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对人和生物的伤害,与核辐射的剂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有关,严重者可立即致死,具体而言: 当短时辐射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对人体没有危害;如果超过100毫西弗,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100到500毫西弗时,人们不会有感觉,但血液中白细胞数会减少;1000到2000毫西弗时,可导致轻微的射线疾病,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2000到4000毫西弗时,人的骨髓和骨密度受到破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大量减少,有内出血、呕吐等症状;大于4000毫西弗时能危及生命
人类可接受的正常辐射范围是多少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委员会指出: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为2.4 毫希(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伤害剂量当量的单位。
凡是每年辐射物质摄取量超过6毫希,应被列为放射性物质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环境应受到定期的监测,而人员本身需要接受定期的医疗检查。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希沃特,记作Sv。定义是每公斤(千克、kg)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J),为1希沃特。
扩展资料:
辐射的分类
1、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主要指电磁辐射(手机、显示屏、激光等)。电离辐射主要包括来自外太空和地球本身的天然电离辐射,以及来自人类活动(核爆炸、核反应堆泄漏、X 射线等各种放射线)的人工电离辐射。
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指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分子被电离的辐射,一般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如α 射线、β 射线、γ 射线和X 射线等,会破坏生物体细胞内的分子,使它们失去活性,或使整个细胞受损乃至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辐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毫希
人体能够承受最大的辐射值是多少?
辐射量达到1000毫西弗,对人体有伤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与辐射源的相对距离、“热效应”的时间长度、辐射源强度。吕英华说,距离因素的作用最为明显,辐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距离增加十倍时,辐射量会减少一百倍。
当全身的电磁辐射剂量值达到每公斤4瓦,持续时间达到30分钟以后,人体的温度就会上升1摄氏度。”这就是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热效应”。
“热效应”有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长期处于41摄氏度时,会产生充血反应,长期处于45摄氏度时,新陈代谢会受到阻断。有些人体器官例如眼睛、头部、男性生殖系统等,对于“热效应”的反应更为强烈,男性生殖系统长期处于30摄氏度,便会影响睾丸的生命活动。
扩展资料:
生活在西藏等高原地区的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每年大概接受十几个毫西弗的电离辐射。这个数值远远低于人们所能接收的辐射限值。有些建筑材料,如工业废渣、大理石等,含有的氡子体剂量较多,但是即便如此,也远不足以对人体造成损害。
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王仲文说,“使用大理石作为建筑材料的家庭,如果不通风,朝向不好,每年接受到的电离辐射也只有4—5毫西弗。”
王仲文说,在生物学实验中,人体一次性接受100毫西弗的电离辐射,才会产生白细胞减少等反应。人们日常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对人体并没有影响。而对于安检工作人员、放射科医生等特殊职业人员,需要长期面对X射线等辐射源,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要远大于普通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英华说,目前这些工作人员都会采取身穿防护服、不直接接触仪器等防护措施,所以只要按照工作规定去操作,对人体的影响并不大。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与辐射源的相对距离、“热效应”的时间长度、辐射源强度。吕英华说,距离因素的作用最为明显,辐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距离增加十倍时,辐射量会减少一百倍。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多少辐射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人民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有多大
一个人最多能承受多少伦琴的辐射?
人类能承受大约500伦琴的辐射。
辐射能被物体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是能量转换为热量的重要方式。辐射传热(radiant heat transfer)指依靠电磁波辐射实现热冷物体间热量传递的过程,是一种非接触式传热,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物体发出的电磁波,理论上是在整个波谱范围内分布,但在工业上所遇到的温度范围内,有实际意义的是波长位于0.38~1000μm之间的热辐射,而且大部分位于红外线(又称热射线)区段中0.76~20μm的范围内。所谓红外线加热,就是利用这一区段的热辐射。
研究热辐射规律,对于炉内传热的合理设计十分重要,对于高温炉操作工的劳动保护也有积极意义。当某系统需要保温时,即使此系统的温度不高,辐射传热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保温瓶胆镀银,就是为了减少由辐射传热造成的热损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