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变。
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旋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转战于青、齐至濮州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十二月初二,宋徽宗赵佶闻知,纳知亳州侯蒙“赦过招降”建策,颁旨招安,未果,遂命知歙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避其锋,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与官军周旋年余。三年二月,攻取淮阳军,继由沭阳乘船进抵海州。知州张叔夜遣使探察义军所向,及知宋江以
历史上真正的「 ”宋江起义”:起于山东梁山县,覆灭于江苏连云港
《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梁山108好汉两败童贯,三破高俅,着实轰轰烈烈令人向往, 然而我们须知,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不是正史而是小说,为了故事情节需要,施公增加了很多虚构的人物和故事。 真实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真实的宋江起义头领36人,在山东起义了2年多时间,攻下十几个县城,在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的时候,被张叔夜设下埋伏将头领宋江包围,宋江走投无路只能接受招安,宋江起义失败。 宋江起义 根据《宋史》记载,宋江起义远没有小说那么轰轰烈烈,气贯长虹,虽然在起义之初打得地方官员四处逃窜不敢正面交战,可是当朝廷重视起来,派出张叔夜讨伐后,宋江很快便败下阵来,只能乖乖接受朝廷招安。 宋江起义的原因: 北宋末期,朝廷官员腐败日益严重,因为国力空虚,对外只能供奉钱财祈求和平共处,对内便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民脂民膏,宋江起义的导火索便是朝廷对梁山水泊的渔民们征收重税,导致靠打鱼为生的渔民们没了生计,于是便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史称「 ”宋江起义”。 宋江的身世史书上没有记载,据我推断宋江应该是渔民出身,不然宋江不会出现在这贫苦的梁山水泊中,还召集当地渔民们发动起义。 《宋史》记载:「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农民起义(渔民也属于农民)都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官府压迫,民不聊生。 百姓没有生计了,怎么办? 只能造反啊,不造反会饿死,造反反而有活下去的希望,人皆有求生的本能,一两个人活不下去不要紧,要是大家都觉得活不下去,农民起义便要爆发啦。 张叔夜奉命剿匪: 「 ”宋江起义”爆发后,起初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一是当时的山东一带并不富裕,二是宋江起义的规模不大,影响有限。 等宋江攻占了十余个县城后,朝廷这时候才发现宋江的威胁,一是便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人主张直接派兵讨伐,也有人主张派特使招安。 最终宋徽宗决定采纳亳州知州侯蒙的建议,先是派下特使进行招安,宋江是个硬汉子不接受招安,于是宋徽宗便派歙州知州曾孝蕴和海州知州张叔夜率军征讨。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张叔夜 宋江也知道他这边是农民加布甲,可能会打不过朝廷正规军,于是便避而不战,取道青州,向南行军前往沂州(今山东临沂),随后转战淮阳,于淮阳击败宋朝守军,将战利品通过水路运往海州,想要攻打海州,但是宋江却不知道海州有个厉害的张叔夜。 宋江起义军在海州登岸后被海州知府张叔夜伏击烧毁了船只,并设计抓住了副将,率军围住宋江,宋江只能接受招安,后来张叔夜奉命讨伐方腊,宋江随张叔夜讨伐方腊。 《宋史》记载: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起义 「 ”宋江起义”的意义: 在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起义中,「 ”宋江起义”无论是规模和影响,其实都排不上号,「 ”宋江起义”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南宋时期无名氏(作者不详)编写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二是元末明初的时候,施耐庵有编写了《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 「 ”宋江起义”的影响,主要在于梁山好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世研究宋朝时期的历史和人文文化提供参考依据,《水浒传》中的「 ”武松打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还登上了语文教材,让我们在上学时便体验了一把梁山好汉的英姿。 「 ”宋江起义”的故事从南宋开始开始流传,直到当代还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可见其影响深远。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狂生君有话说: 「 ”宋江起义”虽然声势不大并且很快被镇压,但是却仿佛导火索一般,「 ”宋江起义”爆发后大大小小的起义。张叔夜破了宋江后,山东的起义并未停止,大的匪患(如方腊起义)没有,小的匪患确是屡屡发生: 山东群盗猝至,叔夜度力不敌,谓僚吏曰:「 ”若束手以俟援兵,民无□类,当以计缓之。使延三日,吾事济矣。”乃取旧赦贼文,俾邮卒传至郡,盗闻,果小懈。叔夜会饮谯门,示以闲暇,遣吏谕以恩旨。盗狐疑相持,至暮未决。叔夜发卒五千人,乘其惰击之,盗奔溃,追斩数千级。 北宋末年,因朝廷实行「 ”对外求和,对内剥削”的政策,不仅没能消除外部忧患,反而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四处爆发,朝廷疲于应付,最终北宋灭亡。 北宋的灭亡引人深思,当国家「 ”内忧外患”的时候如何应对,这是从古至今的无数学者们一直都在思考,却至今都未曾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水浒传》 《宋史》 《宣和遗事》
宋江起义在哪一年
宋江与梁山泊
宋代梁山泊周围的农民和渔民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反抗官府压迫和剥削的武装斗争,宋江起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间,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设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这一机构,专事搜刮。梁山泊原为很小的湖泊,因黄河决口使许多原来的小湖泊与之汇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许多破产农民以及一些逃犯据此为生。但“西城括田所”将整个梁山泊收为“公有”,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犯禁者以盗贼论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不得已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武装聚集,抗租抗税,阻杀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为据点,“结寨于此”(《宋史·蒲宗孟传》),“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宋江等人在这里共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皇宋十朝纲要》)。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有关史书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载,只有36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36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近人余嘉锡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据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可能是三十六条好汉,后来
