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袁世凯被罢免后北洋军阀为什么还听命于他

袁世凯被罢免后北洋军阀为什么还听命于他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5 手机版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这支军队,是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完全按照德国陆军的训练方式,武器装备进行训练。

袁世凯在练兵之前就对这一支军队的前景有了自己的算盘。所谓练兵,那就是为了兵权。袁世凯当然要将这支军队训练成为自己的资本。因此,在选兵上面,袁世凯只收农民子弟。在军官的选任上,袁世凯也只选那些没有亲贵背景的军官。

因此,一大批底层军官靠着袁世凯的提携才能做到协统,标统的位置,他们视袁世凯为恩师,更是唯一的长官。这其中就有所谓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琪瑞,冯国璋。也包括:徐世昌,张勋,赵秉钧,曹锟,段芝贵等等。

袁世凯从1895年练兵到1909年被罢免,一直掌握这支军队长达24年的时间。其中大部分军官都成了袁世凯的亲信,也都随着袁世凯的升迁而升迁。其中还有大部分人出国留学,学习过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段祺瑞就是其中的一个。因此,这样的一支军队,在满清贵族基本不能够插手的情况之下,几乎就成为了袁世凯的亲兵。即使袁世凯被罢免,他们仍然听命于袁世凯。

袁世凯为何能让“北洋军死心塌地效忠他一个人,从而架空清政府”

为什么在清廷解除袁世凯职务之后,北洋军依然受袁世凯指挥,或者说是怎么样情况出现了军人只知其将不知国家的情况?

袁世凯曾说:“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袁世凯能够让军队效忠他一个人,很多人都认为主要原因有3个:

第一,把军饷发放到每一个士兵手里。

第二,招收新兵,采用新式方法训练新兵。

第三,把亲信安排到军中重要职位。通过这些方法牢牢掌控了北洋新军,从而架空了清政府。

但是后来袁世凯称帝,北洋将领为何率先群起反对袁世凯称帝?

《长恨歌》记安史之乱的时候“六军不发无奈何”,“六军”是朝廷禁军,绝对没有不服从李隆基的道理,但事实呢?清末的北洋军,某种程度上就是玄宗时期“六军”的翻版。

袁世凯并不是在溥仪登基之后才受打压,早在慈禧还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满清帝国的大患,所以本来归他统领的北洋六镇也不断被权力分化。

袁世凯肯定不甘心自己带出来的兵这么轻易就被“收归国有”,所以明里暗里用了不少手段想要夺回军权——但他要搞清楚,当初他之所以能去小站练兵是因为讨好了慈禧的宠臣荣禄,北洋六镇是他养肥的没错,但并不像湘军那样,打一开始就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清廷从他手里拿回北洋军在道义上讲并无不妥。
朝廷既然能收回北洋军,为什么他们号令不动北洋军,非要低三下四地求当时已经被开除出队伍的袁世凯再度出山?不是因为北洋军只听命于袁世凯,是因为北洋军知道鞑子已经玩不下去了,即便清廷曾经把军权收回,交由掌管的吴禄贞之流也照样是“吃里扒外”的反清一派,还指望他们能使唤得动谁?所以后期袁世凯向革命党“抛媚眼儿”是完全可以预知的,他要是真的带兵剿杀革命党,第一个给北洋军送人头的就是他自己了。

北洋军服从袁世凯、不服从清廷,为的是此后清廷倒塌、共和建立,作为开国军队,他们是能给自己争取到相对独立的权力场域的,所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内部将领冯国璋、段祺瑞才有可能竞逐大总统之位。如此巨大的“权力场域”,才是袁世凯能撬得动不属于他的北洋军的原因。
北洋军服从的从来都不是袁世凯,服从的是不可估量的政治前程。反之,如果袁世凯只是把北洋军当成是皇帝梦的垫脚石,北洋军为什么不直接听命于爱新觉罗呢?反正都是给人当鹰犬、作嫁衣,效忠清廷起码还能搏个“忠君”之名。袁世凯称帝以后,原本“只听命于他”的各路军阀立刻揭竿,这就足以支撑前文的观点——军队在1911年唯袁世凯马首是瞻,是认为袁世凯能够言之有信、建立共和。

袁世凯称帝,剥夺的是北洋军其它将领的政治前程,他们自然不再与之合作。

袁世凯是怎样发达起来的?北洋军为何死心塌地效忠袁世凯?

袁世凯是近代时期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上对于此人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共和国的功勋,也有人说他是窃取共和制的”窃国贼“。好不容易得来的共和制被他强行更易为了独裁制。那么袁世凯是怎样发达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分析一下。

袁世凯得以发达主要靠自己努力、贵人相助、显赫的家世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袁世凯的发达之路还要要感谢自己的努力经营之外还要感谢一位贵人的相助——吴长庆。吴长庆这个人说来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他是淮军名将,在朝中颇有威望,也是受到李鸿章认可的名将。所以作为叔父的他对于袁世凯的提拔和重用是少不了这层关系的,得到了吴长庆的重用和赏识的袁世凯最后也成功成长为了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他在吴长庆的培养和大量资源的历练之下,再凭借袁家的威望,袁世凯深谙官场上的种种,因为看得多,见识广,所以袁世凯的军旅生涯和政治前途可谓是平步青云。

那么为什么北洋军对于袁世凯是死心踏地的效忠呢?原因一:袁世凯也是久经沙场的领兵之人,早在朝鲜战场之上就已经积累了充足的带兵经验。所以袁世凯深谙军士们的所思所想,加上他在朝鲜练兵积累了大量的亲信亲兵,让军士们对他忠心耿耿,受其恩惠,为其效力。所以绝无二心。

原因二:袁世凯赶上了训练新军的好时机。袁世凯正好积极参与了当时清政府大练新军的浪潮。所以他将一整套的训练新军的方案上交朝廷,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加上他善于经营。所以他可以第一时间可以长时间的接触这些接受过新式武器和训练的军队。这些军队也就自然而然地就只认袁世凯,接受袁世凯的绝对领导。新军也是受到袁世凯的教化和洗脑和恩惠,感受到这位名将的大义凌然,军中不乏有崇拜者,自然而然就服从于袁世凯。

原因三:袁世凯与新军军官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袁世凯在扩充自己军力和私人武装的同时,还重用了自己的同乡、军事学堂的门生、收买一些人心等,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亲信的领导班子和指挥系统。军中的干部和军官多为袁世凯的心腹,所以对于军队的教化和控制都向着袁世凯的方向前进,这支军队基本只听袁世凯的调动。

袁世凯死后,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为什么无人接替他的位置?

