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共同构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国家核心竞争力则由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构成。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的竞争实力、创新基础和发展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胜机的超常发展能力,主要由独有的创新能力,以及实现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人才素质规模和制度性环境构成。因此人才、创新、制度三项基本元素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
中国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来说,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联合国所列举的所有工业类别,世界上任何一样产品中国都有能力生产出来,只不过不是各种都是最顶尖的。
美国其次,工业的完整度可以达到80%左右。
如果以60%的具备基本的完整度来说,那么工业体系较为完善的还有:日本、德国、印度、法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韩国以及巴西,当然如果整个欧盟联合起来的话,应该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团结还是知识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兵家谋略,玩儿人的文化!也就是说,中国的特长在于对策,根据对手的表现信息而出具自己的应对之策,从性质上来讲相当于试错法实践。如果说是知识,那也是玩儿人方面的知识,而不是科学等发面的知识;至于团结,谈不上,中国人的所谓团结,只有在被外部力量欺压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被激发出来,日常则是远远不行的。
中国另一个核心竞争力是中医,中医辨证思维,中医哲学,这是比科学更高一层的东西。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团结还是知识
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共同构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国家核心竞争力则由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构成。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的竞争实力、创新基础和发展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胜机的超常发展能力,主要由独有的创新能力,以及实现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人才素质规模和制度性环境构成。因此人才、创新、制度三项基本元素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在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
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
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
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
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
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
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
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
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
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
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
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
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
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
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
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
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
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
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
人的1%。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到2002 年
和2003 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
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
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
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
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
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
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
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
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
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
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
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
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
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
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
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
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
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
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 年中国GDP占到
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
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
2001-2003 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
的1 / 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
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
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
均收入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
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
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
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
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外部产业环境优势
从相关和支持产业来说,它们对我国
制造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上游装备工业如机床等发展较快,普
通机床产量居世界第一,高级的数控机床
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制造业的大宗投入
品如钢材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大部分的钢
材品种已经可以国内生产。
我国制造业的国内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商品供过
于求,竞争激烈,这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
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从而
使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
竞争中取胜。空调业总产能大大超过国内
需求,价格竞争激烈,这就促使各厂家努
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不断推
出新产品。在这种市场环境的磨练下,我
国的空调业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2005
年空调出口量将和国内需求量平分秋色。
政府因素优势
从政府的作用来看,经过20 年的改革
开放,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面,政
府的决策更尊重市场规律,我国经济的制度
成本急剧降低。开放使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
争,改革使旧体制下不能做甚至不能想的发
展生产力的经济组织方式成为现实。其中三
件事情最重要:开放市场使得经济要素容易
流动和重组;产权界定有历史性进步,奠定
市场交易的基础;在政治统一的条件下开展
了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加起来,就是
中国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大幅度下降。
当然从个别产业来看,政府的作用还
有待改善,本来应该快速发展、具备世界
性竞争潜力的行业由于政府的管制或是产
业政策失误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比如
汽车产业,政府实行目录管制,民营资本
进入很难,更严重的是,这种管制其实是
保护了跨国公司。由于我国汽车业特别是
轿车业发展落后,为了迅速提升制造水平,
国家向部分外资汽车巨头开放市场,让国
内大汽车厂家与外资合资,以期通过市场
换技术,但是合资公司的技术开发主导权
掌握在外资方手中,中方企业没有话语权,
自主开发能力根本谈不上。中国汽车业繁
荣的表象背后,是民族汽车品牌的弱势。如
果政府适当合理地放松管制,让民营资本
参与竞争,相信民族汽车品牌会获得更大
的竞争力,至少是在经济型轿车领域,如
安徽的奇瑞、浙江的吉利已经在经济型轿
车制造上显示了很强的竞争力,不仅在国
内站稳了脚跟,而且出口势头强劲。
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风靡世界,但也应看到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普
遍很低,只能以低价格销售,容易引起贸易
摩擦和相应国家的报复,如2005 年内发生
的欧盟和美国分别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
配额限制,土耳其对中国出口的轮胎实施贸
易限制。我国制造业不能满足于低价格竞
争,必须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
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
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就我国经济发展的阶
段而言,正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和投资驱动
阶段,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创新,
使我国经济尽快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一
般而言,前两个阶段具有竞争优势的是资
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但产品的附
加值低,销售价格低,对国外相关产业的
冲击大,容易受到贸易制裁。目前来讲,国
内企业创新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国
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假冒、模仿产品
盛行,创新产品的潜在收益难以实现。政
府应该采取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同时在
税收等方面对创新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这
样才能在企业层面形成创新的文化和环境,
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使中国的高附加值产
业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在那里?
