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信誓旦旦地在那儿保证他读过十几遍这本故事。而据说曾经被钱德勒怀疑过生殖器有问题的比利怀尔德也说每一页都有闪电。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只能对你说,你可能喜欢这本书,可能不喜欢这本书,我们无法全然保证你的阅读趣味性,但是假如你是一个喜欢那些被很酷的男人在很酷的环境下用很酷的口吻说出很酷的词的很酷的桥段的爱好者,那么你会喜欢他和他的书。再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钱德勒是装逼犯中的王者。
《漫长的告别》
最近总是被日本的家庭片吸引,随意选了一部《漫长的告别》,竟又被虐了心。为了完成这篇拖了好久的更文,上午又抽时间对电影刷了二遍,不是没记住情节,而是就想再看一遍。
《漫长的告别》改编自中岛京子的同名小说,是由中野量太执导,苍井优、竹内结子、山崎努、松原智惠子共同出演的一部剧情片。讲述的是父亲东升平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妻子和女儿们如何照料他以及每位家庭成员如何克服各自生活难题的故事。
父亲东退休前是学校的校长,一辈子热爱教育,甚至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70岁生日前夕,母亲耀子为了给他过一个热闹的生日,用了不同的借口把两个女儿找回了家里。大女儿麻里跟随搞科研的丈夫移居到美国快两年了,可还是无法融入其中,渐渐地跟丈夫和儿子也越来越疏远。小女儿芙美一心钻研美食,即使爱情的不顺利,也没有动摇她想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店的梦想。故事就是从父亲的生日开始的,吃饭时母亲告诉了女儿们父亲的病情,正是如此,才花心思让女儿们回家,因为父亲对他的生活,对这个家的记忆已经越来越少了。女儿们虽感诧异,但也只能被动接受。
二刷时,我重新注意到两个小细节,一个是贴在墙上的女儿们的联系方式。可见老两口与女儿们的联络日常并不是很多,因为母亲打电话被中断时还要重新到墙边查看,如果平时多联络,孩子们的电话号码怎么还能记不住呢?这一点立刻就与后面两姐妹见面时发现彼此近期都没有与父母联络形成了呼应。至于多久没联络,至少父亲发病半年多,她们竟然全然不知。第二个就是父亲的生日蛋糕,“父亲的健康高于一切”,蛋糕上的字给了一个不停旋转的特写镜头,引出了后面家人为了父亲的健康而付出的一切努力。
影片主线虽然是父亲的病情,同时也引出母亲和两个女儿的生活的三条隐线。在日本这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她们分别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女人的生活状态。母亲跟父亲生活了35年,可是当女儿问她婚姻是什么的时候,她却说“这个,我过几年再回答吧!”母亲对父亲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准备好洗完澡穿的衣服,清理父亲掉到裤子上的饼干渣,同时母亲的个性又是坚强独立的。丈夫的病情她并没有起初就慌里慌张的告诉女儿,反而安慰女儿们“记忆也不是一下子就消失的。”为了亲历亲为的照顾丈夫,自己视网膜脱落都不想手术,她不好意思让女儿清理丈夫可能沾了大便的裤子。知道最后丈夫病危之前,她也没有六神无主,反而镇定的告诉女儿“不要小瞧人,这一天我早就想到了。”本以为是家里最弱势的存在,在关键时刻却是女儿们最强的依靠。母亲是影片中我认为最值得让人称赞的人物。
看到麻里的生活仿佛让我看到了这种中年人生活的烦恼似乎存在于世界各处。面对日渐冷淡的夫妻关系的纠结无奈,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不知所措,面对无法陪伴父母的不安惶恐。直到麻里在孩子老师的面前吻了丈夫,看到丈夫不断颤动的喉结,才让人看明白其实丈夫还是很爱麻里的,只是两人的不善言辞,阻碍了两人多年的感情交流,甚至影响了青春期的儿子成长。足以见得,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夫妻,孩子不管哪一种关系,其有效沟通是多么的重要。
芙美这个人物起初是一直让我为她觉得委屈的。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的努力着,甚至忽略了对父母的陪伴,可是生活的现实却回馈给她的只有一次次的失败。面对生病的父亲,芙美又勇敢的回归家庭,而且又承担起了属于姐姐的那一份孝敬,为了随时照顾父亲,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如此努力生活的姑娘却一次次被爱情抛弃,难道这就是生活么?直到最后芙美收到前男友的土豆,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注意到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前男友还随土豆寄了一张自己的单人照,而不是电影里通常使用的明信片,背后还写着“我估计你快用到了。”轻而易举地就让人联想到前男友的一语双关“我的土豆是对你开店的支持,也是我对你实现梦想的支持。”
