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先说一下什么是均质体。均质体和非均质体的概念产生于光的折射。一般的气体、液体、非晶质(玻璃或凝胶体)固体和等轴系的晶体都是均质体。光波在各向同性的的介质中传播时,其折射率不会发生改变,其折射率值只有一个,此类介质属于光性均质体,简称均质体。如果折射率改变了,就是非均质体。
光线在水中会发生折射,但折射率只有一个,因而水是均质体。光线在地球大气层中也会发生折射,但折射率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气层不是均质体,是非均质体。把这个概念推广一下,如果一个物体的成分或/和结构单一,不管是
生物体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生物是什么意思? 通常,你可以不太费劲地区分出什么东西是生物,而什么东西不是生物,可是真正让你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什么是生物时,事情就不再那么简单了。事实上,要给生物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之前人类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认为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确,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么,反过来,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是都是生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仅生物具有生命,而且生物的一部分也可以具有生命。例如,一片绿叶、要移植的心脏、鲜血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但是,这些有生命的物体,人们不会认为它们属于生物。所以说,有生命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生物。
那么,生物的概念该如何定义呢?我们发现,动物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人、猪、老虎、麻雀和蚊子等组成,因此,动物本身就是一个物体的 *** 。同理,植物、微生物和生物都是物体的 *** 。因此,我们可以用 *** 的概念来定义生物。
生物是一个物体的 ***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
该定义既不会将没有繁殖能力的工蜂、犏牛和骡子等动物排除在生物的范畴之外,又不会将有生命,但不属于生物的一片绿叶、要移植的心脏、鲜血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 和卵子等物体纳入生物的范畴。
问题二:生物技术是什么意思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生物工程 英文名称:bioengineering;biolog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其他名称:生物技术 定义1:应用生命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借助生物体作为反应器或用生物的成分作工具以提 *** 品来为社会服务的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 所属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 ;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 定义2:利用和改造生物体的一些特定功能,生产生物制品和培育新物种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 定义3:用生物体或其组成成分在最适条件下产生有益产物及进行有效生产过程的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 ;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
问题三:‘生物科技’是什么意思?? 可以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也会对这样的公司产品有好感,觉得是高科技!中药当然是在植物提取浓缩的了,所以叫生物,科技指的是比较有技术含量吧!总之是很时髦的名词!现在很多制药厂都在叮,尤其是民营或者外企。
问题四:生物体是非匀质的是什么意思 那要先说一下什么是均质体。均质体和非均质体的概念产生于光的折射。一般的气体、液体、非晶质(玻璃或凝胶体)固体和等轴系的晶体都是均质体。光波在各向同性的的介质中传播时,其折射率不会发生改变,其折射率值只有一个,此类介质属于光性均质体,简称均质体。如果折射率改变了,就是非均质体。光线在水中会发生折射,但折射率只有一个,因而水是均质体。光线在地球大气层中也会发生折射,但折射率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气层(注意是大气层整体,不是取其中一小部分)不是均质体,是非均质体。
