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粗的。在挑选泥鳅的时候,一般都是选择那些比较粗的泥鳅,那样的泥鳅肉才会多一些,吃起来也就会好吃很多。
2、选粘液多。挑选泥鳅的时候,还需要看看泥鳅是否还有很多的粘液,一般最好是有很多粘液的,如果没有多少粘液,这样的泥鳅往往是活不了多久的。
3、选活力大的。我们在挑选泥鳅的时候,需要看看泥鳅的活力是否还是比较大的,游来游去的泥鳅是比较好的,这样的泥鳅是比较新鲜的。
在放养泥鳅苗前,要彻底清理池塘,对池塘进行消毒,可以提前20天用生石灰清理池塘,然后用增氧颗粒以及复合盐有效改善水质,清塘完毕后,要重新加水,可以在池子里种一些空心菜、藕、茭白、水葫芦、水花生,这样有利于改善水质和泥鳅躲避阳光。另外在可以在放养前10天往池塘里泼洒一些氨基酸肥,这样泥鳅喜欢吃的水生动植物会繁殖更快。
泥鳅生长水质较差,将导致其生长能力受损,饲料转化率变低,水体中还会滋生大量细菌,使泥鳅患病的机率大大增加,出现水体中毒死亡的现象。一般在放养泥鳅苗之后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的时候,要先将池子水先排出去一部分,再注入新水。每周要用生石灰来调节一下水质,池水颜色呈现黄绿色是最好的。
泥鳅鱼养殖技术
泥鳅白天喜钻入水底腐泥中,晚上出来觅食,以昆虫、小甲壳动物、扁螺、蚯蚓、水草和藻类为天然食物,更喜欢腐殖质。其养殖技术措施如下:1、鳅池条件。 泥鳅以单养为好,应选择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建池。池的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池的深度80 厘米,池壁泥土应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或用厚质塑料薄膜围造。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逃跑。池沿要设泻水口,防暴雨时池水高涨漫过平面而逃鳅。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鳅池的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千万不要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应有面积为4 平方米、深为50厘米的土坑作为鱼溜(在排水口下设1个,池内均匀排布3-4个),以利泥鳅在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
池内应种些水生植物,以利泥鳅生活(如套种慈菇,还可增加收入)。当夏季池中杂草太多时,应予清除。池内还可放养一些藻类或浮萍,以补充泥鳅的植物性饲料。
2、培育肥泥肥水。放鳅前20-30天,每100平方米用石灰3公斤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施干质鸡粪30 公斤,均匀撒在池内,或用大量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溜内,让其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水层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3、放养规格。选用3厘米以上的泥鳅作种苗,每100平方米放养15-30公斤。如以市场上收购来的小泥鳅作种苗,以每100平方米放养25-35公斤为宜。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一些种苗
4、投喂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平时应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精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动物性食料可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每天投喂一般为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2%-15%。投喂时间可在下午一次投入,也可分早晚两次投喂,以次日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夏末初秋,应注意高蛋白饲料的配比,促使泥鳅快长速肥。
