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是2011年8月1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主要讲述了名师在哪里,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内容。丛书名: 桃李书系。出版时间:2011年8月1日。装帧:平装。页数:246页。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名师面对面
“教改的的关键是教师。”曾有名人如是说。所谓“名师”,就是指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一般说来,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名师成长的标志有四个关键词:
一是人格完善;
二是学识渊博;
三是技艺精湛;
四是业绩超群。
总之,名师就是那些影响力、
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那么,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呢?这次讲座,王鼎宏老师
用更为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广大师范生阐明了名师炼成的方法。
王老师一开始就对我们断言教师的春天到了,因为从地位、工资上看,教师职业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了。随后王老师举出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些例子使我们深刻认到,
教师,特别是名师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他同时提到现代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上课期间要利用空白、停顿、沉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忽然想起陶行知老先生,他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吗?
通过这次讲座,我获益匪浅。曾经,当我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时,我并未意识到敬少先队礼的意义,但现在我懂了,敬礼是表示我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时刻准备着的意思。
王老师强调,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要做教育理念的实
践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全面育人的合作者,终
身学习的示范者,学校组织的维护者,教育科研的研究者。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来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要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名师
的“师魂”。一个教师有了“师魂”,当走上讲台或接触学生时,一切烦恼、困难与痛苦都会
抛到九霄云外。正如有人问著名作家贾平凹“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他说“是责任心”;
周国平先生讲“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遍览名师的奋斗历程,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老师所言句句属实:
名师的成功之源就在
于对教师职业、教育事业的终身挚爱、矢志不移,在于对课堂教学、学科教学的孜孜以求、
精益求精,在于对教师、教育责任的担当。无论贫困,无论寂寞,无论艰辛,干一行,爱一
行,钻一行,精一行,脚踏实地,充满梦想,努力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当然,
对于教师而言,
师德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师德修养包括四个方面:
爱国是灵魂,敬业是本分,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王老师还用简练的八个“人”道出了
教师的本质。所谓的八个“人”
,即:热爱人、了解人、信任人、引导人、启迪人、关怀人、
要求人、熏陶人。从孔子,到陶老先生,再到当下教坛群星闪烁
,每一个名师不都是因为
力行了这八个“人”才成为名师的吗?
名师都是发自肺腑的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孩子的。
但凡名师的课堂,
我们都可见那亲切
自然的教态,和颜悦色的微笑;都可以听见那慈祥温和的声音;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
可以发现他的眼中只有他课堂上的孩子。
正是这样的爱,
促使着一位又一位的大师为了教育
的事业而鞠躬尽瘁,而名扬四海。因此名师的课堂总是很真实,真扎实,很实在也很朴实,
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因为这些大家都要为他们所爱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开始没有想过要出名,
只想着要把自己的学生教好,
因此名师的课堂没有花架子,
凡
是在课堂上可用可不用的东西坚决不用。一切都沉下心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听说读写
尽在其中。
“教育是事业,
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
2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正是沿着“奉献、求真、创新”的正确轨道,名师们才奏出了一曲
曲华美的乐章。总结四十年教育教学心得,王鼎宏老师认为:
“教无德则垮,教有德则成;
有德无学则陋,有德有学则精;有学无研则浅,有学有研则深;有研无创则僵,有研有创则
新;有创无述则空,有创有述则丰。
”
名师,是用背后的汗水与艰辛“垒砌”起来的。他们“有根有形有魂”
,教育的生命岂
能不蓬勃盎然?名师的高度,不是拔地而起的,而是积沙成塔,持之以恒,终使“塔”外包
裹上坚固的“干胶”
,成为一线教师的楷模!
