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前生物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三大基础性技术的开发,遗传工程、DNA测序和生物分子的自动化高通量操作,虽然这些技术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发挥,但一些崭新和重要的新技术或技术组合正在兴起,未来的生物经济依赖于新兴技术,如合成生物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美国政府促进公私合作和竞争前合作,鼓励竞争者共享资源、知识和专业技能,促使整个生物经济在更大程度上受益。
医药生物的美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历程
毫无疑问,美国是生物制药行业的绝对领先者。美国的生物技术药物年销售额占到全球的60%以上,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制药公司和最先进的技术。美国的生物制药公司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一,小型独资生物技术研发公司的大量出现成为一种美国现象,而在欧洲和日本,这种特征并不那么明显。研究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外部生存环境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显然对分析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大有裨益。
一、技术突破带动市场热情追捧
华尔街每一次对生物技术股的追捧,都与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休戚相关。
20世纪50-70年代,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逆转录过程、限制性内切酶、末端转移酶、连接酶等的发现使得基因重组成为可能,许多难以获得的蛋白被表达出来。这些被称为“魔术子弹(magic bullet)”的蛋白多针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干扰素、EPO、胰岛素均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使生物技术产品工业化成为可能,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应运而生,并催生了80-90年代初期资本市场第一次无比高涨的热情。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股市整体走淡,第一次生物产业投资狂潮亦渐渐平息,生物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反应平淡,IPO减少,生物技术股总市值增长缓慢。而仅仅几年后的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拉开了第二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序幕。HGP这将使得许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设计从最初的随机发现转向靶向研究。生物技术划时代的突破性革命重新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2000年,华尔街生物技术股总市值达到3600亿美元,几乎是1999年的3倍!风险投资总额也达到顶峰。
以Amgen为例。该股在Nasdaq上市后股价持续走高,从可获得的数据来看,1984年末仅为0.104167美元,到1989年该公司第一个产品Epogen获得FDA批准,股价已上涨到1.020833美元!1991年,公司的第二个产品Neupogen获得批准,股价亦从1990年末的2.59375美元上涨到1991年末的9.46875美元!
Amgen的股价下一次大幅上涨始于1998年,同期Nasdaq生物技术指数亦大幅上涨,这一次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股的热情追捧主要由于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渐渐浮出水面。
Genentech又是一例。该股股价走势与其治疗型单抗的上市紧密相关。上文表中显示,Genentech分别于1997、1998年分别上市了2个单抗产品,这是第一波上涨的起源。2003、2004年,该公司又上市3个单抗产品,对应的,股价亦从2002年底的16.58美元一路上扬。
Millennium的股价走势也许最能代表生物技术股的特征。该股股价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进愈走愈高,当Nasdaq为以网络股、生物技术股为代表的科技股疯狂的时候,该股股价从1998年底的6.47美元一直涨到2000年底的61.88美元,几乎翻了10倍!而到2001年,伴随着科技股泡沫的破灭,股价一路下滑,近年来保持平稳。其间的跌宕起伏,也许就体现着生物技术股的魅力。
二、制度环境——产业化的助推剂
美国国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和《斯蒂文森-魏德勒法案》允许将财政资助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并允许将专利授权给某个制药企业专营。在此之前,自然界已知的微生物、细胞、蛋白等因被认为是天然物质而无法申请专利,这两项法案的推出使得学术成果向商业化的转换加快,大量研发型生物制药公司纷纷成立,大学等科研单位成为早期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包括Amgen和Genentech)的发源地。
美国的小型生物制药公司初创时大多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强大的学术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美国科技劳动力市场的高度流动性、学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倾向促使优秀科学家参与到企业中去进行研究开发。美国政府根据科学家的申请,最高可出资100万美元帮助握有创新生物技术的学者注册成立新型生物技术公司,以促进该技术的产业化,也就是说,政府投资提高了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的成功率。
资料来源: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三、融资渠道——注入生命之血
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资本市场的热情,20世纪80-90年代初期是美国生物制药资本狂热期。美国风险投资业(VC)经历70年代的萎缩后80年代开始复兴,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VC涌入。以Genentech为例,公司最初以一家VC公司的10万美元作为科研启动经费,作为回报,该公司持有其25%的股份。9个月以后,另一家VC公司投资85万美元,持股25%。与上一次注资相比,每股价格从12.5美分上涨到78美分。此时Genentech的产品——生长激素抑制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还尚在实验之中。1977年,Genentech合成生长激素抑制素,这一突破再次吸引VC的眼球,公司第三次获得VC投资额95万美元,但这家VC公司只得到了8.6%的股份。
VC在支持新生物技术公司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其它制药子行业一样,生物技术公司在产品上市之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表中列举了PhRMA成员药品研发各阶段资金投入比例,这当然也包括生物制药公司。表中数据表明,超过40%的资金投入集中在上市前临床实验阶段。由于早期许多生物技术公司脱胎于大学等科研机构,临床前研发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因此VC(还有一些大型化学制药公司)主要从临床实验阶段介入进行投资。
Nasdaq市场在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Nasdaq放宽对新上市公司的要求,吸引了大批在80年代开始快速成长的公司,在经过前期的投入后,股票上市是VC退出的最佳方式。Nasdaq对企业上市要求比较低,只要符合下面的三个条件及一个原则,就可以申请挂牌。
80年代,生物技术企业首发上市交易活跃,投资者疯狂追捧。1980年10月,Genentech作为第一家生物企业在NASDAQ上市,此时,Genentech只有4年的发展时间,主要产品尚在酝酿之中,总收入只有900万美元,税前利润仅30万美元,总资产500万美元。但公司上市1小时之内股价从每股35美元涨至每股88美元,成功募集3500万美元。VC、高科技企业、Nasdaq市场三者之间形成了共同繁荣的局面。
时至今日,VC和IPO仍然是美国生物技术企业募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占到整个行业募集资金的50%左右。
谈谈生物技术在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
全球生物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美国人领导了生物技术产业很多年,但现在全球新药生物技术产业中心正在其它地区迅速崛起。在英国,生物技术狂潮在近些年已经孵出数以百计的新公司,今年第一批三个生物技术产品:新型麻醉药、治疗偏头痛和老年痴呆症的产品被批准上市。荷兰,Qiagen公司正成为全球领先的纯化遗传学物质(例如蛋白和核酸)产品的制造商;瑞典的Pyrosequencing公司已成为制造自动DNA测序系统的技术领先者;法国科学家即将解开肥胖的遗传学秘密;德国科学家处于心血管病研究的领先位置而印度研究者可能很快会在糖尿病方面有一个突破性进展。据预测,下一个生物技术中心可能来自于慕尼黑、里约热内卢或斯德哥尔摩。