5、日常管理。 勤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检查堤坝,堵漏洞,保水位,防逃鳅;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活爽的肥水;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池内伤害泥鳅;夏季在鱼溜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过冬。
6、适时捕捉。 捕捉时可用竹笼诱捕,也可排干池水掘泥捕捉。捕捉时应注意捕大留小,保存繁殖鳅种,以利来年再生产。泥鳅一般放养150-180天,通过强化饲养,体重可增至鳅种的8--10倍,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方法2:
在有水源而不宜造池的情况下,可用木箱养殖泥鳅,具体方法是:
一、木箱制作:木箱规格1×1×1.5米,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毫米的金属网。箱底填人粪肥,汲土(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箱内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左右。木箱放在向阳流水处,水可以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还可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二、放养密度:每箱可放长3厘米以上的鳅种1—1.5公斤。
三、饲养管理:泥鳅为杂食性鱼类,木箱流水养殖泥鳅,食料以人工投饵为主。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猪血粉、蚕蛹粉等动物性饵料,以及米糠、豆饼、麦麸、酱糟、菜籽饼等植物性饵料。配合饵料由50%小麦粉、20%豆饼粉、10%米糠粉、10%鱼粉或蚕蛹粉、7%血粉、3%酵母粉组成,加水捏成软团状。投饵量为箱内泥鳅体重的1%—2%。要根据季节和温度来进行调整动、植物性饵料比例和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应占总量的60%—70%,水温在28℃—23℃时,植物性饵料应占30%—40%。每天投喂2次,上午7—8时投喂全天饵料量的70%,下午1—2时投喂30%。水温在15℃时泥鳅开食,随着温度升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当少投或停投。
四、鳅病防治:为预防鳅病发生,须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消毒箱体。一旦发现肠炎病,可在10公斤饵料中投入20克痢特灵,每日投喂2次,连喂3—5天。如发现赤鳍病,应立即用0.2/10000浓度的痢特灵药浴24小时。或用0.04%(药物占鱼体重的比例)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喂3天。如发现寄生虫病,可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联箱遍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五、注意事项:在下雨时要防止箱水外溢,导致泥鳅逃出,还要防止农药、化肥污染水进入箱内。
繁殖:
泥鳅属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15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 20℃~30 ℃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两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因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 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过一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粉末状的配合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种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10厘米左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自繁蚯蚓喂养黄鳝相关问题