影片最后只是通过外孙与校长的交谈,交代了外公的离去,以及家人对外公的怀念。母亲坐在客厅摇椅里表情慈祥而安逸,芙美看着前男友的留言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外孙小崇对未来坚定的眼神。影片整个的基调如山间的小溪,清清淡淡的流淌着一家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豆瓣8.0《 漫长的告别》:一场长达七年的告别,一部温情日式的家庭电影
《漫长的告别》这部影片由中岛京子同名小说改编。这部电影温情感人,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的家庭。影片全长127分钟,横跨七个年度。
认知障碍症还有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漫长的告别“,意思是病人和家人,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用来告别。这部电影充满了温馨的桥段。就好像,我们回忆一个去世的亲人,当初离别的撕心裂肺已经记不得,脑子里的回忆,都是各种温馨的小细节。
影片中的父亲退休前是中学的校长,非常严厉。那么,在这样一个不擅长表达自己情感的家庭中,如何体现家庭的温馨和羁绊呢?这就要归功于导演的精心安排和细节的铺垫。
这篇文章将会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三个方面展开解读,分析一下,温情故事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导演的小心思:
· 叙事结构:以单线顺叙展开剧情,同时穿插了一个“包袱”来增加故事性;
· 镜头语言: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
· 主题呈现:长达7年的告别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
这部电影从一个游乐场切入,然后以单条线性叙事结构展开剧情,从发现父亲得了认知障碍症,到最后去世,时间上整整持续了7年。为了使剧情起伏波动,导演穿插了一个“包袱”:父亲总是无缘无故失踪,说自己“要回去”。用这种方式调动观众的情绪,不经意间为观众带来感动。
影片时间的跨度长达7年,于是,被切割成4个小块,每隔一两年,导演给观众呈现这个家庭中的几个片段。一直存在的一个元素是,得了认知障碍症的父亲总是无缘无故消失,而且一直念叨着“要回去”。大家都不知道,他想要去哪里。
(1)是要回以前的家吗?
因为已经有过失踪的经历,所以,家人开始猜测,父亲到底要去哪儿。是要回原来的家吗?
于是,全家人一起,回到了以前曾经居住的老房子里。然而,外孙和父亲一样,两人都嚷嚷着要回去——不是要回”老房子“。
在回去的火车上。父亲对妈妈说,我要带你回去,去见见我的父母。
在我看来,这是影片的一个伏笔。父亲在意的东西,并不是原来的房子,不是一个物体。父亲虽然失去了记忆,但是,过去的生活,念念不忘的经历,其实都还在。
这里也把剧情往前推动,让我们知道,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寻找过去的经历。他自己的时间线,停留在了过去,而不是现在。 父亲也在告别,向自己的过去告别。
(2)父亲要去给家人送伞!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父亲又一次失踪了。吸取以前的教训,父亲的手机被装了GPS定位。母女三人发现,父亲一个人去了一个游乐场。
父亲在游乐场骑木马。看到父亲带着三把伞,妈妈突然想明白,原来,父亲这是要去给她们母女三个人送伞。
姐妹俩小的时候,父亲曾经来游乐场给她们三个人送伞。姐姐说,不太可能,按照父亲的性格怎么会来?妈妈就说,因为当时妹妹感冒了,父亲惦记着。
母女三人打着伞,对着骑木马的父亲挥手。此时此刻,过去和现在交织,他们一家人,终于活在了同一个时间点里。一家人终于恢复了之前的温馨,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3) 活在过去的爸爸
影片以单线叙事结构推进,剧中的人物都活在当下,爸爸却活在过去。
在这场漫长的告别当中,有两种形式的告别:家人和父亲的告别,以及,父亲和自己的告别。
外孙曾经说,爷爷因为不记得以前的事情了,所以不会伤感,活得很快乐。但是,父亲也是在用这种奇特的方式,和自己进行告别。
虽然不记得现在的事情,但是,记忆带着他,回到了过去,沉浸在以前的世界中,把以前的经历再次走一遍,这,就是父亲一直念叨的”过去“。
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跟随着得了认知障碍症的父亲,观众也窥探到,这个家庭原来是什么样子,家庭中的每个人的以往和现在。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衔接,毫无生硬的感觉,一切行云流水,自然而然发生。
剧情看起来平铺直叙,然而,导演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技巧,运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羁绊,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比如,父女之间的交谈,大量运用侧拍和45度侧拍,用来展现父女之间有一定距离,但是父亲值得信赖的感情;用俯角来表达母亲的软弱和无助。
(1)用中景和侧拍表达可信赖的父女情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中景镜头,展现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比如,有一场小女儿和父亲的谈心的场景,我最喜欢。
小女儿刚刚在感情中受到了伤害,然后接到妈妈的电话,让女儿和父亲谈心。这场谈心的地点,在自己家的后院。
从一块饼干切入,用一个中景,把父女两人放入同一个画面。两人开始寒暄,父亲嫌弃饼干太干,小女儿说,嫌弃不好就别吃,父亲一下子把饼干给吃了。
镜头切换为远景,然后,转为小女儿特写,从45度侧拍的视角,她开始向父亲诉苦, 说自己搞砸了,越说越难过,开始哭泣。
这个时候,父亲的手伸了过来,看女儿是不是感冒了。顺势镜头就给了父亲, 父亲则是侧脸。 他说,不可以失望。
女儿接过话,说自己一直以来都特别努力,但是,还是比不过,男友对于前妻生的女儿的牵挂。
父亲从侧脸变成了正面面对镜头,对女儿说, 不可以失望。很多事情,”yo“一声,就过去了。这样的事情,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很常见。
从侧脸变成正面镜头,表现出父亲作为校长的权威,以及对于女儿的关心。用一句话,就结束了这场谈话。 话一说完,站起来就回屋子里去了,同时,妈妈走了过来。这个时候,中景变成了女儿和妈妈,寒暄了两句,妈妈也走了。女儿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这场戏中,镜头切换很少,但是女儿和父亲的感情,铺垫得很好。女儿和父亲,很少正面面对。女儿是45度侧颜,父亲是整个侧颜。说话的时候,会偶尔正面面对镜头。
在我看来,首先,父女之间的交流,没有同龄人那么亲密,两人的交流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其次,父亲曾经是一个校长,即使已经得病,失去了记忆,但是,在小女儿面前,他还是权威,是长辈。
不知不觉之间,女儿压抑的感情,终于得到了释放和疗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之一。虽然情绪的爆发很激烈,但是,一切铺垫得合情合理。
(2)用正面和侧面镜头的对比,来表现父女情
小女儿不隐藏自己情绪,伤心了哭,开心了笑。大女儿是另一种性格。为了推进大女儿情绪的爆发,导演也是做了一系列的铺垫。
大女儿在美国,深夜,镜头是45度侧面。而日本,是阳光灿烂的早上,视频的画面中,父亲在中间,母亲和小女儿在两侧,笑着说一些好消息。
突然,大女儿说,想和父亲单独聊聊。镜头切换为远景,再切回来,女儿从45度侧面,变成了正面,再次铺垫,女儿喝了口水,然后,问父亲: 我该怎么做?儿子总是逃学,可能没学校上了 。大女儿开始哭。
镜头给了父亲,用的是45度侧脸,父亲一脸担忧看着大女儿,一个字儿也没说,也没有走开。
镜头一转,大女儿的儿子回来了,他看到,妈妈在摄像头面前睡着了,而自己的外公,一直看着妈妈。
于是,外孙向外公致礼,外公回了外孙一个致礼。 爷孙俩的交流,两人都是正面镜头。
这样一场戏通过精心安排,从父女俩的交流,变成了三代人的羁绊。三个人之间,也是通过两两交流完成的。
这场戏中,双方的交流,是通过用电脑视频的方式完成的。为了区分,剧中的人物,拍了侧脸,而视频中的人物,拍了正面的特写。用这种方式,隔开了一定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距离。
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父女感情,但是,大女儿和小女儿,因为性格不同,和父亲的交流方式也不一样。父亲对待两人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不变的,是关心。
(3)俯角镜头表现妈妈的脆弱
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并不容易,妈妈不但顺利完成任务,而且总是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
后来,妈妈的眼睛出了问题,需要做手术,但是她最惦记的,还是父亲。母亲手术之后,必须低着头,有利于恢复。这个时候,小女儿对妈妈说,自己没照顾好父亲,父亲住院了,就在楼下。
这个时候,妈妈说了一句话, 请自行想象我的表情。 然后,导演给了一个俯角的镜头。
俯角能够凸显环境的作用,而吞噬角色,表现人物的卑微。导演用一种俯角的镜头表达方式,展现人物的无助和卑微。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母亲在剧中一直很冷静和坚强,没有哭过,这唯一的一场母亲情绪的表达,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用这样的镜头,表现一个伟大母亲,刚强背后的弱小和无助。这个镜头当中,也许妈妈在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一个勇敢顽强,坚韧的人。
长达7年的温情告别的背后,导演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是家庭成员坦然面对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
1.家庭的爱和羁绊
认知障碍症,又被称为最漫长的告别。父亲这场和家人的告别,长达七年。
然而,很奇怪的是, 电影里竟然没有父亲去世的画面, 没有众人和父亲一一告别、痛哭流涕的画面,也没有追悼会。反而,观众从逃学的外孙和校长的谈话了解到,父亲去世了。
导演尽量减少病痛的折磨,家人的辛苦付出,以及爱恨别离的痛苦,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家人的温馨和牵绊。当往事都已成风,我们记不得当初撕心裂肺的痛苦,回忆起的,反而是每一个温馨而平凡的小事儿。
比如,父亲即使谁也不认得,失去了记忆,还会拉着妈妈的手,说要带她回家里见父母。
比如,父亲还会带着三把伞,去游乐场接家人。
亚洲的家庭关系中,父亲总是处于权威的地位,说一不二,很少会表达情感。没有刻意的煽情,也略去了父亲去世的悲痛,很克制地表达,家人之间的羁绊和关心。
一场漫长的告别,亲人之间的羁绊。
2.努力
小女儿一直遭遇各种挫折,母亲为了鼓励学习,会偷偷给钱。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老师。然而,小女儿功课不好,是一个打工小妹。
现实中的她,一次又一次,搞砸了。
梦想开一家自己的餐馆,于是足了面包车,找了雇员,一起卖盒饭。结果入不敷出,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为父亲走失,意外碰到了以前的同学,两人交往了一年多,却还是败给了亲情。男人一直牵挂着前妻生的女儿。
她难过的时候哭,开心了笑,日子继续过。影片并没有给小女儿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许,这就是生活。
大女儿在美国,自己也是一堆烦心事儿。丈夫沉迷于科研,对家庭不闻不问。儿子会逃学,升学成为难题。大女儿语言不通,担心儿子却没用。
最后,她开始学英语,缓和和丈夫之间的关系,事情总是会向好的方向而去。
影片最后,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没有神秘的力量帮助剧中的人物实现事业和生活的飞越。比如,大女儿的儿子,依然在逃学。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努力,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失望之后,还是接着努力。
总之,《漫长的告白》以单线顺叙展开剧情,同时穿插了一个父亲的失踪来增加故事性,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同时,长达7年的告别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
《漫长的告别》电影中没有最后死亡的告别,然而,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着和父亲的告别。导演用单线叙事的方式,用一系列的镜头语言,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温馨,暖心的日式家庭。原来,告别也可以变得这么温馨。
村上春树看了12遍还不舍放下的书:《漫长的告别》(1)
为什么看《漫长的告别》,理由有二:
一是村上春树看了十二遍的小说,是他认为影响自己的三大小说之一,别两本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他说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会翻看这本书,有时从头开始,有时任意的地方开始。这本书不仅影响了他,也影响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如加缪,钱钟书等人。
二是写作手法独特,不仅是别样的侦探小说,更是文学著作,文章中的场景描写、人物刻画精彩无比,特特、鲜明,寥寥几笔就像漫画一样,把最显眼的特点画了出来。
三是他个人的成长经历,自由撰稿人没当成,考官员失败,参加一战,在公司当财务直到高层,醉酒酗酒被开除。人生过去大半然后归零,大多数人也就只能苟且度过余生,而他却逆势成长,成了著名的作家,达到人生的顶点。
漫长的告别是他最经典的的一本书。
《漫长的告别》读书笔记(1-7章)
感悟:故事的开始很平淡,一个孤独不羁的侦探,遇见一个神秘迷人的酒鬼,所以故事的开始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跌宕起伏的情节,他们的相遇也许注定故事的情节会随之展开……
惊叹钱德勒语言文字的描写,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从语言的叙述中作家能让我们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的世界,能把他所理解和观察的世界带给我们。也许我们看这本书不能简单的把它当做一部小说去读,它带给我们的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让我们去细细的品读它。钱德勒描写的人物细腻声动,场景声动逼真,有极具教科书式的比喻。每个不断出场的人物都能被作者勾画得立体生动,清楚的让读者认识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从对莱诺克斯的描述中我们就无形中对他有了很多的好感,也隐约的看到了他灵魂里的东西,我因此仿佛看到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所以读这本书也让我有了和读《月亮与六便士》《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的感觉……
“因为特里·莱诺克斯的左脚悬在车外,就好像他忘了自己还有一只左脚。他那张脸看上去挺年轻,但头发一片雪白。从他眼神看得出来,这个人在酒缸里已经淹到发际线了,不过除此之外,他就是一个身穿晚礼服的大好青年,刚刚在一个只为让你乱花钱而存在的地方花了太多的钱。”
“就像电影片场的人喜欢说的,大制作,没故事。我猜西尔维娅大概挺快乐,但我就未必了。我们那个圈子,快不快乐并不怎么重要。一个人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考虑开支,他总得做点什么事情吧。没什么真正的乐趣,但有钱人不知道。他们从没体验过真正的快乐。除了别人的老婆,他们从不特别想要什么东西,和水管工的老婆想给客厅添置新窗帘相比,这种欲望实在苍白得很。”
“酒精就像爱情,”他说,“第一个吻是魔法,第二个是亲密,第三个是例行公事。然后你就要脱姑娘的衣服了。”
“是啊,我知道。我性格软弱,没胆识也没雄心。我抓住铜戒指不放手,诧异地发现那不是黄金。我这种人一辈子会有一个光辉时刻,秋千架上完美的一荡。然后余生就全花在尽量不从人行道掉进臭水沟上了。”
“他给我看徽章的反光。就我看见的那一眼而言,说他是虫害控制部门的人也有可能。他的头发是灰金色,整个人看上去黏糊糊的。他的搭档个子很高,相貌堂堂,收拾得干净利落,有一种考究的恶毒气质,像个受过教育的暴徒。他们长着窥伺和守候的眼睛,耐心和谨慎的眼睛,冷漠而倨傲的眼睛,警察的眼睛。这种眼睛是他们在警校毕业典礼上一人一双领到的。”
有许多的为什么?吸引我看下去,1、为什么我会一次又一次帮素不相识的落魄酒鬼?并最后不怕惹麻烦送他上飞机?2、既然是一个有自尊有礼貌的男人,而且是一定会找到工作的,又是为什么愿意放弃自尊,做一个名义上的丈夫,任百万富豪的妻子与人乱搞,是为了钱和安逸的生活?3、那只白猪皮金锁件的精美箱子有什么故事,哪儿来的,在故事中起到什么作用?4、他又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来找侦探喝酒,并信任他,是因为他的善意、良知,还是看到他硬汉子的内核,而自己正是缺乏这点?5、为什么那个女人那么富有,本可以不结婚,任意找男人也没人管,为什么一定要结婚,离了又再婚,而他俩之间并没有爱情,从开始在舞蹈俱乐部门口的醉酒状态中的冰冷的语气中就看出来了,像了不起的盖次比中那样,可以单身嘛,何必自招杀祸。
《漫长的告别》详细介绍
《漫长的告别》是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它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雷蒙德·钱德勒是美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以创作冷酷而又有文学味的硬派侦探小说著称。本书为其代表作,曾获在世界推理小说界享有极高声誉的爱伦坡奖。
