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银幕:凭借两位女主惊艳的表演,影片女同题材上开辟了新的领域,不过卧室戏份却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感情和心理上都给人以触动。
现代快报:真正的意义,不在爱情,更不在女同,而是那条看不见却隐隐存在的阶层鸿沟。影片中有真实且熟悉的校园生活,三个小时的影像记录中,最忠实的,就在于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导演暗下省略语:爱好阅读的普通女孩,与受艺术熏陶的拉拉之间,其实隔着一百个萨冈。
南都周刊:不同于中式追忆青春,日式残酷青春,美式炫耀青春,在法国导演这,青春是涂满浪漫和激情的禁果,尝过就很好,不因力有未尽而追悔,也不因物是人非而遗憾。阿黛尔跟艾玛笑着寒暄,哭着离去,仿佛在璀璨中死去,又在涅槃中再生。
网易娱乐: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倒未必是在讲女同情感,而是无关性别。对阿黛尔来说,本来就不是一个坚定的女同或异性恋,总是会被独特的人所吸引,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所以阿黛尔并不是喜欢女人,只是爱上了这个叫艾玛的特别的女人。
如何评价电影《阿黛尔的生活》
影片几乎乱真的女性情色戏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激情、处理老道的爱情故事。(《好莱坞报道者》评)[13]
凭借两位女主惊艳的表演,影片女同恋情题材上开辟了新的领域;不过卧室戏份却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感情和心理上都给人以触动。(《每日银幕》评)[1]
影片重塑了你对一见倾心的魔力的认识,同时也放大了你对这结果的惧怕;爱,就像闪电一样,能照亮黑暗,也能付之一炬。(Anthony Lane@《纽约客》评)[13]
或许只有在法国生活过,才能体会《阿黛尔的生活》真正的意义,不在爱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条看不见却隐隐存在的阶层鸿沟。影片中有真实且熟悉的校园生活,三个小时的影像记录中,最忠实的,就在于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导演暗下省略语:爱好阅读的普通女孩,与受艺术熏陶的拉拉之间,其实隔着一百个萨冈。《阿黛尔的生活》之所以能问鼎金棕榈,入围各家年度Top10,除了女孩爱情历险的内心经历,更是爱过之后的外部残酷。与男人和吃醋无关,这些表面上的温暖和迷恋,只不过是阳光下另一个美好的谎言罢了。(现代快报评)[14]
不同于中式追忆青春,日式残酷青春,美式炫耀青春,在法国导演这儿,青春是涂满浪漫和激情的禁果,尝过就很好,不因力有未尽而追悔,也不因物是人非而遗憾。阿黛尔跟艾玛笑着寒暄,哭着离去,仿佛在璀璨中死去,又在涅槃中再生。返观片名,一切最终都要服膺于生活:生活驱驰人们在固定的框范里周旋,并没有施予太多僭越的可能。阿黛尔没像原著那样患上绝症,她只是把艾玛洗褪了的蓝穿在身上,在心底留下一簇蓝色火焰,这是她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曾渡她探入命中蜃景,证明在湮没人海、庸碌一生以前,她曾努力活得丰盛。(南都周刊评)[15]
《阿黛尔的生活》讲述了一个狂热、丰富、让人精疲力竭的爱情故事,记录了一个年轻女人从好奇到心碎的心路历程,源于她对一个比她略为年长的女人的依恋,既痛彻心扉又充满喜悦。虽然片中有很多哭泣和叹息,但是导演阿布戴·柯西胥采用的不是伤感夸张的拍摄手法,而更像气象学手法。他研究雷达,察看地平线,寻找令人激动的天气模式,然后冲进狂风,带着观众穿过猛烈的大风和击打灵魂的暴风。不过这部电影关注的重点绝对是当代,它的成就无疑在电影方面。柯西胥让我们沉浸在21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学校、政治、美食、美酒和性爱,阐明了觉醒的意识带来的折磨与狂喜。(纽约时报评)[16]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倒未必是在讲同性情感,而是无关性别。对阿黛尔来说,她本来就不是一个坚定的同性恋或异性恋,总是会被独特的人所吸引,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所以她并不是喜欢女人,只是爱上了这个叫艾玛的特别的女人。电影最后,她穿一身蓝色裙子去参加艾玛的画展,她在空间里流连忘返,不禁让人猜测,那时的她是否是在一幅幅画作中寻找自己的影子。(网易娱乐评)[17]