袁世凯死后,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为什么无人接替他的位置?

当然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只是没有人能够控制住局面!

袁世凯后期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

做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不该死的恶人,袁世凯的身亡加快军阀混战的产生。实际上,便是袁世凯没死,也慢慢难以控制愈来愈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袁世凯执政后期,对于共和体系和君王体系,袁世凯产生了迟疑,综合性各种各样考虑,袁世凯觉得,假如自身修复封建王朝,则可确保袁氏永远荣华富贵,假如再次共和得话,袁家的后代将不在享有富贵荣华。

这也是袁世凯修复封建王朝最主要的要素,袁世凯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完美一个“私”字,起先将北洋新军变为自己的私军,后是想将全部民国政府变为自己的家天底下,结论遭到了包含段祺瑞以内的众多人抵制,最终袁世凯只有撤销封建王朝,挑选南方革命军和北洋军阀都较为保持中立的黎元洪。

袁世凯死后,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

可是黎元洪称帝后,根本无法搞定全部北洋政府部门与南方地区革命派的关联,特别是皖系的段祺瑞作为在袁世凯后期早已能够伯仲之间的存有,因此,当袁世凯选择了黎元洪后,全部北洋军阀是不服气的。

之后段祺瑞挤兑走黎元洪后,皖系核心北洋军阀,在看待南方地区难题上,段祺瑞和徐树铮采用战斗力统一南方地区的现行政策。可是,段祺瑞能够在北洋政府部门有着主导权,关键或是靠政冶知名度,北洋军阀真真正正的队伍都把握在直系手上(袁世凯就归属于北直隶,全部北洋军阀,其实也就相当于北直隶军伐),段祺瑞不心疼死在南争战场上的战士,可是直系心痛啊,部队全是直系的。

因此,皖系和直系的分歧越来越大,在此与此同时在东北的奉系军阀逐渐兴起,可以这么说,北洋军阀分裂成用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北洋军阀的组织裂变性

北洋军阀往往分裂,实际上和段祺瑞和徐树铮也有关,那时候段祺瑞为了能南争,笼络直系的曹锟、吴佩孚,为了能使冯国璋就范,还笼络奉军进京,结论形势愈来愈繁杂,直系在冯国璋死后,曹锟和吴佩孚启动直皖对决,造成皖系下野。

但是直系却再次发生裂变,发生例如冯玉祥、孙传芳等部,因为不满意直系的执政,奉系根据2次直奉战争打入关内,可是奉系又衍化出张宗昌、林景林为首的北直隶同盟军,真的是,不仅未能统一,反倒北洋军阀越打越大。北洋完毕的时,像孙殿英、石友三这种名不副实的角色都变成军伐了。

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就分裂了 没人接替他吗?

袁世凯所领导的北洋军阀,虽然说各个势力都有不同的人带领,但是袁世凯还活着的时候,他们都还是“一家人”,但是当袁世凯一死,各个军阀就迅速的分裂开了,形成了众多独立的势力,虽然说起来也并不是不合理,但是很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出来接替袁世凯,继续领导北洋军呢?袁世凯死后就没有人能够胜任了吗?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为何迅速分裂

袁世凯死后,不是没人接替他的位置,而是太多人想接替他的位置了。这也是北洋军迅速分裂成个大地方军阀的根本原因。

袁世凯能够主导清廷灭亡,皇帝退位,这既有他能力的一面,更是因为袁世凯实力强大有莫大的关系。

袁世凯的实力来自于他手下的军队,他是第一个建立中国现代化军队的人,北洋军的前身是袁世凯主持的小站练兵,那帮人直接构架了后来的北洋军建制。

北洋军的建立就比小站规模大得多了,袁世凯此时权力熏陶,不但是北洋大臣,更是直隶总督,他建立的北洋军绝大多数军费不是来自清廷的国库开支,而是直接从直隶财政进行支出,这些钱对于直隶总督袁世凯来说,既方面又宽松。

袁世凯的北洋军一改过去清制军队管理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抓大放权”,把高级军官管理好,至于高级军官下属的军镇,由他们自由发挥,统一配给他们军械(全部国外进口),制定统一的操练法典,制度等等,按照军镇编制给予他们发放军饷。

袁世凯只是管理感觉的军镇级别的高级官员,至于官员一下的都是实行的承包制,你招兵,你买马,你发钱,你任人,袁世凯一律不管,只要符合北洋军要求,只要不找我多要钱。

袁世凯的这种新军管理模式对当时的清军来说那绝对是一大进步,待遇高福利好,当官的有实权,这样的北洋军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但是又有很大的隐患——势大不服!当某个军镇势力足够大的时候,就有可能对上峰真正袁世凯不服,毕竟中层军官是人家任命的,兵是自己招下的,钱是自己发下去的。

没多久,袁世凯下课了,北洋军被清廷收编了,但是由于北洋军的这种建军模式不受清朝当权者待见,特别是这些亦官亦匪的北洋军军官很让那些军机处大臣看不惯,看不惯就意味着不重用。

袁世凯没有在老家呆几年,南方爆发了辛亥革命,这就要清廷老命了,朝中除了几个世袭贵族,真正能扭转局势的一个人都没有,只好连哄带骗的把袁世凯又请回来,袁世凯等这个机会等了很久,就等着那谁开这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袁世凯回来了,他的手段也是连哄带骗,哄着原来北洋军那帮老油子继续跟着自己;骗着南方的那群革命者让他斡旋清帝退位,共建共和。

袁世凯到底是搞外交出身的,三下两下就糊弄好了,原来北洋军的那帮人也愿意跟着袁世凯,南方革命党也愿意共建共和了。

再说说袁世凯手下那帮人,无论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等,此时已然从一个北洋军镇官员成长为了一方大员,手里控制着大量的军队。这些人都各有特色,而且都很有抱负,只是袁世凯还在的情况下,虽然谁也不服谁,但是都服袁世凯。

这袁世凯当了皇帝没多久,死了。此时的政权交接就是个大问题,由于袁世凯没有刻意培养接班人,事到仓促,总不能把当时混乱、复杂的局面交给自己儿子吧。

袁世凯一死,明面儿上,袁世凯写下的遗言是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接班,但是除了段祺瑞有实力外,其他的两个基本都是打酱油的,段祺瑞后来搞定了一前一后两位接班人,圈子外的吴佩孚、张作霖、曹锟又不同意了,于是民国进入了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

