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濮阳文化底蕴厚重。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据此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濮阳杂技享誉中外,是中国杂技之乡。
2、濮阳是中华龙乡、杂技之乡,龙文化与杂技艺术是濮阳的特色与品牌,是建设和谐濮阳的重要内容。该市自2000年开始举办龙文化活动周,每年举办一届。2003年改为中华龙文化节,并增设杂技艺术节,此后两年一届,共举办中华龙文化节6届、杂技艺术节3届。<
濮阳风俗习惯有哪些
1、起居:早起开门,有土谚“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黎明即起是本地习惯。早起先开门是规矩。若开门晚会被别人视为懒汉。
起身后,男人外出做活,妇女老人在家“打杂儿”,晚上关门,为防盗贼,天黑人定后,人们总把大门插好,俗谓“上门”。睡觉之前,卧室也要“上门”。夜不聚众,旧时,一般不在夜间串门,女子更是不许。
2、服饰:首先是发型,成年男子去掉了前清时的大辫子,官场人物多留大背头,俗称“洋头”,农村男子则多剃光头,婚后妇女前留“留海儿”,两旁留两绺头发齐腮,其余头发梳于脑后为脑后髻。
3、食俗:濮阳除家常便饭外,尚有当地的风味小吃,主要有胡辣汤、豆沫,“王五辈壮镆”、“张清丰烧饼”、酱豆、“渠村黑牛肉”等。
4、丧俗:濮阳境内丧俗,大抵沿用旧俗,旧丧俗形式繁琐,现抽其要简述如下:咽气亡者断气,家人即将备好寿衣速易其身。富者以绫绸之衣十余件,贫者以布衣五七件,在官者则用礼服,如品级高者,著朝冠朝服,女则凤冠霞帔。易衣后,亡者面覆白布或白纸,脚系麻绳。
5、婚俗:濮阳境内婚俗,大抵解放前依旧俗,解放后从新尚,然亦有旧俗的保留,为半新半旧式。
濮阳春节的习俗
濮阳县
初一早晨给长辈磕头 新时代过年更多彩
和很多地方一样,濮阳县人除夕晚上也要守岁,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前一年各自的收获,畅想来年的打算。初一早晨,公鸡一打鸣,各家各户的鞭炮就噼里啪啦响了起来。老人们也都早早起床,坐在房间内等着晚辈来拜年。初一早晨的早饭,吃的是水饺。饭后,家族晚辈一大群一大群地聚集而来,见到老人后集体跪下,给长辈磕头拜年。
关于拜年,濮阳县民间有“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惯。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现在,虽然拜年程序简化了,但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晚辈给长辈磕头的习惯。
濮阳县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之说。早餐抢早,多吃汤圆,象征早种早收。天黑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玩灯、观灯、舞狮、玩龙、放焰火。十五夜晚用面做成鸡、鸭、鹅、猪、麦垛等各种形状的面灯,入夜后分别置于大门口、牛栏、猪圈、鸡圈等处,象征新的一年六畜兴旺。
时代不同,年味当然也不同。现在的濮阳县,过年更有文化味儿。为了让人们过好年,濮阳县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精心烹制了一席年味十足的文化大餐。目前,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及民间民俗展演已经开始在濮阳县各乡镇巡回演出,提前为农历春节暖场。2月1日,也就是从农历鼠年正月初八开始,年俗活动达到小高潮,猜灯谜、民俗演出将在濮阳县城隍庙接力上演,汇集戏曲、杂耍、秧歌等多种活动形式。与此同时,传统戏曲专场展演在濮阳县文化广场拉开帷幕,喜欢听戏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场戏曲饕餮盛宴。
每年春节期间,在濮阳县红旗路和城隍庙等地进行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最为热闹。舞龙、舞狮、扭秧歌、打腰鼓等常见的民间表演项目轮番上演,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直呼过瘾,成为濮阳县年俗一景。
濮阳县人最为骄傲的,还是万人同吃一锅饭。在濮阳县五星乡后堌堆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瑕邱古庙会就会拉开大幕,且千百年来久盛不衰。每到此时,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会去凑凑热闹。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后堌堆村的父老乡亲就开始准备了。虽然后堌堆村每年都会因为饭菜贴钱,但为了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他们一直坚持传承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