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林里象竹荪的野生菌是黄群竹荪也可以叫黄网竹荪、仙人伞等,喜欢单生或者是群生在夏秋季节的竹林下、阔叶混交林中的腐叶堆上,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西藏等地都有分布。黄群竹荪和竹荪有啥区别呢?其实最简单的区别就是,黄群竹荪是有毒的,不能食用,而竹荪是美味佳肴,可以食用;再一个就是黄群竹荪的菌群是橘黄色的,而竹荪的菌群是白色的。所以在采收竹荪的时候,一定要认清楚再采收,以免认错中毒。
2、黄群竹荪属于真菌界、鬼笔科、竹荪属,它的子实体是中等至比较大的,很漂亮。它的菌雷是白色的卵圆形,偶尔也会成暗褐色,有的时候覆盖有短柔的刺状物;它的菌盖是橘黄色的钟形或圆锥形,菌盖内有暗青色的粘性孢体,稍微有点臭味,菌盖顶端比较平,中部具有穿孔,周围有显著的网络状凹穴;它具有柠檬黄色至橘黄色的菌群,菌群上有多角形的网眼;它的菌柄是近白色或淡橙黄色的粗壮体,质地是海绵状,中间是空心的;它的菌托是白色或者带有淡紫色;它具有光滑、透明的椭圆形孢子。
竹荪从哪里长出来的
回答竹荪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雪白色的菌柄,深绿色的菌帽,粉红色的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中国各地的竹荪品种不完全相同,其中以西南各省分布较广,食用品种质量也较优。
一、竹荪从哪里长出来的
1、竹荪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它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雪白色的圆柱状菌柄,深绿色的菌帽,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
2、竹荪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河北、陕西、湖北、安徽、湖南、四川、云南、江西、福建、贵州、西藏、广东、广西及台湾等省区都有采集到竹荪的报道,但各地的竹荪品种不完全相同,其中以西南各省分布较广,食用品种质量也较优。
二、竹荪的生长环境
1、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而同属的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野生时多生长于平竹、楠竹、慈竹、苦竹等竹林里,其土质有紫色土、黑色壤土、黄泥土等。人工栽培时,可用竹木屑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及少量无机盐等,即可满足其营养需求。
2、竹荪是典型的中温型菌类,菌丝的生长温度为4-28℃,最适温度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长缓慢,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7-29℃,以20-24℃为宜,最适温度是22℃。这里所指的温度,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所处的环境温度,即子实体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和培养基所处的地下5-20厘米深的温度。
3、竹荪生长所需的湿度包括培养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3个方面,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达60%-70%,低于50%,菌丝生长受阻,低于30%,则休眠或死亡,子实体形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85%-90%,土壤含水量达20%左右。
4、竹荪属好气性真菌,无论是菌丝生长还是竹荪球形成及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气,如果基质或土壤中的氧气充足,菌丝生长或子实体形成都较快。
5、竹荪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有光照会延缓菌丝生长速度,在原基发生和子实体的最后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100-300勒克斯为宜。
6、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的pH值为5-6,pH值大于7.5,生长受阻,发育阶段pH值以4.6-5.5为宜。
7、在竹荪的生殖生长阶段即竹荪球分化阶段需要土壤,覆土后菌丝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层伸长,有利于形成子实体,因此,覆土是竹荪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竹荪是一种菌类吗
是。竹荪是鬼笔科竹荪属真菌,又名竹笙、竹参,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竹荪的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属于菌类的一种,极其珍贵,有着“菌中皇后”的美誉,也被称作“竹林仙子”。很多人误认为竹荪是与竹笋一类的食物。而实际上,竹荪只是生长在竹林中的菌类,因此才竹荪自古就是“草八珍”之一。
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当孢子萌发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分解腐竹类的有机物质取得营养,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菌丝体形成无数菌索,在其前端膨大发育成纽结状原基,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个多月生长,原基形成菌蕾,状如鸡蛋。
当菌蕾顶端凸起如桃形时,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开裂,先露出菌盖,菌柄相继延伸,到中午柄长到一定高度时即停止伸长,菌裙渐渐由盖内向下展开,空气相对湿度为95%时,菌裙生长正常,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小时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时菌盖上担孢子成熟并开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时整个子实体萎缩倒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