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36人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大致有数千人的队伍。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得明白:“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罗贯中在写小说有感于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之言,对于当时那些“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自亦异于他贼也”,才将梁山36位英雄写成108位,小说自是小说,万不能当成历史来对待。
宋江的结局
宣和元年宋江正式起义后,不久便离开了梁山泊,转战山东、河北、河南之间,“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起义军由沭阳乘船到海州(今连云港),海州知州张叔夜派上千名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用轻兵临海挑战,引诱起义军弃船登陆。义军登陆后,旋遭伏兵包围,张叔夜派兵烧了义军的船只。起义军陷入重围,退路已断,损失惨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率众投降了宋朝官兵,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成为宋军中的一员。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关于这一问题史学界争论颇大,主要围绕宋江有没有去征方腊的问题展开。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上讲要比宋江起义大得多,影响也大得多。关于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一事,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这就是史学界都知道的《折可存墓志铭》。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宋江未去征方腊,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就史书记载来看,当时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学家,基本上是当时人写当代史,宋江投降、征方腊都属于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记载自不会有误,反倒是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可能会失真。因此,我们认为宋江的确是投降了,并充当了宋朝的马前卒,参与镇压了方腊农民起义。
水浒传第35回概括
《水浒传》中描写宋江起义时,没有写明确切的时间。作为小说,这无可厚非。可是关心《水浒传》和梁山起义的人,总觉得这多少是个遗憾。而记载宋江起义的正史如《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宋史·侯蒙传》也没有写明具体的起义时间。所以,这个问题就只好求诸其他的小说和杂史了。
《大宋宣和遗事》是写于宋元间的一部讲史评话,主要内容就是宋江起义的故事。今天的学者普遍认为它是《水浒传》成书的重要蓝本。从《宣和遗事》记载的故事中,可以大略推算出宋江起义的时间。《宣和遗事》叙述杨志、晁盖等人一起到梁山泊落草为寇的时间是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然后才是宋江杀阎婆惜,事情败露后去投奔晁盖。这样算起来,宋江上梁山泊,应当是在宣和二年六七月以后的事情了。
可是,几种杂史的记载却和我们的推算有些矛盾。宋代李埴的《十朝纲要》卷十八说: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既然宣和元年已经降诏招安,那怎么会在宣和二年五月以后才起义呢那么,是不是李埴的记载有问题呢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李埴是李焘的儿子,李焘是《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此书向来为史学界所推重。而《十朝纲要》实际上就是《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录。《续资治通鉴长编》所依据的是当时的国史和日历,其可信程度当然要远远超过街谈巷议的《宣和遗事》。所以,宋江的起义应当在宣和元年之前。
那么,宣和元年之前哪一年才是宋江起义的准确时间呢对此,清代史学大师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宋政和中,宋江结寨于梁山泊。以顾祖禹的学识和《读史方舆纪要》的口碑,这个说法恐怕不至于是臆测。有正史的旁证可以支持这个说法。《宋史·杨戬传》提到政和四年(1114年)时,有一个叫杜公才的胥吏,向杨戬献策,说是梁山泊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这里,这位杜公才把数百里梁山泊当做开发财源的一个来路。可以想见,如果这个时候宋江还盘踞在梁山泊的话,那么梁山泊对杨戬来说就不是什么财源来路,而是不安定的威胁。所以,宋江起义的正确时间,应当是在政和四年(1114年)以后、宣和元年(1119年)以前这五年的时间里。或许正是因为杨戬派人霸占了梁山泊,激起了民愤,才引起了梁山好汉驱逐官兵、占山为王的举动。梁山泊也由此名声大噪起来。
水浒传第35回概括: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三十五回:宋江主动就缚,被刺配江州牢城,宋太公相送,教宋江不可入伙,免做不忠不孝之人。不虞中途被刘唐截住,宋江借刀自刎,不愿落草,严尊父教,揭阳岭在李立酒店被蒙汗酒麻翻。在扬子江撑船为生的李俊赶来相救,李立劝他不要去江州,宋江不肯。在揭阳镇上资助卖膏药的薛永,被一大汉所打。
《水浒传》:
1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
2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初名《江湖豪客传》,一般简称《水浒》,全书定型于明朝。它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3《水浒传》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
4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