把这个概念推广一下,如果一个物体的成分或/和结构单一,不管是否透明,都属于均质体,例如一块铁或一块沥青。如果一个物体的成分或/和结构分布不均匀,不管是否透明,都属于非均质体,例如一台电脑或一辆汽车,因为其中有各种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零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就是非均质体。
生物也是一样。生物由细胞构成,细胞有多种形态、多种功能,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系统,显然生物的成分和结构在各个部位各不相同,所以是非均质体。即使是单细胞生物,细胞中也有各种细胞器,结构和成分也各不相同。最简单的生物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也是由中间的DNA或RNA和外面的外壳蛋白构成的,结构和成分也不相同、不均一,也是非均质体。
所以所有的生物都是非均质体。
微观非均质性描述内容
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微观孔道内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和喉道的分布、孔隙结构特征、粘土基质及砂粒排列的方向性等。
一般而言,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称为孔隙。而仅仅在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孔隙是流体储存于岩石中的基本储集空间,而喉道则是控制流体在岩石中渗流的重要通道。显然,喉道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它们的几何形状是影响储集岩渗流特征和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 碎屑岩孔隙、喉道类型
1. 孔隙类型
关于孔隙类型的划分,前人从不同角度曾提出了许多方案。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3种。
◎按孔隙成因的分类:将孔隙分为原生、次生及混合成因三大类。每一类型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次一级类型。这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案,如Schmidt (1979)的分类。
◎按孔隙大小的分类:将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大于500μm,裂缝宽度大于250μm)、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500~0.2μm,裂缝宽度250~0.1 μm) 及微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小于0.2μm,裂缝宽度小于0.1μm)。这种分类着重强调孔隙大小对渗流作用的物理意义。
◎按孔隙成因和大小的分类:将孔隙分为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微孔隙及裂缝孔隙4种类型 (Pittman,1979)。显然,微孔隙是按孔隙大小来划分的 (Pittman定义的微孔隙直径小于0.5 μm),其他则是从成因的角度。
上述分类各有优点,因为在孔隙分类中,考虑孔隙成因,则有利于研究孔隙分布规律和孔隙预测;考虑产状和孔隙几何形状,则有利于研究岩石的渗流性能。下面介绍一种综合性分类方案,实际上是以成因为主线,结合孔隙产状和几何形状的分类。
首先,按成因将孔隙大体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而按产状和孔隙几何形状又可将孔隙进一步细分 (表3-5)。
表3-5 碎屑岩储层孔隙类型简表
(1) 原生孔隙
原生孔隙是指与沉积作用同时形成的孔隙。按原生孔隙的产状特征,将其分为几类:
◎原生粒间孔隙: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颗粒之间的孔隙。地下岩石的原生粒间孔隙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由于正常压实和胶结作用,原始孔隙空间会发生减少。为此,岩石中的原生粒间孔隙可分为2类:(1)正常粒间孔隙,由于压实作用而缩小但无任何充填物的孔隙(图3-32A);(2)残余粒间孔隙,受到胶结但未完全堵塞的原生粒间孔隙 (图3-32B)。
◎原生粒内孔隙和矿物解理缝:原生粒内孔隙主要为岩屑内的粒间微孔或喷出岩岩屑内的气孔。矿物解理缝主要是指长石和云母等矿物中常见的片状或楔形解理缝,其宽度大都小于0.1μm,有的可达0.2μm (图3-32C)。
◎杂基内微孔隙:为粘土杂基和碳酸盐泥中存在的微孔隙 (图3-32D)。
◎层面缝:为能剥离的平行层理纹层面间的孔缝。
(2) 次生孔隙
指由次生作用形成的孔隙。形成次生孔隙的作用主要有溶解作用和破裂作用等。按次生孔隙的产状,可将其分为6类。
◎粒间溶孔:指颗粒之间的溶蚀再生孔隙,是颗粒边缘、粒间胶结物及杂基溶解所形成的分布于颗粒之间的孔隙。其形态多样,有港湾状、伸长状等 (图3-33A,B)。
◎组分内溶孔:包括粒内溶孔 (图3-33C)、杂基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 (图3-8D)、交代物溶孔等,为典型的次生孔隙。
◎铸模孔:指颗粒、生屑或交代物等被完全溶解而形成的孔隙,其外形与原组分外形特征相同 (图3-33E),为典型的次生孔隙。
◎特大溶孔:指孔径超过相邻颗粒直径的溶孔。在特大溶孔范围内,颗粒、胶结物和交代物均被溶解,一般是在原生粒间孔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次生部分多于原生部分 (图3-33F)。
图3-32 碎屑岩原生孔隙类型
◎贴粒溶孔:指沿颗粒边缘溶解而形成的线状孔缝(图3-33G),为典型的次生孔隙。
◎裂缝孔隙:是在构造、区域应力、成岩收缩等作用下形成的储集岩内不连续面。若裂缝经溶蚀改造还可形成溶蚀裂缝 (图3-33H)。
图3-33 碎屑岩次生孔隙类型
2. 喉道类型
如前所述,喉道为连通两个孔隙的狭窄通道。每一支喉道可以连通两个孔隙,而每一个孔隙则可与3个以上的喉道相连接,有的甚至与6~8个喉道相连通。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是喉道,而喉道的大小和形态主要取决于岩石的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类型以及颗粒本身的形状和大小。
常见的孔隙喉道类型有以下4种:
◎孔隙缩小型喉道:喉道为孔隙的缩小部分(图3-34A)。这种喉道类型往往发育于以粒间孔隙为主的砂岩中,其孔隙和喉道较难区分。
◎缩颈型喉道:喉道为颗粒间可变断面的收缩部分 (图3-34B)。当砂岩颗粒被压实而排列比较紧密时,或颗粒边缘被衬边式胶结时,虽然保留下来的孔隙可以比较大,但颗粒间的喉道却大大变窄。
◎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喉道呈片状或弯片状,为颗粒之间的长条状通道 (图3-34C、D)。可分为窄片状和宽片状两种类型。当砂岩压实程度较强或晶体再生长时,晶体再生长边之间包围的孔隙变得更小,孔隙相互连通的喉道实际上是晶体之间的晶间隙,其张开宽度较小,形成窄片状喉道。
◎管束状喉道:当杂基及各种胶结物含量较高时,原生的粒间孔隙有时可以完全被堵塞。杂基和各种胶结物中的微孔隙 (<0.5μm的孔隙) 本身既是孔隙又是喉道。这些微孔隙像一支支微毛细管交叉地分布在杂基和胶结物中组成管束状喉道 (图3-34E)。
此外,如果岩石中发育张裂缝,则为流体的运动提供了大型的板状通道。从整个储层的角度来看,砂岩中的张裂缝可以看做是一种大的汇总的喉道。
图3-34 喉道的类型 (据罗蛰潭和王允诚,1986)
(二) 碳酸盐岩孔隙、喉道类型
1. 孔隙类型
与砂岩相比,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更为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 (不仅有孔隙,而且还有裂缝和溶洞),其中次生孔隙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储集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变化也很大,发育也不均一,既可以与岩石组构有关,又可以与岩石组构无关 (图3-35)。
由于碳酸盐岩孔隙类型的复杂性,人们提出了很多分类方案,但现在还没有一种分类方案是完全令人满意的,本书采用的是以成因为主结合孔隙产状的分类方案。首先将孔隙类型按成因可分两大类,即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然后按其产状又可将这两类成因类型分为若干个小类 (表3-6)。
图3-35 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据Choquette & Pray,1970)
表3-6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简表
(1) 原生孔隙
原生孔隙主要是指在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受岩石组构控制的孔隙。在成岩过程中,这种孔隙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但如果溶解作用轻微,孔隙仍保持基本的原始状态时,仍可将其划归为原生孔隙。原生孔隙可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生物格架孔隙、生物钻孔孔隙及窗格孔隙等。
◎粒间孔隙:是指碳酸盐颗粒之间的孔隙,即在颗粒含量高、颗粒呈支撑状时粒间未被灰泥和胶结物充填的部分。这类粒间孔隙大体可分为4类:
——浅滩粒间孔隙:形成于高能浅滩的粒间孔隙,如内碎屑、鲕粒、生物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灰泥和胶结物少,颗粒分选和圆度好时,有利于粒间孔隙的发育。
——远洋白垩孔隙:是在低能远洋环境中由颗石藻等微生物或生物碎屑之间的孔隙,主要为微孔隙。
——壳体遮蔽孔隙:是由生物壳体或壳体碎片沉积后起遮挡作用,阻止了较小颗粒、灰泥进入遮蔽的空间而形成的孔隙,因此又称为壳体掩蔽孔隙或伞状孔隙。
——原生角砾孔隙:为沉积而成的碳酸盐岩角砾碎屑之间的孔隙。角砾碎屑可以是斜坡垮塌角砾 (如礁前垮塌角砾),也可以是以重力流形式搬运的角砾。角砾石灰岩中的原生孔隙可能有2种:一种是角砾间孔隙;一种是角砾碎屑内的砾内孔隙 (如内碎屑角砾中的粒间孔隙或礁岩角砾中的格架孔隙)。
◎粒内孔隙:指碳酸盐岩颗粒内部的原生孔隙,通常指生物体腔孔隙,即生物死亡后,软体组织部分腐烂分解,体腔未被全部充填而保存下来的孔隙。这类孔隙连通性差,有效孔隙度不高,但常与生物碎屑粒间孔隙伴生,形成较好的储层。
◎生物格架孔隙:是由生物礁、丘中生物体骨架而形成的骨架支撑空间,又称生长骨架孔隙。造礁生物包括群体珊瑚、藻类、海绵、层孔虫及厚壳蛤等多种生物。这类孔隙常被纤维状或隐晶质胶结物和沉积物部分充填。
◎生物钻孔孔隙:指生物在沉积物中钻孔而形成的孔隙。孔隙形态常呈弯曲状,破坏沉积层理,孔隙连通性差,对油气储集的意义不大,往往加剧储层的非均质性。
◎窗格孔隙:亦称鸟眼孔隙、网格状孔隙。一般是藻类沉积物由于脱水、藻类腐烂和产生气泡而形成的孔隙。孔隙多呈扁平透镜状,平行于层面或纹层,成群分布。这种孔隙受岩石组构控制,实际上受沉积环境控制,但其孔隙形成过程是在成岩初期,故这种孔隙成因介于原生和次生之间。考虑到它主要受沉积环境和岩石组构控制,故将它归入原生孔隙。
(2) 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是指在成岩过程中由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破裂作用、收缩作用等次生作用形成的孔隙。溶解作用主要形成溶孔 (洞),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形成晶间孔,破裂作用和收缩作用主要形成裂缝。
次生孔隙主要有晶间孔隙、晶间溶孔、晶内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溶洞、裂缝等。
◎晶间孔隙:是指碳酸盐岩矿物晶体之间的孔隙。大部分是由于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白云岩中晶间孔隙的发育主要是白云石晶体之间未被置换的CaCO3或石膏溶解所致。
◎晶内溶孔:为晶体内部被溶蚀而形成的孔隙。若整个晶体被溶蚀,形成了与原晶粒形状、大小相同的铸模时,则称为晶体铸模孔隙。
◎粒间溶孔:是由颗粒之间的灰泥或胶结物受溶解和颗粒边缘被选择性溶解所形成的孔隙。
◎粒内溶孔:是指各种碳酸盐岩颗粒内部被选择性溶解而形成的孔隙。当溶蚀作用扩展到整个颗粒,形成与原颗粒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铸模孔,可称为颗粒铸模孔隙。
◎岩溶角砾孔隙:是岩溶作用而形成的垮塌角砾之间的孔隙,常见于溶洞中。这种孔隙可以成为古岩溶储层中十分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
◎溶洞:指不受岩石组构控制,由溶解作用形成的较大的储集空间。这类孔隙形态不则,大小不一,连通性各异。直径小于1cm者可称为晶洞、孔洞,大于1cm者则称为溶洞。横向连续好且呈板状或扁平状通道的溶洞,则称为通道孔隙。在表生成岩期,由岩溶作用形成的这类 “孔隙” 十分发育。有的溶洞可以很大,可达1.5~2m,甚至更大。在淡水潜流带上部,甚至可形成地下暗河 (即连通的大溶洞)。
◎裂缝:是碳酸盐岩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储集空间,同时也是沟通碳酸盐岩中各种孔隙、溶洞的通道。
2. 喉道类型
碳酸盐岩一般受到成岩作用的强烈改造,其孔隙系统十分复杂,喉道类型多样。按其成因,主要有以下5种喉道类型:裂缝型、晶间隙型、孔隙缩小型、管状及解理缝型。
◎裂缝型喉道:裂缝本身即为喉道。裂缝可以是构造裂缝、收缩裂缝,亦可以是解理缝。在微观范畴内,裂缝型喉道较长、较宽、较平直。根据裂缝宽度,可分为大裂缝喉道(宽度大于100μm) 和微裂缝喉道 (宽度小于100μm) (图3-36 Ⅰ)。
◎晶间隙型喉道:为白云石或方解石晶体之间的缝隙,一般为窄而短的片状喉道。按其形态又可分为规则型、短喉型、弯曲型、曲折型、不平直型及宽度不等型等6种类型(图3-36Ⅱ)。
◎孔隙缩小型喉道:孔隙与喉道无明显界限,扩大部分为孔隙,缩小的狭窄部分为喉道 (图3-36Ⅲ)。孔隙缩小部分是由孔隙内晶体生长,或其他充填物等各种原因所形成。
◎管状喉道:孔隙与孔隙之间由细而长的管子相连,其断面接近圆形 (图3-36Ⅳ)。这种喉道一般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如负鲕灰岩内鲕粒铸模孔的相互连通通道即为此类型(罗蛰潭,1986)。
◎解理缝型喉道:为白云石或方解石晶体中被溶蚀扩大的解理缝 (图3-36V)。
(三) 孔隙结构表征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研究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为铸体法、压汞法。
1. 孔隙铸体法
主要测定孔隙形状、大小、分布,喉道类型及孔喉连通性等参数。孔隙铸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岩样的三维孔隙铸体;一类是孔隙铸体薄片。三维孔隙铸体的制作和方法主要是将染色树脂灌注到岩石的孔隙空间中去,树脂固结后,溶解掉岩石部分,对留下的孔隙空间铸体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将灌注了染色树脂的岩石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称为铸体薄片法,也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孔隙、喉道及其相互连通、配合的二维空间结构。如果有计划地从各个方向来切取较多的薄片,也可以了解孔隙的三维空间结构。
目前国内主要是应用铸体薄片通过显微镜或图像分析法进行孔隙分布研究。
图3-36 碳酸盐岩的喉道类型
通过对铸体薄片的观察研究,可以获得以下有用数据:
(1) 孔隙类型及喉道类型。
(2) 孔隙大小及其分布。
(3) 面孔率:薄片观测的孔隙总面积与薄片观测视域总面积之比,反映孔隙发育程度。
(4)孔喉配位数 (β):孔喉配位数是指连接每一个孔隙的喉道数量,通常以统计结果的平均数来表示。它是反映孔隙连通情况的重要参数。
(5) 孔喉平均直径比 (Dpt):孔隙平均直径与喉道平均直径的比值,反映孔隙和喉道之间的大小差别,也是孔隙连通程度的一种反映。
2. 压汞法
在压汞实验中,连续地将水银注入被抽空的岩样孔隙系统中,注入水银的每一点压力就代表一个相应的孔喉大小下的毛细管压力。在这个压力下进入孔隙系统的水银量就代表这个相应的孔喉大小所连通的孔隙体积。随着注入压力不断增加,水银不断进入更小的孔隙喉道。在每一个压力点,当岩样达到毛细管压力平衡时,同时记录注入压力 (毛细管力) 和注入岩样的水银量,据此可计算岩样的孔喉大小分布。
根据实测的水银注入压力与相应的岩样含水银体积,经过计算求得水银饱和度值和孔隙喉道半径值后,就可以绘制毛细管压力、孔隙喉道半径及水银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即毛细管压力曲线,如图3-37所示。毛细管压力曲线反映了在一定驱替压力下水银可能进入的孔隙喉道的大小及这种喉道所连通的孔隙体积。因此应用毛细管压力曲线可以对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
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形态主要受孔喉分布的歪度 (亦称偏斜度) 及孔喉的分选性两个因素所控制。所谓歪度是指孔喉大小分布中是偏于粗孔喉还是偏于细孔喉。偏于粗孔喉的称为粗歪度,偏于细孔喉的称为细歪度。对于储油(气) 岩来说,歪度愈粗愈好。
孔喉分选性则是指孔喉大小分布的均一程度。孔隙大小分布愈集中则表明其分选性愈好,在毛管压力曲线上就会出现一个水平的平台 (图3-38)。而当孔喉分选较差时,毛管压力曲线就是倾斜的。
在研究储集岩孔隙结构时,除应用毛细管曲线形态外,更重要的是从毛细管压力曲线及其衍生图件 (如孔隙喉道频率分布直方图、孔隙喉道累积频率分布曲线图等) 提取定量特征参数。主要的特征参数列如下。
(1)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 (Rd)和排驱压力 (Pd)
图3-37 毛细管压力曲线
图3-38 不同分选和歪度下的典型毛细管压力曲线 (据Chilingar et al.,1972)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是水银进入孔隙网络时最先突入的孔喉半径值,即沿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平坦部分作切线与孔喉半径轴相交所对应的孔喉半径值。
排驱压力是指孔隙系统中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值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其物理意义是,在用非润湿相排驱润湿相时,非润湿相的前沿曲面突破最大孔喉半径值而连续地进入岩样并将润湿相排驱出去时的压力值,亦即使非润湿相在孔隙中连续运动的初始压力。
(2) 孔喉半径中值 (R50) 和毛细管压力中值 (Pc50)
孔喉半径中值是当水银饱和度为50%时所对应的孔喉半径值。它是孔喉大小分布趋势的量度。储层中的孔隙和喉道一般趋于正态分布。只R50在分布中比一半孔喉大而比另一半孔喉小,也就是在分布中处于最中间的孔喉半径。值得注意的是,R50不是孔喉半径平均值。
毛细管压力中值是当水银饱和度为50%时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值。它是毛细管压力分布趋势的量度。在实际生产中,Pc50可作为油气产出能力的标志。Pc50越大,则表明岩石越致密 (偏向于细歪度),生产石油的能力下降;Pc50越小,则表明岩石对油的渗流能力越好,具有高的生产能力。
(3)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Smin)
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表示当注入水银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没有被水银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这个值表示仪器最高压力所相应的孔喉半径 (包括比它更小的) 所连通的孔隙体积占整个岩样孔隙体积的百分数。Smin值越大,就表示这种小孔隙喉道所占的体积越多,岩石储集性能越差。
(4) 孔喉半径平均值 (Rm) 和孔喉均值
孔喉半径平均值 (Rm):
Rm=(R16+R50+R84)/3
或
Rm=(R5+R15+R25+…+R95)/10
式中:R16,R5…为毛细管压力曲线中水银饱和度为16%,5%…所对应的孔喉半径值,μm。
孔喉均值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ri——孔喉半径分布函数中某一区间孔喉半径,μm;△si——对应于ri的某一区间水银饱和度,小数。
(5) 主要流动孔喉半径平均值 (Rz)
不同大小的孔喉,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不同,因而对岩样渗透率的贡献不同,大孔喉贡献大,小孔喉贡献小。主要流动孔喉半径平均值定义为渗透率贡献值累计达95%时的孔喉半径平均值。
第i类孔喉的渗透率值 (Ki):
Ki=φ·Lp·ri·△si/Pci
因此,第i类孔喉对岩样渗透率的贡献值 (PKi):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上两式中:ri,△si含义同前;Ki——第i类孔喉的渗透率值,μm2;PKi——第i类孔喉对岩样渗透率的贡献值,小数;φ——岩样孔隙度,小数;Pci——第i类孔隙的毛细管力,103Pa;LP——岩性参数;n——孔喉区间总个数。
主要流动孔喉半径平均值 (Rz):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ri,△si含义同前;n——渗透率贡献值累计达95%的孔喉区间个数。
(6) 难流动孔喉半径 (Rn)
当渗透率贡献值累计达99.9%时所对应的孔喉半径。此时,非润湿相难于排驱润湿相。Rn相当于岩石中流体渗流的临界孔喉半径值。
Rn与孔喉半径中值和渗透率有关,大孔喉多,渗透率高,则难流动喉道半径 (即可流动的孔喉半径下限值) 也高。
(7) 孔喉峰值
孔喉峰值为孔喉半径频率分布曲线上的峰,即最常出现的孔喉半径。如果出现两种主要的孔喉大小,频率曲线为双峰型或多峰型时,则有两个或多个峰值。
(8) 孔喉分选系数 (SP)
反映孔喉大小分布集中程度的参数,表示孔喉大小分布的均一程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ri, △si含义同前。孔喉大小愈均一,则其分选性愈好,孔喉分选系数愈接近于0。
(9) 相对分选系数 (Dr)
反映孔喉分布均匀程度的参数,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数理统计中的变异系数: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SP, 含义同前。相对分选系数值越小,孔喉分布越均匀。
(10) 均质系数 (α)
表征储层孔隙系统中每一个孔喉半径 (ri) 与最大连通孔喉半径 (Rd) 的偏离程度的总和:
式中:ri,△si,Rd含义同前。α值的变化范围为0~1之间,其值愈大,喉道分布愈均匀。
(11) 孔喉歪度 (SKP)
表示孔喉频率分布的对称参数,反映众数相对的位置,众数偏粗孔喉一端称粗歪度,偏于细孔喉端为细歪度。对于储集层来说,偏粗为好。孔喉歪度SKP表示为:
式中:Sp,ri, △si含义同前。当SKP=0时,为对称分布;当SKP>0时,为正偏 (粗歪度);当Skp<0时,为负偏 (细歪度)。
(12) 孔喉峰态 (KP)
表示频率曲线尾部与中部展开度之比,说明曲线的尖锐程度。其表达式为:
式中:SP,ri, △si含义同前。当KP=1时,为正态分布曲线;当KP>1时,为高尖峰曲线;当KP<1时,为缓峰或平峰曲线。
(13)退出效率 (We)
在限定压力范围内,从最大注入压力降到最小压力时,从岩样中退出的水银体积占降压前注入水银总体积的百分数,即为退出效率,它反映了非润湿相毛细管效应采收率。其表达式为:
We=(Smax-SR)/Smax
式中:Smax——注入水银的最大饱和度,%;SR——退出后残留在岩样中的水银饱和度,即非润湿相的残余饱和度,它是由水银的捕集滞后造成的,%。
由于退出效率是相当于润湿相排驱非润湿相时所排出的非润湿相计量,所以在水湿油层中它相应为水驱油的驱油效率。这对研究及预测石油采收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4) 平均孔喉体积比
根据Wardlaw (1976) 的理想模型研究得出的结论,即在非润湿相水银退出时主要是从喉道退出的特点 (只适用于孔喉比较大时),可以用注入曲线和退出曲线两者来确定该岩样的平均孔喉体积比。在退出曲线的低压部分呈垂直线时,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十分明显,注入曲线所反映的是喉道及喉道相连通的孔隙的总体积,而退出曲线则仅仅是反映喉道的体积。两条曲线的差值即为孔隙体积,其公式如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Smax,SR含义同前。
3. 储集岩分类
孔隙结构参数可以计算油藏含油饱和度、油水界面,预测油气田采收率,评价储层性能,优选堵剂颗粒大小等。其中,评价储层性能是研究孔隙结构最重要的应用。
利用孔隙结构参数对储层进行分类和评价的方法有:单参数法、两参数交绘图法及多参数聚类分析法。