袁世凯死后出现如此的局面只要有两个原因:一、早期的制度造就了这帮军阀;二、各国列强对各个军阀进行了支持。

2.北洋军分裂混战

1916年6月袁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帝国主义为争夺在华利益也各自寻找代理人,北洋军阀分裂演变为三大派系: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皖、陕、鲁、浙、甘、闽等省;英、美支持的以时任副总统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苏、鄂、湘、直、赣等省;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奉天督军兼署省长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东三省。

此外,各地方的一些军阀或独立或分别依附于各大派军阀。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重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领导粤、滇、桂、黔、湘、川军讨伐段祺瑞。段先后两次派北洋军及湘、粤、闽等省地方军近20万人前往镇压。后由于西南军阀向北洋政府妥协,护法失败。1918年,段祺瑞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购买武器,聘用日籍顾问,成立参战军(后改称西北边防军)。至次年1月,编成3个师4个旅。1920年皖系军队已有11个师、17个混成旅。

皖系势力的扩大引起直、奉两系不满,曹锟、张作霖结成反皖同盟。同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直军在奉军支援下击败皖军。皖系西北边防军全部被遣散裁并,在京津地区及豫、鄂、察、陕等省的军队被缴械,只剩淞沪地区和浙、鲁、闽、皖等省的残存部队以及依附于皖系的地方部队。直皖战争后,直系取代皖系控制北洋政府,其军队扩充到18个师、18个混成旅,约20万人,占据北方和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奉系也乘机占领绥远(今并入内蒙古)和京山铁路(北京—山海关)沿线地区,兵力发展到5个师、23个混成旅、3个骑兵旅,20余万人。

为争夺北洋政府的控制权,1922年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后全部撤出关外,积极整军经武,将东三省陆军统一编成3个师、27个旅和5个骑兵旅,建立了海、空军和兵工厂,兵力达17万人。直系亦大肆扩充军队,至1924年夏,陆军达21个师(含2个川军联直师)、17个混成旅共25万人,并企图消灭皖系在浙江省和淞沪地区的军队。9月,发动江浙战争,皖系战败,势力消失。由此引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直军战败,奉系乘机扩大势力,除东三省外,占据热、直、豫、鲁、苏、皖等省(区)。

1925年5月,奉系将各旅改为师,冠以“东北陆军”称号,人数达35万,并控制了北洋政府。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率军对进驻苏、皖的奉军进行反击,奉军被迫撤回北方。此时,北洋军各派兵力及势力范围是:除张作霖的奉军外,直系军阀吴佩孚有6个师、4个混成旅以及河南保卫军16个军,共计20万人,以鄂、豫和京汉铁路(北京—汉口)沿线为基地;以孙传芳为首在直系中独树一帜的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共计20个师、24个旅(含混成旅),约20万人;还有以奉系军阀张宗昌为首的直鲁联军,共计34个军,约20万人。

3.北洋军覆灭

1926年7月

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开始。在国民革命军与国民军联军南北进攻下,至11月吴佩孚军大部被歼,五省联军在赣、闽等省战败。为挽回败局,直奉两系再度联合,12月在天津成立安国军,以抗击北伐军。在北伐军打击下,至次年3月五省联军大部被歼,6月奉军由郑州、开封败退冀、鲁。

1928年4月

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第二期北伐,直鲁联军由济南溃退滦河东岸,一部被南京政府白崇禧部歼灭,一部被张学良部缴械。五省联军残部被南京政府收编。奉军败退关外,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12月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奉军改为东北军。至此,北洋军的历史结束。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局为何如此之乱

1916年6月6日上午,袁世凯病逝。在他死之前,政权交接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任何政权交接背后,都有一部确凿无疑的法统。之于袁政权而言,这个“法”,就是被后人称为“袁记约法”的1914年《约法》;这个“统”,就是大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这一“最高地位”序列。

北洋高层至少对袁世凯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尊重。因此,他的遗嘱也是处理政权交接的重要依据。然而,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7日,副总统黎元洪的接班文告中,就用了“继任”而非“代理”的字眼,显然所依据的基本法文本是民元《临时约法》而非袁记约法。此时的国务院国务卿段祺瑞倒也没有反对。这还仅是对袁氏的第一击。

其后,全国各派各处政治力量,甚至包括北洋最具威望的地方实力派冯国璋,都要求恢复以民元(1912)约法和民二(1913)国会为基础的民元法统。而西南系的护国军方面,更要求惩办那些袁世凯的亲信,并冠之以“帝制祸首”的罪名。

一方面是政坛此起彼伏的呼吁,一方面是黎元洪、段祺瑞在往还商榷。至六月底,也就是距袁氏去世不足一月,黎、段便陆续下达政府令,除了一些人事上的安排,其要旨就是恢复民元法统,并撤销了袁世凯亲自设立的统率办事处和政事堂,还下令通缉那些所谓的“帝制祸首”。也就是说,袁世凯死后仅仅一个月,他一生缔造的所有政治遗产,都烟消云散了。就国体、政体、法律、机构、人事,从各方面的建制来看,袁世凯都没给后人留下一丁点建设性积累。除了后来那个隆重的葬礼和国民还在使用的银元上的侧面头像,似乎他从未出现在现实和 历史 中。

由于袁世凯去世前三个月已经废止自己设立了83天的帝制,因此去世之前其政治身份还是中华民国大总统。他去世的当天,段祺瑞以国务院名义,向全国发布文告,略曰:“袁大总统于本月六日巳正因病薨逝。业经遗令,尊《约法》二十九条,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之职权。”所谓“《约法》二十九条”,指的是1914年袁世凯的新创基本法,其二十九条是:“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

段这段话连标点符号不过短短50个字,却惹来了数不清的问题。

——凭什么袁世凯创设的《约法》还在使用?按照西南系护国军的观点,此时袁世凯已经是叛国贼,而他叛国的起点,即是改变民元法统,其具体行为,就是创设《约法》而废止《临时约法》。所以,袁世凯必须否定,民元法统必须恢复。所以,南北双方,即北洋政府和护国军政府仅仅在一点上达成共识:接下来的总统由黎元洪当了。

