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的气候环境: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森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
苗疆那边属于什么气候环境
苗疆是指的中国西南部的地方,包括云南、四川、贵州、湖南、重庆、广西等各省市部分 。“湘西”这个词有三个概念,一个是地理位置上的概念,指的是湖南的西部,沅水澧水流域,包括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常德市。古代这里被称作“苗疆”,是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是中国大陆的腹地,东临洞庭,西连川贵,南到广西,多丘陵而少平地,山势连绵起伏,地势险要,自古就是重要的边防要塞。本书所介绍的,基本就是这个概念下的湘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苗族有什么特点?
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50%以上,生活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地。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一般几家或十几家形成村寨,但主要是和其它民族杂居。苗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地理环境可分土山型和石山型。
苗族语言使用苗语,但多通用汉语。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妇女长于刺绣、蜡染、剪纸。土山型地区的苗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而石山型地区以玉米为主食。老少爱饮酒,每当劳累归来,要喝上几口,以恢复疲劳感到快慰。待客无酒,以为失礼。苗族人民饮食一般没什么禁忌和限制,讲究实惠。
苗族女装极为绚丽多样,用料、颜色、绣花、款式千姿百态,多达130余种。他们能歌善舞,芦笙舞流传于苗家地区,苗歌通俗易懂,常讲述苗族的历史。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使用西部方言的、有信仰基督教的。
苗族地区大约在东汉末年(公元三世纪)正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从魏晋到隋唐,和汉族接触后,已开始阶级分化,并向封建制度过渡。宋元时期,大部分苗族地区已形成封建领土经济,从明朝起开始向封建地主经济过渡,大约在清朝乾嘉年间,才基本消灭了领主制。解放后,同其他民族联合建立了自治州、县。
苗族人民相传蚩尤是自己的祖先,远古就在黄河边生息。
据研究,屈原为苗族人,现代多产作家沈从文也是苗族人。
湘西苗族妇女缠的头帕最长达3丈余,包裹方式如圆桶形、人字形、粽子形、层台形等。
苗族的居住环境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
一、苗寨的空间布局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然走势的有机融合。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造。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
二、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
1、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 ,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西江苗寨设计的总体思想。贵州苗族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建筑资源,清水江、雷公山、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选择杉树成为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而在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主,配以砖瓦土材料的吊脚楼建筑风格。
2、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形式,二层人居,一层存放生产工具盒饲养家畜,人与家畜兼顾的特点,被认为是生态建筑的最佳形式。苗族吊脚楼多利用原始地形中较为平坦的山坡为依托,在斜坡上把地面削成“广” 的平台,避开冲沟滑坡,其余部分则灵活设立吊脚柱,不用一钉一铆,框架独立性强,坚实牢靠能经百年而不损毁倒塌,以最合理的方式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
3、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山地条件下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属于穿斗式干阑建筑,这个结构形式在南方被普遍采用。干阑式筑的特点是架空建筑下部,以木柱支撑起建筑,抬高居住层面,主要是为了防潮湿、防虫蛇猛兽,以获得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山坡地貌来说干阑式建筑,开间少、进深浅、占地不多,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开拓场地、争取使用空间,在基本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可在复杂不规则的地域上建造,适用于各种地形,建造出既顺应地形,又坚固牢靠,能够依赖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4、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易于加工,节点灵活等优点,有优越的应变能力。它对于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在山坡上建造民居,基础难以处理的形势下,想要去掉基础部分,只需要在柱脚铺垫块石即可,因此享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称。由于材料赋予的灵活性,使建筑构造独具特色,也使建筑在外观上轻盈飘逸、随坡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