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
鲁迅小说的思想意义
鲁迅对国民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无不尽冷嘲热讽挖苦诬蔑之能事,讽刺[新生活运动] ,讽刺文艺界[国防文学和抗日文学]的口号,我们不明白,文艺家身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表演者,怎么可以对日本的巨大威胁无动于衷?当时军队在备战,人民在奉献,艺术界发起[抗日赈灾义演] 、[慰军演出] 、[抗日话剧] ,文学界虽然有[国防文学] 、[抗日文学] 之争,但都是在尽国民的责任,为什么所谓的[族魂] 却这样冷酷无情地讽刺嘲讽这一切的努力?
甚至,鲁迅的作为,是在讽刺中国一切的一切,包括中药中医,包括传统文明和儒家文化,包括历史辉煌和科学贡献,包括衣食住行,没有一样看上眼的,什么,[决不看中医] ,什么[中国的书缝里,只写着两个字:[吃人] !甚至,要彻底废除中文,什么[中文不灭,国无希望] !
很遗憾,看鲁迅的书,两个感想:
一是国民政府真宽容,可以让他这样[反动透顶罪大恶极] 的文章横空出世,公然在[申报] 等中国大报刊上发表(即使如此,鲁迅并不满意,出版<<伪自由书>>),而据我们所知,在1949年后的大陆,无论你怎样变换笔名,都绝不可能有一句类似鲁迅的过激言论发表出来,不等政府动手,身为共产党一分子的编辑已掐死了你的文章,比如我的这种文章只能在网络上发表,绝无可能登陆大陆!
二是中国完了,没希望了,很消极,很压抑!看看阿Q,居然被学者认为人人都是阿Q,我呸-----阿Q那样无赖无耻,怎么可以代表中国人形象?如果30年代的中国人有一半是阿Q,我们不等日本人打,自己就灭亡了!而鲁迅的眼里,人人都是阿Q,所以中国被灭亡的命运,在鲁迅看来,就是[黑暗的铁的牢不可破的屋子,里面的人阿Q一样地在熟睡中闷死过去] !其它的形象更加不用说,用共产党今天的话说,没有一个[符合主旋律] ,没有一个是鼓舞人心的[英雄模范] ,我们看到的,是[伤逝] 里萎萎缩缩的小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祝福] 里不能抗拒悲惨命运只有被吃掉的[祥林嫂] ,一句话,鲁迅是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不过,鲁迅只给我们看 [黑暗面] 而已,仅此而已,看了之后你会感觉浑身无力,觉得那个时代一片黑暗,你绝对不会想到为国捐躯奋斗,唯一的出路要么推翻政府,就象共产党所做的一切;要么接受日本鬼子[打破黑屋子] ,就象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所做的一切!
我曾经怀疑,周作人和鲁迅一向感情良好,日本人侵略中国,周作人迅速成了汉奸政府的高官,是不是曾经受鲁迅的影响颇深?
如果鲁迅是个坚定的抗日主义者,以鲁迅的威望名声,在文章里对日本鬼子如果稍作攻击,我想在当时的民族精神上,该是多大的促进,该激荡多少年青人保家卫国的心?
同时我又想到,鲁迅长居上海租界,与日本人内山书店老板相好,而在战争阴云密布下的中国上海,内山书店是否名为书店暗中却暗中搜集中国情报?或许我只是个人瞎联想,然而,在全国一片抗日形势下,在人民拒买日货焚烧日店的形势下,鲁迅先生却躲在日本的书店与老板喝茶,谈中国[5000年只写着‘吃人’ 两个字] ,谈中国社会的黑暗丑恶与没有希望,谈[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谈要痛打[资本家的乏走狗]--- 国民政府……不是太奇怪了吗?对了,我也差点忘记了鲁迅先生的书曾经就在内山书店出版并由内山书店贩卖,如果内山老板没有弃暗投明,放弃对日本天皇的效忠的话,那么,我想鲁迅先生的书肯定不会有鲜明的抗日思想,不会对[大日本帝国的利益] 有冲突,才能在日本人的书店贩卖!