政治上,各党各派纷纷对于时局提出自己的主张,归纳起来无非是恢复以《临时约法》和民二国会为基础的民元法统;并且惩治所谓的“帝制祸首”。对于来势汹汹的各种要求,北方非常奇特地保持集体静默。这是因为北洋系在中央的政客,之前为袁世凯亲信,而今却沦为“帝制余孽”,戴罪之身当然不敢乱说乱动。至于作为督理某省军务的将军而分散在各地的北洋系军人们,原本就没什么政治主张,对于时局一时间难以臧否。而且,既然北洋系中地位次高者冯国璋也于15日致电黎元洪请恢复《临时约法》,续行召集国会,那么各省将军就更不能发表什么其他意见了。

但此时的张勋有与众不同的立场。在袁去世的前夕即5月30日,冯国璋召集各省北洋系将军于南京开会,讨论袁氏及其政府的进退出处。会议无疾而终,不欢而散。但应张勋要求,南京会议的部分代表复于徐州集会。这次会议提出了十条纲要,主要是要求保全袁家属生命财产及袁氏身后一切荣誉;并“绝对抵制迭次倡乱一般暴烈分子参与政权”。所谓的“暴烈分子”,指的就是国民党员。这个十条纲要,可谓是说出了北洋系地方实力派的心声。此次徐州会议,也成为今后一年内操控乃至左右政局的“督军团”的滥觞。

不过,此时,无论是野心勃勃如梁启超,还是诡异狡黠如张勋,都没料到,一场细腻绵密的人事安排,正在悄然策划推行,一张张名单,正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手中频繁往还,反复揣摩。从今后一年的 历史 事实来看,段祺瑞和黎元洪的关系非常糟糕。因此,当时政坛的观察家们完全忽略了他俩的秘密沟通,也实属正常。因为所有人忽略了一点——段祺瑞同黎元洪之间的“桥梁”,是张国淦。正是这个人,决定了袁世凯死后最初一个月中国的命运。

黎元洪与段祺瑞

清末非常重视同乡之谊。张氏籍贯是今天的湖北赤壁,但跟随着湘军出身的父亲,在安徽成长、读书。后来他们家就定居在了芜湖。所以,他能够以生于安徽的身份,同安徽人段祺瑞亲近;也能够以籍隶湖北的身份,同湖北人黎元洪亲近。当然,也能以湘军子弟的身份,得到袁世凯的信任——湘军毕竟是中国近代所有地方实力派的鼻祖。

张国淦三十出头开始官运亨通,1916年是四十周岁,之前四年已经担任过国务院秘书长、总统府秘书长、内务部次长、政事堂右丞(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等显要贵重的职务。袁世凯最倚重张国淦的,是他身上那种令人信赖的亲和力,以及能够令人妥协的协调能力。袁氏当国的四年间,张国淦前两年调处袁黎关系,后两年调处袁段关系,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到袁氏统治末期,一方面张国淦不同意帝制,另一方面,袁黎关系、袁段关系都已经崩溃,没了协调共处的可能,因此,在袁氏去世黎氏接任的当口,张国淦是教育总长。

但段请黎元洪当总统,还是要拉上他一起去。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立即带着张来到黎元洪公馆,在黎的办公室东花厅,段先向黎三鞠躬,当是致敬大礼,然后二人相对注目了半个小时一言不发,也算是做到了“请你出来当总统”的礼数。段祺瑞走的时候,留下了张国淦,也就是留下了一条沟通渠道。

到当天傍晚,北京城的流言越来越多,都说北洋系军头要罢黜黎元洪,让徐世昌出来做总统。黎当然很惶恐。这不是权位的问题,北洋系军头来逼迫让位,肯定会危及自己的生命。于是张国淦先亲自去府学胡同的段祺瑞公馆打听情况,然后在东花厅陪黎元洪坐了一晚上,到凌晨三点钟知道各方安全后,才去休息。是张国淦陪黎元洪度过了最惊险难熬的第一天。

6日下午三点钟,国务院以袁世凯的名义发布“故总统令”:“遵照约法,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这个“约法”,是袁记约法。但是黎元洪自己发布的“就职令”呢,则第一句是“元洪于本月7日就大总统任”,“就任”两字,是根据民元约法而来的。文告写就后,张国淦亲送府学胡同由段祺瑞过目,段祺瑞也没有提出异议,即署名盖印然后登报,并电告全国。就任总统以来,黎元洪在张国淦的沟通下,不断同段祺瑞秘密商议了一系列重大事项,包括内阁成员人选,各地军政负责人的确定。在公开层面,他们还推行了一些体制上的变革。10日,黎当上大总统才三天,就裁撤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将其职权交还陆军、海军、参谋等部,这应该是段祺瑞最注重和欣慰的事,这样,他这个陆军部长才是真正的全国军事领袖。黎元洪还准“帝制祸首”周自齐辞职,其财政总长的职务,交给老革命党陈锦涛继任。这也是黎元洪变革阁员的第一步。

即使在北洋系内部,冯国璋就根本不关心袁世凯的 历史 地位,反而致电段祺瑞,逼迫他承认《临时约法》。这样倒是简单了。于是,段突然爽快地在六月底宣布全面恢复以《临时约法》为主体的民元法统。如此,也意味着袁记《约法》被永久废除,1914年初被袁氏强行解散的民二国会立即恢复召集。

所有人都是赢家,而最大的赢家,其实是段祺瑞。首先,他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北洋系新的领袖。当然,冯国璋的资历、地位同他不相伯仲,但人在南京,虽然可以直接控制长江中下游,但毕竟离政治中枢北京还相当之远。其次,虽然黎元洪是大总统,但“责任内阁制”的威权出自院部。从理论上来说,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须大总统任命,并应接受国会的质询和弹劾。《临时约法》中,段祺瑞所受的限制,也仅止于此了。说得简单点,民元约法就是一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制度设计——在总统和国会的角逐较量中,互相制衡,互相伤害,而国务总理正可以上下其手,纵横捭阖。

冯国璋

现在,制度和体制都已经确定,段祺瑞就要开始工作了。第一步,当然是先要把官位安排好。一场护国运动,使得许多原本资历浅薄、威望不足的军政人物走上前台,尤其是西南系,兵强马壮,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半年前那种畏葸的模样。而在中枢政坛,因为民元法统的恢复,原本已经被袁世凯排挤出去的革命党系统人马,现在又将回到中央。何况,他们还是黎元洪身为大总统的执政基础。全国当时22个省份,那么督军加省长才有40多个缺;至于总长那人数更少,国务院才九个部。

