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
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虽然佛尚未寻到,但“水流花开”则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水流花开”,是一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观此境界;
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禅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个高悬俯视的“他者”似乎是它寻求解脱的必由之路。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篇1
诗句: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出处: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意思翻译:
他大概还在涧底下打柴束薪,归来后无口粮只好煮白石为生!
全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郡斋:指滁州官府中的斋舍。
②涧:山沟。束:捆。荆薪:柴草。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处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谓其生活清贫。
③二句谓本想手持杯酒,慰问风雨中的朋友。瓢:本指将瓠(葫芦)剖开而成的舀水器,此处用作量词。
④二句谓只见满山落叶,寻找不到道士行迹,故寄以此诗。
全诗鉴赏:
一个秋日的早晨,凉气四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于是打算携酒去慰问他,但又担心朋友不在,诗人在诗中暗示给我们的心灵轨迹大致如此。但因所念之朋友为避世山中的道士,这样就与一般的念友、访友之作稍稍殊致了。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既念之则必要慰之,从此落想便又很自然地引出持酒远慰的颈联。不言一杯而言一瓢,因后者是自然真朴之物,这就与所慰者道士的身份极为协调。远慰之物亦本可不拘,诗人挑出酒来,则又使此远慰多了一点潇洒散淡的风致。至此已由念及慰,如何慰呢?如果接写与山中客如何欢愉相浃,投契无间的情景,则诗题所着“寄”字不免落空,于是诗人以颔联所述为依据,料想山中客的行迹飘摇不定,加之秋日的空山满是落叶,行迹难觅。作者写此诗,本来只是表露其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意到即止,似一潭秋水,泠然而清。因此被人称为“化工之笔”,是韦诗中的名篇。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篇2「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前言」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尤其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句,堪称诗中绝唱。
「翻译」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鉴赏」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篇3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翻译: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
1.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5.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篇4《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原文注释】: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翻译译文】: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赏析鉴赏】: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 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 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 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 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 之不当和也。”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韦应物》(韦应物)原文及翻译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韦应物 韦应物 系列: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1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2,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3,残钟广陵树4。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1元大:未详何人。校书:校书郎,官名。2亲爱:指元大。3归棹:归去的船。棹:船桨。4广陵:扬州古称。
【译文】 凄凄然离开亲爱的朋友,我乘船行驶在烟雾茫茫的江中。向洛阳乘船的我,回望广陵,只听得到残余的晓钟,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今天在这里与你相别,在什么地方才能与你相逢?世事就如同风浪中的小舟,哪能在洄水中长久停住!
【赏析】 这是诗人乘舟离开广陵返回洛阳时的赠别诗。以简淡的笔墨抒写了诗人不得不与知友分别,离开名城广陵的依恋不舍之情,以及对世事不安的感慨。其中「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蕴藉含蓄,语淡情浓。
寄全椒山中道士1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2。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1全椒:县名。今属安徽。2煮白石:典出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为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译文】 今天在官舍里感到寂寞寒冷,忽然想念山中的故人。我想他此时正在山沟里捆柴束薪,回来时一定是在煮白石为粮。我想带一壶酒去把他探望,在这风雨之夜送给他慰藉。落叶盖满了空旷的山林,我又到哪里去寻找他的踪迹。
【赏析】 这是韦应物的名篇之一,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完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士生活情景的写照。末二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极得后人称赏,甚至誉为绝唱。整首诗语言雅淡简洁,情味幽远。
长安遇冯著1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2。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3。 冥冥花正开4,扬扬燕新乳5。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1冯著:中唐诗人,韦应物的朋友。2灞陵:古地名。又作霸陵。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3「采山」句:买斧准备上山砍柴。意指准备归隐山林。4冥冥:形容细雨飘落。5扬扬:轻快飞翔的样子。
【译文】 客人从东方走来,衣上还沾著灞陵的雨露。问他为什么来到此地,他说为了开山要买一把斧。鲜花正默默开放,乳燕也翩翩飞翔。去年分别到如今已是春季,他鬓边的白发又添了几缕?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而又生动活泼的诗。诗人在长安遇到因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故人,对他表示了亲切的关怀与安慰。诗中着意描绘了生机蓬勃的明丽春光,旨在希望友人能因之心情开朗。诗人对朋友的安慰是那么的亲切、得体,显出一种旷达的心态。
落叶满山寻行迹,花柳青青今时节的解释?
本来想按照踪迹寻找(目标),却被满山的落叶阻挡了去路。表达的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写照。
出自唐代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扩展资料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意思
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则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水流花开”,是一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禅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个高悬俯视的“他者”似乎是它寻求解脱的必由之路,自然作为色相、境界,被赋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的意义,是个体解脱的最直观的亲证。禅宗这样看待自然,明显地不同于庄子,却又与庄子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庄子是自身亲和于自然,禅宗是于自然中亲证自身,目的都是获得自由,但面对着自然,前者的逍遥是“游”(亲和)出来的,后者的解脱是“证”(觉悟)出来的。
而这第三种境界,便是参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
它们不能算是完整的诗句,应该算是三句分别的偈语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