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男,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史学四大家是谁
很多人都很喜欢历史,但是却对历史学理论不感兴趣。殊不知,只有了解历史学理论才能对历史事实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期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近代四大最著名史学家——“前辈史学四大家”:
4 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3 被毛主席称“国宝”—— 陈垣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2 中国学术界“一代宗师”—— 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岁),男,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列举民国以来五位史学大家的名字 研究方向 专著名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其著作合编在《饮冰室合集》 历史著作主要是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生于江苏常州。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主要著作《国史大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先秦诸子系年》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文字,并了解西方文化等;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牛津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术机构。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
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顾颉刚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 ?
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氏陈垣、钱穆、、陈寅恪。
1、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2、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 )史学教授。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3、吕思勉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
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
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4、陈垣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圆庵,汉族,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陈垣
百度百科-吕思勉
百度百科-钱穆
百度百科-陈寅恪
张恨水被评为民国第一写手,他都有哪些我们熟知的作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恨水开创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新纪元,他的名字因此而享誉中国文坛。当时,报纸和杂志以刊登张恨水的小说为荣,哪家刊物能连载到张恨水的小说,哪家刊物必定大火,从目不识丁之人到学富五车之士,人们无不对张恨水的小说津津乐道。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市场百花齐放,张恨水的作品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掀起了一场不小的热潮,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姻缘》更是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广为流传。
张恨水的作品通俗易懂,爱憎分明,同时还充斥有一丝梦幻的情绪,让人读起来心潮起伏,欲罢不能。在张恨水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才子佳人、侠客勇者的故事,他用白描的手法将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动塑造的栩栩如生,这种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写法,引导了章回体小说的发展进程。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成名之作,小说以男主人公杨杏园与女诗人李冬青、风尘女梨云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揭露了人性的虚伪和社会的丑恶。《春明外史》是一部宏篇大作,作品中的人物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它反应了生活在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辛,批判了权贵阶级的骄奢淫逸、贪婪自私,整部小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爱情小说。《金粉世家》讲述的是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铨之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的爱情故事,故事以两人相遇、相恋、结婚、反目、离婚为主轴,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中男女空虚、堕落的精神世界和腐朽没落的物质生活,描述了一个豪门贵族的兴衰史。
由于张恨水的作品以言情小说为主,因此,很多人把张恨水说成是“鸳鸯蝴蝶派”的掌门人。也的确如此,他的《丹凤街》、《夜深沉》、《如此江山》、《艺术之宫》、《北雁南飞》、《秦淮世家》和《纸醉金迷》等作品都是以才子佳人为写作模式,充满脂粉气。
张恨水的一生创作了110多部中长篇小说,总字数达到了3000多万字,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想了解民国历史的话,看谁的书比较好
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部分) 剑桥民国史。 唐德刚(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 徐中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中国近代史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 学史,最重要的是看古代史料和英文史料,国内现代人写的最好别看。
吕思勉位列中国史学四大家被高估了么
对吕思勉学术的认知,后人似乎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与吕思勉同辈或仅低一辈的学者,在求学与治学期间往往已读其书而深知其学,无不给予高度肯定。闻知吕思勉逝世,顾颉刚日记即下盖棺之论:“全国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其时,南北二陈尚活跃史坛,同为学术圈内人,这一评断应是经过拿捏掂量的。谭其骧指出:“近世承学之士,或腹笥虽富而著书不多;或著书虽多而仅纂辑成编。能如先生之于书几无所不读,虽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海外学者杨联升表示,吕思勉是他“最敬仰前辈学人之一”。业师程应鏐先生也说:“执教光华大学常聆诚之先生讲论,淹博渊深,曾自叹寅恪先生外,并世无第二人。对吕思勉史学的含金量,史界前辈中也颇有不识和氏璞玉者。严耕望说:“有一位朋友批评诚之先生的著作只是抄书。”他这位未点名“朋友”应即牟润孙。据《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引杨联升函说:“牟润孙评述近代中国史学,而未提吕先生,弟致函指出,牟君回信只说嫌吕先生书多堆砌。”牟润孙师从陈垣与顾颉刚,比吕思勉低一辈,曾与严耕望共事新亚书院,也算得上是名家,但于吕氏史学却有眼不识金镶玉。但持“抄书”之论者却远非牟氏一人。对此,杨联升不以为然:“试问有几人能堆砌如此广大而有意义?”“广大”推其有规庑,“意义”赞其有史识。严耕望最识得吕氏史学精髓,对牟氏偏见大表不满:“其实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抄书?”他进一步说:“这位朋友极推重赵翼《廿二史札记》。其实即把诚之先生四部断代史全作有系统的札记看亦无不可,内容博赡丰实,岂不过于赵书耶?”在严耕望看来,吕氏之书不仅仅是赵翼式札记,“何况他实有很多创见,只是融铸在大部头书中,反不显露耳”。
民国清华大学四教授文学四大家
陈寅恪、赵元任、王国维、梁启超。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义宁客家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赵元任(1892.11.3—1982.2.24), 汉族,字宣仲 ,又字宜重 ,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清朝著名诗人赵翼(瓯北)后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赵元任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赵元任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 。赵元任翻译的代表作有《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黄兴
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于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原名黄轸,号杞园,字广午,曾自署名竟武、琴五、近午、庆午等。黄兴这个名字是他在从事革命活动后改的,字克强,被后人沿用至今。
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就武,依靠淮军统领吴长庆。1882年(光绪八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由李鸿章奏举,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1895年12月,袁世凯由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
蔡锷
蔡锷(1882-1916),中国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 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1911年(宣统三年)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11月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泸州、纳溪。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因病赴日本就医,不治逝世。有《蔡锷集》、《蔡松坡集》。楹联主要收于《蔡松坡先生联语》。
