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庙案是发生于顺治十八年的抗粮哭庙事件,以及之后清政府对参与者的镇压。作家金圣叹参与并死于这次事件。哭庙案与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合称 江南三大案。
哭庙案本是吴县诸生为声讨吴县县令任维初的贪酷而组织的一次地方性请愿活动。秀才们无力造反,只能到文庙中的先圣牌位面前痛哭流涕,发泄自己的怨恨与牢骚。然而,秀才们哭庙之际正值顺治帝驾崩之时,当时皇帝逝世的哀诏已然到达苏州,秀才们的举动被认为是触犯了顺治帝的灵位,犯下了大不敬之罪,金圣叹与诸生因此被捕,被拟不分首从斩决。
据史书记载,金
清初的哭庙案是怎么回事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吴县人。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编辑本段]生平、思想与创作金圣叹幼年生活优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亡,哀诏至吴,大臣设幕哭临,当时有诸生百余人哭于文庙,上揭帖请逐酷吏县令任维初。金亦参与 其事,遂以倡乱罪处斩,妻子家产籍没。
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康熙王朝:历史上的哭庙案是怎么回事
其实“哭庙”是苏州一带流传已久的习俗。当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
哭诉后,再行向当地官员禀报,明朝的时候人多势众的“哭庙”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视而采纳。但是清朝入关以后,对于这一种习俗却是闻所未闻,所以往往抓捕哭庙的学子,大兴文字狱。
而顺治十八年这一年尤为特殊,因为顺治皇帝驾崩了,当时哀诏刚刚到达吴中县,但是县中却发生了哭庙,是因为上一年吴中县令严刑催缴赋税,一面大肆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吴中百姓不堪其苦。
当时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看不惯当官的所作所为,于是写了揭帖到文庙哭告县官贪赃枉法,更将矛头直指当时的江苏巡抚朱国治,朱国治当然震怒,并且这时候又是顺治帝新丧,他们的这些举动也被视为冲撞先帝灵位。
于是就在哭庙的现场,当场抓获哭庙的倪用宾等五人,随后又大兴牵连,抓捕的秀才士子多达十几人,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随后将这十八人押赴刑场斩首示众。
其实大家也能够看得出来,这件案子很明显他是个冤案,但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刚刚入关,民心尚不安稳,而异族实行统治必然就会压制一些旧的贵族势力,所谓“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
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人除了朱国治以外,还有金圣叹,当时作为一个才子也是颇具贤明,并且还曾经批注过水浒传,为人同样值得钦佩。时人对他之被害,多表惋叹,既惋惜他未能完成著述大计而遇难。
清初才子的金圣叹为什么被定为哭庙案的首恶还惨遭斩首?
清入关后,以武力统一中原,南明政权先后被消灭。但对于晚清士子和百姓来说,武力并不能征服中原传统文化,在他们眼中,清统治者仍然是蛮夷,八旗铁骑可以踏遍江南各处,可以击退了南明弱旅,却不能扫尽晚明文人遗风。因此,不和谐的声音经常让大清统治者们头疼不已。
这种情况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在顺治一朝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不过,随着一场“哭庙案”的结束,这种不和谐的声音终于被压制,一百二十一颗人头落地后,晚明与大清被割裂为两个时代,清代的全面统治拉开序幕。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七日,江宁上演了一场砍头大戏,其中凌迟者28人,斩首者89人,如此规模的行刑场面亘古未有。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些人是不是反清复明的前朝余孽,又或是打家劫舍的绿林暴徒,又或是蛊惑人心的民间邪教。其实都不是,这些人都是饱读圣贤书的晚明士子,而导致他们身首异处的便是清初大名鼎鼎的“哭庙案”。
在这些人中,说起一个人的名字,恐怕不知道的人很少,他就是金圣叹。但凡对中国文学史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金圣叹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判家。他所点评的《水浒传》,《西厢记》被后人广泛接受,甚至是开一代先河。
金圣叹,吴县人,为人狂放不羁,好发言论,俯视一切,敢言人之不敢言。不过,金圣叹确实是一个奇才,就连顺治皇帝对他也是佩服不已。据说,顺治帝读过他的评点的《西厢记》《水浒传》后,对大臣说:
“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那么这么一个深受时人推崇又得到皇帝赞许的才子,为何会卷入哭庙案中呢?这事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
顺治十八年 (1661年)2月,顺治帝驾崩。按照礼制,全国臣民都要为皇帝致哀。3月1日,皇帝崩世的文告传至苏州,江苏巡抚朱国治马上着手办理,在巡抚衙门设置灵堂以供江苏官员祭奠,同时按照规定,还在苏州的文庙设灵堂,供普通百姓祭悼。
虽说这是国丧,但对于天下臣民来说,皇帝驾崩他们未必都会伤心,公开祭奠也不过是个过场而已。可偏偏这节骨眼,人们利用了这个机会,来宣泄对官府的不满,具体说是发泄对江苏巡抚朱国治的不满。
说起朱国治或许看过《康熙王朝》的读者都了解,他曾当面斥责平西王吴三桂造反,后来被杀祭旗,是康熙朝有名的爱国忠臣。这事不假,历史上的朱国治确实也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可对于江南百姓来说,朱国治却是个彻头彻尾的酷吏。
顺治十六年(1659年),朱国治出任江苏巡抚,当时苏州一带遭遇罕见的旱灾,难民遍地。苏州向来是朝廷的粮仓,当时的清政府由于常年用兵军饷匮乏,朱国治上任后为了保住头上顶戴,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催逼钱粮。因此,苏州百姓送给他一个“朱白地”的 绰号。
为了逼迫百姓缴纳钱粮,朱国治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奏销案”。他上奏朝廷建议将
“苏、松、常、镇四府未完钱粮文武士绅共13517人,按律议处。”
注意,这些人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当地很有势力的士绅,在朱国治的强硬措施下,很多人被革除了头上的功名。
当然,朱国治不是傻子,绝不会愚蠢到和当地士绅作对。原来,这些人都是前明的士绅,他们身上的功名也是前明朝廷赐予的,说得不好听一点,在官府面前,他们就是前朝余孽。
朝廷马上批复
“绅衿抗粮特为可恶,该部照例严加议处。”
如此一来,苏州等四府士绅无论欠粮多寡一律革除功名,降为庶人。据统计,江南四府被革者达万余人,逮捕三千多人。
再来说一说哭庙案,所谓的“哭庙”是江南一带的风俗,是在官府有不法行为的时候,士子们便会在文庙聚集,向祖师孔圣人哭诉,并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诉。明朝时,这种哭庙行为往往会让当地官员寝食难安。
因此,借着祭奠顺治帝的这个机会,倪用宾等百余名生员齐聚文庙,哭祭刚刚去世的顺治帝,55岁的金圣叹赫然在列。而且他亲自起草了一份哀悼顺治帝的祭文,接着,士子们号召群众前往府衙请愿,要求罢免贪赃枉法的官员。
朱国治闻讯后大惊失色,马上采取措施,上纲上线,参奏哭庙生员三大罪状:
1,鸣钟击鼓,号哭抗粮,震惊先帝之灵,罪大恶极;
2,声言抗打朝廷命官,目无朝廷;
3,擅写匿名揭帖,触犯大清律令。
当时的全国形势尚未稳固,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力量,不时深入江南内地进行活动。同时,江南士绅对清王朝也怀有二心。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担心苏州发生民变,所以收到朱国治的奏折后,马上将此案移交至江宁府审理,由朱国治担任主审。
就这样,金圣叹被定为了“哭庙案”之首犯,受到了严刑拷打。朱国治之所以对金圣叹恨之入骨,并非是他带头闹事。更重要的是,金圣叹平日里就好放言论,时常抨击官府,尤其是蔑视朱国治。因此在很多地方官眼中,像金圣叹这样的刺头非死不可。
随着一百多颗人头落地,晚明士子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震慑,自“哭庙案”之后,在传统文化领域敢于反抗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向清朝统治者屈服。或许直到这个时候,江南的读书人才知道,文庙里的孔圣人其实根本救不了任何人。
在清朝时期,发生过哪些比较著名的冤案?
清末四大奇案,分别指《张汶祥刺马案》、《名伶杨月楼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和《太原奇案》。自己只身一人回太原,但是这一消息传得比他的脚步还快,他人还没回来,太原那边已经把他们父子二人都死了的消息传开了!张百万听到消息就将小女儿玉珠改嫁给姚四孝。要说这些都算不上“奇”,只不过在当时对社会影响较大。
主要反映了当下社会百
姓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小姐私奔,途中得到卖豆腐老汉莫老实父女的同情,并将拉磨的驴借给他们代步,逃出太原城。第二天,张百万找不到人就认为跑到了大女儿家。有着一系列关于此类现象的刑律,而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划分,我们分别来看。带领家人前往大女儿金姑家找人,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人们向往两情相悦、情投意合的婚姻。县衙判案草菅人命则表现出当时官场的腐败,及人们对当前官府的憎恶。
太原奇案与张汶祥刺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妙龄少女几近含冤屈死,做恶之人差点逍遥法外,堪比一部侦探大片。好在为善之人自有天佑,幸得一位恪尽职守的锦衣卫秉公执法,为什么会这么规定?主要清代家族实力很强,一旦捉住奸夫淫妇,地方的宗族往往会用私刑处决。才得使沉冤得雪,恶人终伏法。名伶杨月楼冤案并称“清末四大奇案”,是四大奇案中最扑朔迷离、曲折离奇的一件案子。
此时朝廷内人心不稳,嘉靖为了稳定人心,下旨复核昭狱冤案,就连民间也多有私刑。由于古代男女地位相差甚大,凡有冤者可以上奏皇帝。并且委派陆炳作为审理大员,全权处理复审事宜。
金圣叹是怎么死的?又是怎么出名的?
以叛逆罪判处斩首而死。因文学批评而出名,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金圣叹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
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为任维初遮瞒回护,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是为哭庙案。
扩展资料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他斥责“犯上作乱”,释“水浒”之名为“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反对“以忠义予之”。
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鱼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盗贼的官军,并意识到“一高俅”之下还有“百高廉”,“千殷直阁”及其狐群狗党,结成祸国殃民的社会势力,108人“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乱自上作”,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圣叹
俞樾因出试题割裂经书的详细故事是怎么回事?
清顺治十八年四月(公元一六六一年),因吴县县令任维初监守自盗,刑讯催逼钱粮,并造成人命,吴县士子一百多名偕千余民众,到文庙孔子牌位前痛哭抗粮,并鸣钟击鼓,向苏州府衙进发。其时巡抚朱国治等人正在府衙祭奠顺治皇帝灵位,当即下令镇压,拟"罪大恶极""不可逭者"之罪名三条,逮捕多人。是为江南"哭庙案"。 六月二十日,圣旨下,十八名士人被判"斩立决"。七月十三日,"哭庙案"及"无为案"的人犯,被斩于江宁(今南京)三山街,一时间"?披甲乱驰,郡官皆散,法场上唯有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在这十八个被杀的苏州士子之中,即有一代才人金圣叹。 金圣叹出生于公元一六零八年(明万历三十六年),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圣叹的父祖皆布衣,但幼时家境尚可,十岁入私塾,于"稗官野史,无所不窥",独不喜"四书五经"的枯燥乏味,尝自谓"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其放诞不羁,溢于言表。因恃才傲物,讥讽考官,游戏科场,而多次被黜。明亡时年三十六岁,以文学批评开始了他后半生的生涯。圣叹盛推《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为天下才子必读书,并打算逐一评点,因突遭大祸,只完成了其中的两部,即《水浒》与《西厢记》的评点。