这些成就绝大多数来源于科学家在基因组测序方面的巨大进展。今年夏天,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序列测序完毕,这30亿个碱基序列就象一座数据金矿,科学家必须艰难地挖掘它来了解它的全部意义,这显然不是好夸张的美国医学研究组织所能够独立完成的。这对其它国家的科学家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机会。Winnacker,现在是德国研究协会主席说,基因组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开始。Les Clifford,剑桥Ernst&Young的生物技术合伙人说,基因组研究将加速所有研究并产生新一轮的竞争。
当然基因组学不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现在许多大型制药公司面临着大量专利即将过期,而同时产品储备非常不足的情况,因而不得不从生命科学公司中寻找新药。同时,新的药物发现技术使得寻找特殊疾病的药靶变得越来越低价、迅速和精确,这意味着新药作用更明确,市场将进一步细分。小型实验室也有能力跟进一些由于规模太小而大型制药公司无法兼顾的潜在市场。例如,慕尼黑的Wilex生物技术公司,正在研究阻止一个引起癌细胞扩散的特殊蛋白的新方法,尽管这种蛋白仅仅在30%的乳腺癌病人中有效。该公司的CEO兼创建者Olaf Wilhem说,我们一年如果能够有一亿到两亿美元的收入将非常高兴,一个小型制药公司已经能够在此基础上生存。
金融产业也正在对生物技术表示关注。在过去,美国之外的金融市场几乎不支持创业公司。因为大型制药公司发现生物技术研究风险性太大,科学家不得不依靠风险投资来支持其研究并进行商业化,但风险投资商如果不能在市场上出售创业公司的股票,他的投资相当于自杀。在过去三年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相继设立了类似纳斯达克的市场,允许小型高科技公司上市,这将使公司有能力以股票期权吸引在美国的研究者。Andre Pernet,法国Genset公司的总裁说这将吸引年轻的科学家来公司创业而不是为大型制药企业打工。
风险投资最近在欧洲大陆暂露头角,1999欧洲生物技术的总投资为57900万美元,少于美国的一半,但这已经比上一年增长了53%。今年几个大的生物技术公司如Merlin生命科学在新的投资中获得了几亿美元的资金。
英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第一个放开生物技术研究,开创自己的生物产业。50%—70%的欧洲生物技术公司在英国,现在全英国拥有560个生物技术公司。这其中包括英国生物技术公司的鼻祖——Celltech,现在该公司已经有了领先产品,今年Celltech可能第一次有盈利。
在生物技术狂潮的推动下,德国政府已经将生物技术列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项目。1993年德国政府通过了新的法律,对生物技术产业计划进行合理化决策。分别奖励了5000万德国马克给慕尼黑、靠近科隆的莱因河区域以及包括海德堡的地区帮助建设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计划在今后五年内投资12亿德国马克给大学和研究所的人类基因组研究。现在除地区和联邦给予的资金之外,创业公司能够很轻易得到三倍的其它资金。另外,法律规定当大学或研究所的科学家决定离开自行创业时,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突然之间整个德国生物技术界开始沸腾。去年德国研究者声称他们占所有专利申请的14%,比五年前高10%,四百多个基于生物技术的创业公司在德国兴起。
同样紧邻莱茵河畔的法国近年对生物技术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法国政府现在对生物技术投入的财政支持大约十年前是10倍,达2.6亿美元,财政支持的受益者之一是巴黎近郊的Evry Genopole研究园,Genopole在法文中的意思为基因谷。该研究园建立于1998年,园区集中了许多法国最有前途的生物技术公司。遗传学家Pierre Tambourin——,研究园的总裁,计划在未来的两年内研究园中有50到60个新的生物技术公司产生并运行。法国其他类似的研究园大概还有20多个,分布在各个城市。
同样,在斯堪地维亚地区也有成百上千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产生,南欧也大致如此。西班牙的Jose Maria,原是私人杀虫剂公司Zeltia的总裁,1986年成立了PharmaMar公司,研究从海洋植物和动物中提取可能的抗癌药物。现在公司拥有620个专利,最有希望的产品是ET-743,从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城生长的一种名为“red sea squirt”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抗癌成分,现已在美国和欧洲进行750例临床试验,未发现典型的副反应如恶心、脱发等。预计2002年该药有可能在欧洲上市,用于治疗骨、皮肤、乳腺、子宫和其它部位的癌症。
以色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就已经在国内播散了生物技术狂潮的种子,那时整个以色列的遗传学家集中在柑橘园中研究如何产生更好的品系,但到70年末期,大部分的农民开始破产。1980年,Haim Aviv,以色列生物技术产业之父,试图吸引美国的风险投资。Ariv的成功进一步鼓励了其他的外国投资者,结果以色列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许多小型创业公司,现在以色列有135个生物技术公司。Bernard Dichek,一个在线生物技术杂志的总裁说:“质变引起量变,第一次的成功会引发无数的成功。”印度1986年迈出了鼓励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政府部门,主管在各个大学中培养生物技术人才,50所大学现在每年产生500名生物技术专家。另外,政府在全国建立了50个生物技术中心收集基因组数据。由于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分散的内部通婚的部落的存在,印度人群中存在许多保持良好的、易于追踪的基因家系,这对科学家研究遗传疾病并寻找治愈它们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藏。生物技术公司Biocon的负责人Kiran说:“印度将是生物技术产业中的一个主角,我们拥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在基因组方面印度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基因资源。”尽管如此,印度的私营生物技术产业仍处于婴儿期。
巴西也在正在扶持其生物技术产业。巴西从圣保罗科学基金FAPESP中拿出25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一项总计达2000万美元的,包括62个实验室200名科学家在内的计划,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癌症基因组73000个碱基的测序工作。巴西科学家现在已在癌症基因组测序方面领先,至今年年底希望能够完成10万个碱基的测序,到2002年底,完成一个乳腺癌基因组的全长测序。但巴西仍没有将其这项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创业公司。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场生物技术狂潮中缺席了日本。最早在1981年,日本政府已经计划为Akyoshi Wada领导一项研究建立一座全自动高速测序中心,但最终没能实现这项宏伟的计划。不同的基金组织不能彼此合作导致研究中心缺乏资金同时科学家之间的不和也阻碍了该项计划。全日本现仅有几十家生物技术公司。但日本计划抓住后基因组时代,计划明年生物技术研究投资增加23%。最近横滨的基因组学科学中心成立,仍由Wada领导,主要是用磁共振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京都的啤酒制造商Takara公司启动了“Dragon”基因组计划,建立一个高通量基因组分析中心,到2001年,它将是亚洲最大的该类研究机构。
在这场追赶的竞赛中,许多国家都不得不克服许多旧的障碍。1996年,Gerald Soula将法国生物技术公司Flamcl在美国上市,因为在那时他根本无法使法国投资者感兴趣。四年后的今年,Soula仍不能将他的公司去祖国上市,因为他相信法国投资者认为该公司风险太大。Soula说:“在美国人们称风险投资,重点在风险,而在法国它被称“危险投资(Capital Risk)。”有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并不总是能转化成管理专家,这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另一个瓶颈,作为弥补,科学家们正在从大公司雇佣熟练的商业经理人,很多来自于美国。巨大的公众股票期权是对这些经理人的最大诱感,柏林的Noxxon制药公司,对一种准确传递药品到特定蛋白的新技术拥有专利,两个月前吸引了瑞士罗氏公司的Raimund Eckel担任首席执行官,Eckel的原话是:“我厌倦了开会。”由于资金如此自由的流入,整个生物技术界陷入一种短暂的气氛中,有点类似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热中崛起的一些小城市。在几年内,许多公司将开始壮大,彼此吞并或被制药界巨子收购。以下几年将是“统一”的几年,许多德国公司已经获得股市上的优势来收购美国公司。各个公司交叉的联合,再加现存的多语言实验室和国际资金,将使整个生物新技术产业变成一个全球的产业。
ZOOM:市值1291亿美元的狂热风,怎么吹起来的?
本文为《创造一下·公司兵法》栏目
硅谷新贵ZOOM1291亿美元市值背后的商业逻辑
作者|苗正卿
狂热继续。
9月1日,视频会议服务商ZOOM股价一度暴涨 47%, 以 1291亿美元 市值超越IBM,成为 美国市值最高的20大 科技 公司之一 。
凭借手中股份,ZOOM创始人、CEO袁征以超过200亿美元的身价杀入全球富豪榜前70名。
让资本市场对ZOOM信心大增的根源,是ZOOM交出的成绩单。 二季度ZOOM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5%,而其中81%的收入增量源自新订阅用户。
在过去的一年之中,如何获得新用户成为了华尔街和硅谷都在忧心的事。这甚至成为了To B和To C公司都绕不开的必考题。
贵为FAANG成员之一的奈飞,只是因为新用户预期增速放缓,便引来股价暴跌10%的“惩罚”。而中概股、To B玩家声网,则凭借疫情引发的“用户超额增量”态势成功在纳斯达克IPO。
ZOOM已经成为华尔街和硅谷都在研读的新“兵法书”,因为获得新用户的能力正是ZOOM擅长的事。
2020年以来,ZOOM最重要的目标客户群“拥有10人以上的公司级客户”增长了29.5万个,比2019年全年增扩293%。值得玩味的是,从2011年开始创业算起,袁征带领ZOOM杀入的并非蓝海。在当时的视频会议市场,微软的Skype、思杰公司的GoToMeeting以及并入思科的WebEx旗下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主流。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赛道迅速获得企业级用户? 这成为了袁征和ZOOM需要思考的问题。
“ZOOM用To C的思维,做了一款To B的产品。” 分析师、SAAS市场研究者Baldwin对《创造一下》表示,ZOOM暗示了一种潜在趋势: B端和C端市场界限逐渐模糊。
ZOOM的诞生和一场爱情有关。
1987年,考上山东矿业学院的袁征出现了一个刚需:如何与异地女友保持联系。当时二人分隔两地,只有乘坐10小时火车才能见面,刚需焦虑让袁征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某种技术实现音视频同步。这其实是袁征的底层逻辑: 从需求出发设计产品,技术只为需求服务。
“在硅谷,有太多的天才工程师,但其中大多数只是在开发自己喜欢的产品,而非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工程师秦洁早在WebEx时代便与袁征共事,在他眼中袁征属于硅谷异类:在WebEx的会议桌上,当一群工程师讨论技术时,袁征也会用温和语气指出“这个设计似乎不符合用户需求”。
甚至用户需求成为了袁征日后从思科离职的导火索。
2011年作为思科工程副总裁的袁征在用户走访调研时发现,思科提供的远程会议系统已不能满足用户。这套基于昔日WebEx技术而成的系统在稳定性和便捷性上已不能让2011年的用户满意。在和思科高层交涉无果后,袁征决定创业并开发全新的系统。
重视需求的基因,最终嵌入到ZOOM之中。和硅谷同行相比,作为To B企业,ZOOM在产品研发和推广时采用了不同的模式,B端企业用户之中的员工需求被视为重要信息。
Anne是在美国一家创业型生物公司工作的员工。她最早使用ZOOM,是因为一封邮件。当时她给一位ZOOM的工程师推荐了自己公司的生物产品,在愉快的交流后对方又发来了一封“推荐ZOOM产品”的邮件。这让Anne略感意外,之前她使用过的企业会议软件,都是由软件公司直接向客户公司的采购负责人推荐。像ZOOM这种直接将产品推荐到目标公司基层员工的打法并不多见。
一位供职于ZOOM的人士回忆,在早期推广产品时,ZOOM销售部门制定的策略可以描述为 “由小到大、由下到上、由散到聚” 。ZOOM销售人员的KPI考核之中,对接了多少采购部门负责人或公司高层并非最重要指标。“和多少目标公司基层员工实现对接”反而被看得很重。
当时ZOOM的销售推广理念,甚至是鼓励销售人员引导客户公司员工将ZOOM用于私人场景。“我们并不是让这些基层员工向公司高层推广产品,从而实现公司采购,ZOOM的目标是让这些人真正用产品,并获得体验。”
Emergence Capital普通合伙人苏博托夫斯基是最早投资ZOOM的投资人之一。在和袁征接触时,袁征并没有向苏博托夫斯基展示PPT。在会议室中,袁征将ZOOM的产品直接放在苏博托夫斯基等投资人面前,并允许他们随以使用,而体验后苏博托夫斯基决定参与投资。“人们想要的是一款他们喜欢的工具。” 苏博托夫斯基说。
分析师Baldwin将ZOOM的模式归结为两个基本点: 产品本身质量过硬+能满足用户需求。 “在满足这个前提下,ZOOM的产品通过个体向群体推广。这和传统的To B公司模式不同,并非那种公司统一采购后向下分发的模式。”
国内某中型风投公司在2019年开始使用ZOOM。最开始是几个海外留学背景的员工在夜里居家协作时自行使用,之后ZOOM的产品被“安利”给了部门领导,两个多月后,ZOOM成为了这家公司统一采用的远程会议软件。这其实是ZOOM崛起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 先赢得C端用户,再逐渐影响到B端。
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浩是ZOOM的用户之一。他发现ZOOM成功的逻辑是To B的企业“ 通过病毒式营销 ( Viral Marketing,利用人际网络,让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 ) ”迅速发展。
ZOOM深度用户张翰是一家9人创业公司的CEO,最早他发现ZOOM还是在和投资人交流时。当时他身处北京,而投资人远在新加坡。在对方的提议下,张翰试着使用了ZOOM。
“当时非常紧张,担心软件复杂,耽误聊事。”让张翰意料之外的是ZOOM的极简主义设计。他用了3分钟的时间下载软件并加入会议,而在之后32分钟的交流中也没有出现任何意外。这次体验之后,张翰将ZOOM推广到自己公司之中,并且将之推荐给了其他几个创业的朋友。
社交裂变并非ZOOM的唯一打法,ZOOM也善于借力知名品牌。ZOOM国际和合作伙伴营销部负责人德里克·潘多透露,除了用户个人通过社交网络推广ZOOM,公司本身还很看重和品牌的合作。在F1方程式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奖赛上,ZOOM已投入使用,车迷通过ZOOM可以看到实时更新的赛况。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很像许多消费电子产品甚至消费品公司的打法,通过品牌露出扩大影响力,并通过个人的社交裂变获得新客户。”营销研究者朱民认为ZOOM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得C端流量后,最终演变为B端的公司级客户。“这是ZOOM在产品质量之外,最大的成功秘诀。”
在获客方面, 免费增值模式 也是ZOOM的战略之一。ZOOM的产品分为两大体系,一对一的免费模式,以及40分钟免费的群组会议模式。一对一免费模式,进一步促进了C端个人成为ZOOM产品的体验者。而群组会议的40分钟免费模式,也是基于用户实际应用场景而设计出的方案。在公开采访时袁征透露,40分钟免费模式,是早在WebEx时期团队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的“最佳时间”。来自ZOOM的研究显示,40分钟免费模式最容易实现付费用户转化。
“本质上这是一种免费增值模式。” Baldwin对比了在2020年成功IPO的声网。和袁征类似,声网创始人、CEO赵斌同样源自WebEx,而声网和ZOOM同样是To B的公司。有趣的是,赵斌和袁征不谋而合地都选择了免费增值模式。
“声网给每个账号提供了10000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间,之后才收费。”赵斌认为10000分钟足以让用户体验到声网的优势并抉择是否继续使用。和ZOOM颇为类似的是,声网在营销推广过程时,最看重的也非客户公司的采购负责人,而是实际使用声网API的工程师。
Brown同时是声网API和ZOOM产品使用者,作为工程师他经常需要用ZOOM和加拿大等地的分公司工程师交流协作。他觉得ZOOM和声网和传统的思科、Oracle等To B类公司有所不同。在传统的模式下,基层员工无法提前尝试使用这些To B级产品,除非公司高层决定购买、引入。但声网和ZOOM的产品首先让基层员工用到,而且这些产品甚至具备To C的特质。“一位个人开发者也可以使用声网API,家庭成员间也可以用ZOOM交流。”
但程浩认为,并非所有的To B产品都可以To C化发展。在他看来,ZOOM的产品“足够通用、足够标准化、足够独立并且非常年轻化”。而大部分To B产品并不具备ZOOM的这些特点,如果一味模仿ZOOM或声网的模式,可能水土不服。
ZOOM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4月初,袁征在YouTube平台亲自下场直播,主题是“道歉”。让袁征坐立不安的是ZOOM爆出的安全隐患问题。
ZOOM轰炸 ( ZOOM Bombing,指突然有人闯入到会议视频中并留下不可描述的行为或言语的现象 ) 在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在网上发酵。这导致ZOOM的股价一度暴跌15%。
除了安全隐患,ZOOM所在的赛道可谓拥挤。2020年4月Facebook推出同类产品Messenger Rooms。而谷歌的Hangouts Meet则实现“云化”,无需安装软件在Web页面即可实现100人视音频远程会议。
缺失场景一直是ZOOM被质疑的地方 。
“ZOOM说到底是一款工具,它缺少了自带的场景。”以谷歌为例,从2019年开始谷歌就开始整合Gmail和Hangouts Meet。这是谷歌场景化战略的一部分,用户在一个场景内可以体验到产品的多种功能。以Gmail最大的单一市场印度为例,印度的Gmail使用者在通过Gmail进行工作交流时,可以即时通过Hangouts Meet实现音视频深度交流。相比于单独一款软件,这种场景化服务的优势在于便捷和系统整合。
这也是ZOOM在2011年创业伊始就面临的问题。在袁征初创ZOOM时,他的朋友曾提出过质疑:公司采购思科的产品,不仅为了远程会议一款产品,还会有诸如企业路由器、安全产品等。
“ZOOM作为一款工具,在面对平台类公司和巨头公司竞争时处于天然劣势,除非产品竞争力保持持续优势。”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ZOOM业绩大涨离不开疫情带来的“无接触经济”。在无接触经济的业态下,ZOOM规避了“场景化缺失”的问题。但在疫情之后,ZOOM能否保持如此高的增长性,并不能轻易判断。
起码在新兴市场,ZOOM的好运气并未延续。2020年5月,ZOOM逐渐停止了中国个人用户在产品上的注册。8月ZOOM将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改为OEM经营模式 ( 新模式下,ZOOM在中国选择三家代理商进行合作 ) 。
“随着ZOOM逐渐成为市值近万亿元的公司,ZOOM所面临的挑战已经和以前不同。” Baldwin表示ZOOM已经走上了Facebook曾经的道路,随着体量增加,宏观环境和所在市场政策的影响,将会对公司发展起决定性影响。
不过袁征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潜在危机。比如在新兴市场上,ZOOM正在全力开拓印度市场,到2020年5月时印度已经成为了美国之外的ZOOM最大单一市场。
