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纯种缅因猫?缅因猫头大而圆,眼色有绿色、金黄色、紫铜色等,两耳间距宽;纯种缅因猫体格雄壮魁梧,肌肉发达,尾长端细,尾毛蓬松;缅因猫体毛长而柔软,光滑而富有弹性,带有温暖气息的棕色虎斑猫最受欢迎。
头部:缅因猫头大而圆,颧骨高,鼻梁长,稍凹陷,口呈方形、紧凑眼睛大,椭圆形,眼色有绿色、金黄色、紫铜色等,耳大基宽尖细,两耳间距宽,耳内有密生的长饰毛,并与体毛相衬。
躯体:缅因猫具有野性美特点,它体格雄壮魁梧,公猫体重可达7千克,母猫亦达5千克体呈长方形,骨骼粗壮,肌肉发达,胸部宽阔、厚实。尾长端细,尾毛蓬松,有深色斑。
四肢:缅因猫高大粗壮,与体长比例恰当。趾大而圆,有饰毛覆盖。
被毛:体毛长而柔软,光滑而富有弹性,其中以尾部、腹部的被毛最长而下垂,颈部被毛长而蓬松,肩部的被毛最短毛色有30种左右,其中以红色、棕褐色、巧克力色、银白色多见,有时尚见条纹或块状斑点,其中带有温暖气息的棕色虎斑猫最受欢迎。
披毛:缅因猫披毛能适应四季。头部,肩部和腿浓密,丝质,短;而背部,胁部较长,而且裤子明显而毛多。有领圈毛为佳。底层绒毛柔软,细腻;表层毛发光滑,防水,微微油腻。除了巧克力色,淡紫色,重点色,以及芥末色和浅黄褐色外,所有其它颜色都是可以接受的。
毛色:缅因猫毛色以单色、条纹色、混合色系为主,共约30种左右毛色。其中以红色、棕褐色、巧克力色、银白色为多见,有时尚见条状或块状的斑点。
体型:缅因猫非常大型,体重4到10公斤。中等长度的四肢。肌肉非常发达。骨骼结构坚实。外表强大,生命力顽强。毛发长而粗糙。
扣分:头小,颊瘦削,口吻尖,耳尖,四肢纤弱者。
失格:缅因猫齿咬合不正(下颌齿突出)尾异常扭曲,赘生趾,有白色斑或纽扣斑者。
缅因猫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判断自己的猫是不是纯种的缅因猫?
因为猫咪乖巧可爱,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养宠物猫,每一品种的猫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比如说缅因猫最大的特征就是面部与其他品种的猫不同,因为缅因猫的脸部非常的宽大,而且鼻子也大,在众多宠物猫中是非常独特的。
一、缅因猫有哪些特征?
1、特征一。缅因猫的鼻子是比较宽阔的,而且下巴很深,颧骨的位置也要比其他品种的猫咪要高,而且耳朵比较宽大,耳朵尖的地方有毛发。
2、特征二。缅因猫的尾巴通常是很蓬松的,并且呈张开的形状就像羽毛一般非常的漂亮,而围毛的地方非常的突出腹部毛发流畅的并且存在身体之。
3、特征三。缅因猫的眼睛也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缅因猫的眼睛又大又有神,并且呈轻微的椭圆形,毛发摸起来非常的柔软,而且臀部的毛发又长而且毛发量非常的多。
二、缅因猫的饲养方法
在饲养缅因猫的过程当中,给缅因猫吃的食物需要多加的注意,每天一定要保证食物的新鲜,并且营养要全面的均衡,并且要给猫咪提供足够的水源,再给猫咪吃一些生鱼生肉的食物的时候,一定要煮熟之后再给猫咪吃,另外猫咪幼年的时候以及老年的时候可以在食物中加一些钙粉和一些维生素,这样可以促进猫咪骨骼的发育,能够有效的防止骨骼老化,而维生素也还可以增强猫咪的抵抗力。还要做好缅因猫的清洁工作,一般夏天的时候1~2个礼拜应该给猫咪洗澡一次,而冬天的时候可以延长洗澡的时间,另外缅因猫是非常爱干净的,所以应该定期的要给猫咪打扫居住的环境卫生也需要经常给猫咪的猫窝进行晾晒消毒。
参加比赛的纯种缅因猫,评判标准要看哪些方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猫,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伙伴一同相处,而猫的品种较多,除了我国的本土狸花猫外,国外的一些品种猫也备受欢迎,比如英短、美短或缅因猫。其中缅因猫的饲养相对来说是比较麻烦的,有的人也会将其带到比赛上去进行评估鉴定,如果能够得到前三名,那这个猫也能卖出不少钱。
一般来说,铲屎官带猫咪进行评判的时候都会去相关协会举办的比赛上进行参展,最为常见的就是CFA、WCF等,而去参加的缅因猫也会被分为赛级、繁育级、宠物级,第一种为最佳,一般是需要查看其外观,比如嘴巴、耳朵、眼睛、腰部、尾巴和各个灵活程度等,基本能拿到CH的头衔,品相是最为出众的,而第二种就是符合繁育的及格线,虽然没有赛级缅因猫这么优秀,存在部分缺陷,比如毛发不够亮、顺滑;面部轮廓不够完美等,但是对生育没有影响。第三种就是宠物级别的缅因猫,自身具有一定的缺陷,并且也不适合繁育,有的甚至也不是纯种,由此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举个例子,最完美的缅因猫的嘴型最好是呈方形,和下巴的弧度是能形成90°角的,看起来非常大气,如果是三角嘴或偏圆的话都不符合赛级缅因猫的特征。一个小小的嘴巴就有这么多的讲究,那就更别提其他部位的评判标准了。
而鉴定纯种猫的协会一般是CFA,他们时不时会举办一些比赛来进行认证,而这一协会的全称是国际爱猫联合会,在1906年就成立了,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权威性,在此协会进行参展的猫咪品种高达三十多种,其赛事也深受部分人群喜爱。其标准也是按照联合会的章程和程序执行,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也很繁琐,比如猫咪注册、血统追踪、培训、比赛等,很多动物学家或繁育家也都为此做出了不少贡献。
相关推荐: