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纳的相关介绍:
1、特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1893年在芝加哥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他宣读《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奠定其在美国史学界的地位,该理论被称为“边疆理论”。
2、“边疆理论”该学说对美国的史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并由此形成一个颇具影响、并在美国史学界占据统治地位40年之久的“边疆学派”。
3、特纳出生于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清教徒。在早期特纳曾在一个报社担当编辑,在1880年他进入威斯康辛大
求边疆学派代表人物特纳的资料
弗雷得里克·J·特纳(Frederick. J. Turner, 1861-1932),生于美国威斯康星的波特奇(Portage)。该村庄位于福克斯河和威斯康星河之间,曾是古老的皮货贸易商道的必经之地。威斯康星的真正开发始于19世纪30年代,1840年时该领地也只有三万来人,到1860年恰好走过一个世代。事实上,连“威斯康星”(Wisconsin)这一名称的拼法,也是在1845年才由该领地立法机关加以统一的,在此之前它曾有过好几种拼法:Meskousing、Miskonsing、Quisconsin、Wisconsan,等等。〔1〕由此可知,特纳出世之时,这个地方只不过刚刚走出了“拓荒时代”,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出这个时代。正如一位历史家所描述的,此时的波特奇“宛如一个边疆村庄,照管着一片拓荒者仍然与印第安人群杂居的地区”〔2〕。这种背景和环境,对特纳以后的学术生涯,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纳的大学生活,是在威斯康星大学度过的
。1887年,他在这所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他转到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学位,受教于赫伯特 · B · 亚当斯。1890年,当他拿到博士学位后仍返回他的母校威斯康星大学,在那里从事边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直至1910年。其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1910-1924年),他应聘执教于哈佛。特纳的研究工作,不仅受到他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他的历史观的支配。1891年,特纳在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历史的意义》中声称:“每个时代都要根据当时最主要的条件重新撰写过去的历史。”〔3〕
1893年他写出了著名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并于同年7月12日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会议上宣读。
在文章中,特纳提出了著名的“边疆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的向西推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4〕在特纳一生之中,发表的著作和文章不下47种,还不包括大量的书评和报刊文章,以及数以万计的信函,笔记和未发表的讲稿。在已发表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有如下四部:《新西部的兴起》(1906年)、《美国历史上的边疆》(1920年)、《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1932年)以及《1830-1850年的美国:这个国家及其地域》(1935年)〔5〕。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著作和文章,其重要性都超不过他的那篇著名论文,因为这些著作和文章都是围绕着“边疆假说”展开的。正因为如此,查尔斯·A·比尔德认为,特纳提出“边疆假说”的那篇论文,“比关于这一题目所写过的任何其他文章或书都有更深远意义的影响”〔6〕。
在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执教期间,特纳一直讲授有关《西部历史》的专题课,由此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弟子和再传弟子。这些人后来散布于美国各地,在许多大学和机构从事教学或研究,热心传播特纳关于“边疆假说”的观点。形成所谓“边疆学派”。这里,除了特纳本人而外,还有两位学者值得一提:一位是弗雷德里克·默克(Frederick Merk, 1887-1977年),他早年著有一本关于“天定命运”的书,晚年又写出了大部头的《西进运动史》(1978年发表),是特纳的助手和弟子;另一位是雷·A·毕林顿(Ray A. Billington, 1903-1972年),他先后著有《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1949年)、《远西部边疆:1830-1860年》等书,是默克的弟子(他的《向西部扩张》一书就是“献给F·默克”的),也就是特纳的再传弟子。这三位学者是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千秋。
特纳以“边疆”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地域”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是与前者同时提出来的,但直到30年后才着手将其“地域”理论系统化。毕林顿对所有关于边疆史的重大主题都极为重视,但在他的早期研究工作中似乎更强调“地域”问题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其名著《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的头几版既探讨了“区域主义的出现”问题、也研究了“地方主义的经济学”〔7〕。而且,他在写作大主题的时候很注意照顾细节上的严谨,这使他的讨论和阐述显得更为深入精到,在风格上也与特纳的描述性笔法颇为不同。默克虽然是毕林顿的老师,但他的《西进运动史》的出版晚于毕林顿的《向西部扩张》差不多30年,因而有可能并吸收战后美国学者有关边疆史研究的丰富成果,其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给予制度史以应有的重视。
二
从美国史学发展的角度看,特纳“边疆假说”的提出,需要有很大的“反潮流”的勇气,因为当时在美国史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制度史学派”。这个学派以所谓欧洲“生源论”(germ tleery)来解释美国制度和文化的起源,以为美国早期的历史只不过是这种“生源”在美洲环境中的发展而已,而对美国史中的美洲因素和特点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与之相反,特纳却认为,“只有把视线从大西洋沿岸转向大西部,才能真正理解美国的历史,并郑重地提出了“把边疆作为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来认真研究”的任务。他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就是为实现这一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努力。
特纳的“边疆假说”,在一些学者中间一直争论不休,常常被指责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当然是不无根据的,美国的民主“来自美国的森林”〔8〕,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但实际上特纳并不完全否认美国制度和文化中的欧洲根源,因为他说过“边疆”的不断地向西推进,只有“意味着逐渐离开欧洲的影响”〔9〕,而不是根本否认这种影响。他认为,以前研究美国制度史的学者们“过分注意”了寻找日耳曼根源的问题,而对美国本身的因素注意得“十分不够”。他说,虽然欧洲生活方式已经“打进这个大陆”,但美国也“改变和发展了”这种生活方式,并反过来给欧洲以影响。〔10〕与此同时,特纳也不认为美国的制度和文化完全是由西部产生的,因为他在提出“边疆假说”时就给自己的论点加了两个很重要的限定词:一是“直到现在为止”(up to our own day),即在时间上是指1893年以前的美国史;二是说“在很大程度上”(in a large degree),而不包括全部的美国史〔11〕,从而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如果仔细读一下他的有关论述,特别是他的那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就不难发现他也曾企图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至少在主观上是如此。例如,在谈及“各类不同的边疆及其推进的方式”对东部和旧世界的影响时,他列举了如下几点他认为“比较重大”的影响:(1)“促进了美国人民的一种混合民族性的形成”;(2)“减少了我们对英国的依赖”;(3)“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4)“从边疆生活的条件中出现了极其重要的思想”〔12〕。特纳在这里先后使用了“促进了”和“减少了”两词,显然都是为了避免把这些影响绝对化,特纳的“边疆假说”中的这种矛盾现象,反映了这一“假说”的不成熟性。
应该说,不管对特纳的“边疆假说”的看法如何分歧,但在这个假说中却包含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这就是西部的拓殖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关于这一主题,特纳曾用“西部问题只不过是美国发展的问题”〔13〕一语给予高度概括。并在提出“边疆假说”的那篇著名论文中,就及时予以点明,开宗明义地提出这一假说就是为了“说明美国的发展”〔14〕。
笔者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一主题都是可以成立的:首先,从时间的延续上看,移民向西部的推进前后持续了一百多年,这个时期从18世纪末开始到19世纪末为止,正是美国历史上的所谓“成年时期”,是美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19世纪的美国史大半都是在“西进”的影响下度过的;第二,从空间的扩张上看,向西部的推进涉及到从阿利根尼山脉到太平洋沿岸的整个地域,其面积相当于美国最初13州的7.5倍;即使以密西西比河为界计,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全部领土,也超过了1783年建国时美国领土的2.6倍。美国人在这样广阔的领土上展开的历史性活动,对任何一个对美国史感兴趣的人来说,当然是绝对不应当被忽视的;第三,从行政区划上看,在美国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先后创建了31个新州(不包括佛罗里达),如果加上佛罗里达则是32个新州。由于在原13州的版图内后来又分化出3个新州(缅因、佛蒙特和西弗吉尼亚),西部新建的州数正好等于东部州数的两倍。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这些新州的形成的过程,就不能了解今日美国及其发展的历史;第四,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由于移民以其罕见的规模和速度在西部展开的开发活动,迅速地带动了与之相关 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成为美国在经济上由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转变、并最终实现工业化的强大动力。甚至在美国政府宣布“边疆”结束之后多少年内,这种作用在美国历史的发展中仍然依稀可见。在上述诸端之中,最基本的当然还是那个大规模的移民运动,领土的扩张可看作是这个运动在地理方面的结果,新州的组建则可看作是这个运动在社会方面的结果,而经济上的发展便是它们的综合体现。总之,西部的拓殖在美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我想它也是“边疆问题”在美国史研究中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尽管特纳“边疆学派”衰落了,确定这一主题应是特纳假说中合理的内核。
关于这一主题,在特纳之前或同时代的不少人,如德国的黑格尔和英国的亚当·斯密,意大利的A.罗利亚和法国的A.托克维尔,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过,但他们的议论常常是从非科学的立场出发的。例如,A.罗利亚就认为,美国从东部到西部的历史,每一页都能找到社会进化的记载,进而断言:“欧洲枉费了好几个世纪的功夫去寻找一把揭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原来这把钥匙在美国,这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却光辉地揭示了世界史的进程。”〔15〕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利希·恩格斯,不仅不只一次地在他们的著作、文章和书信中提及美国的西部及其“自由土地”问题,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西部的拓殖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在1878年11月25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在谈到当时令“经济学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对象”美国时,恩格斯首先写到:“在英国需要数百年才能实现的那些变化,在这里只有几年就发生了。”接下来他就向学者们提出:“但是研究者的注意力不应当放在比较老的、大西洋沿岸的各州上,而应当放在比较新的(俄亥俄是最显著的例子)和最新的(例如加利福尼亚)各州上。”〔16〕这就不仅提出了美国经济和历史发展的速度问题,也提出了西部的拓殖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特纳在“边疆假说”中所提出的主题,并不是毫无根据,毫无意义的,其结论应该是相反。
不过,特纳所提出的这一主题还有另一层意义。从近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点就是,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中都有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来说是与由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历史现象,是因为近代资本主义是从商业资本主义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商业资本主义一般来说又首先兴起于沿海及河口地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主要有两个:第一,在商业资本主义时代,以及在此之前的一切时代,社会的分工主要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的,因此民族之间的分工往往比国内的分工更为发达,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在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第二,由于“水道开拓了比陆路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海沿河口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17〕
所有这些情况和趋势,我们都可以从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历史中找到,美国只不过是又一个更突出的例子而已。因此,特纳所提出的主题,从世界史研究的角度看,也是值得重视的。
三
在“边疆假说”中,特纳虽然提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但却未能找到一种正确回答这一问题的方法,以致他提出的主题最终被他的方法所扭曲和掩盖,这是因为他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地理决定论”的泥潭,尽管他一再否认自己是一个“极端环境论者”,声称“决定的因素不是一个”。〔18〕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特纳究竟是怎样陷入“地理决定论”的泥潭的呢?这就有必要简单考察一下他提出的基本范畴。为了“说明美国的发展”,特纳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范畴:一个是所谓“边疆”(frontier)概念,另一个就是所谓“地域”(section)概念,并把它们看成是“美国历史中两个最基本因素”。特纳正是在使用这两个范畴来说明美国的发展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地理决定论”的泥潭的〔19〕。
问题不在于可不可以使用“边疆”这一概念,而在于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关于“边疆”这一概念,在1890年的美国人口调查报告中,被定义为每平方英里两人或两人以上六人以下这样一个人口密度的定居地。很明显,“边疆”在这里是一个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而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更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学的概念。然而,特纳却认为在使用“边疆”这一概念之前“并不需要明确的界定”,这就为他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混乱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特纳在论证“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时,有时把它看作小于“西部”的区域,也就是把“边疆”当作一个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在使用;有时又把它划分为“农业边疆”、“商业边疆”或“矿业边疆”,也就是把“边疆”当作一个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在使用;有时还把它称作是“野蛮与文明的交汇处”,也就是把“边疆”当作一个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在使用。当他把“边疆”当作一个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概念来使用,并企图用它来解释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时,就不可避免地使自己陷入“地理决定论”的泥潭。
与“边疆”这一概念不一样,特纳没有赋予他的“地域”概念以多方面的含义,便径直用它来解释各种各样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现象。他用他的“地域”理论来解释美国人向西移殖的原因,便把它看作是人们为了“摆脱一些已经确立的阶级的统治”,而西部也就仅仅被看作是“一个避难所”;他用他的“地域”理论来解释美国的两党制及其矛盾,则宣称:“无论是党派代表大会,还是国会审议的结果都酷似地域间的条约”,并预言“地域利益的冲突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定居而更加剧烈”;他用他的“地域”理论来解释联邦与州权之间的矛盾,便以为这种矛盾也是“由规模各不相同的地域而产生的”,因为美国就好比是一个与欧洲差不多的“一些潜在的国家联邦”;他用他的“地域”理论来解释美国的“内战”史,便认定美国“内战只不过是地域的最激烈的、最悲剧性的表现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南北两个竞争的社会一道向西部未被占用的土地推进这一实际情况决定的。最后,他声称:“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欧洲国家的模糊形象。”〔20〕换言之,一部美国史乃是各地域斗争的历史。
从形式上看,在特纳的“边疆假说”中,“边疆”和“地域”是用来解释美国发展的不同范畴,但在二者之间实际上却贯串着一种“地理决定论”的哲学。这种哲学可以在他为我们提供的如下的逻辑中看到:第一,他认为,“边疆”和“地域”是美国历史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第二,他认为,边疆与地域密不可分,“边疆是活动的地域”;第三,他认为,各地域的特点“在奠定地理基础的时代就部分地确定了”。〔21〕在这里,关键在于“边疆是活动的地域”这一公式,通过这个公式他把美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与地域直接联系起来,最终导致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特纳曾极力否认自己是一个“极端环境论者”,但他在“地理决定论”的泥潭里陷得是那样深,以致他的一只脚还没从“地理决定论”的泥潭里拔出来,另一只脚又自觉或不自觉地踏进了另一个泥潭。这是因为,他的否认或辩解,并不是从辩证唯物论出发,而是从形而上学的多元论出发的。关于这一点,只要读一读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声明的上下文就清楚了。他说:“决定的因素不是一个。人们不是完全受气候、地理、土壤或经济利益的支配。他们出生的血统的影响,遗传下来的理想以及精神因素,往往胜于物质利益。还有个性的影响。”〔22〕在他看来,气候、地理、经济和精神,这些因素在历史上本是并列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它们并不具有本源与从属的关系。所以当他在否认自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的时候,恰恰又露出了自己“多元论”的破绽,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四
特纳的悲剧说明,为了正确地说明边疆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根本上抛弃特纳所提供的方法论而采用科学的方法论,这就必须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我们在研究美国边疆史时,之所以要从“西进运动”入手,就是因为它便于我们借助这种科学的方法论。
我们从“西进运动”入手,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透视的综合体,还在于它涉及到历史唯物论的一个根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当美国劳动力的分布随着“西进运动”的兴起和扩大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和经济的新发展,所以伴随着“西进运动”而来的,必然是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开发运动。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西进运动和边疆历史上的意义。当然还需要补充和说明。
因此,“边疆”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或经济地理概念,而且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它将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讨论有关的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移民活动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东部和西部、政治和经济,以及各种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全面阐述边疆和西部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我们之所以依然采用“边疆”这一概念,是因为我们认为美国人口调查局关于“边疆”的官方定义本身已属历史,并基本上反映了美国人向西推进和拓殖的过程,仍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而我们所研究的范围,虽然对不同的地域而言其历史的进程也有所不同,但对西部的大部分地方来说都还未摆脱“拓荒时代”的痕迹,或者只是刚刚走出“拓荒时代”,即大体属于“边疆史”的范围。这时的西部边境,主要还是作为一个已经或正在开发的农业区,而与工业的北部和奴隶制的南部相对立而存在的。
然而,把“边疆”和“西部”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来加以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又能不受到限制。因为,当交通运输尚不发达或不很发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铁路网还未建立起来之前,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和交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地理条件的制约,而“西部”和“边疆”也就有了较大的独特性和个性,区域关系也就有了较大的历史意义。而当交通运输业已经相当发达,特别在全国性的铁路网建立起来后,随着统一市场在美国的最后形成,以往不平衡的区域关系便被打破了,过去那种具有独特性的区域问题也便开始失去它的历史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再把西部或边疆作为一个典型的地域来研究,就失去了历史的依据,这一点决定了本书的研究范围的有限性。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后的区域问题不再存在了,但那是新条件下的区域问题,其含义是不同的。
特纳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了边疆学说
看这篇论文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殖民地上的国家,其土著居民所占比例很小,大多数的美国人是来自欧洲的移民和非洲的奴隶。因此,美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的影响。同时,美国的学术界一向深受欧洲的影响,基于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被称为“出口商品而进口文化”的国家。美国历史研究的具有欧洲传统,许多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制度、文化和历史等一切都来自于欧洲,探讨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习惯和民族发展需从寻找欧洲根源着手,进而讨论这些欧洲根源在美国地理环境中的发展与变迁,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英国和德国传统,因为英格兰人、日耳曼人和爱尔兰人的移民是美国人的主体。在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提出“活动边疆”的论断,进而形成“边疆学说”。由此,“边疆学说”开始风靡美国,而特纳也与帕林顿、比尔德并称为当时美国史学界的三巨擘和进步学派的领袖。他是现代美国史学的开创者。“正是从特纳开始,美国史学摆脱了依附欧洲史学的附庸地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美国历史上的“边疆”概念不同于通常地理概念上的边陲或边界,它的概念是19 世纪美国的西部,即不断向太平洋沿岸移动的“活动边疆”。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特纳对这做出系统研究,并加以综合,上升到完整理论,进而创立专门学派。而“边疆学说”的出现、传播及大获赞誉,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自南北战争后,美国真正统一,国内经济体系趋于统一,美国资本主义跳跃式向前发展。高速的发展带来了资本和财富的高度集中,使社会财富分配日益悬殊,各种社会问题日显突出。此刻,美国处于重大的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急需确立新的社会秩序。在历史学领域,特纳以给美国历史做出新的解释的方式,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他认为要了解美国,要了解使美国成为今天这样的那些力量的兴起和作用,就应当用新观点去重新历史。他以反对传统的美国文明“欧来论”的架式出现,断言美国文明并非源于欧洲,而是产生于殖民时代以来的“活动边疆”,标榜美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美国历史和欧洲各国历史不同,可以看成是一部向西扩张的开拓史。美国发展的过程就是向西不断拓展的过程。同时,美国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等都随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特纳强调说,他所说的边疆不同于欧洲人观念中的边疆含义。在欧洲,一般认为边疆就是一条围绕着密集居民的坚固边界线,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特纳认为边疆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词,并不需要一个精确的定义。在美国,边疆应该被视作一个边疆带并且是不断移动的,它包括印第安人国家和美国人口报告
中的定居点的外部边缘。在美国的历史过程中,边疆一直在不断向西部推移,它不仅仅是指一个区域,同时也是一个与美国东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社会。随着进一步的向西迁徙,曾经暂时作为边疆的西部地域的一切在仍然持续下来。边疆的影响不但渗入西部,而且也通过开拓者心理的积习以及西部的理想和生活对东部的影响而渗入东部。美国的西部边疆及其开发西部的“西进运动”塑造了美国的特性。随着边疆的继续向西移动,老的边疆就会在居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一个有着自身个性的地域。每个地域的个性都是在边疆西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美国的特性也就可以从边疆西移的过程中找到源头。
随着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和西部运动的结束,使美国国内市场显得狭小,资本主义迫切需要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投资场所,于是,华尔街和白宫都急于向海外拓展。而特纳“边疆学说”的出现可谓是应运而生,因而它不仅受到广泛的喝彩,而且还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行动的理论根据和舆论工具。特纳在研究边疆地区的时候,发现美国与周边邻国有密切的联系。这一些边疆地区的国际因素使得特纳开始研究美国的外交史和边疆的关系。特纳认为边疆的扩张主义精神就是美国扩张主义外交政策的根源。长期以来,“边疆学说”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影响的方式大致一为“边疆学说”的学者们与美国政要人物的个人关系密切,予以后者以直接的影响;二为政府有关决策人物和部门运用“边疆学说”的理论,制定出有关的国家政策。
特纳对边疆史学的研究包括了美国的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外交史、移民史、城市史和历史哲学等,他的边疆学说充分运用了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方法,使得特纳在美国的各个学科领域都保持着崇高的威望,他的边疆学说也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广泛引用。特纳认为在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西部边疆的环境及其拓殖活动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作为移民的欧洲传统影响。他对美国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特纳摒弃了受欧洲影响的美国传统史观,树立了美国独立史学的旗帜。就美国而言,特纳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史学发展的中间时期。美国建立之初,史学十分落后,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之后随着一批留学欧洲的史学家归国,美国史学开始确立起来,但是美国史学史简单的把欧洲思想照搬过来,由此产生了一些美国文明“欧来说”。而当时美国地域上的扩张、经济上的膨胀以及文化上的成熟,都促使美国人寻求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上的真正独立,走出欧洲的阴影,反映了美利坚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及“脱离欧洲的框架独立地发展本民族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他反对“生源说”,而强调从美国自身因素研究解释美国历史,强调西部边疆开发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一学说开始使美国史学摆脱依附欧洲史学的附庸地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有学者评价特纳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民族主义历史学家。
其次,特纳反对传统史观只注重政治的倾向,而注重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大大开拓了美国历史研究的领域。特纳之前,美国史内容上一般强调政治军事史。他认为原有的美国历史太过片面,远离社会和人民,因此他主张应该扩大历史的范围,历史不仅是过去的文学、政治、经济,还应当包括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特纳主张从多角度来研究历史,其中尤其强调
经济因素和地理因素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他把把经济史观引入美国史学;他还广泛地理解广大的地理区域在美国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强调西部开发的重要性,强调环境和地域因素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极大的影响了后来历史学家的。
再次,特纳强调历史的实用性,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特纳之前的历史学家只是以历史论历史,只是当成单纯的学术研究,缺乏实用性。而特纳关于历史目的的想法是非常实用的,他认为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从过去流传到现在的是什么,从而使社会在过去的启发下认识自己,并给社会以启示。因此,他主张历史学家带着现在的时代所决定的兴趣,用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提供的新观点、新手段、新洞察力去研究历史。
