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不喜欢拍现代的东西,他喜欢拍乱世,抗战、文革、北洋,只有在极端的历史环境下,才更能表现人物的命运的激荡,想象力不受制约,主观现实主义:这是姜文电影一直秉承的一个理念,其实这个定义很好理解,首先姜文的电影是很主观的,他会去捕捉自己迷恋的事物,喜欢提纯,不喜欢脏乱差,他会根据脑海的想象改变客观事物,比如仙人掌上要长橘子,把动物的皮毛染成他认为该有的颜色,甚至不惜工本把整个大地的泥土都给着上了橙红,《让子弹飞》里姜文把月亮弄的离谱的大,前景的万民伞一把把倒掉,很给力。他比国内任何一个导演都热衷于去拍特写,就这一点让姜文更加国际化,因为这样能更精准直观的传达人物的情绪。
怎样评价姜文导演作品
姜文是中国导演界的异类和奇葩。这可不是骂人的词语,反而使我本人对姜文导演的肯定,而且没有比这两个词更合适且贴切的形容他了。姜文相比于他的请兄弟姜武,他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导演,都无时无刻不散发出天赋的创意和魅力,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昆汀·塔伦蒂诺我认为名副其实。
之所以说姜文是奇葩,是因为相比于靠黑色幽默起家,并靠葛优发家的冯小刚,姜文多了一丝霸气和果断;相比文艺为先格局宏大的张艺谋又多了一点秀气和细腻。所以我们很难讲姜文应该属于哪一类导演,他有点类似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的荒诞派艺术家,又时时表达着自己的无奈,又发出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哀嚎。
姜文通过饰演农民马大三已经可以看出他对这种矛盾的人物深刻的理解和诠释。面对突然塞进自己手里的两个鬼子,马大三身上既有中国作为人的怜悯和善良,又有对遭欺骗后的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反抗。可以说还没有亲自做导演的姜文已经对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了想法。
后续姜文自导自演的《让子弹飞》即使为了商业效果做了妥协,但仍然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姜文在其中影射讽刺的社会现状的镜头应接不暇,值得思考的点直到今天还具有十足的话题性。我们可以看到姜文将众多文化元素糅合到一起并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表现效果,也足以看出姜文的功力。
大家是怎么看待姜文的?
姜文能被香港同行称之为“姜爷”,是因为他有两个“信仰”。
姜文的金钱观,也是他的人生里的第一个“信仰”,用一句老话概括,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姜文对于电影的态度,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信仰”,艺术应该纯粹。
一个导演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过分注重生活的物质享受,恰恰就会提高自己的阈值,降低了自己对生活的敏感度,你拍出的作品,就会逐渐浮于表面,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姜文最后强调,只有对生活有足够的客观认识,才能有主观的艺术创作,我拍摄的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客观存在的普遍性。
姜文的信仰看似拧巴,实则十分通透,也是这两个信仰,深深震撼了杨受成,从此他的美名在香港广泛流传,后来他去香港拍摄《关云长》,所有的香港同行都叫他“姜爷”。
姜文曾想构建一个他的童话世界,马小军可以永远和哥们嬉闹,外面的时间可以像子弹一样,永远在别处飞一会儿。
但时代无异是强势的。妖娆妩媚,极懂得运用自身情与欲优势的女性,本不应曾为姜文电影的专用符号,但她们如今只能在电影里,才能尽情美艳。
爷们本就是中年男人的群像符号,如今也被“油腻”、“大叔”消解了。
姜文57岁了。他说,希望年轻人有本事取他代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