黄鳝吃食较少,但对蛋白质的要求较高,而且对蚯蚓、蝇蛆等具有特别的喜食性。广泛利用猪粪、牛粪、鸡粪等畜禽粪便,加入EM菌剂发酵后,大量养殖蚯蚓和培育蝇蛆。生产出的无菌蚯蚓、蝇蛆,既迎合了黄鳝的喜食习性,又提供了廉价的高蛋白饲料,这样可大大降低育肥成本,提高育肥利润。其它动物性饵料还可选择利用小鱼虾、田螺、河蚌、动物内脏等。投喂饵料可直接购买鳗鱼料、江团料、鲤鱼或蛙料,加入蚯蚓等、浓缩料和粘合剂加工成软条饵料。具体法:把鱼料粉碎,加入绞碎后的蚯蚓等动物饵料和浓缩料,再加入少量粘合剂和适量水拌匀上机,用绞肉机(备3-5毫米模孔,根据黄鳝大小选择使用)绞成细条状的软条饲料,稍晾一会儿,用手轻轻翻动,让较长的条自然断开即可。小规模养鳝可采用拌团的方式:粉碎的鱼料加入切碎的蚯蚓等动物饵料,再加入浓缩料和少量粘合剂并加入适量的水拌成团即可,配合料要现配现用不宜久存。
饲喂黄鳝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我们可以采用新的育肥方法:先加入少量的配合饲料进行驯化,然后可以达到直接投喂鱼饲料。这样我们可以先把鱼饲料颗粒加入浓缩饲料和少量粘合剂后再浇入适量的水,直接洒入鳝池喂鳝。投量要适度,以在10分钟内吃完较好,待鳝吃完颗粒料后,再投蚯蚓或蝇蛆等动物饵料。在动物饵料缺乏的时候,我们可以全部投喂鱼饲料颗粒。
一、修建鳝池:选择向阳空地、田块、旧水沟建池。为了便于换水,最好在有水源保障的地方建池,采用水泥池、砖砌池、乱石池和三合土池均再用水泥经或三合土勾缝,要求池底和四周不漏水和不易跑鳝。鳝池大小根据饲养规模决定,可大可小,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都行。一般池大小20—30平方米,池深1米左池形因地而定。水深春夏秋三季一般保持在10—15厘米上下,冬季放干留一雨水,为便于换水放水,鳝池底部及上方各开一水口或置进排水管。并安装拦鱼肉。池底在建成不漏水后,要铺放3—5寸深的泥土,可用河泥和青草沤制成的泥土垫池底(有的地方池底垫厚达60厘米),池中心或四角上放乱石堆,以利黄鳝保暖或乘凉,适应黄鳝的定居习性。池水温度以10—25℃最适宜。池的四中栽树、种瓜、栽竹搭棚,或栽茨菰若干棵,以减少夏天日照,池内可适当种植些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黄鳝夏天避暑。
二、选种投种:选用良种,以黄色为好,青色次之。最好与养鳝户联系,购买大小均匀、体强无病、无伤的种鳝,也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到野外捕捉。鳝种每斤15—25条左右为好,在惊蛰(三月五、六日)以后的三、四月间投种,一般每平方米投种2?5—3斤,如饲养条件好,可投到5—10斤左右。投种时,每池投一至二个癞蛤蟆共池混养,可起到防治黄鳝常见病的并向池内投放一些瓜络或稻草团,便于小鳝藏身。鳝种来源也可用在4—10月间到稻田或浅水的泥穴中徒手捕捉幼鳝(或笼捉),但徒手捉时要戴纱手套,用中、食指夹住鳝鱼的前半部,以免幼鳝受如用铁钩捕捉的幼鳝会有内伤,不能养殖。
三、投喂饵料:池养黄鳝,因其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必须投饵精养。饲喂的黄鳝吃投喂的河蚌肉、螺蛳肉、小杂鱼虾、畜禽内脏和螟虫、蚕蛹、食品厂下脚料、菜籽饼,并且喜食人工繁殖的蚯蚓、蝇明等。还可以用灯诱飞蛾入或用猪血招引苍蝇生明以作饲料。黄鳝是肉食性鱼类,很贪食,饵料严重不足时,黄鳝有互相残杀或大吃小、强食弱的食性。由于黄鳝白天不出来活动,因此,每天晚上8—10时投料为好。以投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如皮、米饭、瓜果等酸甜食物)为辅。一般每天投料一次,投饵量早期为黄鳝体重的3—5%,随着黄鳝体重增加投饵量也相应增加。投饵最好全池均匀遍撒。饵料不足时,也可辅投一些浮萍、桑叶,抓住春后到冬前黄鳝生长的黄金季节,做到适时喂料,。为避免黄鳝停食,要求投喂混合饲料,投饵的原则是新鳝、营养、多样、吃尽。人畜粪必须经过腐热发酵后才能泼洒喂养。严禁用酸败霉变的酒糟、豆腐渣、薯渣等腐臭、变质食物。投料如定时定点,可便于鳝鱼摄食和人工捕捞。投料后的第二天清早清除残饵或注入新鳝水,保持池内有较多的氧气。当然,投饵也要适中,过多会使水质变坏,过少则食饵不足。
四、精心管理:管理上要“三查三防”。一查水情,保持水质的清爽,保持池内清洁卫生。要勤观察,发现水质微臭或不常时,应立即换水。水源较差的每隔5—8天换水一次,做到季勤换,天气炎热水温过高时还要搭荫棚遮盖或适当加深水位。冬季尽量不换。池内可混养些泥鳅。每平方米放养1—2斤,以改善水质,并防止黄鳝互相缠绕。二查饵情,应注意缺饵、单饵、混饵的观察,注意打雷下雨与缺饵时,黄鳝受惊向外逃,不进食,不入洞;缺饵时黄鳝会出现大追小,互相秘。改喂新饵料应从少到多。三查病情,只要提前预防,注意观察,鳝病是可以控制的。