最后,特纳革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主张采用多种学科提供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特纳在著述时从不追求著作的行文优美,他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科学性。他认为只有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历史,才能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纳强调各学科间的联动性,尊重其他学科对历史学的影响。他指出,经济、社会、地理、艺术和宗教等所有有关的研究社会的学科都与历史学有着极大的联系。他强调历史学家除熟悉自己从事的工作外,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的训练,可以利用那些学科的成果来充实史学著作。除此之外,特纳在历史研究方法上,还提出了历史写作中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提倡用世界全球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地区性的历史,反对单纯记述历史事件,他认为事实相互联系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总之,在学派如林的美国历史学界,“边疆学说”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对美国学术界,尤其是对美国政界的影响则是重大而深远。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美国扩张时代的产物,适应了近百年来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尽管“边疆学说”在理论上多有牵强附会和捉襟见肘之处,但仍可风靡美利坚,在美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埃文特纳的资料
埃文·特纳(1988年10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Chicago, Illinois),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得分后卫、控球后卫或是小前锋。在2010年NBA选秀大会上第1轮第2位被费城76人队选中。
中文名:埃文·特纳外文名:Evan Turner国籍:美国出生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出生日期:1988年10月27日毕业院校: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身高:2.01米/6英尺7英寸体重:93.0公斤/205磅运动项目:篮球所属运动队:费城76人队球衣号码:12号场上位置:锋卫摇摆人NBA选秀:2010年第1轮第2位被76人队选中高中:圣约瑟夫高中(伊利诺斯西切
大学生涯大三赛季(2009-10):场均得分(20.4分)和篮板(9.2个)均为十大联盟最高,同时6.0次的助攻和1.7次的抢断排在第二。虽然期间因伤缺席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回归之后表现依旧抢眼,几乎囊括了十大联盟所有的个人奖项。在特纳因伤缺阵期间,俄亥俄州大3胜3负,包括锦标赛上的0胜2负,由此可见他对球队的重要性。整个赛季,特纳是全美仅有的两个能拿到多场三双的球员之一,对阵利
费城媒体照
普斯科姆大学时得到16分10个篮板11次助攻,对阵奥尔康州大的揭幕战上抢下14分17个篮板10次助攻,其中篮板为大学生涯最高纪录。在对阵明尼苏达大学的十大联盟决赛上砍下31分11个篮板6次助攻,并凭借本场优异表现收获十大联盟最杰出球员奖。 大二赛季(2008-09):场均得分17.3分排名十大联盟首位,7.1个篮板位列第三名,58次抢断排名第四,131次助攻排在第八,50.3%的投篮命中率位列第九,78.8%的罚球命中率排在第十。入选十大联盟最佳阵容第一队,被美联社提名为全美最佳大学球员之一。对阵锡耶纳大学的NCAA淘汰赛上,特纳率队和对方奋战了两个加时赛,上场50分钟并抢下25分9个篮板8次助攻。整个赛季9次获取两双的技术统计。 大一赛季(2007-08):场均上场27.1分钟,得到8.5分4.4个篮板,在对阵田纳西大学的比赛中收获了个人大学生涯第一个两双——21分10个篮板。对阵密歇根大学时得到16分、赛季最高的11个篮板以及6次助攻。在NIT锦标赛上,特纳场均进账10.6分5.4个篮板2.4次抢断,四分之一决赛时得到11分8个篮板3次助攻,半决赛对密西西比大学时得到17分,决赛时又砍下20分。[1]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2009-10赛季,获得了约翰·伍登奖、奥斯卡·罗伯特森奖以及美联社年度最佳球员奖,当选十大联盟年度最佳球员和十大联盟锦标赛最杰出球员。 ·2008-09赛季,被美联社提名为全美最佳,入选十大联盟第一阵容,摘取奥斯卡·罗伯特森奖杯。大学生涯8次当选每周最佳球员,创造十大联盟纪录。 ·2009年代表美国队出征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
儿时饱受病痛的折磨,高中经历了好友的逝去,Evan Turner历尽磨难,挑战自我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Evan Turner交出了完美的数据(场均21.8分, 14.8个篮板, 6.0 次助攻),也用自己的全面表现引起众多NBA球探的关注。
已经是深夜了,Barbara Moll还沉浸在爱子自杀的悲痛中,此时电话铃声响起,Barbara 强忍悲痛拿起了话筒,打来电话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可Barbara 已经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她能感受到的只有内心的悲痛。
话筒那头的少年情绪非常低落,Barbara 几乎无法听清他到底在说什么。将近一分钟,Barbara 才止住了哭泣,分辨出对方的身份。
从那天起,五年来,Barbara 已经可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那个打来电话的男孩了。他现在已经是一名NCAA的控球后卫了, 6尺7寸的身高,非常的强壮,在场上充满了自信,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也吸引了众多NBA球探的目光。
但是Barbara 依然能够从如今的光环中看到昨天那个心中充满了悲伤的男孩。
Evan Turner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身穿21号球衣,这个号码也是Barbara 的儿子John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赛季所选择的球衣号码。
Barbara 说:“他告诉我当他在高中三年级进入学校代表队后,他会选择那个号码,但是最终未能如愿。现在当我看到他身披俄亥俄州立大学21号球衣时,我知道他做到了。”
NCAA本赛季前两周的比赛中,还没有球员能像Turner那样取得如此耀眼的进步。首场对奥尔康州立大学的比赛中,Turner就打出了三双的数据——这是“七叶树”(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历史上第二次有球员取得这个成绩——从那场比赛之后,Turner场场砍下两双,场均数据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1.8分, 14.8个篮板以及6次助攻。
看他的比赛,你会感觉他打的随心所欲,毫不费力,就像是一个得到了上帝眷顾的孩子,天赋异禀。在上周Coaches vs. Cancer Classic比赛中(注:也就是2K Sports Classic benefiting Coaches vs. Cancer,每年11月举行,目的是为癌症研究募集善款),他让对手的防守型同虚设,也用自己精彩的表现引来麦迪逊广场花园一次又一次的欢呼。
当你接触Turner以后,你会发现他在NCAA的球员中应该属于另类。Turner彬彬有礼,总是为他人考虑,并且不像其他NCAA球员那样张狂,他不会到处炫耀着自己的天赋。新赛季开始前,Turner很惊讶的发现自己占据了各大杂志的封面,他也拿了一些带给自己的家人,但并不是为了炫耀,只是像Turner说的那样:“这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事了。”
在听了Turner的故事后,你会更好的了解他的内心世界。Turner不像那些从显赫家庭中出来的球员,一帆风顺的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从小就饱受疾病折磨,但是却以坚强的意志和加倍的努力一路走来。生活中过多的磨难让他更加懂得关心身边的亲人与朋友。
五年前的12月11号,John Moll走向了一列呼啸而来的火车,结束了自己麻烦不断,却年仅16岁的生命。从那时起,Turner每年都会在三个日子里给自己好友John的母亲Barbara打个电话——母亲节,John的生日以及John的祭日。
然距离John Moll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已经过去将近5年,Evan Turner并没有忘记这一切。
“有段时间真的很难过。” Moll说道,“每次看到Evan, 我都会想起John,他现在应该21岁了,也许已经上大学了。但是作为一个问题少年的母亲,当你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永远无法完成你在他身上寄托的希望时,有时你会不由自主的将Evan这样的年轻人当作自己的儿子,这会减轻一些你心中的痛苦。Evan很特别,他是个杰出的年轻人。这并不是指篮球方面。”
Turner的母亲Iris说在Turner接受洗礼那天,有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虽然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描述,但是Iris确信自己的儿子将来会完成一些非凡的成就。
在Iris看来,Turner能够活到接受洗礼已经算是个奇迹了,这让Iris确信自己的儿子将来终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在自己生命的头12个月,Turner饱受疾病折磨,数次住进医院接受治疗,而Turner的母亲也是终日惴惴不安,所以直到Turner一岁生日时才为他举行洗礼。
曾经无数次,我都觉得上帝要带他离开我。” Iris看着眼前的Turner说道,“而现在经常有陌生人拿着写有Turner故事的杂志走过来,向我讲述他的故事,人们纷纷告诉我他们对Turner的期望,有时候我会想,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呢?要知道在他生命的第一年,我总是在问上帝,什么时候才能让他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
Turner出生时体重有10磅,但是在他度过自己一岁生日之前,却经受过包括水痘,肺炎,哮喘,麻疹等疾病的折磨。1989年冬天,一场流行性的麻疹席卷整个芝加哥,Iris发现自己儿子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他甚至无法哭出声音。Iris打电话向一位医生求救,也许那个医生认为Iris夸大了病情,所以建议她带着孩子去诊所看一下。出于母性的本能,Iris直接将Turner带到了急诊室。
“医生看了他一眼就立刻进行了抢救,他们迅速准备好了所有需要的医疗设备,他的身上也插满了导管,他被医生从鬼门关上救了回来。”
Turner在那场大爆发的麻疹中活了下来,但是呼吸系统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于是医生通过外科手术帮他摘除了扁桃体与周围的腺状组织,减轻了他的呼吸困难。不过在一岁之前Turner每晚都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入睡的,因为一旦将他放在婴儿床上,他会因为呼吸困难而窒息。
Turner的童年也像约伯一样经历了磨难。三岁时,Turner遭遇了一次车祸,他的母亲看到他被一辆汽车撞飞了起来,然后以头部触地的方式掉了下来,不过Turner除了有些脑震荡以及缝了几针外似乎没有什么大碍。
Turner学说话的过程也是异常的艰难。他的乳牙要比同龄儿童大很多,而且由于牙齿咬合不正,虽然能够说话,但是只有他的哥哥Darius能够听懂他的意思。所以Iris不得不借助Darius的解释才能明白Turner的意思。Turner甚至无法清楚的喊出"Momma",他的发音更像是"Bobba"。
Iris在谈到自己两个儿子之间特别的感情时说:“我不知道如果没有Darius,事情会变成什么样。”
当Evan Turner还是一个柔弱多病的孩子时,他的母亲怎么也想不到将来有一天会看到自己的儿子站在NCAA的赛场上。
大量的语言障碍纠正让Turner的发音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参加特殊班级的刺痛以及无法被人们理解的沮丧让Turner变得沉默寡言,也让他觉得缺少安全感。Iris说:“有时我会急得大声叫喊,Darius,他到底想要什么,他到底想要什么?每当这时,可怜的Evan总是特别的沮丧,他会含糊不清的说nebber minb(注:Iris模仿当时Turner的发音)。”
“我现在还是很害羞,但是已经不再感到恐惧了。” Turner说,“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这种状况了。当我小的时候,我不喜欢在人群中,我喜欢一个人出去,一个人打球,这对我也许有一些帮助。”
Turner已经记不清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篮球的了,但是Turner兄弟二人在他们刚刚会走路时就已经开始用儿童篮球框进行“投篮“了,他还清楚的记得2003年,还是八年级学生的自己坐在屋内玩”三月疯”(一款仿NCAA电子游戏)的场景。
“在游戏中你可以自己打造一支球队,当然,我会让自己成为球队里最好的球员。” Turner说,“在游戏中,Dickie V(注:Richard J. "Dick" Vitale,美国篮球广播员)大声喊着这个大一的菜鸟太了不起了,他已经是球队的核心了。这时我哥哥走进来,看了我一眼说,希望有一天你能梦想成真。”
Turner是在进入位于芝加哥的St. Joseph高中后认识到了他哥哥对于自己的影响。
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John Moll。两人在之前的暑期高中巡回赛里碰过面,后来当Moll也进入St. Joseph高中后,两人便成了朋友。但在当时,Moll已经麻烦不断,面临很多指控。从性格上说,Moll要比Turner张扬很多,虽然还是个孩子,Moll却要求父母同意自己蓄发,以便能把发型改为70年代红极一时的爆炸头。
Turner并不知道Moll面临的诸多问题:他不知道中学里强制进行的毒品检测试验让Moll发疯般对父母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他也不知道Moll是被人领养的,他的亲生母亲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所以放弃了对Moll的抚养权。他只知道Moll是个有趣的家伙,一个强悍的防守球员,一个优秀的组织后卫。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他的父母还是那些对他进行过心理辅导的专家,没有人知道Moll的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Barbara Moll回忆说:“他接受过心里咨询,也看过精神病医师,还有一个缓刑监督官会每周来看看他的状况。没有任何人觉察到他会选择自杀。那些职业心理医师比我们更加惊讶,没有人想到会发生这一切。”
所以当Turner发现自己的好友也是队友的Moll在2004年12月的一天选择了自杀时,他几乎崩溃了。
Iris:“那段时间我真的很担心Evan,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
Turner说:“我并不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只是我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更衣柜就在我的右侧,我一直在想他永远不会再使用那个衣柜了,当看到他的书桌时,我意识到他再也不会坐在这里了。我内心里一直盼望着有一天他能回来。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意识到到底发生了什么。”
Barbara经常观看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比赛,她一直关注着Turner, 他们现在仍然保持着联系。
Turner不知道是什么驱使着自己在那个夜晚给Barbara Moll打去了电话。Turner的母亲没有建议他这么做,任何人都没有,他自己拿起了话筒。
那个电话很短,但是却意味着很多。虽然经受着爱子自杀的悲痛,Barbara Moll
仍然出席了St. Joseph高中2004-05赛季的所有比赛以及球队举办的庆祝宴会。她一直关注着Moll的同学,直到他们度过在St. Joseph高中最后两年的时光。她也看着Turner慢慢成长为NCAA第一级联盟中的一名真正的球星。虽然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要投向Turner的师兄Derrick Rose,Turner依然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上个赛季Barbara Moll去埃文斯顿现场观看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比赛,今年她注册了Facebook,因为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与Turner以及Mike Capocci(也是John Moll的前队友)进行联系。
明年?如果Turner在明年选择进入NBA,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但她并不孤独。
跟绝大多数急切盼望自己儿子进入NBA的父母不同,Evan Turner的母亲却感到有担心。
Iris 说:“我母亲告诉我她很开心能看到Turner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觉得这有些太快了,这意味着你要承担起很多责任。”
如果说有人看起来已经做好了进军NBA的充分准备,那个人就是Turner。Turner告诉自己的朋友,他已经决定参加选秀,他做出这个决定是认真的。Turner已经具备在NBA生存所需要的所有好的品质。
虽然这两周打出了骄人的数据,Turner仍然很谦虚。Turner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数据上的突飞猛进, 而且当他听说有些八年级的孩子坐在自己的房间内,一边玩着电子游戏一边将自己想象成Evan Turner时,Turner更是非常的吃惊。
