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骑兵挑战蒙古骑兵是电视剧《草原春来早》。该剧讲述了日军与德王,为了欺骗广大蒙古族群众,秘密策划将成吉思汗陵迁到归绥。他们派出特别行动组,潜入鄂尔多斯打算劫陵,结果被消灭。之后,在党中央、国民政府合作之下,成吉思汗陵成功迁往青海保护了起来。1941年,云泽党员身份暴露,胡宗南密令将其就地处死。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云泽脱险,离开新三师,去了延安。云泽在延安担任了民族学院的教育长,后又在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云泽奉命重返内蒙古,从事我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贺龙、聂荣臻率部与傅作义的部队在归绥、包头激战,争夺内蒙战略要地。德王趁日本投降后混乱局面,再度策划内蒙古独立,派他的亲信在苏旗成立了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中共中央派云泽前去处理,云泽以极大的勇气和高度的政治智慧,面对为临时政府”撑腰的苏联红军,不费一枪一弹,成功地解决了临时政府”。
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云泽担任主席。在他的领导下,联合会团结东蒙人民革命党,放弃了他们内外蒙古和并”的错误主张,完成了东西蒙的统一。蒋介石对内蒙古的局势不满,派出国民党正规军联合当地的叛匪,反动王爷的武装,进攻联合会”在草原的根据地,并挑拨民族矛盾。云泽等一方面组建了骑兵部队,与敌人展开武装斗争,一方面深入群众和广大农牧民一道开展民主改革,终于迎来了大好形势,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从此内蒙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并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做出表率。
帖木儿远征土耳其,发现敌军有蒙古骑兵,怒道:你们愧对成吉思汗
十五世纪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东亚,永乐皇帝朱棣五征漠北,六下西洋,将明朝的国运推向顶峰;在中亚,“跛子”帖木儿东征西讨,杀人盈野,几乎以一人之力再造了蒙古帝国;在西亚,“闪电”巴耶塞特锐意进取,步步为营,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帖木儿东征明朝死在半路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对帖木儿与巴耶塞特之间的斗争却比较陌生。其实这段故事非常精彩。
当年帖木儿远征土耳其,发现敌军有蒙古骑兵,便使出激将法,指责他们愧对成吉思汗,而这成为他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帖木儿是一个突厥化的蒙古人,所在的巴鲁剌思部,据说是成吉思汗的同宗,但已相当疏远。 他的家族属于小贵族,叔父哈吉是渴石城的世袭统治者。
后来巴鲁剌思部首领合札罕杀死了西察合台汗国的苏丹,扶持黄金家族后裔作为傀儡,控制了河中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统治权。年轻的帖木儿在合札罕帐下效力,做到千户的位置,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端。
合札罕死后,他的儿子软弱无能,无法控制局面,被哈吉联合其他贵族夺取了权力。1360年,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秃忽鲁帖木儿趁火打劫,率军进入河中,迫使哈吉逃往中东。
狡猾的帖木儿立刻向秃忽鲁帖木儿效忠,作为回报,秃忽鲁帖木儿把渴石城的权力交给了帖木儿,不久哈吉返回渴石城,帖木儿又臣服于哈吉。两面三刀的气质在年轻时就表露无疑。
1361年,秃忽鲁帖木儿再次进入河中,哈吉害怕被清算,在逃往途中被暗杀。
帖木儿以为叔父报仇的名义,重新控制了渴石城,忽鲁帖木儿很欣赏帖木儿的才智,在返回东方时,任命也里牙思火者为河中总督,帖木儿为辅佐,这为他以后的生涯积累了政治资源。
也里牙思火者的暴政引起了人们的反抗,帖木儿也是其中一员,遭通缉后逃往波斯地区,在与地方长官扎兰丁的内斗中被打伤了一条腿,从此得了个“跛子帖木儿”的绰号。
此后帖木儿与大舅子迷里忽辛重返河中,组织起军队,驱逐了也里牙思火者,占领中亚重镇撒马尔罕,扶持起西察合台汗国的后裔,将东察合台的势力赶了出去。
外部压力解除后,帖木儿与迷里忽辛为争权夺利而反目,最终心狠手辣又占了一点运气的帖木儿胜出,掌握了西察合台汗国的军政大权,后自称苏丹。
站稳脚跟后,帖木儿开始了征服者的步伐,东征察合台,北击钦察,西征波斯,南屠印度,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喜欢屠城的他让人闻之色变。
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帖木儿一直想与统治埃及和叙利亚的马穆鲁克王朝结盟,但遭到拒绝,马穆鲁克王朝还斩杀了帖木儿的使者。
帖木儿在收拾完东边的对手后,亲率主力直扑叙利亚,攻克阿勒颇,进行了大规模的屠城。
这样一来,帖木儿帝国的疆域就与西边的另一个强权——奥斯曼土耳其接壤了。
奥斯曼土耳其正值一代雄主巴耶塞特当政时期,在他的领导下,奥斯曼的势力深入巴尔干半岛,接连在科索沃、尼科堡战役中大败欧洲联军,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已处于包围之中。一场强者之间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最初的较量是从文斗开始的。首先帖木儿给巴耶塞特写了一封信,信上先把自己夸了一番,说 “我们的军队从大海这一头延伸到另一头,无数崇高君王充当我们的守卫” 。
然后把巴耶塞特损了一顿,说你不过是个突厥水手,在欧洲人那里占了一点便宜,那也是先知祝福的功劳,你不过是只蝼蚁,不要试图对抗大象云云。
巴耶塞特也不是善茬,回信反唇相讥,大意是说谁不打谁孙子,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军队碰面,如果你不敢决战,你的妻子就会三次进入陌生男人的怀抱。”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只有兵戎相见了。
帖木儿点起14万大军,迅速包围了奥斯曼东部边境城市锡瓦斯。这座城市由巴耶塞特的一个儿子管理,他试图坚守待援以拖延时间,但帖木儿的百战精锐攻坚能力相当强悍,一鼓作气就拿下锡瓦斯,照旧进行了屠城。
噩耗传到了正在巴尔干前线的巴耶塞特,他勃然大怒,放弃对君士坦丁堡的围困,率领10万主力部队日夜兼程赶到锡瓦斯西边的森林地带。
久经战阵的巴耶塞特也不是傻子,之所以选择这个地点,是因为他的部队是步骑结合,而帖木儿的部队大多是骑兵,机动性非常强,这样可以抵消对手的优势。
但是帖木儿更老练,他知道此时发起强攻根本占不到便宜,比起正常继位的巴耶塞特,从小生活在军阀林立环境中的帖木儿,拥有更高的政治手腕。
这事儿还要从伊尔汗国的崩溃说起,伊尔汗国是旭烈兀建立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也是最早灭亡的一个。
留在伊尔汗国故地的蒙古部落,被各种新兴势力所瓜分,奥斯曼崛起后控制的小亚细亚地区因为有丰富的草场,成为他们的主要放牧地。因此奥斯曼军队中有大量的蒙古骑兵。
蒙古人虽然散落各地,但是在成吉思汗这面旗帜的感召下,他们仍然可以团结在一起。
帖木儿就抓住了这一点,他给当地的蒙古部落首领修书一封,信上没有文绉绉的语言,而是开门见山: “你们真是愧对祖先成吉思汗,你们居然在曾经的奴隶手下过着卑躬屈膝的生活,真是不知羞耻!”
这很对蒙古汉子的胃口,一时间群情激奋,不久帖木儿又来了第二封信,承诺打败巴耶塞特之后,把小亚细亚的土地分封给他们,还附送了一堆金银财宝。
在他的威逼利诱下,这些蒙古人决定投向帖木儿,答应做他的内应。
在做好政治攻势后,帖木儿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迅速拔营跑得无影无踪。
当巴耶萨特的斥候探查时,发现帖木儿已不知去向,还以为他被吓破了胆子。
接下来的几天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最后发现帖木儿的行踪时,他已经逼近奥斯曼旧都安卡拉城下。好一招围魏救赵!