单参数法是用一个对储层性能敏感的参数进行分类评价。陈丽华经过多年实践提出了孔隙结构参数与储层性能关系 (表3-7)。对照此表就能对储层作出评价。
表3-7 孔隙结构参数与储层性能关系
两参数交绘图法就是利用两个孔隙结构参数交绘散点图,根据散点集中与分散的趋势,划分储层类型,并确定各类的参数界限值。该方法简单实用。
多参数聚类分析法就是利用描述孔隙结构特征的主要参数,应用系统聚类分类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灰色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孔隙结构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类的参数界限值。
什么是生物体
生物体
我们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那么,生物体指的是有生命的个体或物体。
那么,怎么才能判断一个个体或物体是不是生物体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来加以判断。
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几点:
(1) 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 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 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
(4)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5) 生物体都能生殖发育;
(6) 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只有生物才具有,而非生物是不可能具有的。因此,这些基本特征是判断、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标志。
非均匀质液体密度怎么表示
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值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1]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不随形状和空间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随物质的状态、温度、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而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密度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
密度通常用“ρ”(读做rou)表示。
密度也可以引申为一个量与一个范围的比值,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简称,例如人口密度、磁通密度(又称磁感应强度)等。
2公式编辑
密度的公式 :ρ=m/V,ρ=dm/d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 V表示体积)
密度公式变形:V=m/ρ,m=ρV,m=∫ρ(V)dV。
质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v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从数学的角度看有三种情况(判断正误):
ρ一定时,m和V 成正比;(因为ρ=m/V,ρ一定,m增大,V也增大,所以成正比)
m 一定时,ρ与 V 成反比 ; (因为m=ρV,m一定,V增大,ρ变小,所以成反比)
V 一定时,ρ与 m 成正比。
结合物理意义,三种情况只有(1)的说法正确,(2)(3) 都是错误的。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3单位编辑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合而成,写作 “ 千克 / 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用符号kg/m³或kg*m-3
常用的单位有:
(1)克/厘米³,正确读法是克每立方厘米,符号为 g/cm³(或g/mL);,
(2)千克/分米³;正确读法是千克每立方分米,符号为kg/dm³(或kg/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
l g/cm³=1kg/dm³=10³kg/m³。
例如水的密度是1g/cm³,也就是1kg/dm³ 或1×10³kg/m³。
4水编辑
水的密度值为 1000kg/m³,即1g/cm³
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水的质量为1克。