而为了解决场景缺失的问题,ZOOM也开始 定制化服务 。随着疫情带来的在线教育市场飞速发展,ZOOM为多家在线教育厂商推出了定制化软件。ZOOM不仅可以根据公司特点调整软件功能,还可以将ZOOM的功能嵌入到一些企业的产品中去。“未来在To B的市场,人们也会更加关注定制化,每个企业都希望获得针对自己需求的精准服务。从这个角度上B端和C端都正在进入个性化时代。” Baldwin说。
为了拿掉“安全隐患”这条锁住ZOOM生死命脉的锁链,ZOOM也在奋力一搏。最新的消息显示,ZOOM宣布启用双重验证功能,这被视为ZOOM提高用户账户安全的举措。毕竟在ZOOM基于社交裂变的获客模式下,一个用户选择离开ZOOM时也会影响其朋友对ZOOM的评价。
正如袁征自己所说:“ZOOM需要小心谨慎地发展。”
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的公司历史
《商业周刊》:“1980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上市,一个小时内每股从35美元剧涨至88美元,公司的身价因此激增至3500万美元。这一事件是美国股市涨幅最大的案例之一。”
Genentech,即基因工程技术公司,成立于1976年,创始人是风险投资家罗伯特·斯万森(Robert A.Swanson)和生物化学家赫伯·玻伊尔博士(Dr.Herbert W.Boyer)。20世纪70年代早期,玻意尔(Boyer)和遗传学家史丹尼·科恩(Stanley Cohen)开创了一个名为DNA重组技术的科学新领域。斯万森(Swanson)为这一突破激动不已,他打电话给玻意尔请求会晤。玻意尔同意给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十分钟的时间。斯万森对这一技术的热心和对其商用前景的坚定信念是富有感染力的,会晤由10分钟延长到了3个小时:其结果是,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宣布诞生。
尽管学术界和商界都对斯万森和玻意尔表示怀疑,他们俩还是坚定不疑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他们就证明了持异议者的错误。这里可以回顾一下Genentech公司的发展史。 1976年,斯万森和玻意尔于4月7日创立基因工程技术公司。
1977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通过微生物(大肠杆菌)首次制造出人体蛋白(生长激素抑制素)。
1978年,人工胰岛素由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们合成。 1980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上市,一个小时内每股从35美元剧涨至88美元,公司的身价因此激增至3500万美元。这一事件是股市涨幅最大的案例之一。
1982年,第一种DNA重组药品市场化:人工胰岛素。(Eli Lilly and Company得到特许权。)
1984年,凝血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的实验室产品问世。基因工程技术公司授予Cutter Biological公司凝血因子Ⅷ全球生产和销售的特许权。
1985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会(FDA)获得许可,把它的第一项产品——Protropin(R)(注射用促生长素)推向市场。这是一种用于治疗儿童生长素匮乏症的生长素。这也是由生物技术公司第一例生产和销售的利用DNA重组技术制药产品。
1986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以Roferon(R)-A的商标授权Hoffmann-La Roche公司的干扰素α-2从FDA获准用于毛状细胞白血病治疗。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启动非保险计划,为美国没有保险的贫穷病人提供免费的人体生长素。
1987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从FDA获准将Activase(R)(Alteplase,重组体)推向市场,这是一种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素(t-PA),可溶解心脏病人突发心肌梗塞时形成的血块。
1988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非保险计划的范围扩大到了Activase。
1989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开放了托儿中心“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下一代(Genentech’s Second Generation)”,这是美国最大的公司下属托儿中心之一。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经FDA批准将Activase市场化,用于急性大块肺血栓的治疗。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和瑞士的贝赛尔罗西有限公司完成了21亿美元的兼并。 1991年,两家日本的t-PA特许权获得商开始这一产品在日本的销售。
1992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和罗西公司公布了在欧洲各主要国家合作开发、注册和销售Pulmozyme(R)(链道酶α,重组体)吸收液的协议。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和罗西公司进入了以下领域的研发合作:基于生物技术的罗西化学图书馆自动检索系统,以鉴定备选新药。一种基于肿瘤坏子因子(TNF)摄取体的特制蛋白质。基因工程技术公司投入使用了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创建者研究中心。中心的荣誉被献给创建者Robert Swanson和 Dr.Herbert Boyer,以褒扬他们全心追求生物技术事业发展的眼光和决心。
1993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将FDA批准将Nutropin(R)[以核糖体DNA为复制起点的注射用促生长素]市场化,这种产品用于儿童慢性肾亏患者在植肾前的治疗。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建立了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生长发育基金会,这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宗旨是为了推动人们对儿童成长发育的了解,鼓励开业医生和护士从事研究,为他们创造以前不具备的机会。
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从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新泽西的统销商处获得销售用于治疗胆囊纤维症的Pulmozyme的许可。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凝血因子Ⅷ ——1984年授Miles公司以特许权(之前是Cutter Biological)——经FDA批准用于血友病A的治疗。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牛生长素 ——授Monsanto公司以特许权并以Posilac的品名分销的——获得了FDA许可。Gusto(对冠动脉闭塞症的链霉素和t-Pa全球使用)试验表明,在对41,000例病人的试验中,Activase与4号肝膦脂混合快速注入比之单独注射链霉素(Kabikinase牌),能将心脏病人的死亡率降低14%。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公布了针对Wellcome基金会的永久性条令,在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专利限2005年到期之前禁止Wellcome在美国销售t-PA。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启动了Access Excellence,一项耗资100万美元的全国通讯网络工程项目,为使全国的高中生物教师可以与专家和他们的同事建立联系。
1994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引入了“Pulmozyme病人保证”以确保美国每一位需要Pulmozyme及其相关设备并有资格的胆囊纤维症病人能获得之,确保公司在胆囊纤维症方面的研究继续保持不懈的步伐。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宣布它将把耗资1亿5千万美元的新工厂建在加里福尼亚州的 Vacaville。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和Eli Lilly and Company解决了所有悬而未决的专利侵权、违反合同和相关要求权问题,结束了关于重组人体生长素的长期争端。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与Alkermes公司达成协议,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两种蛋白质的持久释放过程研究,这两种蛋白质都用到了Alkermes专有的ProLease(r)微封装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与IDEC Pharmaceuticals达成开发IDEC的anti- CD20单克隆抗体C2B8的协议,这一产品用于治疗非霍德金B细胞淋巴瘤。公司获得FDA的许可,将Activase的一种快速注入疗法上市。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与Roche Holding,Ltd.签署了协议,延长了Roche以每股高出1/4达到82.5美元的先决价购买公司可偿还普通股的4年选择权。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开始因Roche为这些产品的销售负责而从Pulmozyme在欧洲以及所有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产品在加拿大的销售中获专利。
1996年:公司庆祝成立20周年纪念。公司经FDA批准将Nutropin AQ(R)(以核糖体DNA为复制起点的注射用促生长素。)上市,这是第一种和惟一的一种液体(水成)重组人体生长素,用于在移肾前期治疗患慢性肾亏儿童的生长缺陷,也可用于儿童生长荷尔蒙不平衡的治疗。公司获FDA批准将治疗急性局部缺血症和脑溢血的Activase上市。公司经FDA批准将治疗矮身材及Turner并发症的Nutropin上市。公司经FDA批准将治疗病情恶化的胆囊纤维症病人的Pulmozyme上市。