首先来讲,这个题目很大,可侧重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果系统论述,能写一本书了,所以只能从宏观上罗列要点,以下是我的个人答案:
如果严格限定的话,核心竞争力需要根据具体时空体系和博弈领域来进行判断,如果从宏观大跨度分析,未来五十年内,中国在如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政治基本安定,各民族和睦相处,国家领导团队的领导能力和推动社会全面科学和谐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有力的改革力度。
2、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后发优势,直接采用世界前沿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技术设备,实现跳跃式发展,从而节省了发展成本。
3、人口和市场优势。中国几乎可以说具有世界上最大而完整的市场容量。由于与世界接轨略晚,更凸显了大量了创业和发展机会。同时基本上处于温饱线以上的十四亿人口不仅提供和巨大的市场同时太提供了低廉的劳动力,这是近期我国出口成本优势的关键所在。
4、中国在不少世界科技和军事尖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些是我们大国地位的有力保障。中国中产阶级正在逐步壮大,整体素质越来越高,这是我国潜在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5、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中国在第三世界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这是任何其他国家取代不了的。这对未来我国的战略资源供应、国际号召力、国际市场开拓很有优势。
6、文化吸纳和创新能力。中国自古以来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交流、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吸纳改造,最终自成一家推行天下。这种多元文化包容吸纳、系统的改造创新是其他民族所少见的。同时二十一世纪东方的有机的大成和慧文化可能取代西方机械分割竞争文化成为世界主流。
7、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大国统驭传统。无论是和平时期外来文明的引入还是被外来民族暴力践踏统治之后,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被征服过。相反的,永远是征服者被同化被征服,或者最终又被打败或者自动退出。这就如同不死的凤凰,无论被打败多少次,终究涅磐重生,这也许就是中国民族的灵魂所在,这也就是最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也许未来,全球流行的是价值文化(蓝海文化),价值创造才是人类的主题。而不是目前的利益对立的博弈文化(红海文化),这种人类成本高昂的发展理念。到时候核心竞争力这个词可能被核心价值创造力所取代了。不过这都说得太远了,呵呵。
粗浅见解,还往大家共同探讨,关注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这个议题一共安排了四位代表发言。第一位发言人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证,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如果没有资金,科技很难腾飞。有理有据,我十分赞同。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著名律师。他精辟地论述了健全法制对科技发展的保障作用。如果不能有效打击盗版,不能保证专利发明人、技术拥有人的合法权利,创新的科技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更不可能引领世界。的确,法律不健全,科技是很难起来的,我同意。 第三位发言人是政府官员,重庆市委副秘书长,他以具体数字为事实依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讲述了政府对科技的强大的宏观调控功能,非常精彩。我很认可:一个国家健康的发展和美好的明天,包括创新科技的未来,如果没有明智的政府决策,根本不可能实现。 前面提到的三点,资金、法律、和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难道是资金、法律和政府吗?在我看来,尽管这三者必不可少,但它们同时也是世界上许许多多其它国家共同拥有的基础,并非中国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也只能是人才。特别想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层次的世界级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领域、本行业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领军人才。这里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创造的两弹一星的奇迹。如果没有这些高端人才,那么中国在尖端技术、乃至国家安全方面该会蒙受多大的损失!当然,我也能联想到当时的中国在资金、法律、和政府这三方面的状况。可见,高层次人才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2. 中国人才形势严峻 根据中国科协2007年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我国的科技人才总数已达 4246万之多,超过美国的4200万居世界第一。非常遗憾的是,我国是人才大国,但远非人才强国。高端人才在我国相当匮乏,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差距巨大。在我所熟悉的生命科学领域,如果以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高水平文章为标准,中国的高端人才及创新能力很可能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五或更少。从熟悉中国的华裔专家朋友那里了解到,许多其它领域的地位也与生命科学相差无几。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支持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无法保障中国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层面上意识到这种危机感,才可能理解为什么钱学森先生临终前还一直放心不下中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问题。 中国的科技人才现状与中国足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我们拥有一支庞大的足球运动群体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我们仍然停留在希望冲出亚洲的水平上,参加世界杯的比赛是我们多年奋斗的目标。2002年终于冲出亚洲,却铩羽而归,三场小组比赛全部告负,一球未进。 