Turner 说:“人们让我看那些杂志,我不禁要想,这真的是我吗?我上了杂志?这太疯狂,太有趣了。”毫无疑问,Turner是个好孩子——Barbara Moll在Turner打来电话的那个晚上就已经知道了。
“我至今仍然很惊讶他会在那个晚上打来电话。” Moll说,“就算是成年人也不会在那个晚上打来电话,但是他做到了,而且只有16岁。现在想想,他确实令我惊讶,现在他所取得的成绩更加令我骄傲。”
Turner其开季前两场背靠背各抓下17个篮板的表现予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考虑到他在场上扮演控球后卫这一角色,因此这一数据显得更加令人震惊。
Turner场均贡献稳定的19分外加7次助攻,展现了其多才多艺。
由于Buckeye于阵容上的缺陷,Turner承担起控球后卫的责任,其组织的轮转进攻可谓完美,展现了其于处理球以及传球这些方面上的天生球感。其分配球的能力以及让整支球队都参与进进攻并让队友在自己熟悉的节奏下得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其在场上的成熟。
具有天赋的Buckeye将于周四对阵卫冕冠军UNC Tarheels(这场比赛将有电视转播),前者将有机会于比赛中有所作为。
身体素质
赤脚身高:6' 5.75"穿鞋身高6' 7"体重(磅)214臂展6' 8"站立摸高8' 7.5"体脂肪%8.6手长(英寸)8.75(22.225厘米)手宽(英寸)9.5(24.13厘米)
赞助商:
李宁,2010-2011赛季使用战靴:李宁Defend
谁那里有特纳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或者特纳的其他著作,急求,谢谢啦
特纳和“边疆学说”
摘要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是美国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30
年代初很有影响力
的历史学家。他独特地提出了“边疆学说”
,强调边疆和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
用。
这一学说中体现出的特纳的史学思想,
扫除了以往历史编纂学的积弊,
提出了历史研究
的新观点,对美国史学界的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
特纳
“边疆学说”
美国史学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殖民地上的国家,
其土著居民所占比例很小,
大多数的美国人是来自
欧洲的移民和非洲的奴隶。因此,美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的影响。同时,美国的
学术界一向深受欧洲的影响,基于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被称为“出口商品而进口
文化”的国家。美国历史研究的具有欧洲传统,许多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制度、文化和历史等
一切都来自于欧洲,探讨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习惯和民族发展需从寻找欧洲根
源着手,
进而讨论这些欧洲根源在美国地理环境中的发展与变迁,
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英国
和德国传统,因为英格兰人、日耳曼人和爱尔兰人的移民是美国人的主体。在
1893
年,特
纳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
,提出“活动边疆”
的论断,进而形成“边疆学说”
。由此,
“边疆学说”开始风靡美国,而特纳也与帕林顿、比
尔德并称为当时美国史学界的三巨擘和进步学派的领袖。他是现代美国史学的开创者。
“正
是从特纳开始,美国史学摆脱了依附欧洲史学的附庸地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美国历史上的“边疆”概念不同于通常地理概念上的边陲或边界,它的概念是
19
世纪
美国的西部,即不断向太平洋沿岸移动的“活动边疆”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特纳对这
做出系统研究,
并加以综合,
上升到完整理论,
进而创立专门学派。
而
“边疆学说”
的出现、
传播及大获赞誉,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自南北战争后,美国真正统一,国内经济
体系趋于统一,美国资本主义跳跃式向前发展。高速的发展带来了资本和财富的高度集中,
使社会财富分配日益悬殊,
各种社会问题日显突出。
此刻,
美国处于重大的社会发展转折时
期,急需确立新的社会秩序。在历史学领域,特纳以给美国历史做出新的解释的方式,对此
做出了积极反应。
他认为要了解美国,
要了解使美国成为今天这样的那些力量的兴起和作用,
就应当用新观点去重新历史。他以反对传统的美国文明“欧来论”的架式出现,断言美国文
明并非源于欧洲,而是产生于殖民时代以来的“活动边疆”
,标榜美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美国历史和欧洲各国历史不同,
可以看成是一部向西扩张的开拓史。
美国发展的过程就
是向西不断拓展的过程。同时,美国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等都随
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
特纳强调说,
他所说的边疆不同于欧洲
人观念中的边疆含义。
在欧洲,
一般认为边疆就是一条围绕着密集居民的坚固边界线,
基本
上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特纳认为边疆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词,并不需要一个精确的定义。在
美国,
边疆应该被视作一个边疆带并且是不断移动的,
它包括印第安人国家和美国人口报告
中的定居点的外部边缘。
在美国的历史过程中,
边疆一直在不断向西部推移,
它不仅仅是指
一个区域,同时也是一个与美国东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社会。随着进一步的向西迁徙,
曾经暂时作为边疆的西部地域的一切在仍然持续下来。
边疆的影响不但渗入西部,
而且也通
过开拓者心理的积习以及西部的理想和生活对东部的影响而渗入东部。
美国的西部边疆及其
开发西部的“西进运动”塑造了美国的特性。随着边疆的继续向西移动,老的边疆就会在居
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一个有着自身个性的地域。
每个地域的个性都是在边疆西移的过
程中形成的,因此,美国的特性也就可以从边疆西移的过程中找到源头。
随着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和西部运动的结束,
使美国国内市场显得狭小,
资本主义迫切需
要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投资场所,
于是,
华尔街和白宫都急于向海外拓展。
而特纳
“边疆学说”
的出现可谓是应运而生,
因而它不仅受到广泛的喝彩,
而且还得到充分的发挥,
成为美国对
外扩张行动的理论根据和舆论工具。
特纳在研究边疆地区的时候,
发现美国与周边邻国有密
切的联系。
这一些边疆地区的国际因素使得特纳开始研究美国的外交史和边疆的关系。
特纳
认为边疆的扩张主义精神就是美国扩张主义外交政策的根源。长期以来,
“边疆学说”对美
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影响的方式大致一为“边疆学说”
的学者们与美国政要人物的个人关系密切,
予以后者以直接的影响;
二为政府有关决策人物
和部门运用“边疆学说”的理论,制定出有关的国家政策。
特纳对边疆史学的研究包括了美国的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外交史、移民史、城
市史和历史哲学等,他的边疆学说充分运用了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方法,
使得特纳在美国的各个学科领域都保持着崇高的威望,
他的边疆学说也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广
泛引用。
特纳认为在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
西部边疆的环境及其拓殖活动的作用远远超过了
作为移民的欧洲传统影响。他对美国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
特纳摒弃了受欧洲影响的美国传统史观,
树立了美国独立史学的旗帜。
就美国而
言,特纳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史学发展的中间时期。美国建立之初,史学十分落后,没有形成
独立的学科。
之后随着一批留学欧洲的史学家归国,
美国史学开始确立起来,
但是美国史学
史简单的把欧洲思想照搬过来,由此产生了一些美国文明“欧来说”
。而当时美国地域上的
扩张、经济上的膨胀以及文化上的成熟,都促使美国人寻求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上的真
正独立,
走出欧洲的阴影,
反映了美利坚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及
“脱离欧洲的框架独立地发
展本民族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他反对“生源说”
,而强调从美国自身因素研究解释美国
历史,
强调西部边疆开发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这一学说开始使美国史学摆脱依附欧洲史
学的附庸地位,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因此有学者评价特纳是
“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民族主义历
史学家。
其次,
特纳反对传统史观只注重政治的倾向,
而注重历史研究的多样性,
大大开拓了美
国历史研究的领域。
特纳之前,
美国史内容上一般强调政治军事史。
他认为原有的美国历史
太过片面,远离社会和人民,因此他主张应该扩大历史的范围,历史不仅是过去的文学、政
治、经济,还应当包括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特纳主张从多角度来研究历史,其中尤其强调
经济因素和地理因素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他把把经济史观引入美国史学;他还广泛
地理解广大的地理区域在美国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强调西部开发的重要性,
强调环境和地域
因素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极大的影响了后来历史学家的。
再次,
特纳强调历史的实用性,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特纳之前的历史学家只是以历
史论历史,
只是当成单纯的学术研究,
缺乏实用性。
而特纳关于历史目的的想法是非常实用
的,
他认为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从过去流传到现在的是什么,
从而使社会在过去的启发下
认识自己,并给社会以启示。因此,他主张历史学家带着现在的时代所决定的兴趣,用时代
发展的新情况提供的新观点、新手段、新洞察力去研究历史。
最后,
特纳革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
主张采用多种学科提供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特纳在
著述时从不追求著作的行文优美,
他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科学性。
他认为只有用自然科学的研
究方法来研究历史,
才能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特纳强调各学科间的联动性,
尊重
其他学科对历史学的影响。他指出,经济、社会、地理、艺术和宗教等所有有关的研究社会
的学科都与历史学有着极大的联系。
他强调历史学家除熟悉自己从事的工作外,
还必须具备
其他相关学科的训练,
可以利用那些学科的成果来充实史学著作。
除此之外,
特纳在历史研
究方法上,
还提出了历史写作中的相对主义理论。
他提倡用世界全球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地区
性的历史,反对单纯记述历史事件,他认为事实相互联系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总之,在学派如林的美国历史学界,
“边疆学说”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对美国学术
界,尤其是对美国政界的影响则是重大而深远。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美国扩张时代的产物,
适应了近百年来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
,
尽管“边疆学说”在理论上多有牵强附会和捉
襟见肘之处,但仍可风靡美利坚,在美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NBA的埃文 特纳的详细资料
埃文-特纳(Evan Turner) 位置:小前锋 号码:21
身高:2米/6尺7寸 体重:95.3公斤/210磅 学校:俄亥俄州大三年级
生日;1988年10月27日
最佳模板:格兰特-希尔
他号称小麦蒂,NCAA最强摇摆人。俄亥俄州立大学核心,2010年选秀准榜眼当选为由全美篮球作家协会评选出的2009-10赛季NCAA年度最佳球员(奥斯卡-罗伯特森奖)。 一个几乎能打五个位置的全能型超级新秀,控球能力极佳,NBA即战力。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Evan Turner交出了完美的数据(场均21.8分, 14.8个篮板, 6.0 次助攻),也用自己的全面表现引起众多NBA球探的关注。 被称为小特雷西-麦格雷迪的特纳身体素质不错,技术相当全面,可以从一号位打到三号位,能够担任组织前锋的角色,中投是他的拿手好戏。特纳篮球智商很高,打球无私,球场上视野开阔。特纳防守意识出众,抢篮板功力不俗。 特纳的缺陷是爆发力不是很突出,篮下攻击力和远投功夫仍待提高,另外他需要增重,他在比赛中失误过多。 北京时间6月25日,NBA2010年选秀大会于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费城76人在首轮第二位选择了俄亥俄州大锋卫摇摆人埃文-特纳。
游牧者的抉择怎么样
王明珂先生长期从事于对于“华夏边缘”的研究,每一部著作都在人类学界、历史学界引起极大轰动。1997年出版其成名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这本书里,首次将视角移向被一贯忽视的“华夏边缘”,“王明珂对于华夏边缘的研究,一直有这样一个视角,就是从‘边缘’看‘中心’”。作者试图“由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于变迁,来解答‘什么是中国人’”,他还运用一个精妙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之后再2003年、2006年他相继出版历史人类学专著《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2008年,他取径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辅以历史学、生态学多学科,对华夏边缘进行了更深探讨,写成了这部“堪称迄今为止学界对传统游牧社会研究极具纵深的一部力作”——《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这部书出版后就获得许多学者赞扬,如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为此写序称赞道:“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北大历史学教授荣新江在读完本书后也指出:“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制作。”姚大力先生也称赞此书“立意高远”,“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在大陆民族史学界引起过极具震撼力的积极影响。 就内容来看,本书所做的是跨学科的推进式学术研究,提出了新颖而有原创性的概念,并给予了有力的分析。作者在具体个案研究中,不仅推进了对象本身的研究,而且能够得出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结论,即在方法论方面有所启发。 这是本书价值更大的地方。 1、一个批判:“自主平等”与“集中阶序” 从学术角度来讲,“学术界普遍认为,受资源不稳定性和移动性的影响,游牧社会通常奉行‘自由平等’的原则,然而这一结论又无法解释‘游牧帝国’的出现,这一矛盾在国际游牧社会研究领域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王明珂认为,中国汉代时期北方地区三种不同类型游牧部族的同时存在正好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并给予了充分的解释。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并决定着游牧人群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他们与自然、与外界如何共生共存,这些问题在这个研究中找到了很好的答案。 作者的解答是,“各层级部落领袖是否存在与其威权大小,一方面因本地游牧经济形态而定,另一方面也视牧民在此经济形态下与外在世界互动关系而有不同与外界关系越密切,特别是与国家政权下的定居群体关系愈密切,“部落”组织也越重要,越具体,其领袖也较具有政治威权,结合为那一级“部落”也因外界敌对势力大小而调整。即,主要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本地自然生态和经济形态,二是与定居群体关系。 作者运用历史生态学的理论解释历史变迁,角度新颖,且貌似逻辑严谨。但事实上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诚如前述,在作者理论分析时,指出影响游牧社会国家形态的两大因素是自然环境和外部影响。