《阿黛尔的生活》从内容上来说,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除了北非移民在法国的生存状态表达,该片还涉及当下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以及青春少女的叛逆,爱情和成长的主题。其内涵足以让影评人得出各种解读。除此之外,该片在影像表达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该片的摄影,异常细腻生动。全片一半以上都是两位主角的特写,还有大段大段的超长镜头。好在两位女孩长得并不难看,否则很难想像一张脸那么长时间充斥在镜头前。(南方日报评)[18]
《阿黛尔的生活》像是篇散文,而非记叙文。女孩人生最美好的那几年,劈过腿、失过身、深爱过、搅过基,再用与旧爱短暂重逢、背身离开的做法,来终结一段念想,有遗憾却也不失精彩。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黛尔的生活》讲的不止是阿黛尔,所有女人都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片子的基调哀而不伤,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半生的情感纪录片。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阿黛尔的生活》真正的意义,不在爱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条看不见却隐隐存在的阶层鸿沟。
《阿黛尔的生活》是由阿布戴·柯西胥执导,蕾雅·赛杜、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主演的剧情片。
主要讲述年仅15岁的阿黛尔原本有着普通的人生,但一晚在街头偶遇一位蓝发女孩后,两人的同性之爱不可抑制地爆发了,而这段感情也彻底颠覆了她们两人生活。
高中学文学的少女阿黛尔希望毕业后做一名幼师,她爱写东西也爱给小朋友讲故事。15岁的她在一个夜晚邂逅了蓝头发的女画家艾玛。
女画家,敏感纤细,羞涩而柔软,因为和阿黛尔的偶然邂逅两个人碰撞出了爱的火花,同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阿黛尔一次寂寞中和男性的出轨,毅然决然地和阿黛尔分手。
阿黛尔的生活好看吗
好看。
《阿黛尔的生活》是由阿布戴·柯西胥执导,蕾雅·赛杜、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13年10月9日在法国上映,10月25日在北美上映。
剧情介绍:
高中学文学的少女阿黛尔(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饰)希望毕业后做一名幼师,她爱写东西也爱给小朋友讲故事。15岁的她在一个夜晚邂逅了蓝头发的女画家艾玛(蕾雅·赛杜饰)。
两个姑娘情不自禁的靠近、相恋,走进彼此的生活。他们在青春的阳光里彼此探索自己的身体,面对深不可测的欲望,确认自己的存在,生活与他们而言只有本能和直觉。这对春天般的姑娘像所有的爱人一样活在爱情时光的天堂里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背叛和离别。
《阿黛尔的生活》影评
诗人的诗歌,是为了说所有这些还有成千上万其他东西,没必要懂。
La vie d'Adèle
我喜欢阿黛尔的故事这部电影。她还有其他的名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火热蓝色。要我说,这三个名字都很妙。