1997年,公司及其合作伙伴partner IDEC Pharmaceuticals,Inc.经FDA批准将Rituxan(R)(Rituximab)上市,用于复发及难治的低等或小囊泡CD20非霍德金B细胞淋巴瘤病人的治疗。公司经FDA批准将Nutropin AQ上市,用于治疗矮身材并发Turner症。公司经FDA批准将Nutropin和Nutropin AQ上市,用于成人生长素匮乏症的治疗。公司为生长素病人、肿瘤病患者及他们的医生启动了一项称为SPOC(单点接触)的服务,以提供为顾客考虑的偿还援助。公司与Alteon,Inc.就Pimagedine的进一步开发和行销签定协议。Pimagedine是一种高级糖基化作用终产物(A.G.E.)结构止氧剂,目前正处于第三临床试验阶段,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肾治疗。协议还包括对目前正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第二代A.G.E.结构止氧剂的权利。公司与LeukoSite,Inc.就LeukoSite的LDP- 02的开发和商业化签定协议,这是一种用于治疗肠炎的人工单克隆抗体。公司与Incyte Pharmaceuticals,Inc.就Incyte的 LifeSeq(Tm)的DNA排列次序和基因表现信息库使用签定协议。
公司用重组体人造凝血因子Ⅷ治疗血友病的技术及重组体人造凝血因子Ⅷ制药技术被授予专利。相应地,1991年在欧洲的专利也被授予。作为对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在本市创建生物技术工业的杰出贡献的认可,旧金山市以“DNA路”将Point San Bruno大道的400个街区重新命名,并将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在新大道的地址定为“DNA路1号”。
1998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经FDA许可,改换Pulmozyme的商标,包括对5岁以下的胆囊纤维症患者使用Pulmozyme的安全和变通管理方式。基因工程技术公司获得了关于t-Pa的变异体的两项新专利。公司向Centecor,Inc.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指责Centecor公司在美国的Retevase(Reteplase,重组体)t-PA销售、销售报价、使用和进口行为侵犯了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这两项新专利。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寻求永久性的法令保护和损失赔偿。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同意提供Sumitomo制药有限公司在日本开发、进口和分销Nutropin AQ和ProLease封装的持续释放人体生长素。基因工程技术公司授权Connetics公司在美国销售控制慢性肉芽瘤病用Actimmune,以及这一产品的其它性能的美国地区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基因工程技术公司提交专卖申请,请求将Herceptin(R)(trastuzumab)上市,用于恶性乳腺癌的治疗。 Herceptin获得了FDA的快速跟踪产品指定,这一指定可以保证寻求市场开拓的专卖申请项得到及时的审查。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与DAKO签定协议, DAKO可据此开发一套体外诊断设备,可用于甄别由某种称为HER2的生长素摄取体分泌过多引起的乳腺癌患者,DAKO还有权就人工单克隆抗体对 HER2,Herceptin的治疗与基因工程技术公司进行后继合作。
基因工程公司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力图保持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生物技术是具有很大前景的产业。在世界经济的大圆盘中生物技术相对于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可谓微不足道。生物医学不像IT产业,它具有投资期限长的特点。但是,真正有眼光的投资家,特别是风险投资家,以及生物医学界的创业者都不会放弃这块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天地。罗伯特·斯万森和赫伯·玻伊尔就是其中一对很好的合作伙伴。 罗伯特·斯万森(Robert Swanson)(1947-)
概要
在生物技术发展史上一位风险投资家留下了什么呢?为了创立企业,使药品最终能为需要的人们获得,风险投资,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商业头脑和创造性,是基因工程技术本身强有力而必不可少的伙伴。
生涯
那年罗伯特·斯万森仅27岁,供职于硅谷一家最有影响力、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他开始考虑实验室那些被好奇地刺戳摆弄的细胞中埋藏着的黄金。这些实验室遍布世界各地,更吸引人的是,也许就在他自家的后院呢?他四处寻找,与各方面他认为能启发他从微生物学那些激动人心的发展中寻找商机的人会晤。他的教育背景给了他从事这一事业的有力保证。他拥有MIT化学学士学位及MIT斯隆商学院的硕士学位。他还曾担任了4年Citibank的投资总监。
但斯万森只是在这些朦胧的意识中苦思,而没有明确精深的知识。他没有预料到随意安排的一次和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位科学家的拜访会把已经将遗传控制的可能性转化为一项颇具市场潜力的技术的那个人带到他面前。科学事业和商业都有一条亘古真理——机遇总是与最敏捷的头脑相随——而这正是斯万森无法否认的素质。当他安排这一会晤之时,他记起了自己在基因工程这一刚具雏形的科学领域孤注一掷的决心,预备离开在Kleiner Perkins的舒适工作,将自己所有的鸡蛋都放到刚起步的公司这一个篮子里去。
1975年的这次会晤,后被证明是斯万森及其他许多从基因工程的商业化获益的人们事业和生命的里程碑。当时对UCSF工作过度、资金不足的赫伯特· 玻意尔来说是刺激的。正如斯万森的回忆:“所有我打电话找到的那些学者都说基因分离的商业应用还有10年之久,赫伯特没有。”斯万森的眼光和热情深深地打动了玻意尔,两人边吃三明治喝着啤酒,畅想着未来,长达数小时。尽管已经成功地追求到了科学,玻意尔还没有被拉入到对生意和创业合作的追求中来,因为斯万森还仅是一个毛头小伙。
1976年春天,斯万森还没有使玻意尔确信开创公司已万事俱备,但他已经说服了他的老板托马斯·帕金斯。帕金斯拿出了种子基金,斯万森认真地着手,以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将企业的资金、目标和投资回报等结合到一起,这被证明是他非常擅长的一项工作。公司首先着眼于人胰岛素的合成,这一工作由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们在1978年完成。把这一技术的特许权授以Lilly公司之后,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于1985年成为首家推出自己的生物医药制品——人体生长素。基因工程技术公司自此奠定了它在生物技术工业和保健行业的领袖地位——一个异常成功的商业和科研机构。
职务
斯万森自公司创始之日起一直担任公司的董事和总裁,直至1990年他被任命为董事长。与他热爱运动的合伙人赫伯特·玻意尔不同,斯万森的业余爱好倾向于艺术一类。除了在各专业委员会的一长串头衔外,斯万森还是一位艺术事业的惠顾者,同时任职于旧金山芭蕾委员会和现代艺术博物馆委员会。 概要
赫伯·玻伊尔(Herbert Boyer)
赫伯特·玻意尔1936年出生于西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偏僻乡村,并在那里长大。那里大多数年轻人的最终归宿是铁路公司和矿务局。读完高中后,玻意尔继续在附近Latrobe的圣·文森特专科学校求学,一边住在家中准备医药预科的课程。在高中以前,显然,他不可能从培养医生的寻常模式中取捷径。在医生这一职业的短暂诱惑中,这时他还没有发现自己会被深深吸引到研究工作中不可自拔,玻意尔的事业生涯和许多其他作为先驱的分子生物学家迥异。
生涯
1958年玻意尔从圣·文森特专科学校获得生物学和化学的学士学位,1959年和Grace结婚。研究生阶段的工作是1963年在匹兹堡大学完成的,之后他又在耶鲁做了3年博士后研究生。当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和酶学吸引他的注意力时,他参加了当时风行全国的公民权利运动。
1966年,玻意尔向西迈进,自然地申请了旧金山加州大学的助教之职。1969年,一种普通的内脏细菌——大肠杆菌,引起了他的注意——特别是大肠杆菌中一些具有特别有用性质的抑制酶。玻意尔发现这些酶具有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将DNA链切断的能力,这使得在DNA链上留下了所称的“粘端”。这些经过剪切的端头通过精确的运动将DNA碎片粘贴到一起。
因这一发现,玻意尔在夏威夷的某次会议中和斯坦福一位名为Stanley Cohen的科学家进行了一次交谈。Cohen当时正在研究DNA中被称为质粒的小环结构,这一结构能在某些细菌细胞的细胞质中自由流动,通过DNA链译码独立地自我复制。Cohen开发了一套从细胞中分离这些质粒、将它们植入其他细胞的技术。将这一过程与DNA分裂结合,Boyer和Cohen就可以将DNA段组合成需要的结构,并将之植入细菌细胞中,这就能使植物生产满足特殊需要的蛋白质了。这一突破是生物技术工业建立的基石。
1975年,当时受雇于硅谷最大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一位名叫Robert Swanson的年轻人,看到了新兴的生物技术的前景而来和Boyer 接触。随之而来的两人之间的对话开阔了Boyer的视野,使他看到了用细胞作为“工厂”制造激素来生产激素的可观商业潜力。1976年,两人合作创立了 Genentech(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并着眼于人体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这一目标由基因工程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们在1978年完成。在授予Lilly公司人胰岛素特许权之后,基因工程技术公司于1985年成为首家推出生物医药产品的生物技术公司,它的成果是人体生长素。Boyer自公司成立起一直担任副总裁直至1990年。那时,他将副总裁的位置让出,换取了董事会的一席之地。基因工程公司作为美国最早和最大的生物技术类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代表着美国生物医学产业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为世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投资人如何评价创业公司的好坏?