在这两大因素中,作者始终强调后者的更重要作用。如 “一个游牧社会内部个人群‘平等自主’的程度,与其环境资源之形态,多寡,稳定性以及该社会人群与外在世界关系之紧密程度,皆有密切关联。事实上资源问题最后仍归结于其对外关系,因此对外关系最能影响一个游牧社会的平等自主程度”[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第125页。]“愈是在不赖外界资源,而每一基本游牧社会单位皆自产自用之经济生产模式下的游牧人群,愈能够平等自主。相反的,愈需要由外界得到资源,因而与外界接触较多,如此的游牧社会需经常维持高层次政治结构以对付外在世界,因此其下游牧人群就愈不容易保有其‘平等自主’了”[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第126页。]。作者指出,纷乱的历史事件,实际上背后有两个历史本相:“一是蒙古草原、东北森林草原与西北高原河谷等地不同的人类经济生态;二是更基本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中原王朝所维持的资源边界”。[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第243页。] 诚如以上作者论述,“对外关系最能影响一个游牧社会的平等自主程度”,外在资源边界是“更基本”的历史本相,类似论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在论述游牧社会产生和华夏认同产生时也强调了相互互动关系和资源边界的作用。但是事实上我们重新回到本书主体,对匈奴、鲜卑、西羌不同政治形态的分析中,我们会惊讶发现,在这几个例子中,对外关系对他们国家的影响都很少,除了匈奴和南方资源边界息息相关外,其他鲜卑、西羌的形态,按照作者的论述并没有资源边界的影响,而几乎完全是因为自身地理环境的影响。 作者对这三个地区的分析也是不平衡的,明显匈奴篇幅长且分析全面,西羌和鲜卑则很薄弱,而且更多的是根据史料对他们的社会组织的客观主义描述,没有向匈奴一样很深入的逻辑理论分析。 笔者认为,这暴露出作者在理论和现实弥合中出现的大漏洞。作者试图在本书中论述“边界”和“移动”在华夏边缘的巨大影响,特别是长城作为资源“边界”与边界两边的“互动”——“移动”。匈奴是这个理论的完美例子,作者大篇幅对其进行论述。而事实上鲜卑、西羌与汉王朝并没有存在一个明显的“边界”,也没有这种对双方产生很大形塑的“互动”。并不能笼罩在这个理论体系下,所以作者对它们的论述显得薄弱。 至于作者的两个历史本相的理论,特别是“中原王朝所维持的资源边界”的本相,对于鲜卑、西羌就不是那么“基本”或者重要了。西羌就是一个反例。东汉以来,羌地与中原的接触远远胜于西汉的匈奴,“在西汉中后期以后,汉帝国在河湟各河谷普设屯田,迁大量邻近汉郡县穷困农民罪犯来此开垦,如此当然改变了本地羌人的经济生态”。东汉对于羌人也进行大规模迁徙,强制改变其生产生活模式。因此,这些设在汉帝国郡县之下,受到东汉强制迁徙改造的羌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和依赖程度,要比独立在漠北的匈奴帝国要紧密的多,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国家政权,这和作者说的,“愈是在不赖外界资源”,“愈能够平等自主”;“愈与外界接触较多”,“愈不容易保有其‘平等自主’了”的理论就自相矛盾了。同样,东汉政权对于羌族的打击,并不亚于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两次羌乱和接连不断的战争,几乎拖垮了东汉王朝,而这种长期战争中,羌族并没有受这些对外战争的影响,破坏自主平等的原则,这不能说不是其“对外关系最能影响一个游牧社会的平等自主程度”观点的一个挑战。 笔者认为,这一逻辑上的缺陷表现出,作者还是有一些“理论先行”的倾向的。作者反复强调,要寻找历史表征背后的“本相”,这种寻找历史规律,提出理论以描述勾勒历史大势,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作者也有些对具体复杂历史事实的轻视和“化约论”嫌疑。姚大力先生就指出作者在关于匈奴“二十四长”和匈奴“大集团游牧”的地方,有夸大的地方,这是为了配合其匈奴国家内在矛盾的理论而出现的问题。历史事实是复杂的,某一现象也许是一个复杂“合力”的结果,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且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如果理论先行,抹杀历史事实的复杂性,甚至简单将复杂事实归为没有价值的“表征”,则有些不可取了。 作者的研究,明显带着特纳“边疆学派”强调“移动的边疆”的史学方法的影子,也与以没有生命的“生态地理环境”的“结构”解释历史,重视“长时段”的年鉴学派第二代理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无论是边疆学派过分强调物质经济的观点,还是布罗代尔的长时段三分法理论,虽然都曾经在史学界流行一时,但是七十年代以后逐渐遭到扬弃。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复杂微妙的历史,逐渐成为史学界共同诉求。 2、深沉的人文情怀 强烈的现实关怀 上述只是笔者对王先生大作的一点不成熟不全面的小小意见。王先生的著作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但是读完之后还是受益匪浅,除了新颖的观点,很有启发的研究方法外,更重要的是作者深深的人文情怀,现实关怀。 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或者历史著作,而是渗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对游牧部族的人文关怀。这本书的写作,正如作者所说,“促使我进行此研究的,不只是我与参普拉间的朋友感情,更因为我深深感受他以及其他蒙古朋友对于蒙古族人及其游牧文化的关怀”。这种人文关怀,表现在作者在书中,对于游牧部族生活的细致描述,以及对匈奴、西羌等部族生活方式的理解上。作者没有像传统史书,甚至现在很多民族主义的著作,乃至当前中学教科书中对这些民族生性侵略的描述,而是在对其环境细致分析后指出“无论从人类学(人类生态)或历史(人类生态历史)的角度,匈奴人为了生计而行的掠夺,只是一种人类生存动机下的无奈选择”。在民族主义日趋高涨的今天,作者能大胆这样说,是难能可贵的。对游牧的理解,也表现在作者对游牧经济的肯定上。作者多次指出,游牧经济只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匮乏之边缘环境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对游牧的理解:“游牧经济及其社会是一种非常精致敏感的人类生态体系,另一方面游牧经济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与相当大的内在差异,与农业生产是并列的,甚至产生更晚,并没有先后高低的线性发展之分。诚如钱穆先生所说,我们对本国历史往往是“以知之深,固爱之切”,作者对游牧研究越深入,其理解之情也越深切。 基于这种对于游牧的深刻的理解和同情的人文关怀,作者多次流露出本书的现实主义关怀。当前游牧地区面临着生态恶化、贫困化和动乱化等问题,以及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问题也挑战着我国民族秩序。作者本书也不是一本为了研究而研究的著作,而是有很深的现实关怀。“我所期望的了解,建立在情境化的与反思性的历史与人类生态知识基础上,也是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我期盼此知识与理解,能有助于促进公平,和谐与合作共生的民族关系。”在经过作者的分析研究后,他指出:“以此而言,我们对北亚游牧人群与汉帝国的互动的历史可有一种新理解,这绝非是一个孰胜孰负的历史,也非一个狼与龙争的历史。而是,被隔绝于华夏资源边界外人群集结为种种政治群体,以分享、竞争本地资源,或尝试突破华夏资源边界。” 作者更深情地说:“我希望如此借由人类经济生态角度所理解的过去,可以让不同地域文化经济模式之人群能更深入地了解彼此,体认现在,因而能规划、期盼更好的未来。”理解过去,了解彼此,体认现在,期盼未来,这不仅仅是这本书的目的,更应该是所有历史学仁投身史学研究的出发点。
求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建议你去买本《速备考记手册》人教实验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如果没时间就看一下我的提纲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
1、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
2、北京人已经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石制工具,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黄河流域)
1、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为聚落。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族。
3、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
4、半坡聚落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5、半坡聚落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6、半坡聚落的房屋结构:半地穴式。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1、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2、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结构:干栏式。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与黄帝
1、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3、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
4、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尧舜“禅让”
1、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禅让制)
三、大禹治水
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被尊称为“大禹”。、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家天下”的夏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中国最早的国家),定都阳城。
3、夏启继承父位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汤灭夏
1、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盘庚迁殷)。
2、盘庚迁殷后,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三、武王伐纣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时期,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2、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齐桓公称霸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2、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霸。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恒公任用管仲为相。
4、齐恒公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5、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候盟会,正式成为中原霸主。
二、问鼎中原
1、楚国是南方的大国,向中原扩张,与晋国相遇,两国在城濮交战,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2、楚庄王大举北进,问鼎中原,在比打败晋国,楚庄王升为霸主。
三、合纵连横
1、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2、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韩等七国。
3、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史书上记载这一时期为在“公作则迟”。
二、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1、公元前356年,秦国开始变法(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4、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2、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也叫金文。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呜
一、孔子
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两部分。
2、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
二、百家争呜
1、百家争呜: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呜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2、掌握各学派名称(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代表人物。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少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二、神奇的编钟
1、 铜钟是周期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2、 编钟: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编钟
。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
1、 长平之战(秦-赵):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之战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有关成语:纸上谈兵)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大一统)
3、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4、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陈胜吴广起义
3、 时间:公元前209年。
4、 地点:大泽乡。
5、 起义过程中建立的政权:张楚政权。
6、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7、 相关成语: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三、楚汉战争(项羽—刘邦)
1、 鸿门宴
2、 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废分封,立郡县(政治方面)
1、 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 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二、车同轨,书同文(经济方面)
1、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
3、 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货币。
三、御匈奴,筑长城(军事方面)
1、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秦长城是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四、焚书坑儒(思想方面)
1、 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二、削弱封国势力,颁布“推恩令”。
1、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三、强化监察制度
1、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 2、在地方,设立刺史(13个)。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中原王朝一匈奴的和战关系
1、 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军队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2、 西汉和亲政策:昭君出塞
二、张骞通西域
1、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⑴、时间:公元前138年。
⑵、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3、 西域都护的设置:
⑴、时间:公元前60年。
⑵、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4、 丝绸之路(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
⑴、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
⑵、丝绸之路途经地方: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⑶、丝绸之路最后到达的地方:欧洲
⑷、为什么称之为丝绸之路?