在当今中国,各级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但是,在努力促进GDP增长,追求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的时候,常常会忽略高端人才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作用,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某些领导的政绩工程。 中国发展很快,充满希望。但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挑战和极大的困难。我们国家总体来说还处在一个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我们的亲人朋友父老乡亲在尽力工作的同时还承受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中国以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必然会遇到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其实已经在悄然到来,今后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会愈加明显,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如何将我们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智力密集型?靠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在此,我强烈呼吁:从政府层面到社会各阶层,包括各级领导和普通老百姓,现在是应该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人才问题的时候了! 3. 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 许多人对高端人才的理解颇有误区,把项目人才与高层次人才混为一谈。建国六十年来,我们的教育科技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项目人才,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这些项目人才往往只在狭小的本专业项目上有独到见解,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甚至集体攻关,但他们不是在较大的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型人才,不是大师级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过去及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过多偏重于培养这些项目人才,缺乏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过多偏重于具体项目中实用问题的解决,缺乏对基础及应用科学的前沿研究。这样下来,也就很难培养出高层次人才。尤其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乃至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影响至深。 举一个我的研究领域内的例子,很多青年学生立志将来从事创新制药研究,于是在硕士、博士毕业后立即加盟药厂或跨国制药公司,以为这样才能成为高端制药人才。其实,事实远非如此,这些学生往往发展成了项目人才。Merck公司的研发总裁叫 Peter Kim,直接从麻省理工生物系的著名教授成为领导一万多人研发团队的总裁;Amgen公司的研发总裁Roger Perlmutter受聘前是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Novartis公司的研发总裁Mark Fishman上任前则是哈佛医学院的著名教授,等等,数不胜数。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大学的优秀教授,往往既可以从事最前沿的基础或应用科学的研究,也可以担当最重要的技术总监、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什么?因为这些高端人才站得高、看得远,可以掌管全局。相比之下,国内非常重视项目人才,往往把青年人培养成专攻一面的项目人才。可惜!这些项目人才尽管在狭小的本专业项目上还算优秀,他们没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一旦离开本专业项目也不能担当重任。原则上,项目人才很难成为高层次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在是中国下决心真正重视高层次人才的时候了。政府应该在政策制定、实施,包括人才发挥能力的保障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不可为平衡而不改革,不能为和谐而不进取。我也衷心希望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些政策、做法,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支持。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权限:公开来自:网页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
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我国科技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
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中国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以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资源又这么丰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早亡国了。
中国的优势,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强国文化,中国人从一生下来,骨子里就明白我们以前是最好的民族,将来还要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所以我们才讲“复兴中华”,而不是“强大中华”。
“复兴”这两个字,已经说明一切了。有个美国学者说过,如果中国想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不需要对国民做任何思想动员,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对此心领神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认为就应该这样,并愿意为这个目标工作和付出。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其实,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至于各行各业的技术,是可以通过模仿和引进提升的,唯独文化无法模仿,唯独文化是自生的。
中国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充满智慧。别看现在工业技术还比较落后,只要大方向规划正确,早晚能赶上去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