还有,让无数鲁迅迷们所难以想象的是:1932年1月28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日本人疯狗一样进攻上海 ,当国军19路军[八百壮士]浴血奋战的时刻,鲁迅先生在1月29日,就急急忙忙躲到------日本人的内山书店,藏到2月6日,再由内山书店店友(?)护送至英国租界内山书店分店避难,藏到4月,于十九路军抗日最惨烈全国大支援的时候,鲁迅在避难所整理<<三闲集>>,<<二心集>>!
尽管无数的学者可以给鲁迅涂脂抹粉把他描绘成一个所谓的[民族魂] ,尽管共产党可以感谢日本人的侵略给了他们夺取政权的唯一生路,也顺便感谢鲁迅对国民政府的攻击;尽管鲁迅的文章确实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然而,我要说:
鲁迅,绝对不配当中华民族的[族魂] !
鲁迅作品的特点风格及思想是什么?
鲁迅作品的写作特点: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鲁迅作品的思想是: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
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鲁迅的文学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鲁迅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
鲁迅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前期,鲁迅专注于启蒙主义的文化批判,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无人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出冷静、深刻、独到的文化理解与历史理解,专注于国民的研究,决意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最先揭示了腐朽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后期,杂文在鲁迅的作品中显出重要的作用。他的杂文直接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与文艺斗争的历史状况。反映社会现实,对社会中伪君子和权势者的痛恨。
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以及对人类前途的深忧。
2、《阿Q正传》写于1921年底的中篇小说,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现象。
3、《药》近现代史的百话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揭露了人们普遍无知封建迷信。
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经典意义:不仅启了旧的封建主义之蒙,同时也启了新的个性主义之蒙。丰富的战斗实践
经验,使鲁迅很早就成为无产阶级的天然盟友,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更
能纯熟自如地运用这一武器,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在正面敌人作战的同时,
抵制和反对种种机械论、庸俗化的倾向。
现实意义:在思想与艺术,继承与创新,开放与自立,西方影
响与民族风格等方面的实践和理论上起到促进作用。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三大精神:
(1)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巨集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
,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为了使祖国摆脱 *** 、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人 *** 、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2)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鲁迅历来不赞成对革命事业抱浪漫主义的幻想,多次批评那些认为革命“一个斤头便告成功”的人,指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一方面与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卖革命的叛徒,揭露附着于狮子身上的害虫枣钻入革命营垒的投机分子,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竞相忏悔颓唐的“翻著筋斗的革命家”。在革命高涨的时候,他又告诫人们不要头脑发热,要“首先守住营垒”。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和韧的战斗精神,来自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自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络。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3)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在他的全部文化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三分之一。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今天,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不断扩大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养料。在这方面,鲁迅的遗产中有许多东西是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的。
鲁迅,主要是在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名觉醒比较早的勇士,其作品主要正对封建制度对当代人民的残害与束缚,但是鲁迅对当时的人们没有表现的一位的同情,好像失去了交流的平台,祥林嫂,闰土,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语言风格比较有味道,可以看出鲁迅的独特的思想,和自由写作的方式,在我看来鲁迅值得研究的一是:思想性,能够较早的看出封建制度和国人的愚昧;二: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自由,亲切。
鲁迅《非攻》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故事新编 非攻》人教版九年级的课外阅读材料,文章是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八月作。在收入《故事新编》前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非攻》这篇小说主要即取材于《墨子·公输》。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曾为宋国大夫,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具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轲语)的精神。他的著作有流传至今的《墨子》共五十三篇,其中大半是他的弟子所记述的。
