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率统计理论中,随机过程中,任何时刻的取值都为随机变量,如果这些随机变量服从同一分布,并且互相独立,那么这些随机变量是独立同分布,这些变量称为独立同分布变量独立同分布最早应用于统计学,随着科学的发展,独立同分布已经应用数据挖掘,信号处理等不同的领域。
在概率统计理论中指随机过程中,任何时刻的取值都为随机变量,如果这些随机变量服从同一分布,并且互相独立,那么这些随机变量是独立同分布。独立同分布最早应用于统计学,随着科学的发展,独立同分布已经应用数据挖掘,信号处理等不同的领域。
为什么立方晶系只有3个独立弹性系数
立方晶系是指晶体的结构具有立方对称性,其具有4个等大等角的立方体轴以及4个三重轴。这种晶体的各向同性使得其可以通过几何旋转在各个方向上完全相同,所以它只有三个独立的弹性系数,分别对应线性弹性理论中的约化弹性系数C11, C12和C44。而当晶体具有更低的对称性时,例如各向异性晶体,由于其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质不同,所以需要更多的独立弹性系数来描述其弹性性质。
小记:su2和so3
写一些学习中的想法。
特殊幺正群,元素首先是幺正矩阵,然后行列式为1,幺正矩阵在量子力学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是保持波函数的一种变换,或者说是保持概率振幅的,毕竟幺正矩阵在之前的章节中给出了一个性质,保持厄米形式,也就是复向量空间的内积,而概率振幅就是波函数的内积。
好像有点意思,之前看的时候还没发现,每一个物理量算符都是一种双线型,通过与特定的波函数结合而得到物理量的平均值。其中有物理意义的往往是给出实值的厄米算符,厄米算符在坐标系下是厄米矩阵,而厄米矩阵又可以通过幺正矩阵进行变换,变换成不同坐标系下的厄米矩阵。这一套程式就把量子力学中最微妙的部分给解释清楚了。
不过,这个su2,好像是和自旋有关的,毕竟还被称为自旋群,通过泡利矩阵,可以给出一种表示,通过四元数也能给出一种表示,这就是旋量代数吗?好像不太对,旋量代数和张量代数都是分次代数,是有阶的定义的,像二阶张量,四阶张量。而这个群就小了,应该通过直和,或者说张量积来构造高阶结构。
还有就是和三维旋转群的关系,书上说是同构的,这一点可以联系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区别,他们都是角动量,所以是有着共同的基础的。同构的群在实际的表示上并不相同,其涉及的物理意义自然也不相同。
最后呢,就是之前的认识,三维旋转可以表示为四元数的形式,虽然几个月前学习了四元数,想要一探究竟,但是,基于矩阵的形式,往往只能得到一些计算性质,仍然得不到本质认识,也就是几何上的认识,或者是简洁的代数联系。现在通过同构可以实现二者的互化,可以视为简洁的代数联系了。
而在几何上的认识需要涉及四维空间,即使通过低维对应关系的推广,仍然很难理解,就像三维球面S3,无法画出,二维球面是球的表面,三维球面是四维球的表面,可是四维球长什么样子呢?对于三维空间里的人来说是不可表示的,所以不存在一个整体的图像,而只能如盲人摸象一般,触及他的一个低维的局部。
这种情形就像微分几何中所面对的那样,对于整体往往是不可参数化表示的,只能对局部进行,如果借鉴微分流形中的做法,使用坐标覆盖来表示的话,倒也不失为一种方法,通过几个坐标系的拼接,总可以用一组坐标系来表达一个流形的整体。失却了一部分的可视化,得到了计算性的提升。
这个球面,虽然抽象,也仅是一个低维流形,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挺有意思的,虽然学的是数学书,对于物理方法的认识也大有裨益。而且对几个月前的疑问给出了一个新的回答。
这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人们都说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可能去掌握,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在我看来,知识不过是方法的载体,知识虽多,其内核仍然是那几种思想,看似无法穷尽的知识,只是这些方法在许许多多具体领域的推演,这些推演往往是平凡的结构迁移过程,只需要一些近似处理,就能表现良好,不会出现过大的误差,就像几乎所有领域都会建立线性结构,作为基本的近似,这其实就是物理理论的最简化形式。
理工行业,物理先行至少不是一句空话。最大的问题一直都是非线性问题,不论哪一个领域,想要进一步发展都是着眼于更精确,更合理,不断去除掉经验的部分,添加上理性的部分。非线性问题才是各种思想的根源,线性拼接,二次模型,非谐模型,启发函数,都是从非线性中发展而来。这也是近些年来研究的重点。非线性涉及的含义还是太广了,其实很不合适,还需要进一步的精细化。这方面,没有专门去找,也不好说什么,估计很难有共同的标准。
