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集极输出概念:
开集电极输出是指输出三极管的集电极在芯片内部没有接任何元件,直接接到了芯片的输出管脚,集电极脉冲输出正转脉冲,负转脉冲是共地的,其抗干扰能力差。
什么叫开漏输出
开漏输出与推挽输出
概述
近来面试时经常问到推挽输出和开漏输出的优缺点。针对这两种输出我来个专门的介绍。
推挽输出(Push-Pull Output)
推挽输出结构是由两个MOS或者三极管收到互补控制的信号控制,两个管子时钟一个在导通,一个在截止,如图1所示:
图1 推挽输出结构
推挽输出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真正能真正的输出高电平和低电平,在两种电平下都具有驱动能力。
补充说明:所谓的驱动能力,就是指输出电流的能力。对于驱动大负载(即负载内阻越小,负载越大)时,例如IO输出为5V,驱动的负载内阻为10ohm,于是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正常情况下负载上的电流为05A(推算出功率为25W)。显然一般的IO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驱动能力,也就是没有办法输出这么大的电流。于是造成的结果就是输出电压会被拉下来,达不到标称的5V。当然如果只是数字信号的传递,下一级的输入阻抗理论上最好是高阻,也就是只需要传电压,基本没有电流,也就没有功率,于是就不需要很大的驱动能力。
对于推挽输出,输出高、低电平时电流的流向如图 2所示。所以相比于后面介绍的开漏输出,输出高电平时的驱动能力强很多。
图2 灌电流与拉电流
但推挽输出的一个缺点是,如果当两个推挽输出结构相连在一起,一个输出高电平,即上面的MOS导通,下面的MOS闭合时;同时另一个输出低电平,即上面的MOS闭合,下面的MOS导通时。电流会从第一个引脚的VCC通过上端MOS再经过第二个引脚的下端MOS直接流向GND。整个通路上电阻很小,会发生短路,进而可能造成端口的损害。这也是为什么推挽输出不能实现" 线与"的原因。
开漏输出(Open Drain Output)
常说的与推挽输出相对的就是开漏输出,对于开漏输出和推挽输出的区别最普遍的说法就是开漏输出无法真正输出高电平,即高电平时没有驱动能力,需要借助外部上拉电阻完成对外驱动。下面就从内部结构和原理上说明为什么开漏输出输出高电平时没有驱动能力,以及进一步比较与推挽输出的区别。
首先需要介绍一些开漏输出和开集输出。这两种输出的原理和特性基本是类似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使用MOS管,其中的"漏"指的就是MOS管的漏极;另一个使用三极管,其中的"集"指的就是MOS三极管的集电极。这两者其实都是和推挽输出相对应的输出模式,由于使用MOS管的情况较多,很多时候就用"开漏输出"这个词代替了开漏输出和开集输出。
介绍就先从开集输出开始,其原理电路结如图 3所示。
图3 OC
图 3边的电路是开集(OC)输出最基本的电路,当输入为高电平时,NPN三极管导通,Output被拉到GND,输出为低电平;当输入为低电平时,NPN三极管闭合,Output相当于开路(输出高阻)。高电平时输出高阻(高阻、三态以及floating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此时对外没有任何的驱动能力。这就是开漏和开集输出最大的特点,如何利用该特点完成各种功能稍后介绍。这个电路虽然完成了开集输出的功能,但是会出现input为高,输出为低;input为低,输出为高的情况。
图 3右边的电路中多使用了一个三极管完成了"反相"。当输入为高电平时,第一个三极管导通,此时第二个三极管的输入端会被拉到GND,于是第二个三极管闭合,输出高阻;当输入为低电平时,第一个三极管闭合,此时第二个三极管的输入端会被上拉电阻拉到高电平,于是第二个三极管导通,输出被拉到GND。这样,这个电路的输入与输出是同相的了。
接下来介绍开漏输出的电路,如图4所示。原理与开集输出基本相同,只是将三极管换成了MOS而已。
图4 OD
接着说说开漏、开集输出的特点以及应用,由于两者相似,后文中若无特殊说明,则用开漏表示开漏和开集输出电路。
开漏输出最主要的特性就是高电平没有驱动能力,需要借助外部上拉电阻才能真正输出高电平,其电路如图5所示。
图5 OD门上拉
当MOS管闭合时,开漏输出电路输出高电平,且连接着负载时,电流流向是从外部电源,流经上来电阻RPU,流进负载,最后进入GND。
开漏输出的这一特性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很方便的调节输出的电平,因为输出电平完全由上拉电阻连接的电源电平决定。所以在需要进行电平转换的地方,非常适合使用开漏输出。
开漏输出的这一特性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实现"线与"功能,所谓的"线与"指的是多个信号线直接连接在一起,只有当所有信号全部为高电平时,合在一起的总线为高电平;只要有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信号为低电平,则总线为低电平。而推挽输出就不行,如果高电平和低电平连在一起,会出现电流倒灌,损坏器件。
请教大家三极管集电极输出和射极输出各有什么特点?分别用在哪种场合啊?急啊 !!