早在上世纪的日本,翻译家清水俊二就将这部作品译成了日语。这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六部长篇,荣获了“爱伦·坡奖”年度最佳小说。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特里·伦诺克斯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马洛相遇,两人之间发展了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
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两人发展起一段友谊。妻子死后伦诺克斯找马洛协助出逃,他在国外被警察监控时寄来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别,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别绵绵不绝。
作品鉴赏
钱德勒注重小说场景的描绘和人物细节的描述,然而这种简洁的叙述和机智、短小的对话,却又把小说的写作艺术和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中,描写现实细节。钱德勒文本的魅力在于“他笔下的城市,及一个男人在城市里的孤独感和挫败感”。
钱德勒确实在《漫长的告别》中寻求着突破,虽然,语言还是一贯的“抖搂着机灵”,“那个姑娘看了他一眼,眼神足可以戳进他的身体,再从后背透出四英寸来。”“死人是世界上最好的替罪羊。他永远不会反驳。”
“她的笑容死板板的,眼神锐利得连你皮夹中有多少钱都数得出来。”“你不能指望生活品质极差的人有品格”等等,很多人迷恋钱德勒是因为他的语言,包括王朔,他把洛杉矶称为“钱德勒的城市”。
漫长的告别
这两天看了一部日本电影《漫长的告别》,讲述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告别人世前一段漫长的时光,患者与亲人间围绕着亲人、友情和家庭矛盾相互纠葛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人心。步入老年,今后也许将会有类似的命运,真的是感触良多。
一
日本电影《漫长的告别》,讲述了一位老父亲告别人生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冗长,但非常感人。
2007年秋,东京郊外的东家,母亲曜子两位女儿打电话,约她们来参加父亲东升平的七十岁生日派对。长女麻里远嫁美国,次女芙美也在远离家乡的东京生活。女儿们回到家中,才得知担任过中学校长的父亲在半年前被诊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对这个大家庭来说,父亲的患病,改变了家人的生活轨迹。
母亲曜子从小鸟依人的妻子变成承担家庭重担的主妇,随着丈夫病情的发展,她的负担愈发沉重。次女芙美必须抛弃梦想回到家乡生活,生活在美国的长女麻美因为牵挂父亲,与丈夫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对儿子小崇教育也出现疏离,家庭有了裂痕。
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父亲东升平一直说要回家,曜子领着女儿们和小崇带着父亲回到他的老家,但是父亲对故乡也还是很陌生的感觉。
回来后,某天,父亲又一次失踪。家人们利用装着GPS的手机找到再度失踪的升平。升平在游乐园与不认识的孩子一起坐旋转木马。原来他感觉天要下雨,赶往公园为妻儿送雨伞。惊喜之余,曜子回忆起往事:当年她与女儿在游乐园玩,天快要下雨时,升平赶来接她们。想不到平时这么严肃的父亲,冷峻的外表下对妻儿竟有这么深的感情。
芙美的爱情生活一直不太顺利,后来邂逅了离异的同学道彦,当她全身心想发展这层关系时,看到道彦对女儿这么深的感情,与前妻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感情上深受打击。在父亲面前,她流泪倾诉了自己的痛苦,没想到,已经不太识人事的父亲,对她说:“要悠悠着来……”。原来在父亲已经渐渐失去认知的内心深处,竟然还包裹着对女儿深深的爱……
经过漫长的七年时光,东升平终于离开了人世。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离开人世的最后时光,给家人的生活带来了深深的改变。母亲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生活,累得视网膜脱落;长女麻田因之与丈夫关系紧张,儿子小崇也因为叛逆而离开学校;次女芙美三十多岁依旧孑然一身,人生,好艰难呀!
二
我母亲去世时,父亲七十岁,身体还非常强健。父亲是市里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会长,隔三岔五打门球,下象棋的棋艺也大长,还喜打打牌,骑起自行车也是风风火火的。
父亲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三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请了人照顾,但是不管怎样说,比不上母亲的照顾了。不注重饮食的搭配,一段时间胖了许多,结果一体检,血压、血脂、血糖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母亲去世二年后,父亲突发心梗,抢救及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心脏大动脉放了支架。
进入八十岁后,记忆力减退的非常厉害。带到医院检查,说是老人正常性的功能性退化,也没怎么当一回事。老人家晚上睡觉早,凌晨三四点钟就起来了,起来后在房间里转一两个小时,就出去街上转悠。转来转去也没多大意思,就去敲老友家的门聊天。可是有的老友喜欢睡懒觉,有的老友虽然起得早,可是老去敲他的门,家里其他人又不乐意,久而久之,就不好去敲别人的门了。父亲就换了一个方式,给家人打电话,我经常早上四五点钟接到父亲的电话,凌晨被吵醒,心里也不爽,一开始还陪老人家聊天,后来也不乐意了。
父亲基本上一两年会生上一场大病,我们三个子女都要赶回家。姐姐和弟弟在外省回来的慢,我在外市,开车一个多小时到家,基本上到医院就是进ICU(重症监护室)。
进行了ICU,不需要家属陪护,但是每个病人必须有一个家属,搬着小板凳坐在ICU隔壁一个大房间里,过一两天,就有一个护士拿着纸条出来,大声喊着:“某某的家属,到收费处交五万块钱。”在ICU守候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即使去卫生间,也要拜托旁边的病人家属,我是谁的家属,去方便一下,您帮我注意听一下,如果喊到某某的名字告诉我哦。万一没听到未去交费,很快病人就躺在床上被推出来了。
出了ICU,转入普通病房,就是考验亲属体力的时候了,从输液到吃饭,擦洗身子、换衣服、上厕所,每一件工作都很累人。虽然可以请护工,但是没有护工很卖力气的,到了晚上护工也会呼呼大睡,老人家会踢被子,护工才不会管,只能自己来照顾。熬到到父亲出院,我们仿佛得了一场大病。
过了85岁,父亲的记忆和认知基本消失了,有时候认不出我们了,但是却认识孙子。你搞不清他哪一块记忆得到保存哪一块丢失了。有一年清明,在纪念碑扫了墓回家,跟父亲说起,他疑惑的看着我,仿佛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想起他一个解放厦门中牺牲的战友,我就问他记得吗?他说记得,是他们三营教导员,解放厦门时牺牲的,是江苏什么地方人。我很高兴,就把他几个战友的名字一个个说出来,他都记得,而且记得原来是什么职务,哪里人,一点都无误。
我很高兴,父亲的记忆恢复了!第二天姐姐回来,我告诉她这个消息,然后就问父亲,那个牺牲的战友是哪里人?父亲很疑惑的看着我,并不回答。我再将他一个个战友的名字说出来问他,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只是茫然的看着我,他的记忆又丢失了……
照顾老人与照顾婴儿不同的地方在于,婴儿一天天长大,照顾婴儿收获的是希望;老人一天天衰老,照顾老人得到的是失落。
父亲就这样一天天衰老,渐渐衣冠不整,然后大小便失禁,必须帮他穿上老人纸尿裤,但是他又会撕掉,整个房间充满屎尿的臭味。直到有一天,他撒手而去……
三
父亲走了,我就成了家里的老太爷。以前过年时我们兄弟姐妹都会从各地赶回家陪父亲过年,现在只有我自己一大家子在家过年了。
退休几年了,两鬓渐染白霜。但是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记忆力的下降。以前的老同事老战友,原来很熟悉的,但是常常想不起名字来,做事丢三落四的。
锅里在熬汤,跑去看电视,一看看一两个小时,电视看完了才想起锅里的汤,跑到厨房去一看,汤没了,锅底都烧黑了。菜地放了水龙头在浇水,想去洗手间方便一下,方便完就开车到超市买菜,买完菜才想起来水龙头没关,一路飙车回家关龙头,一看菜地成鱼池,蔬菜变水草了。
一次老婆出门与朋友应酬吃饭,交代我晚上要接小孩,路上碰到朋友,邀去喝茶。喝完茶说干脆一起吃饭吧,邀了四五个好友一起开喝,好不痛快!喝完已经晚上八九点,还要拉去唱歌,忽然想起要接小孩,糟糕了!打车赶回去。
忐忑不安的推开门,小孩已经睡了,老婆一脸臭臭的。我陪笑问道:“应酬开心吗!”老婆️一顿粉拳:“还应酬?饭都没吃被孩子哭着打电话叫回家,你搞什么鬼?电话也不接!”
掏出电话一看,十几个未接电话!只有作出极诚恳检讨,外带认真做几天家务以弥补老婆的精神损失。
一天突然想起来,老年痴呆会遗传吗?马上上百度搜索,果然,是可以遗传的。
平素最喜欢徐志摩那首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年轻时喜欢这首诗,只是喜欢他的文采和意蕴,可是今天,再吟一下这首诗,却有现实的含义,心中产生与诗歌的共鸣了。
人生就是一列向前疾行的列车,不断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人老了,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下车的问题呢,趁自己还有认知的时候。
泰戈尔那句诗,美得让人陶醉:“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生就是一列火车,该下车时就没有必要栈恋,生无法象夏花般绚烂,走能象秋叶般静美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