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花一世界(亦称一花悟世界)一句诗句,意思为,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这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2、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一花一世界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岁一枯荣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植物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原诗中指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出处】
1.《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2.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由来】
这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
【寓意】
1.一花一世界(亦称一花悟世界)一句诗句,意思为,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这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2.“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资料拓展】
《严华经》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
此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宣说“法界缘起”的世界观和“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的思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通过一个小小的花朵就可以窥探到一个大千世界的规律与全部。通过一片小小的叶子,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秘密。可理解为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扩展资料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一朵花之所以能够长成,需要经历风吹雨打,阳光的不断照射,加之时间的累积,最终才能绽放美丽的花朵;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一、典故: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
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理解:
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
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
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
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
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三、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