鲁迅先生的《理水》和《非攻》在进行社会批判的同时,着重地写了两个正面人物。夏禹治水和墨子非攻在中国古史上都有记载。相传夏禹婚后第四天就出去治水,在外八年(一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在人民理想中是一个公而忘私、出身下层平民的领袖。鲁迅笔下的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著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故事环绕着墨子的行动直接展开:一路上过宋,入楚,以正义折服楚王,凭实学战胜公输般。鲁迅歌颂了这两个正面形象,正如他一九三四年在一篇杂感里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禹和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与此同时,鲁迅还以饱饫感情的笔墨写了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管黔敖,禹的一群面目黧黑,衣服破旧,不动、不言、不笑,象“铁铸一样”的不知名的同事,还有敢于和鸟头先生争辩的乡下人。这些人物以其具体的行动,共同表现出一种正面的道德观念,从对比中压倒了公输般、曹公子、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局里的大员,在读者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鲁迅否定后者,这是他对现实生活中牛鬼蛇神所作的挞伐;肯定前者,则又说明在他的思想里群众已经成为积极的力量。鲁迅在《答国际文学社问》里曾经说过:“在创作上,则因为我不在革命的漩涡中心,而且久不能到各处去考察,所以我大约仍然只能暴露旧社会的坏处。”但他并不自囿于这一点,于是另辟蹊径,新编故事,借历史人物,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群众及其代者的赞美和歌颂。
你好!先将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鲁迅先生有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杂文、散文、随感流传至今,《阿Q正传》、《祝福》、《孔乙已》、《药》、《伤逝》等短篇小说启迪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无声的中国》、《“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记念〉、《公理的把戏》等杂文像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将人性之中最黑暗的部分揭露于世人面前。他的文章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大众的喜爱及青年的钦服,我想与他深入了解国民性和对黑暗军阀统治的控诉有着很重要的联络。
而步入21世纪,失业、贪污、腐败、社会不良现象、沉滓泛起,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依旧重杂,而国民素质虽有所提升,但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比民 国时代并没有绝对的好转,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不能归咎于文革或改革开放。所以,我们现在重读鲁迅的小说、杂文,就能从中好好观照一下自身,提高我们的认识。我们中间是否还有阿Q,那种精神胜利法以及惟利是视的短视、人性的弱点、卑劣的国民性,诸位能够说完全没有了吗?这就是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我想用郁达夫的《怀鲁迅》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收笔,“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是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了民 国黑暗时代,照亮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精神之路,是中国的“民族魂”!让我们重读鲁迅,从中反省自己、观照人生,去寻求真理和天道吧!
鲁迅《啊Q正传》的现实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均受到了严重戕害的农民阿Q的典型。阿Q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孤身一人,颠沛流离,没有家,寄宿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给人家打短工,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但在赵太爷、钱太爷及假洋鬼子之流为代表的农村反动势力的统治和勒索下,他失去了一切,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姓。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在未庄,从豪绅地主到地保闲人,都把他视为无足轻重的贱物,高兴时拿他开玩笑,不高兴时就随便侮辱。阿Q对此是有怨愤和不平的,也进行过一些抗争,但总是以自己吃更多的亏结束。因此,他常常采取自我麻醉的手段,以掩盖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败,过著不觉醒的忍辱苟安的生活。
粗看起来,鲁迅笔下的阿Q,仿佛一句好话也没有,其实细读之下就会发现,作者是极其仔细、分寸拿捏得异常准确的,对阿Q的好评就在讽刺调侃的字里行间以及画面上的留自处。阿Q虽然不是谦谦君子,可也不是龌龊小人。首先,他是一个勤勉而多能的劳动者,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他虽然终身赤贫,可从来没有向别人告贷乞求过,“既无内债”。单凭这一点,阿Q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比赵太爷、钱太爷、秀才、假洋鬼子都要高尚得不可以道里计:比当今的八旗子弟要强上万倍。第二,阿Q的手脚很干净,做短工有时住在雇主家,工作一完就走,从没人说他顺手牵羊拿了什么(饿急了偷三个生萝卜和被迫断了生计而进城偷窃都应该算作例外)。第三,阿Q很诚实,极少说谎或几乎不说谎。饿了就找活干,想求爱就说出来,做过了的事就承认,哪怕挨打杀头也在所不辞。作品通过描述阿Q饱受屈辱欺凌的凄惨生活愤怒控诉了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所实行的残酷沉重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精神奴役,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且直接联络到了农民群众要求解放的问题。