“三防”是:一防逃跑,建池要牢固,防止洪水冲垮池子或鳝鱼翻池,雷雨时要排水以防外逃。二是防害,鹅鸭不得入池。三是防毒,严禁香烟头、化肥、农药污染或有污染的水放入池内,特别是化肥、农药对鱼类有剧烈的杀伤一旦发现中毒,应彻底放干池水,用新水冲换池内毒水、污物。然后将大蒜捣烂兑水,按每平方米5克投入池内,以免黄鳝大批死亡。
五、疾病防治:黄鳝常见有发烧病、感冒病、肤毒病和毛细线虫病。发烧病是因黄鳝密度过大引起的。防治方法是池内可混养少量泥鳅(以每200条黄鳝搭配1条泥鳅为宜)。当黄鳝发病后,立即换水,或在池中加入万分之七的硫酸铜溶液,每平方米可泼洒一大两左右。黄鳝感冒是由于注入的新水温度过低引起的。用温度很低的泉水、井水、山矿水或水库水换水之前,应让水温升高后再放入池中。秋末冬初水温低到12℃以下时,黄鳝开始入泥土下30厘米左右深处过冬。这时,要排去池水,只保持泥土湿润,并在泥土上盖一层5寸左右的稻草防冻,避免结冰。黄鳝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梅花斑,是黄鳝常见的病害,预防方法就是经常在鳝池内投放一些癞蛤蟆,因为癞蛤蟆身上的分泌物具有防这种病的功效。如黄鳝已患此病,立即取1—2只剥皮的癞蛤蟆用绳系好,在池内拖几趟,即可病除。肤毒病是因黄鳝相互咬伤或被敌害生物侵袭造成伤口而导致霉菌感染引起的。病鳝体生“白毛”,食欲不振,瘦弱而死。在黄鳝入池前应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发现病鳝,可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和小苏打合剂全池遍洒。黄鳝饲养早期易患水霉病,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或用3—5%食盐水浸泡3—4分钟。黄鳝毛细线虫病是由于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肠内引起的疾虫破坏肠壁组织,使病菌肠壁引起发炎,造成黄鳝消瘦死亡。亦是应在养鳝前用生石灰清池杀死虫卵。发现这种鳝病,按每百斤鳝鱼用5克90%敌百虫晶体拌入豆饼粉3斤,做成药粒投
六、繁殖与贮运:黄鳝有性转的特征,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都是雌性。黄鳝二月龄开始性成熟,鱼体先雌后雄,其体长10厘米左右时,一般为雌体,长到5厘米左右时第一次产卵,以后逐渐出现性逆转,在体长达到35厘米左右时雌雄各占一半,体长53厘米以上时,都是雄性。黄鳝的生殖季节为4—8月,产卵盛期为5—6月。池内要放谷类叶子,以利产卵。一般7天左右,卵粒自然孵化成幼鳝。粘上卵粒的叶子应放入另一鳝池,以便孵化后用精料喂养。为了防止成年鳝和水鼠残害幼鳝苗,在繁殖期间,池内放的丝瓜络和稻草团不能捞掉,以便幼鳝苗居避。鳝苗贮运得当,成活率可达90%以上。方法是箩筐要消毒,内垫无霉薄膜。每筐装50斤左右。筐内不放水,不封口,防止缺氧。筐内放入适量肥皂泥,每筐一天用4个鸡蛋打破搅匀倒入筐内,用手搅散,以保持一定的养份和水份。每筐内放泥鳅1—2斤。每隔12小时,用手插入筐内搅动,避免鳝体发烧。
捕捉黄鳝时必须取大留小,保持池中留有足够数量的种苗,以利继续饲养。最好采用钩钓的办法,即在钩上装上蚯蚓,伸向鳝洞中钓捕。也可先用网捕1—2次,然后放干水捕捉,捕后用清水洗净。捕黄鳝的网一般用捕捞鱼种的夏花网。当黄鳝在冬眠期间,可翻土取捕。
怎样选择种鳝的放养时间?怎样控制放养密度?
种鳝放养时间既可在年底冬眠前,也可在春天黄鳝开食活动后,一般均采用上一年的幼鳝作种鳝。无论何时放养,种鳝都要在2%-3%的食盐水中药浴10分,并彻底剔除有伤、有病的黄鳝。人工养殖黄鳝,放养的种鳝密度主要取决于饵料来源和管理水平。如能放养50克大规格的种鳝更好,因其成活率高,增重快,产量也高。放养的种鳝一般选用每千克40尾左右的为宜,1米2水面放养体重25克的幼鳝100尾-150尾,即1米2放养幼鳝2.5千克-4千克。如果管理水平高,饲养条件好,饵料充足,1米2可增加到200尾左右(5千克)。
怎样做好黄鳝的养殖驯化工作?
黄鳝对饵料的选择性较强,在长期投喂一种饵料后,就很难再变换饵料。一般在放养后2天-3天内不投食,以后投喂混有蚯蚓的混合饵料,并在饲养过程中逐渐减少蚯蚓的成分,直到习惯后完全投喂混合饲料。如有条件培育蚯蚓,保证长期饲喂,将更有利于黄鳝的生长发育。
如何防止鳝苗逃跑?
养殖幼鳝要加强管理,勤观察。黄鳝是极易逃跑的鱼类,因此要特别注意防逃。一般春、冬季节,天气经常晴朗时,黄鳝并不逃走,但夏、秋季节下雨涨水时,只要池壁有一个手指粗细的小洞或进出水口未拦网,黄鳝就会逃走,而且向鳝池的高处逃走,特别是在夜晚逃走的可能性最大。所以,雨天应注意溢水是否畅通,拦鱼栅是否牢固,以防止鳝鱼外逃。还要防止鸭入水吞食幼鳝。
放养鳝苗应注意哪些问题?
鳝苗放养时期,以早春为宜,早放养,生长期长,产量高。黄鳝有大吃小的习性,放养的鳝苗要大小一致,切忌大小混养,避免相互残杀和吞食。放养规格,以每500克15尾-20尾为宜,1米2可放养1500克-2500克鳝苗。人工精养,放养密度可适当大些,1米2放养体重25克的幼鳝100尾-150尾,即1米2放养幼鳝重量2500克-4000克。放养规格大的鳝苗,密度可相应地减少些。放养规格小的鳝苗,密度可相应地增加些。饵料充足,可多放养一些。饵料不太充足,可适当少放养一些。如果温差过大,应调节水温,使接近鳝池水温后再下池。如果从外地运回的鳝苗,要立即下池。鳝苗要放到水面下,再轻轻地倒入池中。
鳝苗下池要计数,一般用杯量法比较方便。即先把鳝苗放在小型苗箱中,一人抬起箱的一侧角,稍离水面,使鳝苗集中在箱的另一端,另一人用细小绢网舀取鳝苗,逐匙记数,算出一杯的鳝苗尾数,接着按上法轻快平稳地用杯舀取所需要的鳝苗总尾数放入鳝池。
鳝苗入池后,可入为地在鳝池内放养水葫芦。水葫芦发达的根须能为幼鳝苗创造一个栖息、钻空穿游的良好环境,可加速鳝苗生长。
另外,池不也可适当搭配养些泥鳅,使黄鳝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加以采食利用,并达到清洁水质的目的。泥鳅的放养数量可占黄鳝的1/10。
鳝苗的生长速度,在保证饵料充足供应的前提下,鳝苗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刚刚孵出的鳝苗体长为12毫米-20毫米,孵出后4天-5天的幼苗,主要摄食水蚯蚓、轮虫、小型水蚤、新鲜鱼浆和藻类等,以水蚯蚓、水蚤为最佳。到第15天体长为27毫米-30毫米。鳝苗经1个月的饲养,可长到51毫米-53毫米,到11月中旬,鳝苗已长到150毫米-240毫米。随着温度的降低,小鳝鱼会钻入泥下穴中越冬,停止生长。
怎样做好幼鳝的越冬管理?
11月份,长大的鳝苗随着温度的降低,会钻入泥下穴中越冬。这时要做好幼鳝的越冬管理,可将池水排干,为保持池泥湿润和温度,可在上面覆盖10厘米-20厘米厚的稻草或草包。保持池上温度在0℃以上,避免黄鳝冻伤,并防重物压没洞穴气孔,保证黄鳝安全越冬。若附近有其它热源,也可以加以利用,这样可使鳝鱼冬季不休眠,延长生长期,有利于生长。平时要把不同规格的鳝苗随时进行分养,防止自相残食。
怎样选择亲鳝?
要想选到产卵量多,受精率、出苗率高,质量好的种苗,就必须选择有一定年龄、体重、体质健壮、无严重疾病及外伤的黄鳝作为亲鳝。在非繁殖季节,雌、雄鳝在外观上很难鉴别,一般以体长来选留。黄鳝在体长20厘米-35厘米时绝大多数是雌鳝,体长在45厘米以上时多数为雄鳝。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上两种体长组3:1选留。
怎样培育亲鳝?
亲鳝的培育方法与养殖黄鳝基本一样。不同的是饲养管理要更加仔细,清池彻底,放养密度比养殖鳝鱼稍低,以每平方米1.0千克-1.5千克为好。放养时雌雄相差不要太大,防止互相残食。亲鳝池中最好投喂蚯蚓等优质活饵料,并在水体中放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或放些稻草,其面积约为水体总面积的1/10。池中经常加注新鲜水,水深控制在10厘米-20厘米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怎样去人工繁殖规模化养殖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希望对你有帮助。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
〈1〉常用器具
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器具品种为直径6cm的研钵2只,供研脑垂体和精巢之用;容量为1-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或50ml吸管2支,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白色搪瓷碗数只。
〈2〉催产
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催产药物一般常用的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5-10u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一般采用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0.1ml,注射深度0.2cm。注射时间以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注射后的亲鳅放入2m?1m?0.5m(长?宽?高)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3〉人工受精
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若发现雌雄亲鳅追逐渐频,有雄鳅将身体蜷曲住雌鳅身躯,雌鳅呼吸急促等现象,说明发情高潮来临,此时挤压雌鳅腹部有金黄色卵子流出来并游离,说明可以进行人工授精了。人工授精宜在室内进行。一人将成熟的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盘中;另一人将配制好的精液浇在卵子上;第三人用手轻摇瓷盘,并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活力,提高授精率。然后将授精卵漂洗几次,放入孵化缸中孵化。
〈4〉孵化管理
在一孵化缸中应放入相对集中在同一时间内的授精卵。孵化用水要清新,含氧丰富,无污染,溶解氧要求在6-7mg/l,PH值在7-8之间,每1毫升水放卵2-3粒。孵化缸中水流量应控制在能把授精卵冲到水面中处,到接近水面时逐渐向四周散开后逐渐下沉为准。孵化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水温在24-25℃时约30-35h可孵化出苗。鱼苗孵化出后应继续在原缸内缓流水暂养,待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后,向缸内投喂煮熟的蛋黄,每20万尾1个蛋黄。连喂2-3天后,即可下池转入苗期培育。
泥鳅池塘规模化养殖
所谓"规模化养殖"指在同一地点集中连片百亩甚至几百亩上千亩的泥鳅高产养殖生产。要求平均单产500kg以上,并集苗种培育、商品鳅生产、饲料供给、及商品集中销售一条龙生产。为市场提供充足大量的商品泥鳅。
1.场址选择
泥鳅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应尽可能达到:水源要充足可靠;水质清新无污染;给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应选择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之地。
2.成鳅池的建造
