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是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社会工作,社会学,理学等为主干学科基础,物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为辅助学科,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的学科。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预防和解决部分因不良互动方式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我国,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发展历史
一、社会工作发展背景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
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产生之日起,各国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去具体实施,并使社会福利等朝着社会工作研究指引方向发展。
在此过程中,作为活动的准则、作为调动和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有了长足进展。政策理论研究,亦结合各国的实际正逐步深入。
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纪初,中国的欧美留学志士,就对社会工作开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牵涉面是局部的,发展是缓慢的。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对个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视诸多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发展意味着在现实基础上的提升。
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 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一是根据不同内容,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社会保障体系“在‘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后15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存在城乡差别的社会救济制度将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21世纪,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臻于完善,工作机构和运用体系趋于完整,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
加强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证下开展工作,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规划规则等等。
二是鉴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实,采用灵活的政策制定形式。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海岛、到农村、到山区,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而我国各项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纪一个发展趋势。在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在引进、消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形式固定并实施。
社会工作政策也可以针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存在的差异性,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实施范围相对限制的相关政策。社会工作政策还可以注重专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如结合社会工作资源与特点,民间群众团体制定一些适用于团体内部的条例、规定、指示,具化为符合社会工作对象特点,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中完善。
如中国志愿者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与运作,就很有必要将之制度化,健全机制,有明确的章程制度、志愿服务站、扶贫接力、社会招募等志愿服务项目完整的运行规则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会工作政策的实施能力。
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向统一管理机构发展。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机制与监督制度较为薄弱的现状,执行与监督分设,加强法制责任制度。
改变当前政策实施范围大部分局限于城市的倾向,面向广阔的农村新天地,扩大政策有效覆盖面。在实施过程中,时刻接受社会工作实践的评判与检验,及时作原有政策修订、补充与丰富。
及时注意与社会各项政策的配套与衔接。 中国社会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 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未达到工业化初期水平。调整社会结构已是当务之急,亦是趋势。
国家也要加大力度,采用适当的政策加快城镇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个体心灵封闭日益加深,心灵对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需求日益强烈。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来的自我,他们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增加“人”与“域”之间的契合,这对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 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起源、背景与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
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上海浦东新区在2000年前前后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这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标志。
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论证暂行办法》,同年11月开始,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这些都标志着社会工作者的资格开始在我国实行。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 ***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过社工“1+7”文件,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迅速发展。
2007年10月,民政部确定75个地区和90个民政事业单位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2008年6月,进行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13.3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下证书。目前事业单位从事民政社会工作的有40万工作者,全国社区从业人员约有40多万,加上基层的民政助理员、民政干部5万人。
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 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三、从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来看,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包括以下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传统福利制度的内在缺陷,矫正异化职业福利,社会福利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并沿着系统规格,高层次,社区实施基础,多层次发展的道路,实现良性和自我发展。
1,构建系统的目标,新的社会福利制度应符合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的社会团体,社会福利和发展会员的需求,从板状的传统模式,封闭式和异国情调的混合结构变化的风格和谐,开放,透明的关系,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合理。它应该是基于社区的服务于各种社会福利(包括伤残补助金,老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会补助等)为主要职业福利的补充。与传统的福利制度相比,新系统将有以下变化:一是更换三个级别层次不分;二是设置摒弃了传统的福利计划不规范,考虑劳动分工和内在规律性的福利项目,适应需求的目标群体,如纳入新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教育福利,由职业福利的定义企业或自主雇主提供的,以及设置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等项目,以适应老人,儿童,妇女和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群体的需求,这反映了一系列规范性福利计划。三是使尾巴摇狗理性福利计划的状态,即职业福利计划由独立的创业公司或雇主的严格定义,社区成员将主要依靠七大社会福利计划社区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来获得社会福利和保障,未来是相当要承担的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由国家和社会,由企业或雇主的责任。第四,从残缺的项目系统完成了一些具体的项目,属于三级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共同构成的社会福利子系统的完整体系。因此,创新和社会福利架构和走向规范,定型,最终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福利制度可以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来获得。