《阿Q正传》语言幽默,时不时地会让人会心一笑,但是我们不应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滑稽可笑之中,而应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思索,尤其需要认识“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精神胜利法”可以说是近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面对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不断失败的处境无法清醒地正视现实,无法承认失败,更无法奋发图强,可他们要照样维持其统治,于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便产生了。从农民自身而言,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也是产生和接受“精神胜利法”的土壤。所以,阿Q形象有着极为深广的意义,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鲁迅语),它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也是阿Q形象的重要的典型意义之一。
《阿Q正传》是一部伟大的小说,80余年来,它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艺术魅力和至大至刚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着中国的知识界,惊动了世界文坛,诚如鲁迅自己说的,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阿Q”成了一个常用代名词,“阿Q精神”成了我们用以自嘲或讽人的口头语。鲁迅确实写出了一个旧中国所孕育出来的“国人的灵魂”了,这个典型,不是各种理念的拼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这个典型也不是20世纪20年代独有的,而是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然鲜活着。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中国处世哲学的精髓,有人甚至概括到这样的高度:“一个人如果一点Q精神也没有,那是活不下去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阿Q长期被驯化、奴化,形成了这种奴才心理。在我国这样一个封建等级观念残存、民主化程度,还不十分高的国度里,这种心理现象目前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如:有些人在上司面前俯首听命、点头哈腰,在下级面前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回到家里却趾高气扬,俨然一个小皇帝。
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著作者智慧的光芒,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观态度中可以知道作者给了我三点启示:一是对待传统应该客观看待,二是改革之不易,三是要容纳异己,这在当前具有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人性,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希望工程、爱心工程、志愿者活动这些扶助机构,献爱心组织无疑给予了众多贫困儿童、困难人员以救助,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但我们更呼吁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少一分距离,多一点亲近;少一分冷漠,多一点问候;少一分封闭,多一点坦诚;少一分欺诈,多一点诚爱。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片明镜。
选我吧 打字打了很久饿
《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产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余华曾说过:“写作不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发现,它通过一个什么事情,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同时又给它一种新的生活容貌。”《兄弟》在叙述过去的生活时,虽然并没有绕开那些共识性的历史记忆,但是,它却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 余华还说,“事实上,我是写到下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在写作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作家都愿意去写作久远的故事,因为在久远的时代里更容易找到文学中最引人入胜的传奇性。当我写到下部时,我突然发现今天的中国充满了传奇性,应该说是现实和传奇合二为一了。这是一个叙述者千载难逢的时代,只要写下了真实的现在,也就同时写下了持久的传奇。” 起初作者的构思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他的写作,篇幅超过了四十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余华
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现实意义是什么?阿Q身上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男尊女卑思想,这样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中弘扬民主平等的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阿Q等旁观者,关心的只是被杀者“有没有唱戏文”,这样的态度,体现了人们的麻木不仁,如果这种性格的人多起来,如果这旁观态度在阿Q身上表现得很明显,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民众在也存在类似的从众心理,看客心态,如在他人的痛苦中产生 *** ,在他人的失败中享用胜利,因为自己麻木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这些现象不由地引发我们思考,中国国民性中缺乏了什么?希望工程、志愿者活动这些扶助机构,给予困难人员许多的帮助,但我们更呼唤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更多的体现,这对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
人权宣言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人权宣言》第一次提出了重视人的个体,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激励着人们去追求与奋斗。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练习全集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