被牵扯到“江南三大案”的才子是谁,最后是什么结局?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奇人,以字行。今人熟悉金圣叹,大多是从金氏《水浒传》开始,不得不说,金圣叹点评的《水浒传》,真是文学点评史上独一份。读《水浒传》若不读金圣叹的点评,真是白瞎了这部好书。
有人说金圣叹是大清第一才子,也有人说他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位有风骨的真文人,清朝顺治皇帝说他“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胡适先生直言他是怪杰,然而就这样一位才子,却死于清初一场大案——哭庙案。
金圣叹之死
清顺治18年4月,吴县百姓被县令任维初的苛捐杂税压迫地无法生存,以金圣叹为首,率领学子和当地士子一百多人,到文庙孔子牌位前痛苦抗议,随后又向苏州府衙鸣冤请愿,一路上人越来越多,直达上万人。
金圣叹还写了一篇《哭庙文》,把矛头直指巡抚朱国治,他认为正是朱国治的包庇,才养成了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
朱国治大怒,先后将“闹事”的十八个带路人下狱,并于七月十三立秋之日,斩首于南京三山街。
金圣叹这个人真的不愧为“怪杰”,临行前,儿子问他还有什么嘱咐,他对儿子耳语几句,说:腌菜和黄豆一起吃,有胡桃味;花生与豆腐同嚼,有火腿味,这个秘密只告诉你,千万别告诉其他人哦。
说完,刽子手手起刀落,金圣叹人头落地,只见他耳朵里咕噜噜滚出两个纸团,拾起一看,一张纸团上写着“好”字,另一张写着“疼”字。
一代才子就这样殒命了,他面对死亡的桀骜不驯和玩世不恭,为这段悲剧添加了几分有趣的色彩。
哭庙案
有人说啊,满清入关之后,对江南士绅进行惨无人道的打压,用文字狱来禁锢文人的思想,乍一看,确实文字狱对有清一代的文人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于是便说什么异族统治啦,非我族类啦,等等恶意搞对立的说法。
但哭庙案绝非这样一个案件,实际上金圣叹等人也是运气不好,他们闹事的时间,正好是顺治皇帝驾崩之时,此时国丧已经发到了江南,朱国治正在祭奠顺治皇帝的灵位,突然冲进来一万多人闹事,这不是目无官府,大不敬之罪么?
这才当场镇压,随后治罪的。
这绝对谈不上什么恶意打压江南士绅吧。我们再来说说所谓江南士绅,是怎样一步步把明朝作死,又把自己作死的。
明末清初的江南士绅
只需要深入了解一下明末清初的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江南士绅大儒,真的是恶心到了极点,他们从不愿意交税,却手握笔杆子给自己立牌坊,一边给自己免税,一边剥削普通百姓,让他们捐粮出钱抗敌。
看《大明王朝1566》,海瑞那番话: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而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这更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
满清入关之后,明朝遗老搞了个南明小朝廷,你以为他们会醒悟吗,不会的,他们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继续苟且,另一部分没有跟着南明朝廷的士绅大儒呢?对不起,我先留辫子。
喜欢明朝的人,读南明史也会感到憋屈吧?反观清朝,名声最臭的雍正帝是怎么做的?士绅大儒不交税是吧,行,抄家斩首。你明朝士绅大儒不交税,国家没钱用,怎么打仗,如果清朝还继续纵容这些所谓的士绅大儒,不又是一个明朝末年么?
你看每个朝代末期,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士绅大儒就是蠹虫,耗空国家,肥了自己,换到清末乃至近代最屈辱的那段历史也一样,只不过士绅大儒进化成了买办阶级嘛,还不都是蠹虫。
伟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你以为是什么意思?
我也很不喜欢清朝,但不能因为不喜欢,就随意抹黑,历史上从来不缺软骨头的文人,也不缺少蠹虫。文人的笔杆子,始终硬不过朝廷的钢刀,清初的士绅大儒,以为闹闹事就能等来朝廷的妥协,结果把脑袋等没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