2,在保护目标方面,社会福利应继续完善和提高为追求目标的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换句话说,是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子系统区分保障社会不提供其成员的生存发展,也不是安全的基本生活水平,而是专注于一个更高的水平,以满足社会成员或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包括其他的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与此相适应,社会福利不能只免费提供,有偿服务也应包括或低成本的服务,当然不能有偿收费牟利。
3,在实施例中,社会福利应该社会。首先,不同的社会福利设施应该出板状自我封闭,开放给整个社会,并通过社会福利的发展方式的社会化;二是社会福利机构应当既不是安排社会福利官员,也无法安排由公司或雇主,但必须通过广泛的社会公共组织或协会机构来具体实施,因此, ,应逐步减少 *** 办的福利和职业福利的规模,加快了各种社会公共机构(或组织机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运作,使其承担起首要责任,落实各项社会公益事务。公共福利机构,非 *** 的技术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实施方案的发展方向。
4,在服务级别结构,社会福利应该是多层次的。这应根据社会和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多级分层结构不同成员的不同需求,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福利人士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并以家庭,社区仍然有空间来充分发扬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有一些保障措施,如养老负担能力是旧的,甚至已经进入了往往是因为现有的 *** 福利较差的条件孤儿院,并停止的愿望。这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根据老人和承受能力等建立福利设施的不同需求,否则 *** 办的孤儿院,永远只能被剥夺,收入老人福利无生活来源,而不是孤儿院的真正意义社会化,这是决定中国的实际情况。酒店在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福利制度的过程中,一些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相结合的教授和人民的传统特色,比如物理安全和安全服务,以帮助各国联合救灾和发展生产生活的结合,社会福利和整合相结合的家庭安全等方面的发展,还是应该有所体现。
四、社会工作在香港的发展历史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又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在社会团体的推动下,香港开始采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2、进入70年代,香港的经济逐步起飞,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能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居民的服务需要,协调社工机构的服务工作,整合利用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港英 *** 在80年代大力开展了服务热线和社会工作转介机构的建设。进入90年代后,香港社会工作界进一步提出“发展全面照顾,提供优质服务”。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的社会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回归后香港特区 *** 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香港目前正在试行对非 *** 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拨款制度的改革。
五、英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史是怎样的英国的社会工作有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在社会福利服务中起到核心的作用。
了解英国社会工作的情况,可以为探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英国社会福利服务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寓院服务,包括各种老人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等;二是日间照顾,受益人在家居住,白天前往设在社区的机构获得服务;三是家庭援助或称社区照顾,受益人不离开家即可得到上门服务;四是现场工作,它没有特定的服务场所,只有一支称作"现场工作小组"的队伍,为社区、寓院、日间服务机构以及居民个人提供各种服务。
更多信息尽在考试大社会工作者站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主要参与现场工作小组。现场工作小组的规模一般为6~9人,成员主要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助理,有时也包括专业的康复师、训练指导员,偶而还有社区工作人员或社区联络员。
1985年英国社会福利服务工作人员共30万人,其中社会工作者近3万人。 社会工作者主要有两方面的职责:一是充当受益人与服务供给者之间的中介,使二者之间建立联系,让受益人得到适当的服务。
他们不仅负责安排受益人进入 *** 福利机构,还安排他们与自愿组织建立联系。二是作为服务供给者,直接为受益人服务。
受益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为群体的服务,主要是技术性的,例如参与福利机构的一些活动。
为个人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咨询及治疗方面的,通过个案工作的方式进行。 在人员使用方面,英国形成明显的专业分工,社会工作者与行政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非技术 *** 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以及所负的责任完全不同。
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信息和技术服务,对整个社会福利服务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 近年我国社区服务有较大发展,诸如老人院等机构发展很快,从业人员剧增,需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担任其中的一些技术工作。
国家应当制定一个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培训计划,使其与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相适应。 英国社会工作者占社会福利服务工作人员总数的10%左右,我国民政部门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96万人,如果按照同样的构成,应有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
考虑到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技术含量较低以及专业教育力量不足的情况,可以从低起点开始,例如可先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达到全体社会福利服务工作人员数的2%,以后逐渐提高。 社会工作在国外的高等教育中是一个较大的学科,许多学校设有社会工作系,甚至有专门的社会工作学院。
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教育刚刚起步,学生数量有限,因此仅靠正规大学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前些年我国在律师、审计师等专业人员培养方面也遇到类似问题,后来采取了高等院校培养与社会人员资格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由 *** 有关部门设立机构,主持全国性的专业考试,通过者给予专业资格认定。
社会工作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做法,可以考虑由民政部主持,吸收学者参加,设立全国性的考试机构,民政系统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的社会福利服务工作人员,符合一定条件者,都可以参加考试,通过者即授予专业资格。 英国的社会工作者与诸如医师、会计师、律师等群体一样,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往往需要经过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人能获得执业资格。
在管理方面,全国设有相应的专业资格认定机构,与其他专业的管理很相似。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很重视专业技术工作,但对社会工作专业未予足够重视,应及时把它列入国家制定的专业技术系列,确定相应的职称,使其获得与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相同的地位。
考虑到我国专业管理的实际,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等层次的职称。
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标志是 《社会诊断》 还是《济贫法》
是《社会诊断》。
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活动,有着系统的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理论、方法。
社会工作的源头是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而19世纪60、70年代的慈善组织会社与社区睦邻运动的兴起,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平台。直到1917年美国社会工作学者玛丽.里士满出版《社会诊断》一书,才是标志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