这两种电路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点只是用到的晶体管不同,具体使用的方法也一样。
漏极是场效应管FET的一个脚的名称,所谓漏极开路就是指驱动用的晶体管为FET,且FET的漏极是开路的(即漏极与VCC不相连)。
集电极是三极管BJT的一个脚的名称,所谓集电极开路就是指驱动用的晶体管为BJT,且BJT的集电极是开路的(即集电极与VCC不相连)。
由于使用了不同晶体管,因此这两种电路的输出能力有所差别,使用FET的驱动能力更强一些。
对于使用者而言,这两种结构使用起来完全一样,都是在输出端上拉一个电阻到VCC,才能正常使用。而且最主要的物理性质也一样,即都有线与功能。
如何正确的理解漏极开路输出跟推挽输出
三极管集电极输出电路
又称共射极电路或反相放大电路
特点:为电压增益大,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反相,低频性能差,适用于低频、和多级放大电路的中间级。
射极输出电路
为共集电极电路又称射极输出器、电压跟随器,
特点是:电压增益小于1而又近似等于1,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常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输出级、缓冲级或稳压电源中。
解释下面这句话: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指什么样的电路,能举个例子吗?〕 型电路(如普通门
准双向io:高电平驱动功能很弱,输出低电平时,电流的吸收能力较强
开漏输出:其实就是只提供低电平当输出1时,引脚呈现高阻态,一般需要加上拉电阻才能得到高电平
推挽输出:当引脚输出1时,相当于引脚直接与电源相连,所以能提供很强的驱动能力
仅为输入:当输出0时,引脚完全高阻态,更有效降低电流消耗
求什么是集电极开路(OC)?什么是漏极开路(OD)?为什么必须要
标准的数字电路输出结构是图腾柱输出,由于一个芯片内部集成了很多管子,每个门的输出功率受到芯片总功耗的限制,输出电压也局限在电源电压之内,在个别应用场合不太方便。下图是单个 TTL 逻辑门的结构。
而 OC 结构把上管取消,输出管就可以通过电阻接到不同的电源电压,可以在不同逻辑电平的系统之间传递信号。
其次,不同的 OC 输出门可以直接连接在一起,构成线与逻辑,简化电路结构。也可以直接驱动负载。
>
回到你的问题,OC门输出低电平是使输出三极管导通,这和标准 TTL 是一致的;而输出高电平是使三极管截止,那么,输出是悬空状态,而不是输出高电平,所以通过上拉电阻形成高电平输出。
在实际应用中只有需要 OC 门这个特点时,才选用 OC门,否则又何必多用一个上拉电阻?多一个故障点?多一份成本?而且 OC 结构不如图腾柱理想。
什么是集电极开路(OC)?
我们先来说说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如图1所示,右边的那个三极管集电极什么都不接,所以叫做集电极开路(左边的三极管为反相之用,使输入为"0"时,输出也为"0")。对于图1,当左端的输入为“0”时,前面的三极管截止(即集电极C跟发射极E之间相当于断开),所以5V电源通过1K电阻加到右边的三极管上,右边的三极管导通(即相当于一个开关闭合);当左端的输入为“1”时,前面的三极管导通,而后面的三极管截止(相当于开关断开)。
我们将图1简化成图2的样子。图2中的开关受软件控制,“1”时断开,“0”时闭合。很明显可以看出,当开关闭合时,输出直接接地,所以输出电平为0。而当开关断开时,则输出端悬空了,即高阻态。这时电平状态未知,如果后面一个电阻负载(即使很轻的负载)到地,那么输出端的电平就被这个负载拉到低电平了,所以这个电路是不能输出高电平的。
再看图三。图三中那个1K的电阻即是上拉电阻。如果开关闭合,则有电流从1K电阻及开关上流过,但由于开关闭和时电阻为0(方便我们的讨论,实际情况中开关电阻不为0,另外对于三极管还存在饱和压降),所以在开关上的电压为0,即输出电平为0。如果开关断开,则由于开关电阻为无穷大(同上,不考虑实际中的漏电流),所以流过的电流为0,因此在1K电阻上的压降也为0,所以输出端的电压就是5V了,这样就能输出高电平了。但是这个输出的内阻是比较大的(即1KΩ),如果接一个电阻为R的负载,通过分压计算,就可以算得最后的输出电压为5R/(R+1000)伏,即5/(1+1000/R)伏。所以,如果要达到一定的电压的话,R就不能太小。如果R真的太小,而导致输出电压不够的话,那我们只有通过减小那个1K的上拉电阻来增加驱动能力。但是,上拉电阻又不能取得太小,因为当开关闭合时,将产生电流,由于开关能流过的电流是有限的,因此限制了上拉电阻的取值,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当输出低电平时,负载可能还会给提供一部分电流从开关流过,因此要综合这些电流考虑来选择合适的上拉电阻。
如果我们将一个读数据用的输入端接在输出端,这样就是一个IO口了(51的IO口就是这样的结构,其中P0口内部不带上拉,而其它三个口带内部上拉),当我们要使用输入功能时,只要将输出口设置为1即可,这样就相当于那个开关断开,而对于P0口来说,就是高阻态了。
什么是漏极开路(OD)?
对于漏极开路(OD)输出,跟集电极开路输出是十分类似的。将上面的三极管换成场效应管即可。这样集电极就变成了漏极,OC就变成了OD,原理分析是一样的。
另一种输出结构是推挽输出。推挽输出的结构就是把上面的上拉电阻也换成一个开关,当要输出高电平时,上面的开关通,下面的开关断;而要输出低电平时,则刚好相反。比起OC或者OD来说,这样的推挽结构高、低电平驱动能力都很强。如果两个输出不同电平的输出口接在一起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电流,有可能将输出口烧坏。而上面说的OC或OD输出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上拉电阻提供的电流比较小。如果是推挽输出的要设置为高阻态时,则两个开关必须同时断开(或者在输出口上使用一个传输门),这样可作为输入状态,AVR单片机的一些IO口就是这种结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