一般而言,物质的质量不受温度影响(影响非常小),但是体积会热胀冷缩。所以温度上升时体积膨胀(水除外),密度相对就变小了。相反的,物质在温度下降时体积缩小,密度会变大。不过水是例外,水的密度大于冰,因为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水温只要从4℃上升或下降,密度都会变小。也就是说4℃的水,液体中只有水的体积在受热时也膨胀、冷却时也膨胀。所以水总是由表面开始结冰,密度最大的4℃的水会沉入最底层。这个性质非常重要,在严寒的冬天,虽然水的表面已结冰,但在湖泊的底层仍维持4℃左右,使水中的生物可安然度过冬天。
均匀和稳定
金观涛华国凡著,《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9
有一种现象跟系统的稳态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均匀性。
所谓某一系统在空间上是均匀的,是指对物体空间各位置实行任一变换,变换后,系统不变。也就是属于“均匀”的那种性质是系统空间位置变换中的不变量。
为什么均匀和稳定之间常有紧密的联系。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干扰作用下不变的性质,如果干扰刚好是对系统空间位置的无序变动,那么它显然不会改变系统那种称为均匀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稳定的。
均匀和稳定的这种联系也可以使我们解释为什么自然界许多系统会自动地趋向均匀。
热力学第二定律对这种均匀导致稳定的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这个定律认为,一个孤立系统不管内部如何变化,它的熵总要趋向极大。熵趋向极大就是变成一种内部均匀的、无序的、混乱的情况。这种状态是系统自然趋向的最稳定结构。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如果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开来,我们这个宇宙早就应当变成一团温度均匀密度一致的物质了。而现实的宇宙却并非如此,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小块内部绝对均匀绝对无序的物质。恰恰相反,有许多系统一旦内部趋向混乱、无序,它们就不能稳定地存在下去。
最明显的是生物界,这是一个大不均匀的世界。几乎无须举例,就可以证明任何稳定的生命体都具有不均匀的结构。生物体只有死亡之后,才真正开始被环境同化,跟环境均匀一致。一部生物进化史,就是生物从原始的比较均匀的无序结构发展为高级的比较不均匀的有序结构的历史。原始细胞有了细胞膜,避免了自身和海水的均匀。真核细胞更进一步,在细胞内分化出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来。植物为什么要由根、茎、叶、花、果组成?动物为什么要分化出各种系统、器官?无非是这种不均匀性有利于生命的稳定。任何一棵由花均匀地构成的草和任何一只由胃均匀地构成的狗都是不可思议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最早注意到生命体这种特点,它似乎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体系的熵趋于极大的原则不同,它使生命物质能避免趋向与环境平衡的衰退。薛定谔认为,生命体之所以能免于趋近最大值熵的死亡状态,就是因为生命体能通过吃、喝、呼吸等新陈代谢的过程从环境里不断汲取负熵。他认为,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新陈代谢中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
生命体只有通过一种有序化的过程才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类似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例如社会组织,整个人类文明史都证明稳定的社会需要一种有序的结构。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企业,它们能否在社会上稳定地存在、发展,它们是否能繁荣昌盛,是否具有战斗性和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它们内部的组织程度。我们常常用“一盘散沙”来形容那些濒于灭亡的社会组织,就是因为那种无序的均匀体系是极不稳定的。
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化学家普里高京创立了耗散结构的热力学。他认为一个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开发体系不能维持均匀稳态结构,它们在与外界交换过程中会自动趋向有序的不均匀结构,以保证自身的稳定。一个封闭体系跟外界隔绝,它们的无序状态是“死”的,其实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是跟外界有密切交往的开放体系。它们是“活”的,能够通过新陈代谢存在下去。
系统的稳态结构与均匀的关系是现代科学正在密切注视的课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