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旦。元旦在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古代,也有过元旦的习俗,但是古代的元旦指的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正式确定阳历的1月1日为元旦。
2、除夕。初夕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初夕在我国先秦时就已经存在,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祖先,还要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3、清明节。清明节源于周朝,距离现在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在古代是扫墓和祭祀的节日,到了现代又多了踏青,享受春天的乐趣,清明节既是节日,又是节气。每年的4月5日定为清明节。
4、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纪念投入汨罗江的屈原,大家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包粽子,2008年,端午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
5、七夕。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情人节,来源于牛郎和织女的民间传说,表达的是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
6、中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称为七月半,俗称鬼节,是为了纪念已经逝去的亲人,给亲人烧纸,送去问候。
7、中秋节。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中秋节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了习俗。这个节日在老百姓的心中,仅次于春节。
8、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个节日是老年人的节日,我们要敬老爱老。
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八大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1、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5、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 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 ,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扫 尘
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供品。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守 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日期如下:
1、春节:正月初一,即农历新7a64e4b893e5b19e31333431343634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2、元宵节(上元节):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3、土地诞(龙抬头):二月初二,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4、上巳节: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5、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6、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7、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8、七夕节: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9、七月半(中元节):七月十四/十五,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10、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11、重阳节: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12、寒衣节: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13、下元节:十月十五,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14、冬至节:阳历12月22日前后,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15、腊八节: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16、祭灶节:腊月廿三或廿四,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
17、岁除(除夕):腊月廿九或三十,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其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涵盖了哲学、人文、历史、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
1、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
2、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民俗节日来自于人文与自然文化,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关;
3、每个传统节日有每个节日的活动载体,诸如庙会、灯会、舞狮、年例、扒龙舟、拜神、祭祖等等;
4、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由于南北风俗各异,南北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鲜有记载;
5、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6、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严肃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从此,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7、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阴历正月一,元旦。元旦这一天我们会庆祝。过去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节。前一天要贴春联。
农历春节。我们也会庆祝。春节代表着长了一岁。过去的春节呢,就是今天的立春。前一天我们要贴窗花。贴葫芦。又叫打春。
阳历有了元旦。所以就把我们传统的元旦叫成春节了。
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
正月二十五。仓王老姥的生日。人们要打囤粮食和钱。
这些节日呢我们都要提前一天过。就是说今天的春节其实是两天,因为还有除夕呢。而上元节也是两天。要提前一天热闹。十四十五热闹两天。
二月二龙抬头。吃煎饼。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就是过年的开始。就是说过年的第一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到二月二龙抬头年就结束了。
三月三上巳节。祭祀的日子。但是离寒食节,清明节太近了。
清明节虽说就一天,但其实清明节是很多天。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几天。所以寒食节加清明节可以说是十多天。
四月四。也是个节日。嗯,但是呢我们已经忘了是什么节日了。立夏、夏至也是个节日,就是夏节。
立春、春分就是春节。
立秋、秋分就是秋节。
立冬、冬至就是冬节。
五月五是端午。这天要吃粽子。
六月六是天贶节,但是叫什么节的都会有。比如有的人就把这个节日叫姑姑节,或者叫姥姥节。叫姑姑节呢,就是说明姑姑呢会来我们家来吃饭。叫姥姥节呢,就说明我们会去姥姥家吃饭。嗯,就是回娘家吃饭的节日吧?
七月七,七巧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
八月八,也是个节日。只不过我们遗忘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九,重阳节。
九月十五,衣服节。
十月一,寒衣节。
十月十,丰收节。
十月十五,下元节。
冬月十一、腊月十二都是节。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
总之:十二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节。十二个月再对应。
正月初一、二月初二……腊月十二也都是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那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几个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