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是2008年开始的。
自2008年开始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分别为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
为什么调休取消不了
放假要调休是因为一旦增加法定假日,不进行调休,那手上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多,这会影响到社会和经济运转的,关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日后的压力会很大,是很难找到美妙的休假方法来抵消各种需求。因为法定节假日的调休安排,可以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时间上的方便,为拉动内需、有助于经济增长做出积极功绩。
调休工资怎么算
劳动者在双休日加班后,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安排调休的方式补休假期。安排补休的,不再支付加班工资。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调休是什么意思?
中国式“调休”
对于很多职工来说,“放3天假搭进去1个周末,放7天假搭进去2个周末”的调休模式下,黄金周去景点看“人从众”身心俱疲,回到工作岗位还要加班,最终结果是,正常的工作作息被搞乱,玩的不开心,回来加班效率也不高,产生“假后综合征”。
如果你想学习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表演一个“一变三,三变七”的魔术,看看各种调休规则就够了。
这种左借一个周六、右借一个周日,最终凑出一个小长假的操作,总让人怀疑休假规则的制定者是个终日调整财务报表的会计。
而当打工人们对着日历,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最终发现该休的假一天没多,却平白损失了若干个周末时,顿时有了一种被当猴耍的感觉。
今年的调休规则公布后,自觉上当受骗的打工人不仅要求“调休滚出节假日”,而且提出了相当朴素的建议:
放不起就别放。
把所有周末调成单休,确实能调休出五十天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调侃过后,假该休还是要休的,只不过辛苦数月,等来拼凑而成的假期,仿佛饥肠辘辘之时买了个包子,第一口没咬到馅,第二口直接咬过去了。
如果没馅的包子还能勉强充饥,那么对那些至今还在996的同志们来说,调休就真的不如不休了。
本就没有周六,再被调走一个周日,休了一个三天的中秋,之后就要迎来连续九天的工作,紧随其后的国庆节不像休假,更像是工伤之后的病休。
这种调休模式虽然在最近两年才突然开始饱受诟病,但其实调休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久远。
它至少能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的国庆节,中国人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调休出来的七天长假“黄金周”。
从那以后,每年的年初,中国人民都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个格式相同、内容相似的国务院办公厅放假通知。
假期还是那个相似的假期,调休也还是那个不变的调休,而它突然间遭到大众的厌恶,其实更可能是个经济问题。
休假,一笔经济账
工商社会,时间宝贵,广大打工人用来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则尤为宝贵。
只要稍微回顾一下历史,你就会发现中国人的休假史就是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从1949年到1999年,在漫长的五十年中,面对着艰巨的发展任务,中国人的法定假期只有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而且加起来只有可怜的七天。
“假日办”后来被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取代
这种安排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仅1999年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就达到了2800万,旅游综合收入141亿。
不过这个数字和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国庆节7.82亿的出游人次、近6500亿的旅游收入相比,显然是不值一提了。
放假要调休是因为一旦增加法定假日,不进行调休,那手上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多,这会影响到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期后的压力会很大,是很难找到完美的休假方式来平衡各种需求。
有超过57%的网友认为不应该保留调借周末形成的黄金周,超58%的网友认为无必要将1天的节日调借周末形成3天长假,“这是拿我们自己的周末忽悠我们过节。”
拓展资料:
放假调休即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周末的休息日冲突,为使劳动人民获得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休息,所以国家统一对假期进行调整,使劳动者获得法定节假日的休息后,在调整以后的周末补班,对劳动人民是有利的。
调休是指不是按正常的工作日休息日来安排工作和休息,而是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间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举个例子:正常的工作是是周一到周五,休息日是周六、周日。但是企业可以调整为周三到周日工作,周一周二休息。
如果公司先让员工“欠班”,那么到周末则是“还班”。或节假日上班,然后补休,公司仍然支付员工工作日的基本工资。所以一些公司常常采取调休的办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