1、如果是没有特别关系的话,关键在于现金流,有不错的现金流,即使是不赚钱,甚至是亏的,都是没关系的。
2、活跃用户数,这年代,拥有客户资源就是拥有一切,所示这是第二个因素。
3、市场占有率,这个是第二个因素差不多。由第二个因素衍生过来的。
4、核心团队的实力。
5、当然你本身的商业计划书也要诱人,例如有远大的拓展计划并可行,潜在市场等,当然其中关键一环是能上市。
以上五点能达成,风头必投!
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生物实验室遭批,你如何看待美国这种做法?
因为是风险和污染系数非常高的实验场,美国把它的大部分驻守在国外军事禁区,如乌克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并且许多都是在中国、俄罗斯周边。这种试验室的修建和改建,据了解,主要是来源于美国五角大楼,很有可能存有很多足够致命性的病原菌。但这些年美国化学武器的发展趋势状况怎样?开展哪种种类的科学研究?究竟想要在哪呢?美国闭口不言,外部对于此事一无所知。能不能就算是万般遮盖,很多年来有关美国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高发,安全隐患沉沉的状况或是陆续曝出。据《纽约客》杂志网站上的一篇文章,美国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方法是“无机构的”,并且一些逃避责任的科学研究存有重特大安全风险。
美国报开展的一项单独调研发觉,二零零三年至今,美国生物实验室里产生的人们出现意外曝露致命性微生物菌种的事情有百余起,称得上“不炸弹”。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外实验室多头管理,存有安全隐患的难题已在全世界造成躁动不安。美国军队在韩国乌山基地创建了二级微生物室验室,并在这里进行炭疽菌的科学研究,以韩国为例子。可是韩国权威专家强调,科学研究炭疽菌应当在院内感染三级之上试验室开展,由于这有可能造成毒菌泄露。除此之外,乌山基地已经闹市区,一旦病毒感染泄露,不良影响无法预料。和以前一样,美国的一个细胞生物学管理中心在将炭疽菌运往驻韩美军产业基地的中途发生了泄露安全事故。
很多试验室的科学研究范畴包含人类基因组科学研究,具备国防目地的物种多样性科学研究这些,在其中一些试验室曾经历像荨麻疹那样的传染性疾病大爆发。乃至太平洋都变成“美国军队的毒剂实验场和废弃物废弃物堆积地”。英国新闻记者JonMitchell在其新小说《太平洋毒害》中详尽公布了数十年来美国军队对全部太平洋地域的自然环境导致比较严重环境污染,并对该地域的性命和生态体系组成严重危害的恶劣行径,这造成了群众的一片哗然。
1969年冲绳岛产生的规模性神经毒气泄露,便是美国军队在太平洋上的一些海岛上存储了核弹和化学武器。遍布全世界的美国生物实验室就好像一座毒窟,随时随地威协着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老百姓的人身安全。针对这类可恨的恶事,美国政府部门和美军方能给全球老百姓一个有效的表述吗?
美国政府如何支持创新创业
主要方式
与支持创新创业的理念相适应,美国政府支持创新创业的方式方法,体现了务实的精神,发挥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宏观管理。白宫与国会制定国家总体的科技法案,在不同时期通过并实施了《专利法》《拜杜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技术转移商业化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推行加速折旧、研发经费增长额税收抵免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在联邦政府中,国防部、能源部、卫生部、宇航局、商务部、农业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是重要的科技管理机构,管理着大量的研发资金。其中,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主要管理职能是调查和掌握全国科技资源状况,包括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登记备案,对国内科技资源有关数据进行统计、解释和分析,调查统计全国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得的联邦科技经费总额等。此外,还有国家科学院等私人非营利机构,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建议。
项目支持。联邦政府中,10余个部门均资助科研项目,2013年政府R&D投入达1440亿美元。在政府所有资助项目计划中,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是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有11个研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联邦政府部门参与,约每年投入资金25亿美元,支持初创公司的高风险创新项目,约有25%的公司在SBIR资金支持下成立。再比如,实施的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STTR),规定研发经费超过10亿美元的联邦政府部门,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专门支持小企业与非营利研究机构的技术转让项目。在政府投入资金的带动下,全美每年私人R&D投入达2700亿美元。
政府采购。政府面向企业采购先进技术和产品,是政府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式之一,采购重点向小企业倾斜。比如:《联邦采购条例》明确了小企业预留制度、小企业分包制度、报价小企业优惠制度等;《美国小型企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应尽可能向小型企业提供采购合同,一般小型企业每年获取合同金额应不少于总合同金额的23%。
创业服务。成立了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小企业发展中心(SBDC)、妇女企业中心及其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提供包括创业培训和咨询、指导起草商业计划书、企业管理技术支持、与银行合作提供担保贷款、帮助企业申请政府采购合同,等等。州、郡、市等各级政府也重视做好创新创业服务工作。
培育生态。联邦政府遵循创新创业规律的本质要求,积极培育创业生态系统。尤其注重发挥大学的优势,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SBDC)时借助了高校资源,成立的能源部联合生物能源研究所等国家重点研究机构有大学参与其中,大学6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自政府资助,《拜杜法案》加快了大学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注重引导大企业与小企业创新合作,通过立法的方式支持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究开发,规定大企业要把承担政府采购合同份额的20%转包给小企业。高度重视争夺全球高端人才,持续推进实施移民政策,硅谷地区约37%的人口出生在外国。
世界科技最先进的国家是什么
是美国
21世纪是创新经济的时代,新技术、新发明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大增加,计算机、通信和存储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广泛运用,有力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基础,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些技术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新的财富形态和发展动力,突破了依赖稀缺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而且对科技发展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资源首次成为创造财富的核心。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大科技发展力度,积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抢占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制高点。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一、美国的科技政策与科技体系
美国是当今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35位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占总数的61%。在世界公认的四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中,美国发表的论文数占到了总数的近40%。美国还是世界上拥有专利最多的国家。此外,美国的科研设备和科研手段、科研水平与潜力、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1.美国的科技政策
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40年代以前,政府很少介入科学研究,而把这项工作主要交给市场来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开始广泛地介入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1940年,罗斯福总统批准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一年后改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由科学家V·布什出任局长。V·布什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已成为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经典之作。在这个报告里,V·布什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及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指出“政府应该承担起促进新科学知识传播以及从青年人中培养人才的新责任”。他主政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组织并实施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通过实施该计划,创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机构,确立了政府把研究工作安排给私人部门,通过政府、企业和民间研究部门互动,实施国家科技计划的美国机制。
冷战时期,美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技术开发工作,并把重点倾斜到国防、原子能和航天航空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对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克林顿政府强调国家安全的重心已经转移,今后国家安全取决于经济和技术的整体实力,要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必须把保持美国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优势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克林顿总统和戈尔副总统合著的《科学与国家利益》中,更是形象地把技术进步比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科学研究则是发动机永不枯竭的燃料,明确提出了“保持在所有科学知识前沿的领先地位;增进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鼓励政府、产业部门和学院的合作关系以推动对基础科学和工程学的投资,以及有效地利用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造就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技术素养”五项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标。围绕上述目标,克林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全美科技投入力度,制定了R&D(研究与开发)经费达到GDP的3%左右的指导性计划,鼓励产业界、学术界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发展。政府在全面指导协调的同时,一方面大力推行“先进技术计划”,鼓励基础研究成果向商业化产业化转化,另一方面注重发展基础研究和市场机制调节不到而又至关重要的科技项目,从而增强了美国科研潜力,进一步强化了科技作为经济发动机的作用,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2.美国的科技体系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美国的科学技术是由宪法和法规来规范的。国会中参议院的商务、科学和交通委员会,众议院的科学、空间和技术委员会在国家科技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政府中没有专门的科学管理部门,总统通过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和总统科技顾问协调全国科技工作。1993年,联邦政府为了强化政府的领导职能,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总统兼任主席,由政府各主要部门领导共同组成。同时,还成立了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吸收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人士参与科技决策。在政府各部设有负责科技事务的司局,并由一名副部级领导分工负责。政府还成立了一些管理科技工作的独立部门,如环境保护署、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此外,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院以及史密森氏学会等半官方、非官方机构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普及和发展方面也有很大影响。
