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决制度问题,就是由谁来制定自主管理的制度,也就是什么人有足够的动机和动力来建立组织。奥斯特罗姆认为,只要人们经常相互沟通,相互交往,就会知道什么人是值得信任的,他们的行为将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解决可信承诺问题,在制度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之后,如何规范公共池塘资源系统中的搭便车,逃避责任,其他机会主义诱惑,奥斯特罗姆摒弃了经常用到的外部强制作为解决承诺问题的方法,让公共池塘资源使用者通过自我激励去监督别人的活动,实施制裁以保持对规则的遵守;
3、解决相互监督问题,
如何判断避免公地悲剧措施的优劣?
公地悲剧是指资源共享问题中的一种典型情况,即由于每个人都自私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最终导致共同资源遭到破坏。为了避免公地悲剧,需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和制度,例如规制、奖励和惩罚等。
以下是判断和选择避免公地悲剧措施的优劣的几个方面:
1. 效果:在选择措施时需要考虑它们能否真正有效地解决公地悲剧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可行性:措施的可行性是指其实施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考虑其所需的资源、技术和政策支持等因素。
3. 公正性:措施应该公平公正,不应对某些群体或个人造成不利影响或损失。需要尽可能保证公平和公正,避免任何一方占据过多的资源或权益。
4. 持续性:措施应该有长期可持续的性质,即能够长期维护资源的稳定和持续利用,并防止再次出现公地悲剧问题。
5. 经济性:措施应该实现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例,保证成本和效益的平衡。
总之,在选择避免公地悲剧措施时,需要全面考虑其效果、可行性、公正性、持续性和经济性等因素,以确保其能够真正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公地悲剧
2019年12月5日。
公地悲剧,最初有英国人哈定于1968年提出,因此公地悲剧也被称作为哈定悲剧。
具体内容是指在公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悲剧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的范围内无节制的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使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通俗的讲就是在公共的物品中,所有的人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及公有财产的保护,最后导致所有人都没有利益可谈。目前的明显的例子就是没有物主的物品经常会遭到莫名其妙的毁坏,如共享单车,公园里的花草水果。最终导致所有人都不能有效的出行和欣赏优美的景色。
如何走出“公地悲剧”的漩涡呢?
世界上公认的理论有三条:
第1条,就是最大可能的使这些物品私有化。只要是有主的物品,就不会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但是让所有的公共财产私有化也是不可能的,这一种只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不是最有效的。
第2条,增加这种公共物品的准入条件。说白了就是现在公共资产所采用的常见的方式就是雇佣人进行管理。使用的人有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样可以避免他们无节制的使用和无节制的索求。
第3条,就是用行政管理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办法,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公地悲剧”的发生。行政管理很好理解,就是政府从行政的角度对这些公有物品进行管理,损坏的要造假赔偿,可以无偿使用使用。市场经济就是可以增加,同类物品的替代品,这种品种多了人们就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分流一部分人,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这种物品的破坏。
公地悲剧是对人性的一个考验,更是对管理的一个考验,只有做到周密的筹划,才能避免公地悲剧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公地悲剧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公地的悲剧?请用相关经济理论解释
1,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且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都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无偿获取资源的条件下,都想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引发了悲剧。
2.“蛋糕说”,蛋糕即一个社会或地区的财富创造的多少,要想分的更多的蛋糕,只功做大这块蛋糕。也就是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悲剧的发生也是因为落后的生产力,生产技术等无法创造更多的财富。
公地悲剧的成因及相应解决措施
公地本来是全体人民的,但是公地管理者认为是他们自己的,而且能进入公地放牧的也只有公地管理者,人民无法进入公地放牧,也无法对公地放牧进行监督,更无法对公地进行管理,公地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能进入公地放牧的人都很贪婪,都进行掠夺式经营,都想获取最大的利益,许多以前没有能够进入公地放牧的人,都骂公地放牧者贪婪,要如何如何才能管好公地,但是,一旦自己进入了公地,同样变得贪婪,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制度问题。这就是公地悲剧的成因。解决措施应当是完善制度,全体人民都能监督。
公有地悲剧的经济学原理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此。根据哈丁的讨论,结合我们对挣扎在生活磨难中的人们的理解,“公地悲剧”的发生机理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勤劳的人为个人的生机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依生存的摇篮的崩溃,所以,美国学者认为,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
“公地悲剧”的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的灾难。就拿环境污染来说,由于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计企图把企业成本外部化。这就是赫尔曼·E.戴利所称的“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导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公地悲剧”源于公产的私人利用方式。其实,哈丁的本意也在于此。事实上,针对如何防止公地的污染,哈丁提出的对策是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甚至 *** 强制,而不是私有化。
资源枯竭型公地悲剧加剧的原因有哪些
公地悲剧【TragedyofThemons;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占是必然的结果;反公地悲剧【Tragedy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mons】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
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
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
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
“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
占是必然的结果。
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mous】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mous》一
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
(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
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
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
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区别概述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
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
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
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
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
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
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
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
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
悲剧”)。
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
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
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
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
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
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
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
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
......
