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西蒙·欧姆,1789年3月16日出生,是一名物理学家。
1805年,16岁时他进入埃尔朗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他在实验中发现了电阻中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即著名的欧姆定律。他还证明了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和传导系数成反比。以及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发现,给电学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人们为纪念他,将电阻的单位定为欧姆。
欧姆是哪国人
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45)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如下的等式:
X=a/(b+x)。
式中X为磁效应强度,即电流的大小;a是与激发力(即温度差)有关的常数,即电动势;x表示导线的长度,b是与电路其余部分的电阻有关的常数,b+x实际上表示电路的总电阻。这个结果于1826年发表。1827年欧姆又在《动电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
S=γE。
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
物理书上讲到的欧姆是哪个国家的物理学家,毕业于哪个学校
欧姆是德国物理学家,提出了经典电磁理论中著名的欧姆定律.为纪念其重要贡献,人们将其名字作为电阻单位.欧姆的名字也被用于其他物理及相关技术内容中,比如“欧姆接触”“欧姆杀菌”,“欧姆表”等.
中文名:乔治·西蒙·欧姆
外文名:Georg Simon Ohm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
出生地:德国巴伐利亚埃尔兰根城
出生日期:1787年3月16日
逝世日期:1854年7月7日
职业: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埃尔兰根大学
信仰:科学
主要成就:发现欧姆定律
代表作品:《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动力电路的数学研究》
最终职称:慕尼黑大学物理教授
获奖情况: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
荣誉称号: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欧姆是那国人
欧姆
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45)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如下的等式:
X=a/(b+x)。
式中X为磁效应强度,即电流的大小;a是与激发力(即温度差)有关的常数,即电动势;x表示导线的长度,b是与电路其余部分的电阻有关的常数,b+x实际上表示电路的总电阻。这个结果于1826年发表。1827年欧姆又在《动电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
S=γE。
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
也可以下载:http://xkwq.edcn.cn/content_1.php?id=5964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研究电流的故事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研究电流的故事
欧姆的故事
欧姆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电阻中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并证明了导体的电阻和它自身性质的关系,还证明了稳定电流流动时电荷的分布问题,在电阻的领域中,欧姆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电阻的单位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作为一个如此伟大的物理学家,欧姆的故事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欧姆出生在一个平凡的锁匠世家,他的父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欧姆的父亲对物理和数学非常感兴趣,并自学了不少知识,这对小欧姆的影响是很大的,在父亲的带领下,欧姆逐渐对科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显露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欧姆的故事并没有朝着最好的方向继续下去,虽然从小天赋秉异,但欧姆进入大学后开始在玩乐上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他经常出没于舞厅、滑冰场和台球厅,愤怒的父亲将他送到了瑞士,这样改变了欧姆的一生。
在瑞士,欧姆才开始了真正的学习和研究。那时世界的电学正在飞速发展,有很多问题都亟待解决,欧姆从电流强度和电池数目着手,开始研究他们之间的规律。在研究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欧姆急于求成,在没有验证结论正确的情况下就将自己的论文发表了出去,这一行为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不满,他也被称为是冒充专家,这样的教训使得欧姆更加静心做实验,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总结,最终提出了伟大的欧姆定律。
欧姆的故事让很多人都看到天才也是会犯错,也需要用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尤其是对于物理学者而言,他的定律可以说至今仍然是颇为有名的。这一定律指出,在同一个电路中,如果一个导体的电流是跟这一导体两边的电压是呈现出正比的关系的话,那么,这个电流是跟它的电阻成反比的关系的,而正是这一定律,对后来一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欧姆定律
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立刻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但随着相关工作和实验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欧姆定律的确是正确的,这开始,欧姆本人的名气也是大涨。因此,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物理学中对于电阻的表示便是以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
可以说,欧姆所发现的这一定律,以及他所研究出的公式,给物理学中的电学计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果不是他的发现,人们可能会经历不少坎坷,而物理学也有可能会失去很多新的发现,
其实,跟欧姆的发现类似,物理学中的很多发现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可以说跟当时的生产发展和氛围是分不开的,而且物理学家本人也有着非常执着的精神,欧姆本人,对电流的研究是经历了重重的实验的,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幸运地看到今天的电阻的相关规律。
