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男,1963年9月生,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副站长等职,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土石坝、尾矿坝、灰坝工程填筑材料工程性质试验研究、水利工程质量检测。
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为何说“三峡大坝若建成,终将被毁”?
我觉得水利专家黄万里所说的有他的道理,他是从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角度出发的,认为修建三峡大坝会破坏附近的自然环境,从而导致周边的生态被破坏,同时还会让周边的众多人文景观被淹到水底,当然可能还有移民带来的种种问题,不过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事事难两全,遇到问题,我们都会做一个比较,根据利害关系作出选择,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三峡带来的负面作用大于了正面作用,相信政府也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是不需要我等乱操心的,而且任何一种建筑都有其寿命,也就是运行的年限,等到了使用年限,下一步如何,还是要重新论证的,我们都知道三峡的主要作用是发电,然后才是防洪的,现在看来,在南水北调方面是不是也可以发挥作用。
建三峡大坝,主要用于发电,缓解国内快速发展的经济与耗电量造成的矛盾,水力发电相比于火力发电,是清洁能源,污染小,虽然会对三峡周边造成污染,对于其它地方的污染就会少很多,试想如果全国都建火力发电,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有些时候我们考虑问题是一拍脑门,是片面的,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也无法考虑长久。
三峡的正面作用非常明显,除了发电,还可以在防洪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在南水北调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将是一大功劳,就是不知道结果如何。
当然三峡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比如四川的地震、重庆的多雨,下游偶尔的干旱,这一切都有待证明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关,需要有数据支撑才行,不是凭空想象的,黄万里专家在当年据说是做过实验的,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建三峡大坝,考虑当时的技术手段,和现在的具体情况,如果重新做实验,得出的结论也很难说不变,因为环境在变,技术手段在变,还有一个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解决问题总得做出选择,模拟毕竟是模拟,跟实操不完全一样,所以还是要在过程中调整和重新评估,相信这些工作一定都在不断地完善。
不仅是三峡,任何一种建筑,都有其使用寿命的,等到了使用寿命,其结果如何,是继续维护还是拆除,都需要做科学的鉴定,而不是设想和猜测。也许到了那时,无论是水的问题,还是电的问题,都已经能够彻底解决,比如核电的广泛使用,已经不存在缺电的可能,而对海水的利用已经到了没有任何难题的时候,三峡剩下的只有旅游景观效果,这一切都要等待时间去验证,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哪怕是专家,你们说呢?欢迎留言,谢谢!
三峡大坝的方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三峡大坝坝址,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
1994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举行的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这标志着三峡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下移民迁建及库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达到三峡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扩展资料:
一、建设规模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
三峡电站初期的规划是26台70万千瓦的机组,也就是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建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再加上三峡电站自身的两台5万千瓦的电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1日宣布,截至2014年12月31日24时,三峡电站全年发电量达988亿千瓦时,创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新的世界最高纪录,并首度成为世界上年度发电量最高的水电站。
三峡电站全年累计发电9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4900多万吨原煤消耗,减少近一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每千瓦时电能对GDP的贡献按10元计算,三峡电站全年发出的清洁电能,相当于为国家带动创造了近一万亿元财富。这也为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主要功能
1、防洪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
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2、发电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该工程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可缓解我国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峡电站历年累计发电量达到6291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9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95万吨,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3、航运
三峡蓄水前,川江单向年运输量只有1000万吨,万吨级船舶根本无法到达重庆。三峡工程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三峡几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条件日益改善。
2009年,通过三峡大坝的货运量有7000万吨左右。自2003年三峡船闸通航以来,累计过坝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蓄水前22年的货运量总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峡水电站
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实业。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意在引起国际实业界的响应。1919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遂将上文编译为《实业计划》发表。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孙中山对改良长江上游水路作如下论述: “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时,再次提及: “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 在这里,孙中山进一步阐述了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丰富,强调开发三峡水电的重要性。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最早计划,充分显示出孙中山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高瞻远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