段有自己的想法。之前几天,政界还在为到底是执行民元约法还是袁记约法大起争执,即黎元洪究竟是代理总统还是继任总统名分未定的时候,段祺瑞已经拟订了一份内阁名单。外交总长,原来的陆徵祥已经辞职,现在由交通总长曹汝霖兼署,段祺瑞建议换成汪大燮;内务总长,原来是王揖唐,段建议换成刚刚从福建回来的许世英;财政总长,原本是周自齐署理,但此人同袁世凯关系实在密切,被目为“帝制余孽”,再留在中央政府恐怕有所不便,因此,在6月23日已由黎元洪亲自提名换成了陈锦涛。陈氏是老同盟会员,在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的时候就是财政总长。

教育总长,原本是张国淦。但为了使反袁人士更能接受这个新政府,段祺瑞提名由范源濂接任。范氏资历很深,后来又赞助梁启超反袁,因此在护国军方面声望很高。农商总长,原本由司法总长章宗祥兼任,现在段氏建议给张国淦接任。剩下来的四个部的总长不变:陆军段祺瑞兼任,海军刘冠雄,交通曹汝霖,司法章宗祥。

段祺瑞自认为安排得很妥帖。九个总长,留了五个旧人。如果他自兼的陆军总长不算,也就是说八个国务员进了四个新人,也算是不偏不倚,新旧交融了。而且四个新人中,财长陈锦涛可以照顾革命党的感受,教部范源濂可以照顾梁启超的感受。简直是个“联合政府”了嘛。没想到,对于这份名单黎元洪在审核盖印时并不同意。他主要想换掉两个人:外交总长和海军总长。

海军向来同北洋系离心离德,而黎元洪自己就是海军出身,尤其得到海军高级将领的拥护。但现任海军总长刘冠雄已经成为北洋系插进海军的一根钢钎,不将其拔掉的话,黎元洪今后同海军的隔膜会越来越大。所以,他提出,外交总长换成唐绍仪,海军总长换成程璧光。再加个张耀曾为司法总长,孙洪伊为教育总长。后两人原先一是革命党,一是进步党,但现在都属于国民党阵营。这样的话,除了段祺瑞以外,内阁八个成员,竟然有五人要么是国民党,要么同国民党 历史 关系深厚。

段竟然全部同意了。于是,1916年的6月底7月初,黎元洪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公布了新的内阁名单。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名单仅仅意味着中央政府的意愿,并未得到国会的同意。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任命建议,甚至还没得到他们本人的同意。还有一点隐然的影响:包括北洋系、西南系在内的各省地方实力派,究竟如何看待这份名单呢?国民党、进步党,也就是孙中山和梁启超,他们怎么看待这份名单呢?

按照计划,国会两院要到8月1日才复会,迨追认这些包括段祺瑞在内的阁员名单要排到八月底。那么,首先看看,这八位总长能不能过舆论关?

首先“中枪”的是汪大燮。当时汪年近六十,在前清已是外务部、邮传部(即交通部)侍郎,但问题是,他犯过“政治错误”,被时人看作是“帝制余孽”,一听他要入阁,尤其是西南系的政客们群起而攻之。汪实在受不了,任命外交总长才十来天,就辞职了。

交通部主要业务就是建造和管理铁路。当时的中国极为穷困,要建设铁路势必要向列强借款,因此,身为交通总长,未必要懂得铁路如何敷设,但必须是外交人才、财政人才、金融人才。但是,黎元洪的夹袋里也没几个人才。支持他的一般都是国民党系统中的人,多激进分子,多英雄义士,但少有建设性人才。其实梁启超的进步党中也是文人多、政客多,论到那些懂得脚踏实地经世治国的技术性官员,非常之少。所以,只能起用许世英做交通总长了,虽然之前他做的是司法内务工作,对于外交、金融全然陌生。

张国淦也调职了。黎元洪刚刚当上总统,位子还没坐稳,请张专任总统府秘书长,农商总长的位子就让给了又一个国民党人谷钟秀。

同最初段祺瑞提出的名单相比,八位阁员中留下了三人,也不能算全盘否定。但这八人中,国民党五人,外加一位倾向西南系的程璧光。这样,八名阁员中亲近北洋系的就只有一个许世英了。以此为标志,段祺瑞内阁正式成立了。各方势力见到尘埃落定,便纷纷露出了本来面目。其中最为愤怒的是梁启超。

梁启超对议会政治很感兴趣,也愿意亲身尝试,入内阁担任总长,试图在中央政府掌控政局。不过,当下内阁重新安排部长人选的时候,梁启超却失去了三年前的热情,并没有主动将自己的党徒塞进国务院的打算。但毕竟,手下的进步党人一个都没进内阁,让梁启超觉得脸上无光,还要结结巴巴跟那帮子看热闹的西南系军头解释这个尴尬的局面。

梁毕竟是大政治家,亡羊补牢尤未晚也,黎段联名公布了内阁名单,他已经意识到了两个事实:一,各省军政民政长官的名单也要随之公布了;二,这份名单同样不会跟自己商量。于是,梁思考了三天后,给同他关系亲密的范源濂发了份长长的电报。自己手下的进步党都是文人,督理军务的军政长官是谋不到的,那么就试着来求几个民政长官吧。而且梁也知道,黎元洪、段祺瑞绝不会将北洋系固有的地盘让出来。他所推荐的人选,所谋求的职位只能在发起护国运动的西南六省。

在电报中,梁通过范源濂向黎段提出了四个要求:首先,“最好令黎段访才于我西南数省”,也就是西南的首长必须来自本地;其次,“军民长官之调动,事前先与我商,必较妥洽”,也就是说,这次任命名单一定要同我商量。然后,他开出了一份名单:籍忠寅、周印昆、周善培、徐佛苏、陈廷策。他强调,以上五位“皆巡按妙选”,建议范源濂不妨立即去“切实推毂”——再不举荐就晚了!(袁世凯时代,省长称为“巡按使”,梁氏拍这份电报的时候,此官名尚沿用。)

电报的最后,梁启超明确喊话:“循若必须有位置。”循若就是戴戡,当时任护国军右翼总司令。他对梁启超忠心耿耿,以“死士”自命。这样的忠实干部,当然要“必须有位置”。梁启超建议道,先以龙济光、陆荣廷对调,然后,“莫如以(蔡锷、戴戡)安抚蜀湘,则(两广川湘)四省问题皆解决矣”。其他建议都是虚晃一枪,让戴戡去湖南做领导才是要害。