安卡拉位于小亚细亚的心脏地带,不容有失,巴耶塞特急忙率领疲惫之师,强行军回援安卡拉,到达战场的只有8万多人,开战之初就落了下风。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安卡拉之战。
帖木儿深通兵法,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差,精心选择了决战地点,并占据了唯一的水源。这使奥斯曼军陷入了两难境地,疲惫的部队需要休整,但若休整又会使部队更加干渴,巴耶塞特考虑再三,决定第二天一早发起进攻。
双方在丘布克平原展开了自己的精兵强将。奥斯曼一方,巴耶塞特坐镇中军,掌握着赫赫有名的苏丹亲兵(音译耶尼切里),这是奥斯曼在被征服地区征收幼童,从小培养的职业军人,战斗力不容小觑,曾在欧洲战场上大放异彩。
奥斯曼左翼是塞尔维亚大公斯特凡率领的欧式骑兵,他们是臣服于奥斯曼的附庸,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为了保护人质的安全,不得不奋勇杀敌。
奥斯曼右翼是巴耶塞特爱子苏莱曼的部队,主要是小亚细亚东部的突厥和蒙古部落骑兵,最后也是这里出了问题。
奥斯曼后备军由巴耶塞特的四子穆罕默德·穆拉德指挥,这是奥斯曼最精锐的西帕希重骑兵。
帖木儿的布阵与巴耶塞特很相似,却具有蒙古特色和一些波斯元素。
帖木儿把精锐的战象和重骑兵摆在中间,由爱孙穆罕默德·米尔扎指挥,自己则坐镇后备军,随时掌握战场节奏。左翼由帖木儿的四子沙鲁克率领,右翼由三子米兰沙赫率领,都是蒙古传统的轻骑兵。
这个阵型看似随意,实则非常灵活,便于发挥兵力优势。
上午时分,双方几乎不约而同地从两翼开始了进攻。
帖木儿的蒙古骑兵先快步向前,然后突然向左或向右转向,向正在列队前进的奥斯曼骑兵射出密集的箭雨,这是典型的蒙古轻骑兵战术,不少奥斯曼骑兵纷纷落马。
奥斯曼左翼的塞尔维亚重骑兵凭借坚固的盔甲,强行冲击帖木儿的军阵,双方混战在一起。右翼就不容乐观了,大部分都是新归附的部落骑兵,装备较差,意志不强,在箭雨的杀伤下畏缩不前。
苏莱曼鼻子都气歪了,严令士兵向前冲锋,但帖木儿军又玩出新花样,一对对骑兵用绳子拉着火球冲了过来。
这或许是帖木儿事先约定的信号,大约1万多名蒙古和突厥骑兵突然调转矛头,向苏莱曼王子围杀过来,右翼顿时一阵大乱。
左翼的斯特凡大公表现神勇,已经三次突破帖木儿军的战线,只是被源源不断的后备军挡住了去路,斯特凡屡次求援,请巴耶塞特把主力压上来。
双方的精锐中军一时间打得难分胜负,这时候就考验主帅的决断能力了,巴耶塞特犹豫了一下,决定派出后备军支援右翼,把自己的宝贝儿子救出来。
西帕希重骑兵果然名不虚传,成功地护送苏莱曼王子撤离了战场,不过右翼的崩溃已成定局,左翼的斯特凡大公迟迟不见援军,攻势也渐渐减弱下来。
巴耶塞特面对两翼的颓势,仍然希望靠着苏丹亲兵的骁勇善战放手一搏,而帖木儿看出对手已经没有机动兵力,便将后备军全数压上,不断挤压奥斯曼军的阵地。
巴耶塞特指挥部队且战且退,准备据守附近的一个小山丘。帖木儿的孙子穆罕默德·米尔扎看准时机,命令撒马尔罕重骑兵发起最后一次集团冲锋,奥斯曼大军终于崩溃了。
巴耶塞特见大势已去,拨马便走,可惜运气实在太差,他的坐骑突然失蹄,把他重重地摔在地上,一代雄主就这样做了俘虏。
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结局,帖木儿帝国的史书记载巴耶塞特受到了君主应有的礼遇,但欧洲史学家则称他被关在金笼子里受尽羞辱。不管怎样,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使巴耶塞特在半年后含恨而终。
然而 历史 就是爱开玩笑,帖木儿武力虽强,却并不能有效控制新征服的土地。
他把奥斯曼的剩余领土分封给巴耶塞特的四子穆罕默德,然后回到撒马尔罕,策划对明朝的远征。
