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绍兴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是浙江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3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8274.79平方千米。
绍兴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东连宁波,南临台州和金华,西接杭州,北隔钱塘江与嘉兴相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区)。
绍兴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
绍兴市境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钱塘江河口段南岸,介于北纬29°13′36〃(新昌安顶山)至?30°16′17〃(绍兴镇海闸以北钱塘江航道中心线)、东径119°53′02〃(诸暨三界尖)至121°13′38〃(新昌平砚)之间。东连宁波市,南接台州地区和金华市,西临杭州市,北与嘉兴市隔钱塘江相望。市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貌比较复杂。在地质构造上,绍兴—江山大断裂位于市境西侧,上虞—龙泉隆起带位于市境中部,在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群山环绕、盆地内涵、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形骨架略呈“山”字形:龙门山绵延于市境西部,会稽山耸峙于中部的绍兴、诸暨、嵊县之间,四明山、天台山蜿蜒于市境东部、东南部;以会稽山脉为分水岭的西侧浦阳江和东侧曹娥江,自南而北分别流入钱塘江;浦阳江流经的诸暨盆地错落于龙门山、会稽山之间;曹娥江流经的新嵊盆地和三界章镇盆地处于会稽山与四明山、天台山之间;市境北部为绍虞平原。因此,全市地貌大势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四山”主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位于诸暨小东乡,海拔1194.6米,是全市的最高峰;龙门山脉在境内的最高峰三界尖位于诸暨龙门乡,海拔1015.2米;四明山脉主峰四明山位于嵊县四明乡,海拔1012米;天台山脉在境内的最高峰菩提峰位于新昌小将乡,海拔996米。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以及错落分布、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地貌显得低矮而破碎。三大河谷盆地的底部海拔多在10至50米之间。北部的绍虞平原和曹娥、浦阳两江下游地区,海拔不足10米。陆地最低处在诸暨“湖田”地区,海拔仅3.1米。
绍兴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普遍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一年有两个汛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多受海潮顶托等特点。境内主要有汇入钱塘江的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系;浙东运河东西横贯北部,与南北向河流沟通,交织成北部平原区河密率很高的河网水系。此外,上虞尚有部分河溪属甬江水系,诸暨尚有很小部分属壶源江,经富阳直接注入富春江。
绍兴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且多宜农业利用。从类型上讲,除了地带性的红壤、黄壤以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各种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绍兴自然植被种类很多,据调查所得,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以天然森林植被为主(森林覆盖率达46.2%),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人工栽培的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中,粮油、经济作物品种分别超过100种;蔬菜作物有33类、128种;花卉作物(包括野生)有600余种、800多个品种 。境内动物资源丰富,饲养动物有家畜、家禽、家鱼、家蜂4类,170余个品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80余种,鸟类100多种,爬行类70余种,两栖类20余种,水生动物仅河口回游性、湖泊定居性、溪流性和半回游性鱼类有11目、24科、87种。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1200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1000种,动物类200余种。由于林木锐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物种内种间斗争等多种原因,自然界生物物种有的已经绝灭,有的濒临绝灭。
铁矿是本市主要矿产之一,历年来累计探明储量7751.4万吨,目前尚有保有储量4508.37万吨,占全省铁矿总储量的75.5%。铜矿资源丰富,累计探明储量(金属量)25.85万吨,保有储量20.2万吨,占全省的62.6%。铅锌资源也较丰富,已探明储量57.87万吨,其中锌52.53万吨,保有储量48.19万吨。金矿也是主要矿产之一,集中分布在绍兴平水—诸暨璜山这一狭长条带内。金矿床有绍兴中岙、何山,诸暨璜山、庙下畈、马郦、桐树林等6处,另有西裘铜矿、七湾铅锌矿3处伴生金。探明储量12639.96公斤,保有储量8885.41公斤,占全省的42.4%。石煤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诸暨、绍兴县,已查明的矿床有绍兴狮子山、诸暨霞渡、大桥、红马坞、盛宅坞、长澜等6处。累计探明储量4.26亿吨,保有储量4.1亿吨,远景储量可达10亿吨,居省内首位。萤石资源相当丰富,矿床(点)近百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4处。已查明的矿床4处,即嵊县毫石、三溪,诸暨西山,新昌西坑,已探明储量252.3万吨,保有储量239.6万吨,占全省的10.5%。另外硅石、硫铁矿、石灰岩、瓷石土、高岭土、花岗石等非金属矿产储量也十分丰富。
市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形较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全市年平均气温16.2~16.5℃。四季气温(以1、4、7、10月的气温代表冬、春、夏、秋四季的气温分布):1月份(冬季)全市平均气温3.9~4.4℃?;7月(夏季)全市平均气温28.2~28.7℃?;4月(春季)平均气温15.7~15.9℃;10月(秋季)平均气温17.7~18.3℃。全市年均无霜日234~246天。全市年降水量为1301~1465毫米。
绍兴有什么文化特色?
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代,勾践立国称霸。秦行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直至清末。民国建元,撤府建县,合二为一,统名绍兴。198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体制,市、县并设,同驻越城。2001年绍兴县遂新建县城,迁址柯桥。 1982年,国务院公布绍兴市(县级,即绍兴县)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投入的绍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分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沉原因,我们认为绍兴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地域文化包括: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绍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几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治水斗争。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忧国忧民,以治水为己任,十三个春秋,披星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绍兴人民开始围堤修筑鉴湖,鉴湖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江南一带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资的集散。唐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长百余里;后又有汤绍恩主持兴建三江闸,抵御海潮,扩大耕地。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垦、90年代兴建标准海塘和本世纪初的围涂造田,更是谱写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新篇章。绍兴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战山洪、改沼泽,围滩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使远古时代的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毛泽东诗句中的“鉴湖越台名士乡”点出了绍兴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蔡元培、鲁迅、秋瑾等,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数不胜数,此文化之精粹,即历代名人名士为民族之复兴,为国家之强盛,敢于上下求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会的文明进步,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后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师爷文化”,“绍兴师爷”作为地域性很强的历史群体,其主持正义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谋,同样闪耀着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重要的精神动力,也成为绍兴县地域形象的重要标志。 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据有关专家研究认定,绍兴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将丝绸用于贡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时代,蚕织业已举国为事,首度昌盛;隋朝时珍品脱颖,名重朝野;唐宋时,品量俱旺,产品以越罗总其名而风靡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恢复期、发展期、徘徊期。改革开放后,绍兴的纺织业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县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更成为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从纺织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绍兴县人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个性和精神。 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传说大禹时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饮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绍兴已被形容为“城中酒垆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绍兴,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以及无数酒的传说、酒的诗文,形成了丰富浓厚的酒文化。绍兴黄酒最大的特点是越陈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温润,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后劲十足,与绍兴人外柔内刚k的个性十分相似。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绍兴以什么享誉海内外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