段祺瑞却并不同意他的推荐。对于西南六省军政、民政长官这12个位子,他自有打算。

先来看名单。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云南:督军唐继尧,省长任可澄。贵州:督军刘显世,省长戴戡。湖南:督军兼省长,陈宧。广东:督军陆荣廷,省长朱庆澜。广西:督军陈炳焜,省长罗佩金。

四川局面混乱。川境内有护国的滇军黔军,川军中也分效忠北洋的和效忠云南的。当然,蔡锷也有自己的嫡系部队。所以,这一块还是先让蔡锷去敉平再说。

湖南也如同一团乱麻。就在7月4日,湖南将军汤芗铭在国民党稳健派程潜率领的护国军的逼迫下出走,段祺瑞一时缺乏有效人选,只能先让已经退居鄂西的陈宧去湖南掌控大局。

云南和贵州的人事任命也没什么可非议的,基本照旧。但广东广西这两省的省长位子,梁启超看了就心生气恼。尤其是广东。广东督军由广西地方实力派陆荣廷担任,这原本也是梁启超的建议。他认为,“龙(济光)部悍将,惟陆(荣廷)能驭”。但是,空出个省长位子,为什么就不能给进步党呢?偏生大老远叫来个朱庆澜。

蔡锷固然留在了四川,但戴戡被派往家乡贵州做省长。而湖南督军的位子,则留给了刚刚退出四川的陈宧。这下梁启超着急了。贵州原本就是进步党大本营,又何必多加戴戡一个砝码?他一面让戴戡向中央辞谢任命,一面立即亲自致电段祺瑞。他说戴戡非常优秀,“才具开展而醇洁稳健,实当代有数人才”,所以“不宜弃置,能量移他省最善”。三天后,他又致电已经到北京的门徒籍忠寅,让他去黎元洪、段祺瑞门上游说,让戴戡做湖南省长。当时,陆荣廷暂时署理湖南督军,所以,梁启超也请陆向黎段推荐戴戡去湖南。段祺瑞对梁启超这些接二连三的推荐置之不理,以致后者在给周善培的电报中大发牢骚:“我辈为大局如此尽力,若结果为彼。真短气!”

湖南向来是北军南征或南军北伐的交通要道,因此北洋系长期在岳州驻扎精兵,所以段祺瑞怎么放心把这块地盘交给梁启超及其进步党呢?所以,他先是急于控制形势,最后,还是选择了性格温和又没有军事基础的谭延闿来出任湖南都督。

罗佩金也不愿去广西,因为他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资历和禀赋从事军职;而且陆荣廷也把广西视作自家禁脔,哪能容得下他人染指?就这样,滇黔护国军三位首长:蔡锷、罗佩金、戴戡,一股脑儿挤在四川,没有通道向外发展。梁启超此人冷静而务实。即使有抱怨,也不会耽误他对于全盘计划的重新安排。何不请蔡锷出任湘督呢?蔡原本就是湖南宝庆人,符合民初形成的“湘人治湘”的号召。这个建议提出来,想必各方都不能反对。

蔡锷是个伟大人物,曾率领护国军进攻四川,以四千疲敝之旅,对撼陈宧、曹锟、张敬尧之十几万北军仍屹立不败。早在护国战争刚开始不久的1916年初,梁启超就在思考,今后其领导的进步党,政治出路究竟在哪里?他给正在四川前线同北洋军鏖战的蔡锷写了封信。其中说道:“惟有与吾弟共甘苦于邛蜀滇僰间,冀庄严此土,为国人觅一遗种地耳。”梁启超说出了当时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政治家和地方实力派们都在萌发的念头:割据。

没想到,蔡锷撑不住,他病得非常厉害,不久去世。这可以说是梁启超生平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打击。以蔡氏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安定四川绰绰有余。即便闭关自守,也能够在富有安宁的四川盆地休 养生 息,为进步党培养一个安全而繁荣的军政基地。而当时,如何消化广东及广东的革命党,会消解陆荣廷的力量;如何遏制刚刚崛起的王文华,会消解唐继尧的力量;如何应付冯国璋和曹锟,会消解段祺瑞的力量。蔡锷会带领四川和进步党在这个夹缝中默默生长,奠定基础。进而有机会西定康边,南下滇黔,北上汉中,东出夔关,平定天下如运诸掌。那时的北伐胜利者,可就是进步党的党军了。但 历史 可以推演,却无法假设。北伐胜利者终究还是国民党,而其借助的军事力量,其源头和脉络,依然是来自西南实力派。