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
如果说“冠生园”事件是国有企业在品牌上的“公地悲剧”,那么国有资产流失则是有形资产的“公地悲剧”。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由于国有产权的虚置和模糊。国有企业成为众人的公地,于是资产流失的“悲剧”随之发生。有形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资产评估不合理;二是产权交易中的折扣行为;三是优惠政策,如有的地方对本企业职工给予20% 至30% 的优惠,亏损企业也给予一定的优惠等;四是企业内部人控制,损公肥私。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因素都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密切相关,这些因素虽然都一定程度地引起资产流失,但这是我国现阶段为深化改革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些问题只有靠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加快发展来解决。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证明,通过产权改革,产权清晰了,权责明确了,出资人的责权利意识得到了强化,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对于由企业内部人控制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是应该坚决反对和制止的。必须完善企业产权的制度化改革,加强监管和处罚,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规范管理,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
什么是公地悲剧?如何解决公地悲剧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公地悲剧的简介
1968年,英国学者哈丁(Hardi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提出来的。公地悲剧不应照字面的意义解释,而应视为一种比喻的概念。 这个词汇是一种现象的简称,并不是对这个现象精准的描述。“悲剧”一词不应依常理视之有悲剧性,也不应被视为一种归咎原因的谴责。此外,Hardin 对“公地”一词的使用也常被误解,这导致了哈丁后来认为他应该将他的论述标题改为——“未受规范的公地之悲剧”。公地悲剧一文着重于解释经济、发展心理学、博弈理论和社会学领域。有人将此视为“意外行为”的范例,伴随着个人在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互动所导致的悲剧结果。哈丁的论文一开始便将注意力集中于无法借由科技工具解决的问题之上(也就是不同于只需要自然科学上的科技研发与改变,而不需要人类价值观或道德标准改变的问题。)哈丁声称这样的问题来自于人口的成长和地球资源的使用。哈丁特别提及地球资源的有限以及有限资源为所谓的“生活品质”所带来的影响。如果人口成长最大化,那么每一个个体必须将维持基本生存之外的资源耗费最小化,反之亦然。因此,他认为并没有任何可预见的科技可以解决在这有限资源的地球上如何平衡人口成长与维持生活品质的问题。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2009年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奥斯特罗姆在其著名的公共政策著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针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从小规模公共资源问题入手,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为面临“公地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博弈论之公地悲剧
有一片公共牧场,所有牧民都可以在这块牧场上放牧。每个牧场的草,都是有理论容量的。当牛的数量在理论容量之下,牧场的草被吃掉,又会很快长起来,此起彼伏,生生不息。但是如果牛太多,它们饿起来就会连草根都吃掉,导致草场退化,最后牧民的牛都吃不饱,甚至饿死。
显然,最优的结果是,所有的牧民坐在一起,开个村委会,大家商量好,我们每家养的牛,不能超过一个数字。你家只准养5头,他家人多,可以养7头。那家人最少,养2头吧。
一开始相安无事,几天之后,就有几个自私的牧民,多放了几头牛。其他人很气愤,指责了几句他之后,开始想:我守规矩有什么用,草地早晚要被其他人糟蹋完的,不如我也分一点是一点。于是,越来越多的牛出现在草地上,最后,草场退化,牛群饿死。
公地悲剧就是,虽然善用公共资源,可以为集体,和每个个体带来长远的收益,但是个体总会受到“何不捞一把”的诱惑,采取自私的短期策略,导致公共资源走向耗尽。公地悲剧,是一个典型的“坏的纳什均衡”。那怎么才能克服呢?第一,可以把公共资源私有化,破坏纳什均衡;第二,对无法私有化的资源,加强管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