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什么意思解释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成语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师表・三顾茅庐》。
原文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释义: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
【解释】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用法】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近反义词
【近义词】草庐三顾、三催四请、礼贤下士
【反义词】妄自尊大、拒人千里
礼贤下士
【拼音】[ lǐ xián xià shì ]
【解释】礼贤:对贤德的人以礼相待。下士:降低自己的身份结交有才能的人。指有地位的人能够敬重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南朝·粱·洗约《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
【成语用法】“礼贤下士”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形容重视人才,含褒义。
【近义词】爱才若渴、爱才好士、彬彬有礼、吐哺握发、三顾茅庐
【反义词】盛气凌人、傲世轻才、居高临下
三顾茅庐的解释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释义: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住的草庐里来探望我。
近义词
礼贤下士
读音:lǐ xián xià shì。
解释: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重视人才。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
译文: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这是圣人所教导的;骄傲自满,无理于人前,这是先代的哲人所鄙弃的。
填成语,三顾什么
三顾茅庐
读音
sān gù máo lú
释义
顾:拜访;茅庐:草屋.多次拜访诸葛亮的茅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应用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示例
《三国演义》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近义词
礼贤下士、草庐三顾、 求贤若渴······
反义词
拒人千里······
三顾什么什么四字词语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生词本
基本释义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褒义
出 处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例 句
1. 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三顾茅庐的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汉末刘备三顾草庐,邀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己替国家做事的故事。
【原文节选】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先帝不看轻臣子的出身贫贱,也不因为自己地位高而使臣子受委屈,三次到草庐中拜访臣子,商量治理国家的事情。”。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源于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表达了真心诚意,一再邀请的意思。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诚恳,以及诸葛亮的才华和慧眼识人之能。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在寻求帮助时,应该有真心诚意,不怕求才问良,虚心向他人请教,才能更好地获得帮助并取得成功。
【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14世纪元朝末年。小说中“三顾茅庐”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情节,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这个故事情节讲述了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最终说服刘备接受他的建议,使得刘备成为蜀汉的建立者之一。
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时期正处于元朝末年,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元朝已经走向衰落,各地纷纷出现反抗军队,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分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都开始流行起来,其中就包括小说《三国演义》。这个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的一些主题和情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情况。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这个情节来说,它反映了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的故事。这个故事情节中的诸葛亮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和才华的人物,而刘备则是一个有雄心和追求的人物。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小说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即只要有信念、有决心和不断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注释】
三顾茅庐,即三次拜访草庐;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被誉为“卧龙”。
【生活启示】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放弃寻求机会,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价值。
个人经验方面,我曾经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有时会觉得自己陷入了困境。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机会就会出现在眼前。我也学会了在困难时候寻求帮助和支持,这也是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向刘备提供帮助的一个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三顾茅庐中刘备不断寻找机会的精神。有时候,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寻找机会并抓住它们。
三顾茅庐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 真心 诚意,一再 邀请 。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 表》:“先帝不以臣 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例句: 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三顾茅庐 。
繁体写法: 三顾茅庐
注音: ㄙㄢ ㄍㄨˋ ㄇㄠˊ ㄌㄨˊ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 礼贤下士 旧指降低身分去敬重、结交身分比自己低而有才识的人。形容君主或高官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
三顾茅庐的反义词: 拒人千里 见“ 拒人于千里之外 ”。 妄自尊大 虽无真才实学,却自命不凡,盲目骄傲自大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后汉书》
成语语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call on sb. repeatedly
俄语翻译: неоднокрáтно обращáться
日语翻译: 三顾の礼(さんこのれい)
其他翻译: <法>prier avec instance un homme de talent de fournir son concours
成语谜语: 刘备请孔明
写法注意: 庐,不能写作“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