为什么袁世凯还没有死凉,北洋军阀内部就要开始乱套了呢

正比如赵匡胤「 ”黄袍加身”后的杯酒释兵权;又恰如朱元璋坐了天下要杀「 ”难兄弟儿”;由晚清的「 ”总督”化身为革命后「 ”都督”的地方分裂势力已然荡平,就好比坐稳了天下,袁世凯也悄然加快了「 ”去北洋化”的步伐。 袁世凯的「 ”去北洋化”,是两步并作一步走的。 一、袁世凯如今做了大总统,就不能再仅当北洋的「 ”头头儿”,而是得做「 ”天下的共主” 二、是重视「 ”文治”,强调「 ”军民分治,军人不得干预政治” 不得不承认,袁世凯的这「 ”两步并作一步走”方针,确实「 ”非有大格局、大智慧”,是不敢想,也做不到的。倘若这一方针能够真正的实施,或许一个强大的中华,已然依稀在眼前了。现实却是,老袁人还没有死凉,军阀混战的战火就又起了,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 ”北洋三杰”先后去职 袁世凯接过大总统的印把子来,消除内外诸方割据势力,要让天下「 ”河清海晏”,自然是好得很。可他的北洋军的「 ”小兄弟儿”就未必这样想了。于是他便将矛头首先指向了最大的威胁——「 ”北洋三杰”。 所谓的「 ”北洋三杰”,王士珍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物,老袁一当总统,他就「 ”不闻国事”回老家正定去了;就颇有些张子房要功成身退的意思。冯国璋远在南京。少见自然也就少怪。段祺瑞身为陆军总长,又是总统府设立的军事处的处长,军权集于一身,自然也就是袁世凯第一个要处理的对象了。 段祺瑞为人又刚愎自用,免不了就触碰到袁大总统世凯的「 ”龙鳞”。段祺瑞有一至交,两人亦师亦友,相得益彰,是足可以「 ”依剑天涯的好基友”,就是陆军次长徐树铮。也是个不招袁大总统待见的「 ”主儿”。有时段祺瑞不到部来上班,徐树铮就也不来点卯。 老袁还要叹息着跟手下们讲,「 ”咱们北洋团体还成个什么样子;华甫(冯国璋)要睡到十二点钟以后才起床,芝泉(段祺瑞)又老不到部里来支应。”袁世凯就找段祺瑞来商量,给徐树铮调换一下工作,段祺瑞一听就炸了,说,「 ”很好,请大总统先免去我的职,随后要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样一来二去,两人矛盾不断叠加,彼此便愈发地「 ”客气”(唯其客气才显示疏远)了,段祺瑞最终,不得不辞去了职务。 剑锋再指嫡系的地方军阀 当北洋的军队开了去,原本盘踞那里的晚清「 ”总督”们,给鸠占了鹊巢,他们手里有兵有权,也握着一省的命脉,俨然就是一方的诸侯。老袁心里自然也容不得。于是便将他的那「 ”两步走”要推到地方上来,要「 ”废督”「 ”废省”。 于是便让他的「 ”政治俘虏”黎元洪发一个主张废督的通电,先行试一试水。 结果马上就有人说了,「 ”咱们出生入死为你打天下,你现在准备当皇帝,就想把咱们打入冷宫了。”话虽如此说,可总不能拿这话去回大总统的令,于是便不温不火地回复说,坚决服从老袁的命令,不过也总得等到「 ” *** 哪一天发清了欠饷,咱们才好解甲归田。” 他们哪壶不开提哪壶,袁世凯却颇有耐心,采用其谋士的建议「 ”行之以渐而不操之过急”,把「 ”都督”都裁撤了,改称「 ”将军”,「 ”暂时不变更其职权”。 虽然是「 ”换汤不换药”,这一建议也有它的高明之处。那就是「 ”都督”自然是一省的长官,而「 ”将军”不过是一个军职,虽然当下是代行着一省长官的职能,可未必长久呢。 袁世凯似乎有些私心呢 与上文的故事大概也在同一时间,有一陈宦为四川将军的任命,事关老袁家事,又似乎是国之大事,就有必要简单叙述一下了。当时的北洋军已经分布到了大部分省区,但两广和四川、云贵,还是地方军的势力范围。趁这次把陈宦放到四川,将来自可以缓解西顾之忧。 临行前去见老袁,袁世凯跟他讲,「 ”四川是天府之国,明朝藩王的殿址仍然存在,你去很好的把它修葺一下,也许我将来叫芸台(袁克定)到四川来。” 陈宦一到成都,便整日里忙于修皇城。有人就问他说,这么多重要事情做不过来,你干嘛着急上火修着旧宫殿呢。陈宦煞有介事地说,「 ”我是替袁大公子当的差,也许将来他被封为蜀王,我能不替他准备好王府么?”别人又问「 ”太子应该在京里,为什么要出就藩封呢?”陈回说,「 ”皇位不一定轮到他,老头子颇有立爱不立立长的意思,我想老五(克权)最有希望。” 结语 袁世凯鼓励的「 ”文治”,主张 *** 的官员都得通过考试选拔才能录用,可那些出身行伍的北洋人物有几个读过书的?自然要被视为排斥自己的做法。袁世凯又积极立法,示以法制立国,北洋那些行伍之人,能够自觉接受法律约束的就更少了。 而他袁世凯自己又立身不正,时常又暴露出要做袁皇上的想法,就难怪有人要说「 ”咱们出生入死为你打天下,你现在准备当皇帝,就想把咱们打入冷宫了。”也就难怪袁世凯尚未死凉,大家都要为了利益你争我夺了。 如此看来,「 ”计划”再好,也得要去执行的人将「 ”心”摆正。袁世凯的施政计划,固然完美,倘若剔除了那点儿要当袁皇上的私信,或许身后的军阀混战不会有,身后的骂名也就自然不会有了。非但如此,也将会是国之幸事,天下之幸事呢。

清政府重金组建北洋军,为什么最后却连自己都指挥不动?

清政府重金组建北洋军,之所以最后连自己都指挥不动,就是由于这次军队只听命于袁世凯,也就是说听将令而不受君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袁世凯私人化教育的军队以及清政府无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在清朝的时候,随着以前老部队的逐渐消减,清朝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所以就是这种背景之下,他们决定花很多的钱重新组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所以在清朝的整个历史当中,这一次组建军队是消耗最大的一次他们。命令各省自己创建新军,由此就成为了当时战斗力最强的一只部队。之所以这支部队成为了袁世凯的私人部队,就是不听政府的指挥,就是由于以上的这个原因,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地讲解一下。
第一个原因就是由于这支军队听将令而不受君命。在部队组建的前期,他们完全效仿的是德国军队的组成模式,因为在当时德国的步兵是世界上最强悍的不对,所以他们想通过模仿的方式也想组建一支世界上强大的兵团,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使得不对之间分工明确,他们分别分为了工兵,炮兵和步兵等等,由此也埋下了很多祸根,比如说袁世凯作为他们最高的领袖,他们只听袁世凯的命令,而不听皇上的命令。
清政府组建的北洋军队之所以不听招呼,就是由于袁世凯私人化教育方式。这些军队当中大部分的视频都来自与北洋的军校,在这里他特地对这些人强调做一切事情都要度为袁世凯进行绝对的服从,后来蒋介石也模仿了这一点,所以在后来就造成了清政府指挥不动的巨变。
对于这个问题你要是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慈禧死后袁世凯去职,清政府试图全面控制北洋军为何失败?