(因为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⑸、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主要商品:
西传: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中国)
东来:毛皮、汗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 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
2、 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改进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4、 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 华佗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成功施行了开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人们誉为“神医”。
三、《九章算术》
1、《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
2、《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周髀算经》(西汉),率先提出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约500年。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一、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1、佛教
⑴、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⑵、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⑶、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⑷、佛教教义: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
⑸、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2、道教
⑴、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是中国本土的宗教。
⑵、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二、司马迁与《史记》
1、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 《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1、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统一北方
1、在军阀混战中,曹操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三国鼎立
1、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 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第21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人口南迁
1、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2、 西汉时,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3、 北方人口开始南迁的原因:为了躲避战乱。
4、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5、 相关成语:祖逖----闻鸡起舞
二、淝水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 东晋(胜)—前秦(败)。
2、 相关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 农业: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2、 丝织业:三国时期,蜀锦。
3、 冶铸业:发明灌钢法。
4、 制瓷业:青瓷。
5、 城市:建康。
6、 230年,孙权还派人(卫温)航海到达夷洲。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合称“五胡”。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⑴、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
⑵、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南朝著名的科学家。
2、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 贾思勰----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一书。
2、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 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主要著作《水经注》
2、 从《水经注》中,我们得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石油资源的国家。
第24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一、“书圣”王羲之
1、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代表作有《兰亭序》。
2、 王羲之的书法,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
3、 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二、顾恺之和绘画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绘画方面,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东晋人顾恺之。
2、 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作品以人物画为主)
三、石窟艺术
1、 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2、 著名石窟艺术: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爱默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1803年5月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土顿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它此时缺乏统一的政体,更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在他去世的时候美国不但因为南北战争而统一,而且它的个性却逐渐鲜明起来,除了物质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欧洲的阴影。1837年爱默生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摹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一年之后,爱默生在《神学院献辞》中批评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气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无尚,提倡靠直觉认识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所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爱默生出身牧师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姑母抚养他成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丰富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毕业后曾执教两年,之后进入哈佛神学院,担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师,并开始布道。1832年以后,爱默生到欧洲各国游历,结识了浪漫主义先驱华滋华斯和柯尔律治,接受了他们的先验论思想,对他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爱默生回到波土顿后,在康考德一带从事布道。这时他的演说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学派风格,重要讲演稿有《历史的哲学》、《人类文化》、《目前时代》等。 爱默生经常和他的朋友梭罗、霍桑、阿尔柯、玛格利特等人举行小型聚会,探讨神学、哲学和社会学问题。这种聚会当时被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爱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超验主义的领袖。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论文集》第一集于1841年发表,包括《论自助》、《论超灵》、《论补偿》、《论爱》、《论友谊》等12篇论文。三年后,《论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这部著作为爱默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人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爱默生的《论文集》赞美了人要信赖自我的主张,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爱默生以一个超验主义名的口吻,平静地叙说着他对世界的看法、超验主义结合并渗透了新柏拉图主义和类似加尔文教派的一种严肃道德观和那种能在一切自然中发现上帝之爱的浪漫派乐观主义。
爱默生喜欢演讲,面对人群令他兴奋不已,他说他感觉到一种伟大的情感在召唤,他的主要声誉和成就建立于此。他通过自己的论文和演说成为美国超验主义的领袖,并且成为非正式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哲学精神表现在对逻辑学、经验论的卓越见解上,他轻视纯理论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认为它体现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则。
除《论文集》之外,爱默生的作品还行《代表人物》、《英国人的特性》、《诗集》、《五日节及其他诗》。
爱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他的诗歌、散文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份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一个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么多的警句实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诵读的句子为什么总能够振奋人心,岁月不是为他蒙上灰尘,而是映衬得他熠熠闪光。
附爱默生一些言论: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爱默生说:“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世界非常空虚,它却从这种虚饰的外观中得到好处,使灵魂骄傲地得意扬扬。”
爱默生赞美了人的伟大,他说:“每个真正的人都是—个事业、一个国家和—个时代;他们需要无限的空间、无数的人和无限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孙后代似乎象一排门客,跟随在他的身后。伟人凯撒,他是为后来时代而生的,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了罗马帝国。基督出生了,成千上万的人紧紧依附着他的才华成长起来,人们认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制度是一个人的身影的延长。”
爱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对自知与自爱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对所有的人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天才。说你潜在地有罪,是有普通意义的;因为最内心的东西在适合的的候会成为最表面的东西,当末日审判来临时,我们最初的思想复归于我们。正如心灵的呼声属于每个人,我们认为最高的功绩属于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他们蔑视任何书籍和传统,讲的不是人们的想法,而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自己内心深处闪烁的微弱的光亮,而不仅仅是注意诗人和圣贤者辉耀天空的光彩。他也不可忽视自己的思想,因为它是他自己的。在天才的每个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我们自己抛弃了的想法;但当它们回到我们这里时却带上了某种陌生的崇高感。艺术的伟大作品并不会对我们有更多的教益。它们教导我们,当所有喊声都在另一方时,要心平气和地、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自己的看法。而明天一个外乡客会非常高明地说出恰恰是我们一宜想到和感到的东西,我们会被迫为我们的意见来自他人而感羞赧。”
对于经验,爱默生认为:“在我看来,没有神圣的事实,也没有不神圣的事灾。我只是试验者,我是个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后永远不存在‘过去’”。
关于所有权的问题,爱默生说;“当人人权利都平等的时候,从道德、理智上讲,人们在财产方面则是非常不平等的,—个人拥有衣服,另一个拥有一片土地。”
爱默生对法律的看法有一种近乎嘲讽的意味,他说;“法律只不过是—种备忘录。我们很迷信,并多少有点尊重法规:它以活着的人的资格所具有的活力就是它的效力。该法规一直在那里说,昨天我们同意如此这般,但你如今认为这一法规如何呢?我们的法规是印上我们自己的相片的通货:它很快就变得无法辨认,经过—段时间将返回造币厂。”
在《书籍》一文中,爱默生为读者提供了三点可借鉴的原则:“我必须提供的三条实用准则是: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
特纳“边疆假说”
如果从“西进运动”入手,探索西部得以迅速开发的原因,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民愈自由,受农权制残余的压迫愈少,他们的土地整个说来就愈有保障,而农民的分化就愈厉害,农场企业主阶级的形成就愈迅速,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也就愈快。因为美国的西部边疆作为辽阔的处女地,在那里没有任何封建残余的压迫和束缚,移民们得以按纯粹资本主义的方式去开发和利用其土地,从而建立起一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或曰:“西部开发模式”。
一
此处为何要从“西进运动”入手,而不是从别的例如特纳所说的“边疆”入手,来开始我们的探索工作呢?这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边疆”(frontier)主要是一个地理(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念;而“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作为一个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既涉及到西部也涉及到东部、既涉及到地理也涉及到人文、既涉及到经济也涉及到政治,远远超出了地理的范围。因此,从“西进运动”入手,便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对西部进行透视,唯物地和辩证地考察“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地理决定论”泥潭。为此,这就要从特纳的“边疆假说”谈起,当然也就不能不提及特纳其人。
弗雷得里克·J·特纳(Frederick. J. Turner, 1861-1932),生于美国威斯康星的波特奇(Portage)。该村庄位于福克斯河和威斯康星河之间,曾是古老的皮货贸易商道的必经之地。威斯康星的真正开发始于19世纪30年代,1840年时该领地也只有三万来人,到1860年恰好走过一个世代。事实上,连“威斯康星”(Wisconsin)这一名称的拼法,也是在1845年才由该领地立法机关加以统一的,在此之前它曾有过好几种拼法:Meskousing、Miskonsing、Quisconsin、Wisconsan,等等。〔1〕由此可知,特纳出世之时,这个地方只不过刚刚走出了“拓荒时代”,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出这个时代。正如一位历史家所描述的,此时的波特奇“宛如一个边疆村庄,照管着一片拓荒者仍然与印第安人群杂居的地区”〔2〕。这种背景和环境,对特纳以后的学术生涯,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纳的大学生活,是在威斯康星大学度过的
。1887年,他在这所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他转到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学位,受教于赫伯特 · B · 亚当斯。1890年,当他拿到博士学位后仍返回他的母校威斯康星大学,在那里从事边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直至1910年。其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1910-1924年),他应聘执教于哈佛。特纳的研究工作,不仅受到他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他的历史观的支配。1891年,特纳在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历史的意义》中声称:“每个时代都要根据当时最主要的条件重新撰写过去的历史。”〔3〕
1893年他写出了著名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并于同年7月12日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会议上宣读。
在文章中,特纳提出了著名的“边疆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的向西推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4〕在特纳一生之中,发表的著作和文章不下47种,还不包括大量的书评和报刊文章,以及数以万计的信函,笔记和未发表的讲稿。在已发表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有如下四部:《新西部的兴起》(1906年)、《美国历史上的边疆》(1920年)、《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1932年)以及《1830-1850年的美国:这个国家及其地域》(1935年)〔5〕。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著作和文章,其重要性都超不过他的那篇著名论文,因为这些著作和文章都是围绕着“边疆假说”展开的。正因为如此,查尔斯·A·比尔德认为,特纳提出“边疆假说”的那篇论文,“比关于这一题目所写过的任何其他文章或书都有更深远意义的影响”〔6〕。
在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执教期间,特纳一直讲授有关《西部历史》的专题课,由此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弟子和再传弟子。这些人后来散布于美国各地,在许多大学和机构从事教学或研究,热心传播特纳关于“边疆假说”的观点。形成所谓“边疆学派”。这里,除了特纳本人而外,还有两位学者值得一提:一位是弗雷德里克·默克(Frederick Merk, 1887-1977年),他早年著有一本关于“天定命运”的书,晚年又写出了大部头的《西进运动史》(1978年发表),是特纳的助手和弟子;另一位是雷·A·毕林顿(Ray A. Billington, 1903-1972年),他先后著有《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1949年)、《远西部边疆:1830-1860年》等书,是默克的弟子(他的《向西部扩张》一书就是“献给F·默克”的),也就是特纳的再传弟子。这三位学者是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千秋。