在科技创新方面,根据1988年《贸易和竞争法》设立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院通过设立区域制造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同实施先进技术,促进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目前,全美各州都设有此类中心。
在运行机制上,政府的科技计划和预算,须报经国会两院审议并通过,经总统签署后,方能生效。而政府根据法律,并通过科技计划、经费预算、订立合同以及组织评估,对全国科技活动实施组织和领导。与科技活动直接相关的立法,最重要的是1976年国会通过的《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先法》,到目前这部科技基本法已进行了多次修改。
美国在法律上把所有的机构分为三大类:政府机构、非营利机构和营利机构。联邦和州的法律对这三类机构的规定,如《政府机构与雇员法》、《模式非营利机构法》等,对科技部门都是有效的。此外,税法、专项法中有关科技的部分,也适用于科技部门。其中值得指出的是,美国的专利系统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在鼓励发明者对其专利进行开发、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的科技机构可以划分为四大系统:联邦政府系统、企业系统、高等院校系统和其他非营利系统。在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内,国家实验室是主要的科技骨干力量。其中著名的有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等。目前全美大约有800个国家实验室,年度经费约占政府R&D总经费的1/3。美国政府十分重视联邦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通过各种法案鼓励技术成果向产业界转移。
企业的科技工作在全美占有重要地位。大约3/4的R&D工作是企业部门完成的,3/4的科研人员分布在企业科研单位,这里还吸纳了全国60%以上的R&D总经费。在企业研发工作中,大型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贝尔实验室等享有盛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作用也显著增加,特别是在科技工业园发展中,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活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大学是美国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在全美3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拥有研究生院的综合大学有300多所,其中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等研究型大学更是科学研究的佼佼者。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经费来源分散,各大学为争取教员、学生和研究基金而充满了竞争,同时也形成大学与工业紧密联系的传统。
二、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缩影——硅谷
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与航天以及海洋技术等高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美国的工业企业、大学和政府部门为了更便利地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在大学周围建立从事高技术研发的实验室,进而派生出了创业公司,形成了高技术产业聚集带,成为高技术工业园。其中著名的有西部后来被称为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研究园”,东部波士顿城郊、依托麻省理工学院的128号公路地区等,这一趋势至今方兴未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园区中途夭折,或一蹶不振,只有硅谷始终引领着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潮流。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北起圣马特奥县,西至圣克拉拉县,是一块1500平方英里的狭长地带,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250万。经过40年的发展,硅谷目前已成为美国重要的信息科技产业和生物科技产业聚集地。到20世纪90年代,硅谷的研发人员已占劳动力总数的11%,是全美国平均水平的2.5倍。1999年,硅谷雇员人均创造价值11.5万美元,而同年美国的平均数字是7.8万美元。1999年,硅谷首次公开上市的企业达到72家,有13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这一地区,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3。此外,硅谷还不断创造着财富聚集速度的世界记录,与传统企业的长时间苦心经营相对照,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雅虎仅用了两年时间,而Netzero更是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通过这些急剧升值的企业,硅谷培养出了一大批知识型的亿万富豪。
持续不断创新是硅谷取得成功的最大诀窍。技术创新,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制度环境以及支持系统的有机组合,使硅谷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领导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技术创新
硅谷成功地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四次技术浪潮的机遇,稳居IT业潮头。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国国防工业对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的东风,促进了企业的快速扩展,建立了硅谷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支持行业。第二次是1959年集成电路的发明,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导体工业的急剧增长。快捷、英特尔、AMD和国家半导体公司等著名企业就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个人计算机的产业化发展,硅谷又走在前面,涌现出苹果电脑等20家计算机公司以及更为复杂的以太阳微系统等公司为主导的工作站产业。第四次是互联网。1993年互联网的商业发展和万维网的创立,为硅谷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网景公司、思科公司和3com公司已成为互联网革命的领导者。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突破,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新的高科技产业热点,硅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优势吸纳了生物科技企业在此落户。到1998年,硅谷的生物技术市场资本总额已居全美第一位。
2.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
硅谷的实力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但是这里没有囊括全部的高科技成果,就连IT业中的国际互联网技术也是在别的地区率先突破的。因此,硅谷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高新技术。这里汇聚的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硅谷成功的企业家中除了才华和能力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昂扬的创业精神和在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引入产业化生产、引入市场的勇气。惠普、苹果、雅虎等企业均是由两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创建的,这些例子并不是巧合。创业企业家们不仅具有高科技的背景,而且有通过创建企业向全世界推广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对他们来说,创建企业的过程以及与整个世界共享新技术成就的远景才是创业的真正理想所在。此外,创业企业结构灵活、前景远大、回报率高、主体意识强等特点也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家们不拘一格的创新意识。创业企业家聪明才智与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是造就硅谷辉煌的决定因素。
3.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美国有一套全国性的法律以及证券、税收、会计、公司治理、破产、移民和研发等规范。它们是分权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紧密的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这个体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竞争,特别是鼓励创新企业。比如,在欧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时间是在美国所需时间的12倍,而且成本高3倍。同时,与绝大多数国家相反,美国根据反垄断法,一直约束着市场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计算机行业对IBM和微软的约束。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公司运营规则、购买公司产品、资助研发经费等形式推动了以硅谷为代表的计算机产业发展。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尽管美国一直标榜贸易自由,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仍是通过向日本施压以保持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份额。
4.专业化的创新支持系统
在硅谷,为新的高技术企业提供的支持服务应有尽有,包括风险投资家、银行家、律师、猎头公司、会计师、咨询顾问以及大量其他专业人员。其中风险投资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技术企业不同于拥有许多真实资产的传统企业,它的主要资产是创意、人力资源、技术与市场知识,更具有风险性。同时,由于高技术的飞速发展,时间对于创业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尤为重要。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一个了解技术并知道如何进行结构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为创业企业提供快速融资的风险资本行业。思科公司、基因技术公司、英特尔、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雅虎等成功企业都是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的。风险资本也从成功的高技术企业中赢得了巨额回报。1998年,硅谷的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两个主要产业中共有1824家企业吸纳了12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此外,自由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以及产、学、研之间的互动等也都在硅谷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杭州景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杭州景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创新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浙江省大力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创业企业。2011年11月,为推动国际化的发展,景杰生物在美国芝加哥设立了全资子公司--PTM Biolabs, Inc.。