欧姆的这一定律,说明了电流与电阻还有电压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前,人们是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后来,这一定律也在物理学实验中表现出了它惊人的力量。
欧姆的成就
同时,对于电阻、电导值的研究和发现也是欧姆的成就。当时,欧姆为了研究心中的猜测,通过在木质座架上安装上电流扭力秤,并且加上玻璃罩、刻度盘还有放大镜等器材,用此来进行试验,经过反复操作,得出了导线的电流大小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即公式x=q/(b+l),说明导线的电流大小跟电流的强度是成正比的,欧姆的这一成就也是前无仅有的。【
提到欧姆的成就,1826年,欧姆还发表了自己的论文,当时在论文中提出了现在的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也就是证明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路中的电势差是成正比的关系,而跟电路中的电阻是成反比关系的。这就是现在被人们所熟悉的欧姆定律表达公式。
同时,欧姆本人的成就还有他的欧姆接触,也就是金属和半导体之间的接触,并且指出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对当时乃至后来物理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他本人的发现与成就,更是给科学史带来巨大的财富。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有何贡献
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年)是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巴伐利亚埃尔兰根城。欧姆的父亲是一个技术熟练的锁匠,对哲学和数学都十分爱好。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并受到有关机械技能的训练,这对他后来进行研究工作特别是自制仪器有很大的帮助。
1800年在中学接受过古典式教育。1803年考入埃尔兰根大学,未毕业就在一所中学教书。1811年欧姆又回到埃尔兰根完成了大学学业,并通过考试于181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17年,他的《几何学教科书》一书出版。同年应聘在科隆大学预科教授物理学和数学。在该校设备良好的实验室里,作了大量实验研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发明。他最主要的贡献是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公式,后来被称为欧姆定律。1826年,他把这些研究成果写成题目为《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的论文,发表在德国《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上。欧姆在1827年出版的《动力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从理论上推导了欧姆定律,因此他对声学也有贡献。1833年,他前往纽伦堡理工学院任物理学教授。1841年,欧姆获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柯希利奖章,第二年当选为该学会的国外会员。1852年,他被任命为慕尼黑大学教授。为了纪念他,人们把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其定义是:在电路中两点间,当通过1安培稳恒电流时,如果这两点间的电压为1伏特,那么这两点间导体的电阻便定义为1欧姆。
1805年,欧姆进入爱尔兰大学学习,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于1806年被迫退学。通过自学,他于1811年又重新回到爱尔兰大学,顺利地取得了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欧姆靠教书维持生活。从1820年起,他开始研究电磁学。
欧姆的研究工作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他不仅要忙于教学工作,而且图书资料和仪器都很缺乏,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和制造仪器来进行有关的实验。1826年,欧姆发现了电学上的一个重要定律——欧姆定律,这是他最大的贡献。这个定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欧姆为此付出了十分艰巨的劳动。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况且欧姆本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几乎没有机会跟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进行接触,他的这一发现是独立进行的。
欧姆最初进行的试验主要是研究各种不同金属丝导电性的强弱,用各种不同的导体来观察磁针的偏转角度。后来在试验改变电路上的电动势中,他发现了电动势与电阻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这一定律可以表示为两种形式:一是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通过部分电路的电流,等于该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除以该部分电路的电阻;二是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即通过闭合电路的电流,等于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除以电路中的总电阻。
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发现,给电学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人们为纪念他,将电阻的单位定为欧姆,简称“欧”。
欧姆的研究成果最初公布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并受到一些人的攻击,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欧姆以科普勒奖章,欧姆的工作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科普勒奖是当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1854年7月,欧姆在德国曼纳希逝世。
为什么书上说欧姆是德国人?
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年)是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巴伐利亚埃尔兰根城。
巴伐利亚自由州(德语:Freistaat Bayern)也常被称为拜恩、拜仁,是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大州(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于慕尼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