与前文无关
所以呢,姑且有一种想法,其实也几乎是一年前的想法了,现在人们所受教育,着眼于局部,和专精化,壁垒森严。但事实上,这些壁垒在专门学习物理或者数学的人看来是徒有其表的,看似存在数不尽高深的理论,不过是某一种高深理论的应用。这种跨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在之前的人看来是不务正业,三心二意的表现,但现在,高技术行业普遍都是跨专业跨领域的,社会需求不断提高,供给却远远不够,应该出现一种教育模式,来满足这种需求。之前所考虑的范畴论就是一种可以考虑的载体,但是,现在的范畴论过于高大上,所涉及内容多为数学研究,还需进一步下沉,而面向对象的思想则是过于专门,局限于程序,框架。对于极广大的理工领域还是不够用。不过,感觉还是过于超前,虽然数十年前这样的思想已经被提出,但直到非变不可的程度,依然是纸上谈兵。不过,现在或许正处于一个关键点,高技术产业所表现的特征,以及其未来必然壮大的趋势会倒逼这样的教育模式的形成。现在这样的产业占比还不够,时间还是太早了。
这大概就是看了经济学才明白的事,事情做成与做不成涉及一种大势,是众多意识体构建的客观的社会意识决定的。这也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所深刻影响的。所以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的变化自然也离不开产业经济的变化。
挺有意思的设想,就像那些未来学家一样,试图去描绘未来的景象,结果总是会猜错。
SO3的路易斯结构式为什么两个双键一个单键?三个双键不行吗?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路易斯结构式是基于八电子稳定结构为前提的,三个双键的话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就有12个了,我猜你是想说两个单键一个双键,这才是SO3正确的路易斯结构式,并且这样的话可以满足所有原子的八电子结构。
有些教材上会按照你的说法,将三个键都用双键表示,这种画法不正确,但是有一定的理由。这是因为这三个键本身由于共轭,实际上是完全等价的,所以在写反应的时候也方便表示。
so3为什么是π46
因为一个原子只能用一个轨道参与π键.上面最多有两个电子。三氧化硫的中心S原子杂化时,3s上的电子无法激发(3个p轨道上都有电子),
所以三个sp2轨道上有4个电子,与三个氧成σ键时其中一个是配键。剩余一个3p轨道上依旧有2个电子(3Pz2),可以和周围三个氧上的3Pz轨道成大π键,其中一个氧因为空出一个p轨道接受S的电子形成σ配键,用于成π键的p轨道上有两个电子,故可形成∏4-6(四中心六电子离域π键)。
成键方式
SO3中,S元素采取sp²杂化,在竖直方向(就是没形成杂化轨道剩下的p轨道)上的p轨道中有一对电子,在形成的杂化轨道中有一对成对电子和2个成单电子,有2个氧原子分别与其形成σ键,2个氧原子竖直方向上p轨道各有1个电子。
一个氧原子与p轨道的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其竖直方向上有2个电子,这样,在4个原子的竖直方向的电子共同形成一套四中心六电子大π键,这套大π键是离域的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氧化硫
SO3中硫元素的成键方式是?重点讲下S为什么可以接3个氧 和是否有pai键
这个如果要简单地说的话,我们只能探究在气体状态下的SO3的成键方式,因为在固体或液体状态下市多分子缔合的
在气体状态下,根据VESPER理论,我们可以算出价层电子对是6/2=3,所以S采取的是sp2杂化的方式,成平面三角形。但是S的3s层有2个电子,3p层有4个电子,所以最多只能提供两个单电子和氧形成σ键,【但是由于氧的2p层也有4个电子,那么三个氧中的一个氧将2p轨道中的两个单电子并成一个电子对,再腾出一个没有电子的空轨道和S杂化后的轨道配位。】
【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了硫在和3个氧结合后,剩下2个电子,1个轨道
其中有两个氧剩下3个电子2个轨道
最后一个O剩下4个电子2个轨道
那么硫的1个轨道(2电子)和两个氧的2个轨道(1电子)和另一个氧的一个轨道(2电子)形成了一个∏6(上标)4(下标)的离域π键】
加【】的是你要的重点
我挺辛苦的啊,加点分吧
2SO3为什么不能说成两个亚硫酸根而是两个三氧化硫呢 初中水平
因为自然界中是不会存在单独的亚硫酸根这种东西,一定是以离子的形态存在,所以说既然你在前面加了个2,则表示是物质,物质,你就要考虑实际存在的情况.
