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度较差,首先就是数据公开,现在不是没有机构在为政府做这样的工作,理论上,政府是有义务公开这些数据的,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数据暂时还没有办法公开地查询。当然,也有人说之所以不公开是因为哪些数据质量太差,公开出来等于丢脸,其次就是缺少国内研究数据的支持,但研究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面那个数据公开,另外一点就是医疗花费的问题,医院要获得高评价是有成本的,整洁的环境,让人安心的微笑,耐心的交流,都需要医疗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劳动,医院就要花更多的钱,而这些经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总得有人买单,不是病人,就是所有纳税人。
医院为什么不开发一个就医评分的app?
我们医院有,看仔细了评论说慢了要骂,看病人多看速度快评论说几分钟打发了要骂,说话声音小了评论说像自言自语要骂,声音大了说没医德要骂,满意的偶尔给个好评,没伺候得舒服的还得骂。病人太多医生太少,没办法个个伺候得和上帝样的
咨询医生的软件
1、好大夫在线
好大夫在线app虽然采取付费制,但开通有“免费义诊”专栏,现阶段其免费问诊政策为:每个用户在每个自然月,可免费提交3次义诊,提交后,平台会根据病情匹配医生,医生接诊后会根据病情给出3次解答。该免费义诊政策在未来是否有调整,请以官方信息为准。好大夫在线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多次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2、叮当快药
叮当快药app主页开通有“免费问诊”栏目,用户可通过app在线问诊,或是电话问诊,支持男科问诊,以及全科、内科、妇科、外科、中医科和儿科问诊。
叮当快药是一款基于O2O的医药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已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虽然以电商业务为主,但同时也提供在线医生免费咨询服务。其免费问诊政策请以官方实时调整为准,本文仅作基础介绍。
3、快速问医生
快速问医生app已上架华为、苹果等主流应用商店,官方对外宣传称: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免费向专业医生提问,全国执业医生平均在5分钟内在线解答;一个提问,多个医生答复;用户可选择图文、语音、电话、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咨询。快速问医生app隶属于2002年成立的快速问医生康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4、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app新用户,可极速问诊2次,2次都免费;如果是京东app的PLUS会员,可免费享受12次问诊服务,由执业医师提供问诊服务。作为“十大在线医疗咨询平台排行榜”入选品牌,京东健康于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推出了“全球免费健康咨询平台”,面向身处海外的6000万同胞提供免费在线问诊和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全体同胞共同抗疫。
5、39问医生
“39问医生”对外宣传称:患者在提交病情描述和健康疑问后,99%的患者能在24小时内获得医生专业回复,免费解答;另外还会不定时联合全国优秀三甲医院,举办名院名专家线上公益咨询活动。目前其在线疾病咨询服务,官方已转移到微信小程序上。
“39问医生”免费网上医疗咨询平台,隶属于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曾服务于湖南省肿瘤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好大夫在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39问医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京东健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快速问医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叮当快药
几款医疗app的分析(一):排序和筛选
很多人讨论移动医疗app医源不足的问题,大家都在想怎么扩充,但是很少见到谈论怎么精简。
人类的选择恐惧症是有理论背书的。《Why More is Less》的作者 Barry Schwartz讲过 :more choices ≠ more freedom;patient autonomy ≠ patient welfare。在“选择过载”的世界,人们有效处理任何领域的信息必须有两条线并行,一边扩充选项,一边删减选项。而每个信息平台都应该帮助用户完成这两步,既要提供“多”,还要提供“准”。当选择过载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不选择,弃而不用该平台(请脑补门户网站)。
排序和筛选在移动医疗中尤其重要。
1. 医疗。这个行业的高壁垒和高风险,常常加重患者在做选择时的无力感。
2. 移动。用户为什么要用移动医疗产品,而不是直接去医院?就一个原因:资源优。这个优可以表现在科室匹配准确,医患的日程匹配,于是省了时间;也可以表现在医术好、态度好,于是用户体验优质。但是移动医疗的资源量意味着从中搜索优质资源的工作量更大。如果产品不来承担这个工作,用户就要承担,那么移动医疗还有优势吗?
先来看看一则app store的某产品评论。如果这位用户人如其名是个“天天看病的人”,那每次都要手机截屏来对比医生信息,让她浪费了多少时间?她提到的“对比”功能,其实就是手动地进行排序和筛选。需要手动,说明系统自带的功能没有满足她的需要。
目前,几款比较热门的产品是用这些指标来排序和筛选的:
算法不明的指标可信度低。毕竟,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怎么决定是否使用它?
- “综合排序”:有些系统叫“默认排序”。几乎每个网上交易平台都有这么个博大精深指标,谁都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但是懒得换(据说某电商平台80%的用户都使用了综合排序)。不过,医疗平台的用户是否也具有那么大的包容度呢?
