辈。这就是春秋第一霸主的真面目。
……
齐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但同时也是一位自私的君王,他在世的时候齐国确实强大,但他去世后齐国逐渐走下坡路,因为他不擅长培养接班人,一个不懂培养接班人的人,最多只能算是中午12点的太阳,有成就但不能让子孙延续成就。齐桓公是一位活在梦幻中的霸主,最终网络欠费,还把户号给丢了,所以后代无法续费,只能衰退。
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物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先秦霸主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 ,名“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3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2]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 ,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5] 。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另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病死 。
齐桓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评价历史人物齐桓公
一、说说对齐桓公的历史评价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姜姓,名小白。他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年一前643年),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地处黄河下游,土质 肥沃,靠山临海,有渔盐之利,是东方最大的诸侯国。 齐国国君的始祖叫姜尚,因其祖先曾封于吕,故又叫吕 尚。
姜尚即人们常说的姜太公,曾为周王朝立下很大 功劳,被封于齐。 从姜尚下传至第十四个国君是齐襄公,即小白的 哥哥。
襄公当政(公元前697年- 686年)时,荒淫无 道,政治腐败。他因与其妹私通而杀了鲁桓公;耗费 大量民脂民膏兴修宫殿,供其享受;整天狩猎游玩, 不理国政3下级官吏和广大士兵都不免冻饿,人民的 生活则更加困苦。
他又赏罚不明,随意诛杀臣下,搞 得人人自危。连他的亲兄弟也因害怕被杀,而逃往国 外。
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逃到鲁国;小白这时 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到了莒(今山东莒县)。 齐襄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秋,襄公令大夫连称和管至父率兵戍守葵丘(今山东淄博西)。
临行前约好,今年瓜熟时去,明年瓜熟时替回。可是一年过去了,齐襄公却不发兵替换。
连称、管至父几次请求代换,都遭拒绝。于是连,管二人便利用戍卒的不满情绪,联合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发动兵变,打回临淄,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立为齐君。
次年,公孙无知又在雍林被人杀死。 齐国丧君,大臣们紧张地开始策划拥立新君。
齐 国正卿高俣'x'西,自幼与小白非常要好,便暗中派 人去莒召小白回国即位。同时,也有人要接年长一些的公 子纠回国为君,而鲁国也正准备护送公子纠回齐,并 派管仲带兵在途中拦截回国的小白。
双方相遇,小白 被管仲一箭射中身上铜制的衣带钩,险些丧命。为了 迷惑对方,小白佯装中箭而死,乘一辆轻便小车,昼 夜兼程向齐都驶去。
公子纠及鲁军以为小白已死,稳 操胜券,便放慢了回齐的速度,六天后才赶到。这时 小白早已被拥立为齐君,并发兵乾时(今山引缶淄西),大 败鲁军。
小白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 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任贤改革 齐桓公做了国君,心记一箭之仇,常想杀死管仲。
当发兵攻鲁之时,鲍叔牙对桓公说;“您要想管理好 齐国吗?有高候和我就够了。您如想称霸,则非有管 仲不可!”桓公胸怀大度,放弃前嫌,当即接受了鲍叔 牙的意见,并派他亲自前往迎接管仲,厚礼相待,委 以重任。
由于桓公求贤若渴,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象管仲、鲍叔牙、高候、隰(xT席)朋一类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得到管仲之后,桓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找到了帮他振兴齐国的人。
管仲在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在政治方面,实行了“参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
“国”,即都邑。“鄙”,就是乡村。
“参其国”就是把都邑划为二十一乡,分工乡、商乡和士乡三个部分居住,其中工乡三个,商乡三个,士乡十五个。“伍其鄙”,就是按照轨,邑,乡、县、属的组织把乡村居民编制起来,设置官吏,加强控制。
目的是使人民各安其居,各守其业,不任意迁徙流亡,以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在军事方面,推行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措施。
即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实现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居民既是民众,又是兵士,既要从事各自的职业,又要于春秋二季进行军事训练。
官吏们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统领;既管行政,又管军事。这样就扩大了兵源,提高了战斗力。
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的措施。桓公和管仲针对春秋以来井田制破坏,私田兴起,国家赋税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改革旧的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cui崔),征”的办法。
即在广大农村对土地进行普查,根据土地的肥瘠和数量,规定应交纳贡赋的多少。同时,还提倡即山铸钱、煮海为盐,鼓励发展盐铁业。
此外,又设“轻重九府”之制,根据年岁的丰歉和人民的需要,来集散货物,以调剂物价的贵贱,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 实力雄厚,在诸侯林立的春秋福年的政治舞台上担任 了主要角色。 春秋首霸 春秋福年,周天子威信大不如前,再也不能号令 诸侯了。
各国诸侯,为了争夺劳力、掠夺财富和兼并 土地,都企图做天下霸主,迫使所有诸侯国俯首纳贡。 这样,大国争霸的斗争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历史的日 程。
齐桓公在国力强盛之后,便在诸侯之间积极展开 了争霸活动。公元前684年,首先起兵进攻西南方的 鲁国,鲁军在长勺(shao韶,今山东莱芜北)应战。
鲁庄公采纳曹刿(gui贵)的建议,等齐军气衰之后,进行反击, 大败齐师,使其争霸受挫。但此后,桓公接连三次出兵 伐鲁,都取得了胜利,夺取了鲁国不少土地。