在他暴病身亡以后,帖木儿帝国陷入内乱,土崩瓦解,奥斯曼土耳其重新崛起,最终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布哇著/冯承钧译《帖木儿帝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杰森·古德温《奥斯曼帝国闲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为何显得毫无用武之地?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高的一个兵种,它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最快的军事反应,从而给敌人造成突然袭击,继而给敌人造成巨额伤害。因此,在古代拥有一支强悍的骑兵也就意味着军队的综合战斗力更为强悍。
——比如说匈奴,即便是其处于内斗时期,实力受损,却依旧让大汉王朝苦不堪言。更别说将骑兵战术发扬光大的蒙古了,仅凭一支蒙古铁骑,就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可谓是风光无限。
而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时候,也就是蒙古衰败之际,在欧洲也有一支骑兵部队开始兴盛起来,他们世世代代游荡在东欧的大草原,被称之为哥萨克骑兵。
在鼎盛时期,哥萨克骑兵凭借着骁勇善战,为当年沙俄的扩张付出了汗马功劳,因此它也有着“沙皇之鞭”的称号,其实现在的俄罗斯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庞大的国土与当年哥萨克骑兵的东征西讨时密不可分的。就连当年拿破仑也给予了其极高的评价,拿破仑曾说到:“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由此可以反映出来哥萨克骑兵凶悍的战斗力。
但就是这么一支所向披靡的骑兵,却在后来的一场有巨大的优势的战争中被打的溃不成军,11万骑兵最终被八千人给全部歼灭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得从日俄战争开始说起了。
在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和沙俄就中国东北的利益打响了一场战争。当时的日本刚刚经过明治维新不久,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将大清朝给按在地上摩擦了,它无论是实力上还是士气上都处于鼎盛时期,所以在东北非常的狂妄。
不过众所周知,东北虽名义上属于大清,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却一直是沙俄的地盘,日本在东北如此之狂妄,自然会引起沙俄的不满。
——在1904年年底的时候,沙俄和日本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双方最终在太平洋上爆发了海战。在海战之中,沙俄的太平洋舰队基本上被日本全歼,包括库页岛的一半以上也都沦为了日本的土地。另外一半没有被占据的地方,其税收也要让日本占一半。
当时的沙俄虽然体制没落了,但凭借着地域辽阔的疆土,它依旧可以称得上是帝国。它怎么也不敢想自己竟然被小小的日败了,所以内心是非常不服气的,想着要与日本再一决雌雄。
而与此同时,日本在消灭沙俄的太平洋舰队之后,也想清除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驻军,从而形成对中国东北的实际控制。
两边都摩拳擦掌了,战争自然就一触即发。当时的沙皇军队由哥科萨骑兵组成的数10万军队向日本所在的根据地发动了全面冲击,历史上著名的黑沟台会战由此产生。
双方投入兵力如何?结局又如何呢?