建议:监控该排序下的点击率,及时调整。
- “医生活跃度”:有可能是通过某种算法得出的,也可能就是简单的接诊数量。
建议:不如直接写接诊量,或者算法公式。如果算法公式很复杂,想想为什么,是否有必要。
- “价格”:只有微医用了价格指标,看起来很明确,但其实很复杂。微医的在线服务有三类:图文,电话,视频。每位医生的每种服务都有不同价格。那么当按“价格从低到高”排序时,究竟按的哪个价格?
上图中,两位医生的排序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显然不是按照最低价格,也不是各种服务的均价。后来发现,因为我选了“问诊类型-电话”,于是排序是按照电话问诊价格的。
这样不一定不好, 只是建议验证一下: 1. 当用户选择了“问诊类型-电话” + “价格排序”的时候,是否等于他们需要“按电话价格排序”。 2. 有多少用户会在一次问诊中用到多个问诊类型?当他们选择价格排序时,是否希望完成诊断治疗的总价最小,还是初次问诊价最小?
就医160使用“医院等级”(三级甲等,二级甲等之类)做排序,而不是筛选,已经是值得探讨。通常,类别指标用作排序的效果不好,等于一堆无序数据被分为小一点的几堆,在每一个类别内部仍然杂乱无序。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是否三甲”这种0或1的指标,用作排序的意义有多大?为什么不作为筛选呢?不过,既然百度医生和微医都用它做排序,而不是筛选,我想应该有其理由。
奋力找理由中:
第一种可能,将该指标与其他指标搭配,做多级排序。不过上表中的产品都是使用单级排序,此路不通。
第二种可能,出于精简UI的考虑。如果筛选项是每项一个tab,而排序项是所有选项共用一个tab,那么越多筛选意味着tab越挤,所以为了美貌,尽量少筛选多排序。如果真是这样,本末倒置,估计交互设计师们都气坏了吧?百度医生或许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微医就说不通了:看下图,筛选项用了合并tab的微医并不缺空间。
第三种可能,平台的三甲医院医源有限,想让用户尽可能看到非三甲医院,如果用筛选就一下全屏蔽掉了。真是这样的,这个解决方案也太幼稚了吧?
建议:想清楚是否有理由把“医院等级”和“是否三甲”用作排序,如果有,这个理由有多重要?重要到可能让用户面临选择恐慌的情景?
最大的问题放到后面压轴。
先看评论,找找用户怨气的聚集地。
以上来自不同产品的app store评论区,可见用户对各产品的态度是统一的: 1. 我要评论。 2. 我的评论必须直接影响评分。
用户很在乎自己的评价有没有实质的作用,一方面这样有参与感,另一方面暗含了一条逻辑:如果我的评论不能被采纳,那么评论不透明,那么评论不可信,那么产品不可信。所以用户评论一定要做,而且要公开透明。
尽管这几款app都没有使用UGC进行排序筛选,但是其实它们都在默默收集。下表是它们收集了但未用于排序和筛选的指标:
建议:
1. 请让用户评分。
2. 评分一定要公开透明。
3. 评分用来排序。既能有效地提供优质信息,又能激励商品和服务提供者。
4. 可以考虑百度医生的分类评分。也许不只是疗效和态度,还可以评价医患的交流效果、医院干净程度、候诊时间等等,然后监控各种排序下的流量,找出最有效的评分标准。
当然,所有用户评分都可能遇到这么几个问题:
1. 用户不想评论。千万不要“全5分送优惠券”,更不能系统默认好评。可以采取Uber的方式,在下次登入时,提醒用户评论上次的医生,不评论则无法进入主菜单。不过这个要结合产品的功能来考虑:打开Uber的用户几乎都是为了立即打车,打开医疗app的用户未必是为了立即就诊,也许只是想翻看文章、简单自诊、或者查询历史等,是否值得为了评分而阻挡这些功能的使用,需要慎重讨论和测试。
2. 恶意评价。恶意评价是无法杜绝的,只能尽量抬高门槛,比如可以设定在低评分时,要求患者阐明原因。
3.一开始评分不足,出现大部分无评分的医生,排序失效。一方面,可以向上表中的各产品一样,前期先收集评分,不用来排序,靠其他指标的合理设计来帮助初期用户搜索。另一方面,谨慎处理这种情况:两位其他指标均相同的医生,一位无评分,另一位有两个差评,应该把谁排在前面?
我认为对排序筛选功能的设计有这么几个通用的原则:
1. 一个指标通常要么适用于排序,要么适用于筛选,谨慎选择。
2. 指标应该让一目了然,让用户扫一眼就知道什么意思。
3. 指标要公开透明可信。
4. 测试。测试。测试。要想确定指标设计的优劣,只能通过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
以上就是我对几个医疗平台产品的排序筛选功能的一些浅见。关于这个功能的理论和讨论都不常见,欢迎大家评论指正和贡献好文链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