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仓放粮不是成语,只是一个惯用的词语。
解释:旧时指打开官家或私人粮仓发放救济粮。汉武帝时,谒者汲黯奉命察视河内地方发生的火灾,路经河南时,发现水旱灾情严重,遂假讬帝王之命,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后还朝才上报请罪,后用为咏良吏恤民救灾之典。
范仲淹忧国忧民文言文翻译
1 范仲淹的文言文的翻译
一、《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所以并未登上岳阳楼。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原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北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作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后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
后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均田赋等改革时弊的建议,再次被贬。后在赴颖州上任途中病死。
本文写于1046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1047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因为二人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文中满载述志励友之情,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二、作品原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北宋·范仲淹 若夫霪雨[1]霏霏[2],连月不开[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4],山岳潜形[5];商旅不行,樯倾楫摧[6];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9];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10],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三、破题 本文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注释 [1]霪雨:连绵的雨。 [2]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3]开:解除,这里指放晴。 [4]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光芒。 [5]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
[6]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7]“去国”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
去:离开。国:京都。
[8]“上下”句: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9]“沙鸥”句: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
[10]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11]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
[12]“不以物喜”句: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13]“居庙堂”句: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4]“其必曰”句: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15]“微斯人”句: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1]四、作品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好的和现代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叙(已经)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洞庭湖北面直通到巫峡,南面到达到潇水和湘水,被贬官的诗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的时候,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一眼望去,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极了,内心十分悲伤。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
2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事有那些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
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
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cuō)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jī)”的由来。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
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
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
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dài]夫,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yānɡ)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事迹一: 北宋年间,江浙一带曾发生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主政浙西,虽然他极力地开仓放粮,但相对于成千上万的灾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当时,浙江太湖一带的人们非常喜爱一种体育运动——赛船。范仲淹灵机一动,这可是开展赛船的好时机呀。
他号召各地百姓踊跃参赛。 随着集中的百姓越来越多,范仲淹找到湖边寺庙的主持们,悄悄地说:“今年灾荒,灾民遍地,工价可比往年低廉得多呀,何不趁此机会修建寺庙?”众主持回去后立刻大修寺院,范仲淹又召集各部属开会,关切地说:“如今荒年,物价便宜,你们那些官署、官舍呀,可以盖一盖、修一修了,本官允许。
”官员随即响应,各地大兴土木,数以万计的各类工匠、仆夫每日劳作在工地上。 监察部门知道了范仲淹的做法,认为他不抚恤灾民,反而游宴玩乐,劳民伤财,就向皇帝参奏他。
范仲淹辩解道:“我这样做,正是要使百姓顺利度过灾年呀。”“赛船也罢,修庙也罢,建官舍也罢,都只不过是调动官私余钱救济百姓,让有手艺和劳力的人解决生活困难。
”皇帝细想,也有道理,当时 财力有限,救济灾民实在力不从心,而范仲淹的治下不仅没有逃荒或饿死的现象,还一片热腾,可见他的举措是有效的。 近千年过去了,范仲淹没有想到,他的做法在今天的经济学里,叫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
事迹二: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
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
对一般宋代官僚采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
”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 仁宗把范仲。
3 范仲淹、杜甫、欧阳修的忧国忧民诗句我给略概括些句子以求方便: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杜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欧阳修:(我找了些名句以供你参考)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有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4 范仲淹 欧阳修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5 范仲淹表现忧国忧民的句子有什么范仲淹表现忧国忧民的句子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释义: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6 文言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
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
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
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
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
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7 帮忙找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故事两篇北宋年间,江浙一带曾发生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主政浙西,虽然他极力地开仓放粮,但相对于成千上万的灾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当时,浙江太湖一带的人们非常喜爱一种体育运动——赛船。范仲淹灵机一动,这可是开展赛船的好时机呀。他号召各地百姓踊跃参赛。
随着集中的百姓越来越多,范仲淹找到湖边寺庙的主持们,悄悄地说:“今年灾荒,灾民遍地,工价可比往年低廉得多呀,何不趁此机会修建寺庙?”众主持回去后立刻大修寺院,范仲淹又召集各部属开会,关切地说:“如今荒年,物价便宜,你们那些官署、官舍呀,可以盖一盖、修一修了,本官允许。”官员随即响应,各地大兴土木,数以万计的各类工匠、仆夫每日劳作在工地上。
监察部门知道了范仲淹的做法,认为他不抚恤灾民,反而游宴玩乐,劳民伤财,就向皇帝参奏他。范仲淹辩解道:“我这样做,正是要使百姓顺利度过灾年呀。”“赛船也罢,修庙也罢,建官舍也罢,都只不过是调动官私余钱救济百姓,让有手艺和劳力的人解决生活困难。”皇帝细想,也有道理,当时 财力有限,救济灾民实在力不从心,而范仲淹的治下不仅没有逃荒或饿死的现象,还一片热腾,可见他的举措是有效的。
近千年过去了,范仲淹没有想到,他的做法在今天的经济学里,叫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
一马一南打一成语
上梁不正下梁歪陈州这个地方一连三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老百姓纷纷离家出走,到处乞讨要饭。为了赈济灾民,朝廷决定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前往陈州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临行前,刘衙内嘱咐二人说:“你们两人去陈州放粮,这是有油水的差事,你们俩要趁机捞一把,把米价由五两白银一石细米,改为十两白银一石细米,再往米里掺些泥土糠秕。你们俩就放心大胆的干吧!出了事由我担着。”刘、杨二人心领神会,急忙去了陈州。到了陈州,杨金吾、刘得中两人依照刘衙内的旨意,营私舞弊,他们私下把粮价改了,并往米里掺进了不少糠秕和土块。他俩又收买了管理仓库的小吏,在秤杆上做了手脚,卖出的粮食都不够斤数。买粮的老百姓都十分气愤,有人说道:“一石六斗米,内中又有泥有糠皮,舂将来只剩一石多米,罢、罢、罢,也是俺这百姓的命该受这般磨灭。”有一个灾民来买米,他见这些贪官假公肥私,鱼肉人民,怒火万丈,便同这些贪官吵了起来,指责他们贪赃枉法。刘得中、杨金吾仗势欺人,打死了这名灾民,激起众人的愤怒,大家联合起来上告申冤,一直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得知后,微服私访陈州,查清了刘得中、杨金吾的罪行,把他们二人处死了。元曲《陈州粜米》第一折有这样几句话:“这些官吏上下串通一气,里应外合,坑害百姓。”“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已惹人憎。他若是将咱刁蹬,休道 我不敢掀 腾。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他也故违了皇宣命,都些吃仓廒的鼠耗,咂脓血的苍蝇。”“上梁不正下梁歪”原指盖房双梁木骨架的房子,如果上边的梁不正,必然导致下边的梁也不正。后引申比喻居领导地位的人如果行为不正,其下属也自然跟着学坏,上行下效,互相影响。
一马一南的成语是马放南山。含义是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出自尚书·武成中的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公元前1046年1月,周武王讨伐残忍无道、荒*无度的商纣王,因为人心向背,使得周军大获全胜,攻克朝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亡。周军占领朝歌后,开仓放粮,减免苛捐杂税,武王以礼治国,实施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仁政之策,得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国家内外一片和平盛世的景象。周武王从此高枕无忧,兵器统统收缴入库,在华山脚下放马晒太阳,在果木林里放牛唱牧歌。这就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由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