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经济成分,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这一特点决定了统治者往往实行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重农抑商是由当时时代的限制,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及有关人士对时代的认识不足,封闭了对外的国门,抵制外来,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
清朝经济措施
清朝的经济 清代人口仍与明代同,因社会长期安定,人口增加迅速。到清高宗乾隆末年,高达三亿。再继续成长,道光末年的统计数字,已打破四亿大关。为解决人口压力,发展农业经济实刻不容缓。清代同明朝一样,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三项措施。在手工业方面,仍以纺织和制作陶瓷最为重要,特色有四: 一、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 二、机器纺织业与原料生产分离。 三、棉织业超越丝织业。 四、瓷器的制造远超过前代。以珐琅画在瓷胎上,色泽鲜艳,最为名 贵,江西景德镇仍为瓷器生产中心。 商业方面,观念开放,商人可以用钱买官来当,子弟也能参加科举考试,社会地位大为提升。国内商业方面,以山西商人最有名,清代中叶以后,他们支配全中国的金融事业。沿海贸易则以福建商人最为出色。 清朝初年,因为郑成功在海上仍有影响力存在,曾实施海禁政策,对海上贸易有不良的影响,直到台湾收入版图之后,恢复海上通运,沿海贸易才又兴盛起来。在鸦片大量输入中国之前,我国对外贸易都有大量的出超。 货币方面因海外贸易发达,白银大量从国外输入,乃采白银与铜钱并用的银铜双本位制。
清朝时对新疆经济管理方面推行以什么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
清朝时对新疆经济管理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
清朝政府在官员的任用方面采取了以满族为主、各族官员并用的政策;经济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采取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制度等。清朝统治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影响: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
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清朝前期的经济制度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三亿以上,晚清时突破四亿。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朝各时期的的经济状况
一,入关后到乾隆时期。入关后,清朝的经济一度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南明政权的抵抗使富裕的江南成为了一片废墟。清朝统治者又实施圈地,屠城,投充,逃人这些政策。圈地主要是将无主的荒田分给诸王,勋臣和兵丁。然而圈地时往往涉及有主土地,使不少人失去了土地。投充是允许各旗招收贫民役使。满族贵族任意逼迫汉人为奴。逃人法指对逃跑奴隶实施严惩。“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让这些地区变为废墟。这些政策惠及了满人,也大大破坏了经济。顺治亲政后,逐步废除了这些政策。
到康熙时,三藩被平定,统一了台湾。他又彻底废除上述政策,奖励垦荒,多次普免钱粮。康熙帝还下令治理黄河水患。这些措施使国内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康熙帝还下令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连云港)开放对外贸易。当时,欧洲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产品难以与清朝竞争。于是,清朝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的地位。出口产品主要有丝绸,茶叶,瓷器,棉布等。进口商品有胡椒,象牙等。由于外国每年要向中国购买大量产品,而中国进口的商品都是奢侈品,销售量不多。所以对外贸易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
到雍正时,又进行赋税改革。清王朝建立后,国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发别征课。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雍正元年,彻底实施“地丁合一”。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摊丁入亩,不仅是明朝一条鞭法以来赋役内容的继续简化,更重要的是全国赋役制度的一次再统一,不仅有利于国家财税制度的贯彻,而且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乾隆时,政府又下大力气治理海塘,使江浙地区免受海潮袭击。乾隆皇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金融机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开始逐年提高.乾隆皇帝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这使得国家耕地面积扩大.雍正二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31年扩大到741万余顷.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玉米和番薯也推广到全国各地。但是,清朝的经济衰落的苗子也在乾隆后期开始出现。如乾隆皇帝推行闭关锁国,就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他的“十全战功”也耗费了许多钱。再加上贪官污吏不断出现。乾隆末年自然灾害又频发。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商业和内河运输发达。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原来的大城市如北京,江宁(南京),更加繁华。以盐业为主的扬州,丝织为主的苏杭,外贸为主的的广州发展很快。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江苏,浙江的丝织业,广东的炼铁,云南的炼铜,江西的制瓷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样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清朝的经济也在乾隆后期开始走下坡路。这主要是因为闭关锁国,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