SO3在自然界中是三氧化硫,不是亚硫酸根,因此2SO3只能表示两个三氧化硫分子,而不是两个亚硫酸根.
其实这就好比2H所表示的含义一样,你不能说两个氢元素,只能说两个氢原子.
SO3物理性质
常温常压下,SO3是一种无色固体,熔点(16.8℃)、沸点(44.8℃)较低.
SO3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3是硫酸的酸酐.
(1)SO3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SO3+H2OH2SO4,H2SO42H++SO42-
(2)SO3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CaO+SO3CaSO4,Na2O+SO3Na2SO4
(3)SO3能与碱反应:SO3+2NaOHNa2SO4+H2O
(4)SO3能与某些盐反应:SO3+2NaHCO32CO2↑+Na2SO4+H2O
3.SO3的氧化性:SO3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具有氧化性.如:
5SO3+2P5SO2+P2O5
SO3为什么是平面型?S为什么是SP3杂化?
硫为SP2平面三角形结构,由于和三个氧结合,必然至少有3个轨道,而硫最外层有6个电子,氧原子若每个结合两个电子即达稳态,且没有孤对电子,孤对电子不需再占用轨道了,所以只需三个轨道杂化即可,为SP2杂化。
硫的价电子排列3S2 3Px2 Py1 Pz1
有大派健 π46
不懂得可再问的,随时
你应该对基础还不太懂,但这基本是大学知识,你接受起来要有个过程,我也是这莫走过来的,仔细联想一下已学知识。希望你明白
1)主量子数n
n相同的电子为一个电子层,电子近乎在同样的空间范围内运动,故称主量子数。当n=1,2,3,4,5,6,7 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当主量子数增大,电子出现离核的平均距离也相应增大,电子的能量增加。例如氢原子中电子的能量完全由主量子数n决定:E=-13.6(eV)/n^2
核外电子排布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子,核外电子将尽可能地按能量最低原理排布,另外,由于电子不可能都挤在一起,它们还要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一般而言,在这三条规则的指导下,可以推导出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在中学阶段要求的前36号元素里,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1.最低能量原理
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要尽可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怎样才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呢?比方说,我们站在地面上,不会觉得有什么危险;如果我们站在20层楼的顶上,再往下看时我们心理感到害怕。这是因为物体在越高处具有的势能越高,物体总有从高处往低处的一种趋势,就像自由落体一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物体会自动从地面上升到空中,物体要从地面到空中,必须要有外加力的作用。电子本身就是一种物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在一般情况下总想处于一种较为安全(或稳定)的一种状态(基态),也就是能量最低时的状态。当有外加作用时,电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到能量较高的状态(激发态),但是它总有时时刻刻想回到基态的趋势。一般来说,离核较近的电子具有较低的能量,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电子的能量越来越大;同一层中,各亚层的能量是按s、p、d、f、g……的次序增高的。这两种作用的总结果可以得出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遵守下列次序:1s、2s、2p、3s、3p、4s、3d、4p、4d……
2.泡利不相容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要从4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即它所处的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云的伸展方向以及电子的自旋方向。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所告诉大家的。根据这个规则,如果两个电子处于同一轨道,那么,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定相反。也就是说,每一个轨道中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这一点好像我们坐电梯,每个人相当于一个电子,每一个电梯相当于一个轨道,假设电梯足够小,每一个电梯最多只能同时供两个人乘坐,而且乘坐时必须一个人头朝上,另一个人倒立着(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我们得知:s亚层只有1个轨道,可以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p亚层有3个轨道,总共可以容纳6个电子;d亚层有5个轨道,总共可以容纳10个电子。我们还得知:第一电子层(K层)中只有1s亚层,最多容纳两个电子;第二电子层(L层)中包括2s和2p两个亚层,总共可以容纳8个电子;第3电子层(M层)中包括3s、3p、3d三个亚层,总共可以容纳18个电子……第n层总共可以容纳2n2个电子。
3.洪特规则
从光谱实验结果总结出来的洪特规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洪特规则的第二个含义是对于同一个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
全满(s2、p6、d10、f14)
半满(s1、p3、d5、f7)
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这类似于我们坐电梯的情况中,要么电梯是空的,要么电梯里都有一个人,要么电梯里都挤满了两个人,大家都觉得比较均等,谁也不抱怨谁;如果有的电梯里挤满了两个人,而有的电梯里只有一个人,或有的电梯里有一个人,而有的电梯里没有人,则必然有人产生抱怨情绪,我们称之为不稳定状态。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方法
对于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先确定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即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如24号元素铬,其原子核外总共有24个电子,然后将这24个电子从能量最低的1s亚层依次往能量较高的亚层上排布,只有前面的亚层填满后,才去填充后面的亚层,每一个亚层上最多能够排布的电子数为:s亚层2个,p亚层6个,d亚层10个,f亚层14个。最外层电子到底怎样排布,还要参考洪特规则,如24号元素铬的24个核外电子依次排列为