张作霖
张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奉系军阀首领。早年投身绿林。1902年被官府收编。武昌起义后,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打击革命力量。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第27师师长,镇压反袁的国民党人。袁称帝,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战争失败后撤回关外,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占据山东,一度扩展到苏、皖,直至上海。他联合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等,合力对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国军总司令,宣言“反共讨赤”,封闭进步报馆,杀害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企图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1928年初,蒋介石统率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路军北上,直逼京、津。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因慑于东北人民的反日浪潮,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诺,而激怒日本军方,6月4日清晨,张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逝世。
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伟大的爱国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1901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1930年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冯国璋
冯国璋(1859~1919),中国直系军阀首领。字华甫(符)。河北河间人。1890年在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1893年入淮军将领聂士成幕府。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随军参加抗击日军。后出使日本,他留心考察日本军事,编成兵书数册。1896年回国后,将所编兵书送呈袁世凯,颇受重视,袁任用其负责训练新军,兴办军事学堂。经冯之手,培养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观念的军官。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统领禁卫军兼充总统府军事处处长,虽支持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但对袁帝制心存疑虑,并借口有病拒不进京就任参谋总长。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10月国会选举冯为副总统,当时北洋军阀集团分化为直系和皖系,冯为直系首领。1917年7月黎元洪去职,冯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就任后与皖系首领、国务总理段祺瑞间的权力之争日渐加剧。皖系控制的安福国会以冯代理总统期满,于1918年10月选举北洋元老徐世昌为总统 ,将冯撵下政治舞台。徐世昌为了平息冯的不满,特准冯仍节制北洋第15、16两师。次年12月,冯国璋卒于北京。
曹锟
曹锟(1862~1938),中国直系军阀首领。字仲珊。天津人。生于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卒于天津。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随军去朝鲜,战后投袁世凯,次年升管带。武昌起义后,移驻京郊南苑附近。1912年2月,曹锟纵兵哗变,焚掠北京内外城,为袁世凯制造拒绝南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借口。1915年袁谋称帝,曹上书请求改变国体,被授虎威将军,再封一等伯。护国讨袁军兴,曹率军入川镇压,1916年3月与护国军战于叙(州)泸(州)间,受创败退。9月任直隶督军。1917年7月张勋复辟,曹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孙中山南下护法,曹锟曾通电附和段祺瑞反对恢复旧国会、反对护法军政府。1918年2月曹南下汉口,以吴佩孚代理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指挥,率部入岳州、占长沙、取衡阳。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被奉为直系首领。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起,直系胜,曹锟与吴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锟以贿选手段当上了总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失败,曹锟被软禁。1926年4月,冯玉祥军将领不满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与奉系勾结,发动驱段兵变,将曹锟释放。
吴佩孚
吴佩孚(1871~1939)中国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字子玉。山东蓬莱人。1939年12月4日卒于北平。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淮军。日饿战争爆发,赴东北刺探俄军情报,因“功”以帮统记名。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段祺瑞派曹锟、张怀芝带兵南下讨伐,吴任第三师代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因湖南督军席位为皖系张敬尧所得,吴仅获空衔,十分气愤,遂发出罢战主和通电。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中国皖系军阀首领。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后赴德国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896年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炮队统带兼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段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段与冯国璋、王士珍被人们称为北洋三杰。1909年调充第六镇统制。次年调任江北提督,加侍郎衔,驻江苏清江。
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县夏店(今属大悟县)人,寄籍江夏县(今武昌县),祖籍江西南昌。
张勋
张勋(1854-1923)北洋军阀。字绍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任管带。1899年后任副将、总兵等职,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后,在南京屠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命军,败后退至徐州一带。为表示忠于清王朝,所部禁剪辫子,被指为“辫子军”。1913年奉袁世凯命,进攻讨袁军,重占南京。因纵兵抢掠,误伤外侨,调往徐州,任长江巡阅使。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为安徽督军,继而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为清室复辟。1917年6月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逼走总统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宣布复辟。至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所击败,逃入荷兰公使馆,被通缉。后病死天津。
徐世昌(1855~1939)
中国清末官僚,北洋政府总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成为袁的重要谋士,此后累获擢升。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曾多所举措,冀能巩固清政府在东北地区的统治。1911年5月,清廷设皇族内阁,徐任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徐力主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同年11月袁组织责任内阁,徐改任军谘大臣,加太保衔。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徐力辞太保,观望时局变化。1914年5月袁世凯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次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徐以局势难卜求去,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徐为国务卿。徐在公私两方面为袁尽力。因要求讨袁护国军停战议和遭到拒绝,徐任职仅一月即力荐段祺瑞继任。11月,徐以北洋元老资格应邀抵京,先调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后又调解直系首领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矛盾。1918年10月徐世昌经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以缓和全国舆论的反对。为了阻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徐极力鼓吹尊孔读经以为抵制。在北洋军阀各派系的斗争中,徐世昌惯以元老身分和居间调和者的角色因势操纵。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逼徐去职。徐被迫回天津。晚年,借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20余种。
蒋介石
蒋介石(1887~1975)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于台北。
汪精卫
汪精卫(1883-1944)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后为汉奸。名兆铭,字季新。生于广东三水。 1903年官费赴日本留学。 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一度主编《民报》。 1905-1906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期间,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产生了积极影响。 1907年随孙中山赴南洋。 1910年3月,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