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齐策》记录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这句话意思是,因为地位低贱的人是地位高贵的人的根基 ,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即君主称自己是孤单的 ,需要臣下的辅佐。而不是说 ,因为地位低贱的人是地位高贵的人的根基 ,侯王就说自己不好。毂是车毂 ,为辐条所凑集之处 ,君王是群臣所向之中心 ,此以毂喻王,即不能像车毂为众辐所集那样得到群臣的拥戴 ,与称孤、寡类同。
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孤”、“寡”呢?
首先,《礼记.玉藻》记录为“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这样可以理解为,从中国历史有朝代以来,对于诸侯国的君主“孤”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在对于天下共主如周天子,则一般称呼自己“予一人”,或者“不谷”,作为诸侯长的谦称,可见与诸侯以示区别。而到了后来,周王室逐步衰落,诸侯国中的春秋五霸也曾经使用过,楚国在儹越称王之后一般也称呼自己为“不谷”,可见楚国对于自己国力的充分自信和对周天子的不尊重。
“寡人”这个词用的更为广泛,但是也有一些使用人的特点。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王,除了用“孤”这个称呼,更多的是“寡人”,到了后来,从秦末时期开始,在刘邦当汉王时,韩信当齐王时,都自称“寡人”。另外,秦始皇之后,当太子还没登基称帝的时候,一般也自称“寡人”,如唐顺宗当太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五代十国还有汉末三国初期,曹操、刘备、孙权在称帝之前只是“王”,所以他们一般也自称为“寡人”。
“寡人”,意指“寡德之人”,就是说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注重礼乐,君主和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是如果君主或者诸侯王失德则会失去尊贵的地位。他们便以“寡人”自称,以示谦逊,而自己始终在不断提升自己。后来的诸侯王们便通常使用这一约定俗成的称呼了。
到了秦始皇之后,皇帝一般自称为“朕”,朕,也是“我”的意思,但是秦始皇用权力约定,以后只有皇帝可以自称为“朕”,事情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寡人、孤则成为一般封君的自称,唐朝以后的皇帝偶尔也自称寡人。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等封君者也可自称“寡人”,例如作为中国明清两朝藩属国的李氏朝鲜的国王自称“寡人”。那么古代帝王为什么自称为寡人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孤?
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根据清代学者赵翼的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往往自称寡人;实力较弱的诸侯,往往自称孤。这些诸侯虽然实力较弱,可毕竟是一国之主。他们在国家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杀予夺,使得一般人不敢亲近。所以,这些诸侯们自嘲为孤。当然,没准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秦汉以后,还有不少帝王也自称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诸侯国皇帝,如东吴孙权就自称为孤。
扩展资料: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而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如: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
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 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孤家
百度百科——寡人
百度百科——谦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