1s22s22p63s23p64s23d4
根据洪特规则,d亚层处于半充满时较为稳定,故其排布式应为:
1s22s22p63s23p64s13d5
最后,按照人们的习惯“每一个电子层不分隔开来”,改写成
1s22s22p63s23p63d54s1
即可。
三、核外电子排布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轨道表示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与轨道表示式描述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相对而言,轨道表示式要更加详细一些,它既能明确表示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哪些电子层、电子亚层上, 还能表示出这些电子是处于自旋相同还是自旋相反的状态,而核外电子排布式不具备后一项功能。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的情况,但它并没有指明电子分布在哪些亚层上,也没有指明每个电子的自旋情况,其优点在于可以直接看出原子的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总数)。
2.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在原子里,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作高速运动,因为电子在离核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我们可以看作电子是在核外分层排布的。按核外电子排布的3条原则将所有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该原子核的周围,发现核外电子排布遵守下列规律:原子核外的电子尽可能分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离核较近);若电子层数是n,这层的电子数目最多是2n2个;无论是第几层,如果作为最外电子层时,那么这层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如果作为倒数第二层(次外层),那么这层的电子数便不能超过18个。这一结果决定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按最外层电子排布相同进行归类,将周期表中同一列的元素划分为一族;按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来进行划分周期
如第一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2,是由1s1~2决定的
第二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8,是由2s1~22p0~6决定的
第三周期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8,是由3s1~23p0~6决定的
第四周期中元素的种类数为18,是由4s1~23d0~104p0~6决定的。
由此可见,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元素周期表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所在。对于同族元素而言,从上至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越来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最外层电子越来越容易失去,即金属性越来越强;对于同周期元素而言,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越来越差,非金属性越来越强。
(2)角量子数l
角量子数l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和主量子数一起决定电子的能级。电子绕核运动,不仅具有一定的能量,而且也有一定的角动量M,它的大小同原子轨道的形状有密切关系。例如M=0时,即l=0时说明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同角度无关,即原子轨道的轨道是球形对称的;如l=1时,其原子轨道呈哑铃形分布;如l=2时,则呈花瓣形分布。
对于给定的n值,量子力学证明l只能取小于n的正整数:l=0,1,2,3……(n-1)
(3)磁量子数m
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某种形状的原子轨道,可以在空间取不同方向的伸展方向,从而得到几个空间取向不同的原子轨道。这是根据线状光谱在磁场中还能发生分裂,显示出微小的能量差别的现象得出的结果。
磁量子数可以取值:m=0,+/-1,+/-2……+/-l
(4)自旋量子数ms
直接从Schrödinger方程得不到第四个量子数——自旋量子数ms,它是根据后来的理论和实验要求引入的。精密观察强磁场存在下的原子光谱,发现大多数谱线其实由靠得很近的两条谱线组成。这是因为电子在核外运动,还可以取数值相同,方向相反的两种运动状态,通常用↑和↓表示。
关于化学的几个问题 SO3 和CO4,那些O3和O4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定是3或4, 还有硫酸铝的化学式是什么
SO3 和CO4,这是根据S和C的化合价来的。SO3中,O的化合价一般为-2,所以S的化合价为+6,这是由化合物中性分子中所有原子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即+6+(-2)*3 = 0 。但是我故你的CO4可能写错了,或者是从某个分子式选出来的。C一般为+2,+4价;单质为0价。所以为CO和CO2,CO2即+4+(-2)*2=0。
即SO3、CO2中的O3和O2等是指氧原子的个数。
对于硫酸铝的化学式是什么:
硫酸铝首先是由硫酸根离子(SO4 2-)和铝离子(Al3-)化合成,即根据化合物中性分子中所有原子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即Al2(SO4)3 。
多看看书上的化合价的内容。不知道的多问会的同学或老师。
SO2 和 SO3 的成键方式是什么? 详细讲解一下
是大学有机化学的东西,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哈
O=S=O(S元素和O元素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根据八电子稳定结构,SO2成的健是共价键)+O=O(共价健)==SO3 。其中氧气作为亲核基团(给电子基团),进攻SO2上的S元素。形成新的化合物SO3(SO3是立体结构,不是平面结构) 。这些在大学的无机化学关于杂化轨道机理章节中有很清楚的论述。
我现在缺点金币,多给我点。有啥问题,你就直接问我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