根据官方所公布的资料数据显示:“当时日军一共投入了是5万多人,而沙俄方面投入了九万多人人,最后日军死亡9300,沙俄死亡10600。 ”
从这样的一个战争数据上来看,似乎看不出什么,双方基本上算是打了平手。不过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真正与沙俄绝对正面交锋的只有日军骑兵之父秋山浩谷所率领的8000骑兵。而且沙俄所投入的九万多人还只是上前线作战的部队,并没有算上后勤运输部队。
如果将这些数据所有综合起来看的话,那么就是11万沙俄军队攻击8000日本军所占领的一块高地。而且日军伤亡还主要来自于其他的一支部队为了解救这八千人,撕开沙俄军事包围圈过程中所死掉的。
为何哥萨克骑兵会遭到如此惨败呢?
首先,就是二者的装备不同。
哥萨克骑兵在现代化武器实行之前,一直是靠冷兵器横扫整个欧洲的,所以在哥萨克骑兵的传统里面也就只适合冷兵器近战,他们基本上没有装备火器。
在20世纪初,军队差不多已经实现现代化了,火器已经相当成熟了,但哥萨克骑兵的标准装备却仍然是战马加砍刀,骑兵队里面配枪的人是少之又少,现代化武器的装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日本的骑兵则比他们的装备先进了一个世纪。
——鸠山号谷作为日本的骑兵之父,当年曾到欧洲各国学习现代化骑兵建设,所以在他回到日本之后,对于传统的骑兵进行了大面积的改善,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优势就是机动性比较高,而且战斗力比较强,但是随着现代化武器的出现,骑兵的优势基本上被压没了。
所以鸠山号谷也就要求日本骑兵必须学会步枪的骑射,而且在骑兵部队装备了很多重型的现化武器,比如说重机枪火炮等。其实以其说它是一支骑兵部队,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军事优化转型过之后的现代化部队。
这样一来,结果就很明显了。当拿着砍刀的哥萨克骑兵遇到了端着机枪的日本骑兵的时候,胜负已经很明了了。
其次,沙俄指挥官太轻敌了。
在沙俄的传统认知上,骑兵的火力本来也就相对传统单一点,所以在绝大优势兵力面前,沙俄指挥官认为哥萨克人完全可以利用其强悍的战斗力短时间内去结束战斗。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是日本骑兵竟然还装备有先进的现代化武器。
因为当时的蒙古骑兵战术不周全,战斗力下降,最主要的就是他们的武器太落后了,八里桥战争发生在1860年,清军的首领是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在这场战争里,清军明显比英法联军弱,因为清军虽然铁骑兵有一万,其他士兵有几万,但是采用的还是以前的那一套战法,而英法联军不过八千人,但人家不仅有先进的武器,还有可行性非常高的战术,可想而知蒙古铁骑将面对的是怎样的挑战。
果不其然,这一战打下来,清军几乎有一大半的士兵和骑兵都牺牲了,而英法联军却只是牺牲了几十人,要知道清朝的蒙古骑兵在以前可是战无不胜的铁骑兵,输得这么惨,多少还是让人心里有点想不通,而这次的八里桥之战也彻底击垮了清朝的信心,所以后来清朝政府面临其他大战时都振作不起来,不过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清军这次战败无非就几点原因。
首先就是英法联军采用的热武器,何为热武器,就是我们常说的枪和大炮,而蒙古铁骑采取的是弓箭类的,所以当人家都已经开炮开枪了,清军的箭都还在手上,所以这是他们惨败的第一因素,其次就是战术,清军主要的战斗力在骑兵身上,所以骑兵要保持好自己的队形,同时还要做好防御,首当其冲的骑兵是最有战斗力的,同时也是最消耗体力的,如果前面的骑兵丧失了斗志或者是死亡了,后面的骑兵就会恐慌不安,因此战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所以综合对比下来,蒙古铁骑战败是必然的,毕竟他们这场战争面对的不是普通的敌人,再有就是,他们的强盛也是过去式,再也不是以前雄霸天下的蒙古铁骑。虽然说,这次蒙古铁骑大败,但是他们的勇气还是值得表扬的,明知道英法联军采取作战武器都是先进的,但是依然毫不畏惧的往前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