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解释: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鲁迅的人生观
鲁迅的人生观
鲁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在他的名言语录,或许让我们对人生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当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TAG: 名人名言
鲁迅人生选择是什么?
鲁迅人生选择是: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简介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生活是怎样的一个人?
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是无法对其进行评价的。但是可以通过其作品来窥见他性格中的一些方面。如下:
一、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如:鲁迅在第一篇新文学小说《狂人日记》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仁义道德吃人”。
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如:鲁迅率先发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亡我奴这一惊天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如:《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
二、《呐喊》、《彷徨》所体现的思想内容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3.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呐喊》和《彷徨》总的思想主题就是反封建和思想启蒙。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1.被称为“狂人”的启蒙知识分子;如:《狂人日记》、《长明灯》
2.中国民主革命中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如:《在酒楼上》、《孤独者》等
3.深受封建科举制毒害的知识分子;如:《孔乙己》、《白灯》等
4.虚伪的封建阶级道学家;如:《高老夫子》、《肥皂》
四、鲁迅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方式
1.看与被看模式:《示众》、《祝福》、《孔乙己》、《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故乡》、《在酒楼上》
五、阿Q的形象
1.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困农民;
2.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自觉的农民;
3.表现在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观念对待和认识“革命”;
4.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
六、《阿Q正传》的意义
1.鲁迅把探索农民的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的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2.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他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人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结果;
3.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是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进而去时时警戒。
七、《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1.人物刻画手法多种多样 如:运用白描手法
2.艺术多姿多彩。 创作手法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3.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4.结构形式丰富多样。 顺序为主,也有倒叙;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速写等多种;
5.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八、《野草》的象征意义
1.象征着人的某种生存困境和选择;
2.显示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