公司是国内以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前沿研究领域为科学背景,集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生物高科技企业。建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组学试剂+组学技术+组学分析”有机整合的“一站式”高端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致力于在蛋白质组学时代、个体化医学领域的抗体开发与诊断试剂开发;同时基于高灵敏度生物质谱仪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提供高通量蛋白组分析、蛋白质修饰底物高通量鉴定、定量分析、生物标志物鉴定与药物靶点筛选的研发合作与技术支持。
法定代表人:赵英明
成立时间:2010-12-30
注册资本:1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19800003285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6号大街452号2幢A1501-1520
如何评价企业的成长性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成长性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创业阶段
在企业创业的初期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多地依靠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雄主义。由于此时的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第一重要是怎么把新产品迅速销售出去,因此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以控制整个团队。
经过1-3年的发展,可能进入一个危险期,企业会出现剧烈振荡,振荡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员工日益增加,更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来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控制,所以这个时候要么是创业者成长为职业化的领导,要么他委派代表进行控制,找到一个更职业化的经理人。这时比较困难的是,需要我们的创业者自我变革、有足够勇气放弃很多东西。同时他会发现,要继续监控这个企业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了。
这个阶段的鸿沟是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所以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和信息基础平台去迎接这个变革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集体化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集体化阶段。所谓集体化,是指企业透过很多专业化的经理人去管理若干部门,建立一个管理团队去指导员工工作,引导员工执行决策层的决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出现一次振荡,主要原因是员工需要获得自主权,中、基层经理希望增加自主权。由于指导作用和员工的具体实践使其工作经验和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都会刺激员工对自主权的渴求,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出现新的鸿沟,此时就需要授权,并建立一个更为规范的管理体系,那么企业就能进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规范化阶段。
规范化阶段
第三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授权,通过授权使企业跨越了第二个发展鸿沟。这时大多数企业高速成长,产品由过去的利基市场,转向更为广泛的主流市场。随着员工人数迅速膨胀,部门快速分拆,销售地域和网络越来越分散,此时需要更多的授权。但企业经过1-3年的高速发展后,同样又会遇到新的问题,被新的危机所困扰,这个危机需要通过加强控制来解决,但依靠过去传统的控制手段不能解决危机,那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授权过多就会导致自作主张,出现本位主义,控制过多就会出现不协调、合作困难的现象,因此协调是跨越第三个发展鸿沟的主要手段。
精细化阶段
跨越第三个鸿沟后,马上进入了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精细化阶段,企业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或者说是更多、更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撑。但官僚主义的出现又会引发新的危机,管理层次过多,决策周期拉长,人员冗余,因此企业在面对新的鸿沟时,需要加强合作,这时要更多采用项目管理的手段,建立很多团队,通过按产品、地域设立适宜的部门和团队来增强市场竞争的快速应变能力。
合作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的规模迅速壮大,也许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了。
但发展若干年后又会遇到新的麻烦,就是企业变得越来越大,反应也越来越迟缓,此时企业需要组织扁平化,需要恢复活力,因此要有小公司思维,通过适当拆分和多元化运作,并努力恢复创业阶段的创新意识和激情作风。
一个成长性企业一定会经历发展的若干阶段,每个阶段一般是1-3年,甚至更长。我们看到中国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跨越某个阶段的鸿沟,掉了下去,因此而失败。我认为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处在第二到第三阶段之间,正在跨越第二个发展鸿沟。
企业成长性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创业企业行业应该定位为朝阳行业或新兴行业
创业板市场的主体是成长性企业,这些成长性企业在行业定位上表现为朝阳行业或新兴行业。只有这样,企业在未来才具有真正的发展潜力。这里所说的朝阳行业或新兴行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如网络资讯、电子通讯、集成电路等)、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和基因工程、新材料以及一些能源。制造、农业、公用事业等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
分析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其成长性企业在行业分布上主要以计算机软件为主,在1999年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新股中,计算机软件与服务业所占比例为55%。其中,计算机软件为191家,比例为38%。在纳斯达克市场中,计算机、电子通讯等行业占领了主导地位,其市值分别为42.74%、32.88%。管中窥豹,以见一般。作为我国创业板市场主体的成长性企业同样必须定位在上述行业之中。
市场开发能力
市场开发能力是成长性企业的内在要求。开发市场是高速发展性企业思维的核心。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被企业“瓜分”的固定资产,因而市场占有率也就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市场开发能力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唯一途径和重要源泉。传统的市场开发手段仅仅局限在营销消u价、收购或强强联合等方法上,但是,对成长性企业来讲,更重要的是改变客户的观念。“天才不遵守规则,他制定规则”,这也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制定了游戏规则,谁就是赢家最通俗的诠释’。统计资料表明,微软、麦当劳和爱立信之所以赢得了市场份额就在于他们改变了客户的观念,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比尔·盖茨改变了人们用纸的观念,将其转变为便携式计算机,从而创建了微软帝国;麦当劳将烹调食物改变为速食或快餐,从而使其公司遍布全球;戴尔抛弃零售观念,从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硬件代理商。一言以蔽之,市场开发能力是成长性企业重要的内在特征,这种内在特征的实现要以打破常规、转变客户观念为依赖。
监管机制
成长性企业以技术为支撑,以科研转化能力为动力,同时强调尖端科技的监管机制
高成长性的企业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两个瓶颈:其~是资金瓶颈,其二是技术瓶颈。如果说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为成长性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那么资金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但对于内部的技术瓶颈,即使有了创业板市场的维系,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但如果缺乏较强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没有较强的产品研发组织,纵使企业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更不用著谈企业的长足发展。这也是我国成长性企业往往做不大的原因所在。
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化的今天,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的主导产品是否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标准。对成长性企业而言,技术则是其核心资本。丧失了技术优势也就丧失了企业存在的基础。一般性企业如此,成长性企业更是逃不出这样的“樊笼”。纵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微软、思科和因特尔等著名企业的成功无不凝聚了技术开发人员的心血。
不仅如此,成长性的企业还表现在注重科技转化成果的能力上。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尽可能形成垄断。一项科技成果开发出来后,无论其被笼罩上多么鲜艳夺目的光环,在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之前,只是一件装饰品而已。新经济观中,更强调的是价值观念,只有将尖端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本身才会迸发出生命力,才能促使企业以几倍、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速度迅猛发展。可想而知,只有具备了这种概念的企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性企业。
管理的成长性
管理的成长性已经成为成长性企业的重要判断标准
企业的成长性是股民的利益之所在。投资于主板市场的散户们在经历了炒题材(投机性较大)、炒业绩(每年两次业绩公布前的炒作)和炒分红方案的种种阵痛之后,越来越理性地认识到必须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企业将来成长性大小的重要性。对打算在创业板市场上投资的股民来说更是如此。创业板市场的投资主体不同于主板市场,股票炒作的机率远远低于王板市场,股民们要想获得投资报酬必须能够按捺住急性,耐心等待,“摇动酒瓶”后产生的激发效应的出现,也就是等待企业高速成长后所带来的巨大投资回报。
多元化经营
以主营业务为主,慎用多元化经营是成长性企业的另一重要标准
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营业务犹如企业的肝脏,为企业今后发展壮大补充血液,丧失了主营业务的企业也就丧失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造血机能。企业强烈的成长、扩张欲望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为了做大,常常采用“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家”的多元化经营方式。按照分散投资的原理,当企业达到一定的投资项目时,企业就能很好地分散风险。
机制
建立完善与有效的融智与股智机制是成长性企业的显著特征
新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主的创新时代,其发展源于作为知识载体的人的创新能力。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即融智)以及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资本(即激智)是新经济时代面临的艰巨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则是企业,特别是以高科技或新兴行业为主的成长性企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