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嫡出: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
2、庶出: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不为正房所生的。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庶出子嗣一般不虑继位,但有立贤之说,所可立为太子或世子。
嫡出和庶出的区别
嫡出和庶出的区别有含义不同、称谓不同、继承权不同、地位待遇不同、是否出嫁不同等区别。
一、含义不同
1.嫡出就是正妻生的孩子。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嫡出指的就是“妻”所生的孩子。正妻生的孩子都叫嫡出,男孩叫嫡子,女孩叫嫡女。
2.庶出是指除正妻之外所有的小妾、媵等生的孩子。这些都是统称为庶出。由于宗法制的原因,他们虽然是同一个父亲,但是在社会地位上悬殊非常大。
二、称谓不同
1.嫡庶的区别还有嫡子应该称呼自己的妈妈为母亲,以显示其地位尊贵。
2.庶子庶女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为“阿姨”。而且还不只是民间百姓如此,在皇室中也是一样,庶出的皇子也同样只能称生母为姨——无论生母在后宫中的品级有多高。
三、继承权不同
1.在古代封建大家庭里,只有嫡出的才能继承父亲的财富和地位,宗法制有一个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说的是嫡子里年龄最大的才有继承权。
2.封建家庭中,庶出的子女是无权继承的。不论是继承王位、公爵还是皇位,都需要由嫡长子继承,庶子理论上来说没有继承权。
四、地位待遇不同
1.嫡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享有继承权,包括基本的财产、权利的继承。他是一家之主,嫡出的孩子就是这个家族未来的主人。
2.庶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嫡子,很多时候接近奴仆。到了民间,人们更是有样学样、上行下效。再者,庶子的生母逝世之后,没有权利料理生母的丧事,只能交给嫡子来操办。
五、是否出嫁不同
1.对于嫡女来说,家族都会为她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家庭联姻,地位、待遇都很尊贵,这是古代家族联姻以稳定家族、稳定社会的举措。
2.庶女在魏晋之前是没有单独出嫁机会的,她们通常会伴随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出嫁成为媵女。实际就是协助家族控制男方血脉。魏晋之后,庶女因可以向下联姻而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才有了单独出嫁的可能。
六、区分嫡、庶的原因
区分嫡、庶的原因是宗法制度的需要。宗法制度是以“血脉”来衡量一切价值的制度,包括最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个人身份。宗法制度的社会,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嫡庶”。简单的说,大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嫡,小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庶。
七、宗法制度介绍
1.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2.宗法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皇上的儿子分嫡子与庶子,那有什么区别
区别一:生母不同
嫡子,是指皇帝的正妻所生之子,称之为嫡子,庶子是低于正室的妾或姨娘(皇室为嫔妃等)所生之子称为庶子,其中年龄最大的儿子,则称之为庶长子。
区别二:地位不同
庶子没有机会做皇帝,举个例子,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他的妻子吕雉所生的儿子为刘盈,他就是嫡长子。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刘肥,则是庶长子,刘肥年龄比他大,但是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他只能被封地方做齐王。
区别三:权利不同
嫡长子承担着一个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的重任,他与其他的儿子,在权力地位上有着极大的差别,几乎所有方面都占有优先权。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和国家承接有序,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有着特殊的继承原则: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和财产等。
即使庶长子年纪比嫡长子大,势力比嫡长子大,甚至更加贤良,都不允许打破继承人问题上的惯例。如果庶长子的权力,与嫡长子的名位,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时,便会演变为权力斗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