    虽然袁世凯被免职,但其势力已经扎根至北洋军中,清政府无法控制北洋军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当时的清政府在朝廷高层产生了长期内部分歧,朝廷高层内斗不止,当时清政府任命铁良作为陆军部尚书,与袁世凯展开多次周旋,逼迫袁世凯交出手中兵权,但铁良后期却因为与时任皇帝载沣意见不和就被免职,可见清政府当时的荒谬决断与用人失误。

     第二:清政府的治军理念与袁世凯的北洋系统大相径庭,袁世凯重视军事教育,采取阶梯式管理,升迁路线明晰。而清政府却把希望寄托在留日归来的洋学生身上,没有经过考核和教育就使他们身居高位,但以吴禄贞(第六镇统制)为首的留日学生或多或少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与清政府的相容度较低。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羽翼极难撼动,虽然清政府在去袁化历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解除了北洋军中袁世凯的亲信赵国贤的职务将其发配到广东,并且将对袁世凯撤职不满的段祺瑞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被贬职到了苏北。虽然北洋军一再对统领进行了更换,但第六镇全军上下依然对袁世凯忠心耿耿,并且全军上下对继任的吴禄贞进行排挤,不遵守命令,甚至将其刺杀。其余各镇的统制王士珍、冯国璋等人没有进行官职的变换,并依然对袁世凯进行效忠。

    可以从以上原因看出,清政府想不通过袁世凯控制北洋军简直难上加难。 

清政府为何指挥不动自己重金组建的北洋军呢?

在清末的时候,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当时南方很多省份纷纷响应,而为什么清政府想要镇压,却指挥不动自己组建的北洋军队?

首先因为袁世凯这个时候已经下台了,因为袁世凯的下台,所以,袁世凯的北洋军队顿时群龙无首,而他们之前是只听命于袁世凯的,其他人的命令他们是一概不理的。

那个时候是清政府直接对北洋军队下命令,也就是对袁世凯的手下下命令,袁世凯的手下自然是不会搭理清政府的,所以,清政府才不得不下罪己诏,请袁世凯出山。这才有了袁世凯支持革命,让溥仪退位的事情。

而北洋军队完全是袁世凯自己一手提拔出来的人,比如冯国璋,比如段祺瑞,比如孙传芳等等,他们都是袁世凯从微末之地一点一点提拔上来的,本身对于袁世凯是非常的感激的。

对于清政府的一些做法他们是非常的看不惯的,所以,他们只听袁世凯的命令。军队也是有这么一个规定的,他们只会听从上级的安排,他们这些人的直接上级就是袁世凯。

所以,袁世凯的命令比清政府的命令来的要重要的多,所以,在袁世凯没有下命令之前,他们是不可能有任何军事行动的。

袁世凯对于这些人的控制也是非常不错的,一方面,袁世凯利用上下级的关系,给他们不断强化军队绝对服从上级,只听从上级命令的精神,给他们洗脑。

一方面这些人里面真正掌握实权的,或者是威望非常高的,他也会用姻亲或者是利用重金把他们给拉拢过来,总之,威逼利诱,利用各种手段。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袁世凯终于牢牢的抓住了这支军队的控制权。而清政府因为忙这忙那,所以对于北洋军队疏于管理,让北洋军队对清政府没有什么归属感和认同感。

加上满族和汉族的民族矛盾,更是让北洋军队更加的反感清政府,清政府罢免袁世凯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借机报复清政府的一个机会。

清政府那个时候其实也已经积极的整编自己的军队了,不过,在南方的新军很多都已经投靠了孙中山的革命军了,而北方的新军大多数都是袁世凯麾下的军队,自己也就几千人能够调用的。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袁世凯去世以后,遍地都是军阀,为何没有人愿意独立?

在遍地都是军阀的混战时期,按理说袁世凯死后他手下的军士应该会自己宣布独立,称霸一方。但是他们并没有宣布独立,这又是为什么呢?接下来笔者为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当时的袁世凯利用新政时期急剧扩张的军事政治实力,彻底渗透了整个大清政权,爪牙遍布。在控制军权上,1895年末,袁世凯奉命赴天津小站接任训练新军。经他招募扩充,改为“新建陆军”。新建陆军的军官骨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袁世凯的个人亲信,如徐世昌等,二是袁世凯的老部下,三是袁世凯为消除清廷满族权贵疑心,特请的军事骨干,如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王、段、冯三人后来成为袁的得力干将,人称“北洋三杰”,有“龙虎狗”之称。


不管来自哪一方面的军事人才,袁世凯均以拜把兄弟、收义子门生、搞政治联姻、金钱收买等手段,建立类似湘淮军的宗法关系。袁世凯与徐世昌是结拜兄弟,又收为段祺瑞干女婿,收段芝贵为干儿子,袁还让自家家庭教师周某当了冯国璋的继配夫人。李鸿章病故后,清廷授袁世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将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军”交由袁世凯酌量分布训练,袁世凯的军事实力进一步扩充。

由此看出整个北洋军几乎都是袁世凯的嫡系,对他来说也都是忠心耿耿,所以即使袁世凯死后,他们也不会有独立之心。

相关推荐:

袁世凯被罢免后北洋军阀为什么还听命于他

什么叫黑咖啡

什么叫黑茶

洛阳哪里有卖汽车坐垫的

什么叫核心价值观

古代质子是什么性质为什么会有质子的存在

什么叫核糖核苷酸

洛阳哪里有卖唐三彩

标签: [db:标签]

声明:《袁世凯被罢免后北洋军阀为什么还听命于他》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袁世凯被罢免后北洋军阀为什么还听命于他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这支军队,是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完全按照德国陆军的训练方式,武器装备进行训练。袁世凯在练兵之前就...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黑咖啡

    咖啡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汉字亦作“珈琲”,黑咖啡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咖啡。黑咖啡带来的是品味咖啡的原始感受,黑咖啡强调咖啡本身的香味,集合了咖啡...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黑茶

    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

    百科 日期:2023-04-05

  • 洛阳哪里有卖汽车坐垫的

    1、锦荣汽车坐垫,地址:洛阳市汝阳县涧河西路西50米。2、利杰汽车坐垫大全,地址:洛阳市孟津县银溪路与阿新大道交叉口100米。3、尼罗河汽车坐垫...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在全社...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古代质子是什么性质为什么会有质子的存在

    质子亦称人质,是古代,弱小的国家,势力将自家的家人多为王子、世子)送往强大的国家、势力,以服侍其皇帝,国王、家主,以表忠心。我国汉时,西域多国...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是核糖核酸的构成物质,由一分子碱基,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构成。而四种核糖核苷酸就是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碱基组成的。RNA也是由这...

    百科 日期:2023-04-05

  • 洛阳哪里有卖唐三彩

    有以下地点:1、唐三彩,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164号;2、华韵唐三彩,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启明北路35号;3、洛阳唐三彩,位于河南省洛阳...

    百科 日期:2023-04-0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