池塘面积为100-300平方米,在建造成鳅池时,考虑到泥鳅特有的潜泥性能和逃跑能力,池的四周必须高出水面40cm,选择材料最好是水泥板、砖块或硬塑料板,或用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纱窗下埋至硬土中,上高出水面15-20cm。池深要求80-100cm。底层要有淤泥20-30cm,水深保持在30-50cm。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排水口用密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鱼溜集泥坑:为方便捕捞,池中设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的5%,比池底深30-35cm。鱼溜四周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与放养
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再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10cm时,每10平方米施1千克生石灰,将生石灰化成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天后,加水30cm即可施基肥。基肥的用量:鸡粪每10平方米施3千克;若施人粪、猪粪、牛粪时每10平方米施5千克;若施化肥每立方米水可施氮素肥7克,磷肥1克。用以培养繁殖浮游生物,从而使鳅种下塘后即可摄食天然饵料。鳅种放养前可用8?10-6或10?10-6漂白粉溶液进行鱼种消毒,当水温在10-15℃时浸洗时间为20-30分钟。待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每平方米放3-4cm鳅种50-60尾,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的可适当增加。在泥鳅池中可适当搭养中上层鱼类,如草、鲢、鳙等夏花鱼种,不宜搭配罗非鱼、鲤、鲫鱼等品种。
4.饲养管理
〈1〉.施肥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喜食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因此,在成鳅养殖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来培育天然饵料。除施基肥外,还应根据水色,及时追肥。追肥常用猪粪、牛粪、鸡粪、人粪等农家肥,也可施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追肥量视水色而定,一般为基肥的30-50%。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2〉.投饵
泥鳅食性广。养殖时除施肥培育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植物性饵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40%。供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肉、血粉等;植物性饵料有:豆粕、菜粕、次粉、麦麸、谷物等。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5.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调节水质,要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星期换水1-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药物;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害时及时治疗;对进、排水口,塘埂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复;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下雷阵雨或连日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若浮头严重,应及时冲注新水。做好每日工作记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
1.水霉病
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而致。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用1?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30分钟;或用4?10-4溶液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池泼洒。
2.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防治方法:用1?10-6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5?10-6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或用10?10-6浓度的四环素溶液浸洗12小时。
3.打印病
由嗜水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防治方法:用0.5?10-6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可达到治疗目的。
4.寄生虫病
主要是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虫所致。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用0.7?10-6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用0.5?10-6浓度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从排水口流出,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出到张网中,再用水冲集鱼坑使泥鳅集中于张网中。若在放水同时在集鱼坑之外池塘中,每亩水面用5?6公斤,在火中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研成粉沫,再用水浸泡3?5小时的茶枯泼洒驱赶泥鳅使其快速到集鱼坑中,则捕捞效果更佳。
2.暂养
泥鳅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饵)暂养数天。其目的是:排除体内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
成鳅的皮肤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把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大篓装运,一般1公斤水可装运1?1.5公斤泥鳅。气温在15?C时,可装运5?8小时;远程运输则应采用降温运送,即把鲜活的泥鳅置于5?C左右的冷藏车控温保温运输。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亲泥鰍的选择方法有哪些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