特纳以“边疆”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地域”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是与前者同时提出来的,但直到30年后才着手将其“地域”理论系统化。毕林顿对所有关于边疆史的重大主题都极为重视,但在他的早期研究工作中似乎更强调“地域”问题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其名著《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的头几版既探讨了“区域主义的出现”问题、也研究了“地方主义的经济学”〔7〕。而且,他在写作大主题的时候很注意照顾细节上的严谨,这使他的讨论和阐述显得更为深入精到,在风格上也与特纳的描述性笔法颇为不同。默克虽然是毕林顿的老师,但他的《西进运动史》的出版晚于毕林顿的《向西部扩张》差不多30年,因而有可能并吸收战后美国学者有关边疆史研究的丰富成果,其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给予制度史以应有的重视。
二
从美国史学发展的角度看,特纳“边疆假说”的提出,需要有很大的“反潮流”的勇气,因为当时在美国史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制度史学派”。这个学派以所谓欧洲“生源论”(germ tleery)来解释美国制度和文化的起源,以为美国早期的历史只不过是这种“生源”在美洲环境中的发展而已,而对美国史中的美洲因素和特点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与之相反,特纳却认为,“只有把视线从大西洋沿岸转向大西部,才能真正理解美国的历史,并郑重地提出了“把边疆作为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来认真研究”的任务。他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就是为实现这一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努力。
特纳的“边疆假说”,在一些学者中间一直争论不休,常常被指责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当然是不无根据的,美国的民主“来自美国的森林”〔8〕,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但实际上特纳并不完全否认美国制度和文化中的欧洲根源,因为他说过“边疆”的不断地向西推进,只有“意味着逐渐离开欧洲的影响”〔9〕,而不是根本否认这种影响。他认为,以前研究美国制度史的学者们“过分注意”了寻找日耳曼根源的问题,而对美国本身的因素注意得“十分不够”。他说,虽然欧洲生活方式已经“打进这个大陆”,但美国也“改变和发展了”这种生活方式,并反过来给欧洲以影响。〔10〕与此同时,特纳也不认为美国的制度和文化完全是由西部产生的,因为他在提出“边疆假说”时就给自己的论点加了两个很重要的限定词:一是“直到现在为止”(up to our own day),即在时间上是指1893年以前的美国史;二是说“在很大程度上”(in a large degree),而不包括全部的美国史〔11〕,从而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如果仔细读一下他的有关论述,特别是他的那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就不难发现他也曾企图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至少在主观上是如此。例如,在谈及“各类不同的边疆及其推进的方式”对东部和旧世界的影响时,他列举了如下几点他认为“比较重大”的影响:(1)“促进了美国人民的一种混合民族性的形成”;(2)“减少了我们对英国的依赖”;(3)“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4)“从边疆生活的条件中出现了极其重要的思想”〔12〕。特纳在这里先后使用了“促进了”和“减少了”两词,显然都是为了避免把这些影响绝对化,特纳的“边疆假说”中的这种矛盾现象,反映了这一“假说”的不成熟性。
应该说,不管对特纳的“边疆假说”的看法如何分歧,但在这个假说中却包含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这就是西部的拓殖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关于这一主题,特纳曾用“西部问题只不过是美国发展的问题”〔13〕一语给予高度概括。并在提出“边疆假说”的那篇著名论文中,就及时予以点明,开宗明义地提出这一假说就是为了“说明美国的发展”〔14〕。
笔者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一主题都是可以成立的:首先,从时间的延续上看,移民向西部的推进前后持续了一百多年,这个时期从18世纪末开始到19世纪末为止,正是美国历史上的所谓“成年时期”,是美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19世纪的美国史大半都是在“西进”的影响下度过的;第二,从空间的扩张上看,向西部的推进涉及到从阿利根尼山脉到太平洋沿岸的整个地域,其面积相当于美国最初13州的7.5倍;即使以密西西比河为界计,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全部领土,也超过了1783年建国时美国领土的2.6倍。美国人在这样广阔的领土上展开的历史性活动,对任何一个对美国史感兴趣的人来说,当然是绝对不应当被忽视的;第三,从行政区划上看,在美国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先后创建了31个新州(不包括佛罗里达),如果加上佛罗里达则是32个新州。由于在原13州的版图内后来又分化出3个新州(缅因、佛蒙特和西弗吉尼亚),西部新建的州数正好等于东部州数的两倍。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这些新州的形成的过程,就不能了解今日美国及其发展的历史;第四,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由于移民以其罕见的规模和速度在西部展开的开发活动,迅速地带动了与之相关 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成为美国在经济上由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转变、并最终实现工业化的强大动力。甚至在美国政府宣布“边疆”结束之后多少年内,这种作用在美国历史的发展中仍然依稀可见。在上述诸端之中,最基本的当然还是那个大规模的移民运动,领土的扩张可看作是这个运动在地理方面的结果,新州的组建则可看作是这个运动在社会方面的结果,而经济上的发展便是它们的综合体现。总之,西部的拓殖在美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我想它也是“边疆问题”在美国史研究中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尽管特纳“边疆学派”衰落了,确定这一主题应是特纳假说中合理的内核。
关于这一主题,在特纳之前或同时代的不少人,如德国的黑格尔和英国的亚当·斯密,意大利的A.罗利亚和法国的A.托克维尔,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过,但他们的议论常常是从非科学的立场出发的。例如,A.罗利亚就认为,美国从东部到西部的历史,每一页都能找到社会进化的记载,进而断言:“欧洲枉费了好几个世纪的功夫去寻找一把揭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原来这把钥匙在美国,这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却光辉地揭示了世界史的进程。”〔15〕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利希·恩格斯,不仅不只一次地在他们的著作、文章和书信中提及美国的西部及其“自由土地”问题,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西部的拓殖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在1878年11月25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在谈到当时令“经济学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对象”美国时,恩格斯首先写到:“在英国需要数百年才能实现的那些变化,在这里只有几年就发生了。”接下来他就向学者们提出:“但是研究者的注意力不应当放在比较老的、大西洋沿岸的各州上,而应当放在比较新的(俄亥俄是最显著的例子)和最新的(例如加利福尼亚)各州上。”〔16〕这就不仅提出了美国经济和历史发展的速度问题,也提出了西部的拓殖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特纳在“边疆假说”中所提出的主题,并不是毫无根据,毫无意义的,其结论应该是相反。
不过,特纳所提出的这一主题还有另一层意义。从近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点就是,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中都有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来说是与由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历史现象,是因为近代资本主义是从商业资本主义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商业资本主义一般来说又首先兴起于沿海及河口地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主要有两个:第一,在商业资本主义时代,以及在此之前的一切时代,社会的分工主要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的,因此民族之间的分工往往比国内的分工更为发达,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在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第二,由于“水道开拓了比陆路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海沿河口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17〕
所有这些情况和趋势,我们都可以从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历史中找到,美国只不过是又一个更突出的例子而已。因此,特纳所提出的主题,从世界史研究的角度看,也是值得重视的。
三
在“边疆假说”中,特纳虽然提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但却未能找到一种正确回答这一问题的方法,以致他提出的主题最终被他的方法所扭曲和掩盖,这是因为他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地理决定论”的泥潭,尽管他一再否认自己是一个“极端环境论者”,声称“决定的因素不是一个”。〔18〕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特纳究竟是怎样陷入“地理决定论”的泥潭的呢?这就有必要简单考察一下他提出的基本范畴。为了“说明美国的发展”,特纳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范畴:一个是所谓“边疆”(frontier)概念,另一个就是所谓“地域”(section)概念,并把它们看成是“美国历史中两个最基本因素”。特纳正是在使用这两个范畴来说明美国的发展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地理决定论”的泥潭的〔19〕。
问题不在于可不可以使用“边疆”这一概念,而在于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关于“边疆”这一概念,在1890年的美国人口调查报告中,被定义为每平方英里两人或两人以上六人以下这样一个人口密度的定居地。很明显,“边疆”在这里是一个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而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更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学的概念。然而,特纳却认为在使用“边疆”这一概念之前“并不需要明确的界定”,这就为他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混乱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特纳在论证“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时,有时把它看作小于“西部”的区域,也就是把“边疆”当作一个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在使用;有时又把它划分为“农业边疆”、“商业边疆”或“矿业边疆”,也就是把“边疆”当作一个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在使用;有时还把它称作是“野蛮与文明的交汇处”,也就是把“边疆”当作一个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在使用。当他把“边疆”当作一个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概念来使用,并企图用它来解释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时,就不可避免地使自己陷入“地理决定论”的泥潭。
与“边疆”这一概念不一样,特纳没有赋予他的“地域”概念以多方面的含义,便径直用它来解释各种各样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现象。他用他的“地域”理论来解释美国人向西移殖的原因,便把它看作是人们为了“摆脱一些已经确立的阶级的统治”,而西部也就仅仅被看作是“一个避难所”;他用他的“地域”理论来解释美国的两党制及其矛盾,则宣称:“无论是党派代表大会,还是国会审议的结果都酷似地域间的条约”,并预言“地域利益的冲突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定居而更加剧烈”;他用他的“地域”理论来解释联邦与州权之间的矛盾,便以为这种矛盾也是“由规模各不相同的地域而产生的”,因为美国就好比是一个与欧洲差不多的“一些潜在的国家联邦”;他用他的“地域”理论来解释美国的“内战”史,便认定美国“内战只不过是地域的最激烈的、最悲剧性的表现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南北两个竞争的社会一道向西部未被占用的土地推进这一实际情况决定的。最后,他声称:“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欧洲国家的模糊形象。”〔20〕换言之,一部美国史乃是各地域斗争的历史。
从形式上看,在特纳的“边疆假说”中,“边疆”和“地域”是用来解释美国发展的不同范畴,但在二者之间实际上却贯串着一种“地理决定论”的哲学。这种哲学可以在他为我们提供的如下的逻辑中看到:第一,他认为,“边疆”和“地域”是美国历史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第二,他认为,边疆与地域密不可分,“边疆是活动的地域”;第三,他认为,各地域的特点“在奠定地理基础的时代就部分地确定了”。〔21〕在这里,关键在于“边疆是活动的地域”这一公式,通过这个公式他把美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与地域直接联系起来,最终导致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特纳曾极力否认自己是一个“极端环境论者”,但他在“地理决定论”的泥潭里陷得是那样深,以致他的一只脚还没从“地理决定论”的泥潭里拔出来,另一只脚又自觉或不自觉地踏进了另一个泥潭。这是因为,他的否认或辩解,并不是从辩证唯物论出发,而是从形而上学的多元论出发的。关于这一点,只要读一读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声明的上下文就清楚了。他说:“决定的因素不是一个。人们不是完全受气候、地理、土壤或经济利益的支配。他们出生的血统的影响,遗传下来的理想以及精神因素,往往胜于物质利益。还有个性的影响。”〔22〕在他看来,气候、地理、经济和精神,这些因素在历史上本是并列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它们并不具有本源与从属的关系。所以当他在否认自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的时候,恰恰又露出了自己“多元论”的破绽,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四
特纳的悲剧说明,为了正确地说明边疆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根本上抛弃特纳所提供的方法论而采用科学的方法论,这就必须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我们在研究美国边疆史时,之所以要从“西进运动”入手,就是因为它便于我们借助这种科学的方法论。
我们从“西进运动”入手,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透视的综合体,还在于它涉及到历史唯物论的一个根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当美国劳动力的分布随着“西进运动”的兴起和扩大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和经济的新发展,所以伴随着“西进运动”而来的,必然是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开发运动。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西进运动和边疆历史上的意义。当然还需要补充和说明。
因此,“边疆”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或经济地理概念,而且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它将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讨论有关的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移民活动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东部和西部、政治和经济,以及各种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全面阐述边疆和西部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我们之所以依然采用“边疆”这一概念,是因为我们认为美国人口调查局关于“边疆”的官方定义本身已属历史,并基本上反映了美国人向西推进和拓殖的过程,仍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而我们所研究的范围,虽然对不同的地域而言其历史的进程也有所不同,但对西部的大部分地方来说都还未摆脱“拓荒时代”的痕迹,或者只是刚刚走出“拓荒时代”,即大体属于“边疆史”的范围。这时的西部边境,主要还是作为一个已经或正在开发的农业区,而与工业的北部和奴隶制的南部相对立而存在的。
然而,把“边疆”和“西部”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来加以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又能不受到限制。因为,当交通运输尚不发达或不很发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铁路网还未建立起来之前,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和交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地理条件的制约,而“西部”和“边疆”也就有了较大的独特性和个性,区域关系也就有了较大的历史意义。而当交通运输业已经相当发达,特别在全国性的铁路网建立起来后,随着统一市场在美国的最后形成,以往不平衡的区域关系便被打破了,过去那种具有独特性的区域问题也便开始失去它的历史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再把西部或边疆作为一个典型的地域来研究,就失去了历史的依据,这一点决定了本书的研究范围的有限性。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后的区域问题不再存在了,但那是新条件下的区域问题,其含义是不同的。
哪里可以买到美国边疆学派特纳的著作《美国历史上的边疆》(英文版)?