公元前 681年,齐桓公召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阿城附近)举行会 盟,并按约归还了鲁国的失地,使桓公在诸侯中赢得 了很大声誉。在短期内,齐桓公还接连征服了郯(tan 谈, 今山东郯城西北)、遂(今山东肥城南)、莒、徐 (今江苏泗洪东南)、莱(今山东黄县东南)等国,据说臣服于齐。
二、对齐桓公的评价《春秋公羊传》之评价
《春秋公羊传》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齐桓公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 齐桓公雕像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评价的。当时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国的确遭到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改革而强盛起来的齐桓公,此时充当起了中原各国的保护神,打出了“尊王壤夷”的旗号。作为霸主,齐桓公又是会盟诸侯,又是插手别国事务,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谓风光一时。
《春秋谷梁传》之评价
谷梁传谴责了齐桓公通过杀公子纠成为齐国国君的手段。对于桓公前681年在北杏的会盟,《谷梁传》认为齐桓公并不是周天子任命的方伯,如此是不应当的。但在记载前667年桓公与诸侯在幽的会盟时,称赞桓公仁义守信。对于桓公在前666年伐卫一事,《谷梁传》认为桓公虽然是奉王命,但攻伐别国又索取财物,需要轻视。《谷梁传》认为桓公为燕国讨伐山戎一事是莫大之善举,需要称赞。《谷梁传》以为桓公驻曹救邢一事是害怕狄人,不值得赞扬,所以《春秋》避讳不书齐桓公。前658年桓公为卫国筑楚丘城,对于此事《谷梁传》认为桓公虽然有仁爱之心,但此举超出礼制。桓公率大军伐蔡,《谷梁传》认为合乎正道。前655年桓公盟诸侯,拥戴周王的太子,《谷梁传》认为这是变通礼制拥戴周王的做法值得肯定。《谷梁传》对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申明周王禁令表示称赞。《谷梁传》谴责桓公灭项一事,但又说桓公曾有存亡继绝之功,所以为之避讳。对于桓公的去世,《谷梁传》说此人不正道,但前文有所贬抑,记载他的去世时对他的尊敬。
《春秋左氏传》之评价
关于齐桓公伐楚的“召陵之师”,也许首当其冲的楚国人最了解当时的情况。召陵之师过去一百多年后,楚国的大夫椒举向追求霸业的楚灵王提到历史上夏启王、商汤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六王二公”之功业。而楚灵王在这些历史人物的伟大业绩中,仅选择了齐桓“召陵之师”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可见楚国人心目中“召陵之师”是多么雄壮。童书业认为,“召陵之师”联军有一千数百乘兵车的兵力,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联军压境的巨大压力下,楚国被迫请求加入齐国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极深。而齐桓去世后的前641年想谋求霸权的楚国在齐国参加盟会,仍然以齐国为盟主。可见齐桓霸业之盛。
有人认为,当时齐桓公并未有多少实力,当时秦晋都还不是很强大,而对于楚国,齐桓公不过是定了一个盟约,并没有试试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雄厚实力。至于抗击夷狄,更多的是打败了实力不强的狄人,而对于楚国出兵灭了一些小国的行为,齐桓公并没有干涉。
其他评价
孟子对齐桓公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不过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
《史记》:“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可见齐桓公生活糜烂,如此多的儿子也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管子·小称》记载“易牙献婴”故事:‘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之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易牙以厨艺服侍齐桓公。齐桓公说:“只有蒸婴儿肉还没尝过。”于是易牙将其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亲近小人,甚至吃人肉,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糜烂。
三、评价齐桓公,具体点,谢谢齐桓公(公元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
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
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四、评价齐桓公,具体点,谢谢齐桓公(公元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
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
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五、评价三位历史人物:管仲、司马懿、李密管仲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 *** 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司马懿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如果说,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东平公孙等战例,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那么,他多次装病,韬光养晦,奇诛曹爽,则显示了他政治斗争的韬略。对此,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司马懿不愧是三国时期杰出的谋略家
李密
李密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都比较出色,瓦岗军没有李密前,最多就是一股隋末的起义势力,有李密后,成为能够问鼎天下的一股起义势力。李密最大的错误就是杀了翟让,使瓦岗军在败给王世充后人心涣散,一蹶不振。如果没杀翟让,瓦岗军不至于一败涂地
六、历史作业:评论历史人物文章500字商鞅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
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
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
而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
梁启超也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列出“中国六大丞相”为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与上面的“中国六大政治家”相比,是将李德裕换成王猛)。
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