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坐怀不乱”。本名展获,字子禽,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颜回:“陋巷箪瓢,不改其乐。”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
從古至今有哪些名人是君子?要文章(100)字拜托各位大神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君子的例子
战国四公子: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贾谊《过秦论》
何为君子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 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 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 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 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 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
中国历史上的七君子是哪些人
名人故事:司马光的君子风范
北宋的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前后的两任宰相,其性格迥异,为了政治观点和治国方略,两人也是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赢了盘面,司马光被赶下宰相之位。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反引来朝野一片骂声。宋神宗无奈之下,只好罢免了王安石,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此时的宋神宗,应众臣之谏,要治王安石重罪。于是宋神宗询问司马光。司马光并未落井下石,而是恳切说道:“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范,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宋神宗听后感慨道:“卿等皆君子也!”
我和你私交很好,欣赏你的为人,但并不代表就完全同意你的做事主张;我反对你对问题的判断和做法,也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行的否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做人做事要有原则、有底线,也要有包容、有坚持。反之,“同而不和”,小人也。
1、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2、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近现代:七君子::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爱国会***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和沙千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