首先,直白如阿黛尔的故事,把女主角的名字往标题上一摆,大大方方说这部电影就是她的故事了,直截了当就像电影本身一样,特别生活化,没有什么刻意处理的痕迹。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这是漫画原名,故事本身很粗糙,电影第二部分几乎是全新增添。但作者创造出的艾玛的极具魅力的人设,极大地为电影增色。同时blue在英文里还有色情这一层意思,也是切题。
火热蓝色,这是三个名字中我最喜欢的,是当时戛纳电影节在映时的中文初译名。蓝色的头发丝融化在太阳金色灼眼的光芒里,太迷人了。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命名方法很有趣,通用名称里用了主角阿黛尔的名字,其他译名又突出了艾玛代表的蓝色,似乎暗示着这个两个角色对于这部电影的贡献是不可分割的,这两个角色和电影本身有着很强的抓合力。同样的取名法出现在了韩国电影《小姐》身上,其英文译名是The Handmaiden,两位女主角的结构对电影的推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主角,两位年轻的演员都呈现了独一无二的表演,太精彩了,让人跟着她们一起落泪。阿黛尔作为一个新人,在大银幕上初露头角,导演为了让她在戏里感同深受,把她自己的名字设定为女主角的名字,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真是太正确了。阿黛尔写实化的表演,非常能激起观众的共鸣。那场在窗边抽烟的哭戏,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只可惜她这么好的天赋却没能在这部电影之后好好展现,有点泯然众人了。
再说蕾雅,前段时间读到一篇她的采访,讲到她虽然并不介意出演一些表现露骨的角色,但她其实内心是一个害羞小女孩。蕾雅的魅力太独特了,回想艾玛出场的第三个镜头,仰起头攀着同伴过马路,捋了捋蓝头发,回头浅浅地勾了勾嘴角,桀骜的样子像极了凤凰河。
这部电影,三个小时的片长讲了阿黛尔被艾玛吸引、又无奈失去了她的故事。
阿黛尔始终没能真正地认同她的性取向,她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尊,她爱艾玛,但在有些场合她害怕别人对她的眼光将她刺伤。她就是这样把自己困住,唱歌跳舞却心事重重。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好友正巧在朋友圈分享了《No Need》这首诗:
大象的鼻子是用来捡开心果的,没必要弯腰。
长颈鹿的脖子是用来看星星的,没必要飞翔。
变色龙的皮肤,绿色,蓝色,粉色,白色,是用来躲避动物的,没必要逃跑。
诗人的诗歌,是为了说所有这些还有成千上万其他东西的,没必要懂。
这首诗简直是点亮了我的思路,这些从幼儿园小朋友口中诉说出的哲理,非常温柔同时又非常锋利地戳破了阿黛尔的内心——“我有一个如此特别的灵魂,在那儿我自己都认不出我自己。”你需要认可你自己的角色,需要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只不过遗憾的是阿黛尔没有成为诗里的大象、长颈鹿或是变色龙,而艾玛抽象的情绪,她也不懂。这个遗憾非常写实化,阿黛尔是普通人,她在艾玛的艺术家朋友圈子里格格不入,对父母同事隐藏自己的性取向,生活让她感到迷茫,也让她做了错事。但我觉得,她只是不够勇敢,没有必要去责怪她。
我很喜欢的一幕——在阿黛尔与男人约会后回家被艾玛揭穿的时候,她极力辩解却艾玛反问到“那你现在为什么哭”,这个时候镜头里的阿黛尔苦恼、窘迫、委屈、自责的情绪全部翻上来,却唯独没有落泪。这里一直困惑着我,也一度让我对艾玛这般的艺术家的思维非常着迷,我想导演是为了通过这句台词交代出艾玛看世界的方式与阿黛尔远远不同。哭不是眼泪,不是突变的情绪,不是控制不住的颤抖,你的内心被击溃,你就哭了。
“我没哭”
“滚出我的.生活”
阿黛尔的生活获得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导演柯西胥、女主蕾雅和阿黛尔都得到了他们的金棕榈。四年过去了,前段时间的新闻,柯西胥为了筹备新片不得不拍卖出售他的这尊金棕榈,不禁让人唏嘘,如此成就,仍然很难随心所欲地拍电影。不过我一直都抱有期待,说真实、讲故事的好电影,不会因为种种无奈的客观原因就消失。我们不是才看了海边的曼切斯特吗?