。
让我们满怀感恩的心,满怀激情,为我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吧!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内容概述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是2011年8月1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主要讲述了名师在哪里,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内容。
目录:
前言 名师在哪里
第一章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第一节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概述
第二节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链接 盘点自己
第二章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一节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概述
第二节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链接 追求教师职业生命价值
第三章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概述
第二节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链接 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
第四章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一节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概述
第二节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
链接 打造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家园
第五章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成功个案
个案一 “诗人”教育家李吉林
个案二 师爱无痕
个案三 在教育园地里执著地耕耘
个案四 献身教育青春无悔
个案五 做名师真好
个案六 只有不求上进的心没有按捺得住的脚
附录 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成果荟萃
附录一 用“童心”批阅小学生作文的尝试
附录二 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促进数学有效教学
附录三 《赵州桥》教学设计
附录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附录五 另辟蹊径殊途同归——《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附录六 起风了——生成的快乐
附录七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教育反思两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范文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直以来,我都在想这样的问题:名师到底是怎样炼成的?我和名师的距离到底有多大?在这次培训中,我又系统地见识了那多名师的课例,从而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真正的感受到了自己和名师的距离。
名师的文学底蕴都是很深厚的。这些名师都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无论是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等老一辈的专家还是蒋军晶等后起之秀,无一例外。他们对教材处理得是那么得当,他们的教学设计是那样的简单大方而实在,他们的教学语言是那样的精准、朴实,他们对课堂生成的处理时那样的灵活自然。这样的大师不是一日炼成的',那是一种厚积的薄发,是胸有成竹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是我们学不来的也是学不像的。因为这些都来源于他们的日积月累,他们是在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备每一堂课,那就是丰富而大量的阅读,是阅读使他们具备了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养,使他们拥有了小学语文教师最好的教学技能。
当时听蒋老师的课,在感叹和佩服的同时也很疑惑:和我们几乎同龄的蒋军晶老师何以能够那么出色?等到了解了蒋老师读书的经历后,疑惑自然就解开了。我们何曾像他那样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呢?那么我们不如别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名师都是发自肺腑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的。但凡名师的课堂,我们都可见那亲切自然的教态,和颜悦色的微笑;都可以听见那慈祥温和的声音;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可以发现他的眼中只有他课堂上的孩子。正是这样的爱,促使着一位又一位的大师为了教育的事业而鞠躬尽瘁,而名扬四海。因此名师的课堂总是很真实,真扎实,很实在也很朴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因为这些大家都要为他们所爱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开始没有想过要出名,只想着要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因此名师的课堂没有花架子,凡是在课堂上可用可不用的东西坚决不用。一切都沉下心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听说读写尽在其中。
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随着学习的深入,思考仍然在进行中。可是通过这次的学习,通过这些思考和认识,我深深地知道了我和名师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也就慢慢地有了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名师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4.18阅读分享
读《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这本书写了汪智星老师从一名乡村老师成长为全国著名教师的故事。这也是一本汪老师工作25年的成长散文集。
初次看到这本书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的——《名师是这样炼成的》。一个人能够自负为名师,恐怕要有几分自负的本领吧。
一晚上读完这本书,我试着提炼出名师修炼晋级的三个成长密码。
第一、近乎“痴傻”的坚持。
汪老师提到自己曾经用三天的时间抄完了一本近20万字的教育著作。他光抄这本书的手稿就有整整17个笔记本。这是很让人叹为观止的。
一个人“痴傻”如此,想不成功都难。这次抄书经历让汪老师更加热爱上了教育阅读,走进了专业阅读的大门。
由此联系自己,我曾经这么认真的读过任何一本教育著作吗?家里面的书很多,但真正认真阅读的有几本?更多时候不过是走马观花过一过眼瘾罢了。阅读数量的堆积并没有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汪老师的阅读量不多,但他是真阅读者。何为真阅读?把一本书的精髓消化掉,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能够自己讲述出来,把书中所习得的方法能够在工作中运用出来。汪老师读书所写的读书笔记已经齐腰高了
以后,我的阅读也要走向深入。我打算把自己曾读过的理论书全部拿来温习一遍。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它的主要内容,并且笔录成文,内化于心。为每一本书,配上自己的读后感。
第二、痴迷的专一。
汪老师对于课堂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他每次上示范课都是前思后想,苦思冥想。有一次他代表学校去一个乡镇上示范课。因为任务很临时,所以备课时间很紧张。王老师就利用在路上以及到旅馆的几个小时来备课。直到凌晨十分,他才对自己的备课思路感到满意。直到完整地写完了教学设计,他才在鸡鸣声中沉沉的睡去。
人的成长是需要压力的。压力越大,越容易激起生命能量的爆发。压力可以来自于外在,也可以来自于内在。以当时汪老师的名气,在乡镇上随便上一节公开课,也不会减少他的威名。但汪老师对自己的课堂却丝毫没有马虎。
真诚的上课,让他不仅赢得了学术口碑,也赢得了自己教育生活的厚重。这次经历,也成为了他进军名师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梯。
第三,对于教学沉醉的迷恋。
汪老师不管是作为普通老师还是作为学校的行政人员,始终都没有脱离一线课堂。他的课例常出常新。很多教学的点子也来自于生活。
他曾经听过一位数学老师在课上讲述麦比乌斯圈的原理,从而爆发了一个给孩子上习作指导课的新点子。他把门卫师傅的一把老旧修鞋剪刀借来骗学生说是康熙御赐的神剪。一节课,学生被他兜得半信半疑。你说,这样有趣的课堂谁会不喜欢?
作为名家,他敢于给同组办公室里的新人老师上自己并不成熟的家常课。很多名师成名之后就不敢出来上课了。要上也只上自己的成名课。但汪老师却不这样。因为评上特级老师对于他来说,只是职业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并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
如果一个人不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真诚的热爱,痴迷一样的情怀,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