找不到,在新华书社应该会有吧~~下面的是书的内容:
如果从“西进运动”入手,探索西部得以迅速开发的原因,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民愈自由,受农权制残余的压迫愈少,他们的土地整个说来就愈有保障,而农民的分化就愈厉害,农场企业主阶级的形成就愈迅速,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也就愈快。因为美国的西部边疆作为辽阔的处女地,在那里没有任何封建残余的压迫和束缚,移民们得以按纯粹资本主义的方式去开发和利用其土地,从而建立起一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或曰:“西部开发模式”。
一
此处为何要从“西进运动”入手,而不是从别的例如特纳所说的“边疆”入手,来开始我们的探索工作呢?这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边疆”(frontier)主要是一个地理(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念;而“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作为一个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既涉及到西部也涉及到东部、既涉及到地理也涉及到人文、既涉及到经济也涉及到政治,远远超出了地理的范围。因此,从“西进运动”入手,便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对西部进行透视,唯物地和辩证地考察“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地理决定论”泥潭。为此,这就要从特纳的“边疆假说”谈起,当然也就不能不提及特纳其人。
弗雷得里克·J·特纳(Frederick. J. Turner, 1861-1932),生于美国威斯康星的波特奇(Portage)。该村庄位于福克斯河和威斯康星河之间,曾是古老的皮货贸易商道的必经之地。威斯康星的真正开发始于19世纪30年代,1840年时该领地也只有三万来人,到1860年恰好走过一个世代。事实上,连“威斯康星”(Wisconsin)这一名称的拼法,也是在1845年才由该领地立法机关加以统一的,在此之前它曾有过好几种拼法:Meskousing、Miskonsing、Quisconsin、Wisconsan,等等。〔1〕由此可知,特纳出世之时,这个地方只不过刚刚走出了“拓荒时代”,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出这个时代。正如一位历史家所描述的,此时的波特奇“宛如一个边疆村庄,照管着一片拓荒者仍然与印第安人群杂居的地区”〔2〕。这种背景和环境,对特纳以后的学术生涯,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纳的大学生活,是在威斯康星大学度过的
。1887年,他在这所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他转到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学位,受教于赫伯特 · B · 亚当斯。1890年,当他拿到博士学位后仍返回他的母校威斯康星大学,在那里从事边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直至1910年。其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1910-1924年),他应聘执教于哈佛。特纳的研究工作,不仅受到他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他的历史观的支配。1891年,特纳在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历史的意义》中声称:“每个时代都要根据当时最主要的条件重新撰写过去的历史。”〔3〕
1893年他写出了著名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并于同年7月12日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会议上宣读。
在文章中,特纳提出了著名的“边疆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的向西推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4〕在特纳一生之中,发表的著作和文章不下47种,还不包括大量的书评和报刊文章,以及数以万计的信函,笔记和未发表的讲稿。在已发表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有如下四部:《新西部的兴起》(1906年)、《美国历史上的边疆》(1920年)、《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1932年)以及《1830-1850年的美国:这个国家及其地域》(1935年)〔5〕。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著作和文章,其重要性都超不过他的那篇著名论文,因为这些著作和文章都是围绕着“边疆假说”展开的。正因为如此,查尔斯·A·比尔德认为,特纳提出“边疆假说”的那篇论文,“比关于这一题目所写过的任何其他文章或书都有更深远意义的影响”〔6〕。
在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执教期间,特纳一直讲授有关《西部历史》的专题课,由此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弟子和再传弟子。这些人后来散布于美国各地,在许多大学和机构从事教学或研究,热心传播特纳关于“边疆假说”的观点。形成所谓“边疆学派”。这里,除了特纳本人而外,还有两位学者值得一提:一位是弗雷德里克·默克(Frederick Merk, 1887-1977年),他早年著有一本关于“天定命运”的书,晚年又写出了大部头的《西进运动史》(1978年发表),是特纳的助手和弟子;另一位是雷·A·毕林顿(Ray A. Billington, 1903-1972年),他先后著有《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1949年)、《远西部边疆:1830-1860年》等书,是默克的弟子(他的《向西部扩张》一书就是“献给F·默克”的),也就是特纳的再传弟子。这三位学者是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千秋。
特纳以“边疆”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地域”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是与前者同时提出来的,但直到30年后才着手将其“地域”理论系统化。毕林顿对所有关于边疆史的重大主题都极为重视,但在他的早期研究工作中似乎更强调“地域”问题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其名著《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的头几版既探讨了“区域主义的出现”问题、也研究了“地方主义的经济学”〔7〕。而且,他在写作大主题的时候很注意照顾细节上的严谨,这使他的讨论和阐述显得更为深入精到,在风格上也与特纳的描述性笔法颇为不同。默克虽然是毕林顿的老师,但他的《西进运动史》的出版晚于毕林顿的《向西部扩张》差不多30年,因而有可能并吸收战后美国学者有关边疆史研究的丰富成果,其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给予制度史以应有的重视。
二
从美国史学发展的角度看,特纳“边疆假说”的提出,需要有很大的“反潮流”的勇气,因为当时在美国史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制度史学派”。这个学派以所谓欧洲“生源论”(germ tleery)来解释美国制度和文化的起源,以为美国早期的历史只不过是这种“生源”在美洲环境中的发展而已,而对美国史中的美洲因素和特点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与之相反,特纳却认为,“只有把视线从大西洋沿岸转向大西部,才能真正理解美国的历史,并郑重地提出了“把边疆作为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来认真研究”的任务。他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就是为实现这一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努力。
特纳的“边疆假说”,在一些学者中间一直争论不休,常常被指责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当然是不无根据的,美国的民主“来自美国的森林”〔8〕,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但实际上特纳并不完全否认美国制度和文化中的欧洲根源,因为他说过“边疆”的不断地向西推进,只有“意味着逐渐离开欧洲的影响”〔9〕,而不是根本否认这种影响。他认为,以前研究美国制度史的学者们“过分注意”了寻找日耳曼根源的问题,而对美国本身的因素注意得“十分不够”。他说,虽然欧洲生活方式已经“打进这个大陆”,但美国也“改变和发展了”这种生活方式,并反过来给欧洲以影响。〔10〕与此同时,特纳也不认为美国的制度和文化完全是由西部产生的,因为他在提出“边疆假说”时就给自己的论点加了两个很重要的限定词:一是“直到现在为止”(up to our own day),即在时间上是指1893年以前的美国史;二是说“在很大程度上”(in a large degree),而不包括全部的美国史〔11〕,从而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如果仔细读一下他的有关论述,特别是他的那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就不难发现他也曾企图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至少在主观上是如此。例如,在谈及“各类不同的边疆及其推进的方式”对东部和旧世界的影响时,他列举了如下几点他认为“比较重大”的影响:(1)“促进了美国人民的一种混合民族性的形成”;(2)“减少了我们对英国的依赖”;(3)“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4)“从边疆生活的条件中出现了极其重要的思想”〔12〕。特纳在这里先后使用了“促进了”和“减少了”两词,显然都是为了避免把这些影响绝对化,特纳的“边疆假说”中的这种矛盾现象,反映了这一“假说”的不成熟性。
应该说,不管对特纳的“边疆假说”的看法如何分歧,但在这个假说中却包含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这就是西部的拓殖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关于这一主题,特纳曾用“西部问题只不过是美国发展的问题”〔13〕一语给予高度概括。并在提出“边疆假说”的那篇著名论文中,就及时予以点明,开宗明义地提出这一假说就是为了“说明美国的发展”〔14〕。
笔者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一主题都是可以成立的:首先,从时间的延续上看,移民向西部的推进前后持续了一百多年,这个时期从18世纪末开始到19世纪末为止,正是美国历史上的所谓“成年时期”,是美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19世纪的美国史大半都是在“西进”的影响下度过的;第二,从空间的扩张上看,向西部的推进涉及到从阿利根尼山脉到太平洋沿岸的整个地域,其面积相当于美国最初13州的7.5倍;即使以密西西比河为界计,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全部领土,也超过了1783年建国时美国领土的2.6倍。美国人在这样广阔的领土上展开的历史性活动,对任何一个对美国史感兴趣的人来说,当然是绝对不应当被忽视的;第三,从行政区划上看,在美国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先后创建了31个新州(不包括佛罗里达),如果加上佛罗里达则是32个新州。由于在原13州的版图内后来又分化出3个新州(缅因、佛蒙特和西弗吉尼亚),西部新建的州数正好等于东部州数的两倍。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这些新州的形成的过程,就不能了解今日美国及其发展的历史;第四,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由于移民以其罕见的规模和速度在西部展开的开发活动,迅速地带动了与之相关 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成为美国在经济上由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转变、并最终实现工业化的强大动力。甚至在美国政府宣布“边疆”结束之后多少年内,这种作用在美国历史的发展中仍然依稀可见。在上述诸端之中,最基本的当然还是那个大规模的移民运动,领土的扩张可看作是这个运动在地理方面的结果,新州的组建则可看作是这个运动在社会方面的结果,而经济上的发展便是它们的综合体现。总之,西部的拓殖在美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我想它也是“边疆问题”在美国史研究中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尽管特纳“边疆学派”衰落了,确定这一主题应是特纳假说中合理的内核。
关于这一主题,在特纳之前或同时代的不少人,如德国的黑格尔和英国的亚当·斯密,意大利的A.罗利亚和法国的A.托克维尔,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过,但他们的议论常常是从非科学的立场出发的。例如,A.罗利亚就认为,美国从东部到西部的历史,每一页都能找到社会进化的记载,进而断言:“欧洲枉费了好几个世纪的功夫去寻找一把揭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原来这把钥匙在美国,这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却光辉地揭示了世界史的进程。”〔15〕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利希·恩格斯,不仅不只一次地在他们的著作、文章和书信中提及美国的西部及其“自由土地”问题,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西部的拓殖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在1878年11月25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在谈到当时令“经济学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对象”美国时,恩格斯首先写到:“在英国需要数百年才能实现的那些变化,在这里只有几年就发生了。”接下来他就向学者们提出:“但是研究者的注意力不应当放在比较老的、大西洋沿岸的各州上,而应当放在比较新的(俄亥俄是最显著的例子)和最新的(例如加利福尼亚)各州上。”〔16〕这就不仅提出了美国经济和历史发展的速度问题,也提出了西部的拓殖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特纳在“边疆假说”中所提出的主题,并不是毫无根据,毫无意义的,其结论应该是相反。
不过,特纳所提出的这一主题还有另一层意义。从近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点就是,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中都有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来说是与由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历史现象,是因为近代资本主义是从商业资本主义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商业资本主义一般来说又首先兴起于沿海及河口地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主要有两个:第一,在商业资本主义时代,以及在此之前的一切时代,社会的分工主要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的,因此民族之间的分工往往比国内的分工更为发达,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在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第二,由于“水道开拓了比陆路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海沿河口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17〕
所有这些情况和趋势,我们都可以从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历史中找到,美国只不过是又一个更突出的例子而已。因此,特纳所提出的主题,从世界史
weixian610 2009-4-3 下午11:17:53 125.86.233.* 举报 美国位于北美洲,经纬度: 38°N, 97°W,和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交接,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现在一共有 50 个州,另外有一个类似殖民地的岛国波多黎各自由邦,该岛居民没有选举美国总统的公民权利。以及其他海外属地关岛等。领土总面积世界第四,实际土地面积小于俄国及加拿大和中国。人口第三大(小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国名
美利坚合众国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ited: 联合,States: 州的复数, America: 美洲;缩写:USA (或US)
美国,英文也称 America (音译--亚美利加, 后逐渐译为--美利坚)。事实上,America 代表美洲。美国人却将它用来称呼整个美国。美国人常说:"God bless America",就是上帝保佑美国,而不是上帝保佑美洲。American 本意是美洲人,包括加拿大人,墨西哥人及美国人。现在基本上只代表美国人。日常用语中,也用 "United states",或者"The States" 来称呼美国。喊口号,或者喝彩的时候,则用 USA。此外,Uncle Sam 也用来称呼美国,意为山姆大叔。
国旗
美国国旗为星条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主体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组成,7道红条,6道白条;旗面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其中分9排横列着50颗白色五角星。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代表纯洁和清白,蓝色象征警惕、坚韧不拔和正义。13道宽条代表最早发动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的13个州,50颗五角星代表美利坚合众国的州数。181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国旗上的红白宽条固定为13道,五角星数目应与合众国州数一致。每增加一个州,国旗上就增加一颗星,一般在新州加入后的第二年7月4日执行。至今国旗上已增至50颗星,代表美国的50州。每年6月14日为"美国国旗制定纪念日"。
美国国徽国徽
美国国徽主体为一只胸前带有盾形图案的白头海雕(秃鹰),美国的国鸟。盾面上半部为蓝色横长方形,下半部为红、白相间的竖条,其寓意同国旗。鹰之上的顶冠象征在世界的主权国家中又诞生一个新的独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顶冠内有13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最初的13个州。鹰的两爪分别抓着橄榄枝和箭,象征和平和武力。鹰嘴叼着的黄色绶带上用拉丁文写着"合众为一",意为美利坚合众国由很多州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国歌
《星条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译《星条旗之歌》,歌词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在英美战争时,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经过英军炮轰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飘扬时感慨万分而即景写下的。曲谱是"进行曲之王"苏萨的著名代表作。1931年被美国国会正式定为国歌。
国花
玫瑰花。象征着美丽、芬芳、热忱和爱情。1985年经参议院通过定为国花。
国石
蓝宝石
国鸟
白头海雕(秃鹰)。美国是世界上最先确定国鸟的国家。1782年6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把北美洲特有的白头海雕作为美国的国鸟,并把这种鸟作为国徽图案的主体。白头雕外观美丽、性情凶猛,特点是两头白,即白头白尾。它代表着勇猛、力量和胜利。
格言
In God We Trust (英语:我们信仰上帝,1956年—今)(官方格言)
E Pluribus Unum (拉丁语:合众为一,1776年—今)(传统格言)
独立日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美国独立。1783年9月3日,英国承认美国正式独立。美国法定节假日之一。也只有在那一个星期,各地才有销售烟花的地方。过新年的时候,却没有地方可以买到烟花。
宪法
1787年9月17日产生,1789年3月4日生效。(史称《1787宪法》)。
国土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2008年9月4日的最新资料,美国总面积 (包括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 有 9,826,630 平方公里,土地: 9,161,923 平方公里,水域: 664,707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9,924 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
最低点: 死亡谷 (Death Valley) -86 米
最高点: McKinley 山, 6,198 米
美国总面积相当于俄国的一半,非洲的3/10,南美洲的一半,稍微小于中国,超过欧洲联盟的二倍之多。
首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人口58.83万(2007年),面积177.0平方公里。
国家政要
第44任总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副总统:约瑟夫·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
众议长:南希·佩洛西;临时参议长:罗伯特·贝尔德
政治体制
联邦共和制、自由民主制 、总统制、三权分立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