其实写本篇的时候列了长长的提纲,有许多我在意、喜爱的内容没能一一展开,比如阿黛尔很有特点的吃东西的镜头、梧桐树和长椅的前后呼应、艾玛的角色性格与她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大胆的大尺度画面,拍摄过程中严苛的柯西胥(这段时间因为韦恩斯坦的事情又再次被提起)、全篇中近景的运用对观影感受的影响、甚至还有很有意思的阿黛尔扎头发教程的讨论……一部电影能讲的东西太多了,生活更是。
法国老太太在观影后说——这不是拍给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这是一部体验电影,拍给普通人的,拍给生活本身的。朴素的中近景看得清演员脸上的雀斑、鲜少的配乐就像是在宣告生活本身就没有主旋律、不加修饰的对白直冲冲地就扑过来……这是一部非常生活的电影,我们看这样的电影,才叫看自己。
当我重新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心痛。用咖啡馆里艾玛的台词结尾吧——我对你有无尽的温柔,永远。
为什么《阿黛尔的生活》评分这么高?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画面给人以视觉冲击,还要有一种直击心灵的感触,而《阿黛尔的生活》这部电影,同时达到了这两个要求。为什么这样一部小众题材,又是由漫画改编的电影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分呢?其实我们终究可以在电影中找到答案。
《阿黛尔的生活》这部电影,时长达三个小时之久,这样冗长的一个电影时长,如果掌控不好力度带来的后果就是会给观影者带来视觉疲惫感。但《阿黛尔的生活》不同,电影画面中的每一帧,都是导演想要给观众视觉回味的重要组成。
一、镜头语言
电影中间不断穿插着各种带有情欲撩拨的镜头,包括阿黛尔在处于青春期中的“春梦”,面对男人和女人在欢爱中带来的不同体验,这样的镜头语言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有情趣,有回味。而且导演在处理这样的捎带色情的镜头时,不仅没有让观影者感觉到低俗,反而触起了很多观影者对欢爱后孤独感的探讨。
二、色觉冲击
前面也提到了,《阿黛尔的生活》其实是由一部法国漫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电影改编而成的,导演也是秉承了不破坏原著的诚意,在电影中大量穿插了各种蓝色的道具提示,比如在阿黛尔第一次和女孩接吻的时候,那个女孩的指甲就是蓝色的。而之后,头发和瞳孔都是蓝色的艾玛第二次带着蓝色出现,再到后来,他们同居后家里的大门,各种装饰,甚至连艾玛画阿黛尔的那副画像都是蓝色的。
在色觉上,导演试图用色块来去区分阿黛尔的感情变化,蓝色这样包含冷色感觉的颜色,其实代表的是阿黛尔对精神爱情的一种迷茫,她想要得到,却在得到后失望。
而最终两人分手后,再次相遇,那时候的艾玛剪掉了蓝色的头发,换上了一头红发,算是蓝色基调的终结,阿黛尔终于认清楚了自己心中爱情的颜色,在失望和孤独中,独自前行。
其实还有一点可以提醒大家,蓝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都是代表着女性,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人们才用蓝色代表了男孩,或许电影里的蓝色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代表着女孩之间那种舒服又让人向往的爱情,最终都会被红色所代表着生活的征服色所代替。
三、代入感强烈
整部电影视角是以阿黛尔作为出发点,也算是跟这个电影名字呼应。讲述了阿黛尔的大学生活,家庭生活,再到阿黛尔的感情生活,这样具有强烈代入感的镜头,也是算是导演的一种表达手法,意图是带领着观影者见证阿黛尔一路走来的变化。
在阿黛尔和艾玛在广场上美好的一次擦肩而过,打开了一个处于爱情迷茫中少女的心扉。那一刻的心动让阿黛尔勇敢抛开了世间俗念,不闻他人的冷眼抓紧了爱人的手。但在和艾玛相处之后,阿黛尔开始慢慢发觉那心动背后的孤寂感,面对那触手不再可及的距离,她的自卑终于让她不得不与艾玛分开。
这样一种并不是美好的结局,像是在观影者心里重重的捶上了一拳,也正是整部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问题:所谓的一件钟情,真的能够抵得过长相厮守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