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碣文》的主要思想:
墓碣文正面文字上来看,写出了作者早年人生的报国精神和所遇到的挫折,对国难加深的深切认识,洞察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国人救国的无策,表达了与黑暗战斗到底的决心;碑碣文阴面文字来上看,反映了鲁迅全面深刻地解剖自己的痛苦和极度矛盾的心境。
将墓碣文正面和阴面的两处文字综合起来看,《墓碣文》高度概括了鲁迅战斗历程和所受的挫折,表达了鲁迅在绝望中抗战到底的决心,表现了鲁迅全面深刻地解剖自我的痛苦和极度矛盾的心境。
读鲁迅的《墓碣文》
《墓碣文》是《野草》中的一首散文诗, 鲁迅在文中通过一个梦境,描写了墓中人内心的虚无与灰暗,想要摆脱这种心境却不能的焦灼和痛楚,蕴含着“绝望”的色彩,但最后以“我疾走,不敢反顾”来表达对这种思想情绪的否定,通过对“死尸坐起”这样一种紧张、压迫场景的塑造,“我”快速离开,虽带有恐惧意味,但同时也暗含着一种“反抗”这种“绝望”场景的抗争。
鲁迅认为“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这体现了他对于黑暗的认知与判断,他也时常认为自己的作品太过黑暗,但其实这正是因为鲁迅始终带有着清醒的理性意识,及时对启蒙思想进行反思,有着超出常人想象的洞察力与深刻性,看到了造成黑暗社会现实的深层内因。国民思想的愚昧,即被启蒙者本身的冷漠麻木和启蒙主体本身存在的问题,让鲁迅在创作《野草》这部作品中渲染着“绝望”情感的同时又带有着“反抗绝望”的努力抗争精神。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我观《墓碣文》
此时此刻,我心野草丛生、无处安放,总是不自禁想到《野草》中的《墓碣文》。
独自一人,读来寒彻灵魂; 而不能只是看,只有读出声来才晓得诗文的顿挫韵律之美。
全篇言语凝炼,意象惊心动魄,剥落的墓碣、颓坏的孤坟、抉心自食的死尸、自啮其身的长蛇……将内心最不可示人的寂寞与痛苦如实展示。
人生总会热血豪迈,却又难免彷徨、困惑,及至寂寞,“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也许,事业上升忽然受挫,家庭美满突遭横祸;还有,爱情以为有得,实则为空。
寂寞化为长蛇,不伤人,但“自啮其身”,夜深人静之际,反求诸己:到底是怎么了?欲知本味,抉心自食,痛,则难知本味;痛定而心旧,则无以知本味。
抉心自食,何知本味?
但寂寞长蛇依旧缠绕。
可为了看本心、尝本味,又只能“抉心自食”,虽未能无创痛,也无法尝到本味,起码“热眼”凝视内心深渊,尽可能接近本真,“虽不中,亦不远矣”。
还有第二途,即佛家所谓“观照”,自居旁观者,如实观照本心如客体,也许能扯去主观意愿笼罩的伪装或涂层,“冷眼”看到自己不愿接受的本真。
抉心自食,冷眼观照 ,需要时间,也许一瞬间,也许几天,也许不知多久……
微笑?真的需要待到成尘时,尸(事)成尘时吗?
所谓成尘,即是解脱。
要么拿起,要么放下。
力争,拿起!
否则,放下?
天大的事,无边的彷徨、困惑、寂寞,还是需要时间抉心自食,冷眼观照。
文 / 我所谓
时 / 2021年2月2日深夜
写在后边:
语到极致便是诗!
诗,书写诗人人生体验,因其特殊到极致,也就有了普遍性。诗人写的是彼时彼地的自己,感悟诗的人看到的则是此时此地的自己,诗因此才能千年不朽、异代同悲。
鲁迅将内心深处最真诚、幽微、灰暗、深邃的思想,通过凝炼如诗的语言,化成这丛莽苍苍的《野草》:1篇题辞、23篇散文诗,无一不是佳作。同一首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解读,结合自身情境,皆可成立。
读诗一遍,其义自见。看原诗最佳,自有体悟。
墓碣文出自哪本书
出处:鲁迅的《墓碣文》
释义:自己狂歌却无人和应,寒意自生,乃为心寒 。天上意指鲁迅思想的遨游,深渊意指中国状况的悲惨。
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国人都浑浑噩噩,这令鲁迅更加悲痛。麻木的民族,麻木的同胞使人又恨又可怜。 无所有意指社会状况,得救意指鲁迅的希望和对社会一定会有所转机的坚定信念。
《墓碣文》全文: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扩展资料:
这首散文诗写在五卅运动开始后不久,作者鲁迅在工农斗争的鼓舞下,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着勇猛地作战。
为勉励自己和告诫同行者,在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上,埋葬一切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坚持斗争,故作此文。
在现实斗争中,作者鲁迅不断同旧我决裂,此文也就是他与自己思想阴影决裂的墓碑。文章写作者鲁迅梦中的见闻和经历,作者借碑文和死尸反映了他当时痛苦的思想斗争。
全文分墓碣文正面文字和墓碣文阴面文字,中间穿插墓中尸体的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墓碣文
鲁迅 《野草》中 《死后》和《墓碣文》二文所表达的意思?
姑且一说,不一定对,楼主参考吧
《死后》描写了对未来的疑惧,也是对现实的担忧和嘲讽。
《墓碣文》则比较难懂。有人认为它写了一个对现实绝望的可怕的灵魂的自我解剖。既然人活着时,只能利用肉体,享受肉体,从肉体的反应中得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利的应该占有,无利的便摒弃。但是当肉体死了以后,它不再对万物表现出喜或悲,痛或快,此时肉体的价值存在何处? 肉体已归于腐朽,不可再次起生,自食就是无所希望,而要得救,需要对自身的无限珍爱,要拯救肉体,只能珍惜它——这是中国几千年丧葬史的精髓;但是这样,肉体的本味又不可知:这是肉体存在的矛盾与疑惑。
鲁迅 《野草》中 《死后》和《墓碣文》二文所表达的意思
关于《野草》
《野草》,于我们这类不曾仔细研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无疑是个惊喜。
一直以来,以为先生的作品是“硬”的,铮铮的,大男子主义的。时时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时时在谴责、反思和战斗。然而读了《野草》后,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在愈加了解到先生的“阳刚”的同时,发现先生竟也有“阴柔”的一面。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短时间的研究自然无法完全透析清楚,只能大致了解一些皮毛上的东西。
(一)
解读《野草》,首先从解“梦”开始。
在《野草》之前,鲁迅先生曾发表过一首题目为《梦》的诗。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野草》大概可以算是鲁迅先生梦的影子。下面便来看看先生的梦究竟是怎样的颜色。
在《野草》的二十四篇文章中,有七篇都是这样开头的:“我梦见自己……”其他的,也多是在或幻象或回忆中延展,或在“睡到不知时候的时候”开启。可见,先生创作《野草》的灵感,来源于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底层的思想感情。可以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尽量保持头脑的冷静和内心的平静。这些,我们从《我的失恋》、《好的故事》、《一觉》等文章中不难看出。也有几篇,如《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乍看之下,它们似乎是平淡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也多是直截了当的叙述。然而平淡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激烈的、“蠢蠢欲动”的东西,仍然可以感到一种嘲讽与无奈混杂在一起的感情,并且分明是在肆意地抒情。也有时,先生心底的激情和怒火达到了无法克制的程度,于是也有了《复仇》、《死火》和《死后》。这样,我们大致可把这些“梦”分为三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